显示地图 |
|
|
古琴台投诉电话 武汉市旅游投诉电话:027—82855773
湖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27—8712470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古琴台景区荣誉 5元 古琴台开放时间 8:00 — 17:00
古琴台交通 乘公汽5路、6路、13路、42路、524路、市内旅游专线1路。
古琴台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景色秀丽,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相传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由知音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弘扬这种传统和美德的形式最有力的体现在汉阳古琴台。
相传,楚国郢都有好琴者名伯牙,琴技高超,在晋国做了大夫,出使楚国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结成知音。“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江河!”让后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钟子期只是一个樵夫,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一年后,伯牙依约寻子期不得,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绝响。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个叫人心动的传说。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清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道光年间的翰林诗兴大发时用竹叶蘸墨题的“竹叶书”;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青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景点。目前,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古琴台”这一文物景区的保护,2002年拨款数百万元维修,并新增加一排“俞伯牙觅知音”的大型浮雕群,于2003年元月展现给广大市民。近期武汉市总工会还将投资30余万元对琴台进行绿化及路面维修。
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进大门,主体建筑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石栏,饰以浮雕(伯牙鼓琴形象),镌刻十分精美。古琴台茶院,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还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宋湘一束竹叶代笔,题诗壁上,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尝识。
古琴台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极富文化韵味。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之山水景色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 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古琴台文化内涵丰富,仅碑廊内就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书法家宋湘束竹叶蘸墨书写《琴台题壁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是难得的书法珍品。古琴台占地约1公顷,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丽多姿,风光明媚,很值得一游。 |
|
古琴台,又名伯牙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麓,月湖东畔,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对龟山、北临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丽,幽静宜人,文化内涵丰富,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文物其一。 |
|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位大臣俞伯牙,极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干,乘船沿江而下,途经汉阳江面,突遇狂风暴雨,停舟龟山脚下,不会雨过天晴,心旷神怡,于是乎,伯牙鼓琴咏志。抚琴小段弦即断,伯牙便知有人窃听,请出,此人正是樵夫钟子期。伯牙调好琴,沉思片刻,抚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赞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抚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为挚友,约,来年再会。第二年,本是伯牙会子期之时,谁知子期却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奏后,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万分,顿感曲艺无意,便扯断了琴弦,摔碎了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也有说法认为,俞伯牙为楚国郢都人,在晋国做了大夫,故事发生在其出使楚国时,一个风高浪急的中秋之夜,樵夫钟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时见到了官家的船只,船头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怀。为了不惊动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丛中,不想听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声响,被伯牙喝问,因钟子期识得瑶琴,道出伏羲氏以树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赏识,二人隧成知音。
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二人知音的传奇色彩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知音,已升华为对友情的忠诚不渝,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 |
建筑沿革 Architectural History |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历代屡毁屡建。最近一次为清朝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一说为《汉上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现整个建筑群占地15亩,规模不大,但布局十分精巧雅致,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
|
古琴台 主要景点
到古琴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遗址。台的中央刻有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的方碑,四周台壁上饰以连续浮雕,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镌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动逼真。
古琴台景区的主要景点归纳起来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碑廊内的《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时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赏识。还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古琴台门票:15元/人 |
|
武汉市市区琴台路附近, 武汉, 湖北 电话:暂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