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古格王國投訴電話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於阿裏紮達縣紮布讓區境內,距縣城19公裏。為曾經擁有百萬之衆的金戈鐵馬的吐蕃王室後裔所建,偏居此地700餘年,傳承20餘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於十七世紀滅亡,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在高約300米的土山上,聳立着雄偉的城垣和宮殿,占地約183萬平方米。東北面的山城上密佈着蜂巢似的600多間房屋和洞窯,中間隔着紅墻白垣。這數百間房屋依山疊砌、層層相連,直至山頂,構成一座世上獨一無二的王宮。王宮大都是穹窿頂的窯洞,分鼕夏之宮,有暗道。現存較好的還有壇城殿、貢康、經堂、紅廟白廟、結古拉康、卓瑪拉康、瑪尼雕刻墻……故城的石刻寶庫其實是古城的圍墻,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溶為一體的結晶。墻上有4502件綫刻造像石和藏梵文經咒的瑪尼石刻,幾百年的風霜雪雨,使得大部分已脫落於墻腳。多少年來鬥轉星移,大自然給它印上了五顔六色,更豐富了畫面的藝術魁力,真是一個大型瑪尼石刻展。另一種石刻是刻在橢圓形的鵝卵石上,因這裏離獅泉河很近,河裏卵石應有盡有。 | 
 | 
  古格王國遺址在阿裏札達肥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有硼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裏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經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說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從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墊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其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這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更是難以數計。
   今天的古格故地,衹有十幾戶人傢守着一座空蕩蕩的城市廢墟。而他們並不是古格後裔。當日十萬之衆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麽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衆多的秘密深鎖其中。 | 
 | 
  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臺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於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為其統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剋(今印占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讓位於現札達縣城西18公裏的象泉河南岸。經測量,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麯竜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古格王國境內還有大量的無遺跡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難以數計。
   古格王國的王族,是吐蕃贊普(即漢語中的“王”)的嫡係後裔。所以古格王國歷史的源頭,必須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紀,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逐漸衰落,統治者內部的僧侶集團和世俗貴族集團的矛盾急劇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達瑪發動政變上臺成為吐蕃末代贊普,郎達瑪死後,他的兩位王子及其王孫混戰了半個世紀,結果次妃一派的王孫吉德尼瑪袞戰敗後逃往阿裏,阿裏原有的地方勢力布讓土王紮西贊將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王,後在吉德尼瑪袞的晚年,將領域分封給三個兒子,長子貝吉袞占據芒域,後來發展成為拉達剋王國;次子紮西袞占據布讓,後來被並入古格;幼子德祖袞占據象雄,即古格王國,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為古格王國的開國元首。
   與古格王朝密切相關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於11世紀建的。古格立國之初,鑒於朗達瑪滅佛而導致吐蕃亡國的慘痛教訓,大興佛教,意西沃選派21名青年到剋什米爾去學習佛教密宗的教法。由於不適應剋什米爾炎熱的氣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僅剩仁欽桑布和瑪.雷必喜兩人活着回來。仁欽桑布十分勤奮好學,後來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譯師。托林寺就是意西沃為仁欽桑布等人譯經的方便和發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繼承者們歷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去迎請高僧阿底峽到古格來講法傳教,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間,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國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規模最大也最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從此以後,古格王國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國事業,並開始不斷發展,寺廟如林遍布阿裏,貴族僧侶集團日益 龐大,今天托林寺周圍殘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廟遺跡,正是那個時期盛世的歷史寫照。
   札不讓的北面,有一個名叫“魯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達縣的一個鄉。藏語中“魯巴”意為“冶煉人”,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清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裏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清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其中,最為神奇的還有一種名叫“古格銀眼”的銅像,衹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由此可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歷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黃金之鄉”的無數神秘傳說,據說這裏差不多每條山溝都有礦藏,都有開礦人,都有銀銅匠。古格的富強,或許與它盛産黃金白銀不無關係。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在陽光下金銀閃爍,無比富麗堂皇。 | 
 | 
  古格王朝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說在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臨族拉達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但讓考古學家們震驚的是,從記載上看,戰爭造成的屠殺和掠奪並不足以毀滅古格文明,但在事實上,硝煙散盡的古格王國逐漸淪為一座龐大的廢墟。史書的記載難免有誤差,戰爭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綜觀札達縣的地理環境,現在的象泉河决不是當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嚴重,當年能養活10萬之衆的這塊緑洲,今天已所剩無幾了,衹剩下了一點點土林和戈壁,這種地貌形態的變化,或許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總之,在荒漠中消失的古國太多太多,淹沒在沙海裏的文明也太多太多,這個難解的歷史之謎,是要靠跨學科的學者們,通力合作去探尋才能破譯的。 | 
 | 
  進入藏北,景色如畫,每天仿如夢中。就在大傢開始審美疲勞之際,紮達土林在不經意間撲面而來:一堆一堆地,連綿不斷地……讓人應接不暇,有的像佛手,有的像大腳板,有的像人頭……車子在山𠔌裏每轉一個彎,就會聽到一聲聲的驚嘆……此時此刻,你會發現無論怎樣的語言都顯得貧乏。
   至今仍保留比較完整的古格遺址其實是當年的中央政府所在地,它有着嚴格的等級區分,住得越高就地位越顯赫。
   在這座神秘的建築上,有三座神殿,裏面的神像在文革中被破壞,而且現在還在不斷地被破壞。在參觀過程中,有個管理員小夥子拿着鑰匙在有六百年歷史的柱子上亂畫一氣,把我們心疼得不得了。如果說氣候是人類所無法抵抗的外在因素,那麽人為的破壞更加可怕。
   在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古格曾經創造了奇跡,而如今這一切都消逝了,衹留下了一些斑駁的遺跡和大片的黃土。
   古格王朝在西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吐蕃王室後裔在吐蕃西部阿裏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裏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係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後重新找到立足點,並由此逐漸達到全盛。
   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而遺存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是它的壁畫,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古格盛産黃金白銀,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充分體現當時皇室生活的奢華程度。
   古城的圍墻也是石刻藝術的寶庫。城墻角的碉堡當年雖是作防禦之用,但卻是戰爭與藝術融為一體的結晶。
   紮達,藏語意為“下遊有草的地方”。縣城很小,衹有一條主要街道,藏人和漢人都能見到。縣城裏最引人註目的就是不停廣播的大喇叭,仔細留意發現原來是來自軍區大院裏面,經瞭解纔知道,由於紮達位於中印邊界,屬於國傢邊防地區,因此軍事戒備也相對較嚴。
   壁畫也是古格王國旅遊的一個看點,但大量壁畫於文革時被毀,現存較完整的很漂亮.如果喜歡莫高窟壁畫,去古格看看也會有些收穫. | 
 | 
  紮達土林位於西藏阿裏地區紮達縣境內,這種地貌在地質學上叫河湖相,成因於百萬年前的地質變遷。據地質學家們考證,一百多萬年前,紮達到普蘭之間是個方圓500多公裏的大湖,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綫遞減,衝磨出“建築物”的層高,歷經風雨侵蝕,在壁立陡峭的山岩上雕琢出今日的模樣。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阿裏紮達縣城以西18公裏處,於公元10世紀前半期開始建立,前後世襲了16個國王,王宮城堡是從10-16世紀不斷擴建,並達到全盛,於17世紀吐蕃王朝瓦解後結束。古格王國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餘米,房屋建築、佛塔和洞窟密佈全山,達600餘座,形成一座龐大的古建築群。自從十五年前被科學家發現後,在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畫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
   舉世無雙的紮達土林是這次阿裏之行中唯一“震撼不已”的景點,水平岩層地貌經洪水衝刷、風化剝蝕而形成的獨特地貌,陡峭挺拔,雄偉多姿。一座座城堡、一群群碉樓、一頂頂帳篷、一層層宮殿,參差嵯峨,儀態萬千,這一切全是大自然的傑作。相傳,很久很久以前,紮達一帶是一片汪洋,藍天之下衹有水和風。後來,土林山漸漸從海裏冒了出來。雖然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卻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黃昏時分,我們在紮達縣城亂逛,一擡頭就能看到土林的影子,整個縣城仿佛被土林包圍着,紮達人真幸福呀。有千年歷史的古格王朝,就建立在神奇的土林之上。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間在歷史上消失,留下的衹有那記錄了燦爛文化藝術成就的遺址,並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 | 
 | 
  1、交通:從阿裏南綫嚮西走,經過神山岡仁波齊,翻過岡底斯山,就能看見奇特的土林地地貌。古格遺址位於紮達以西18公裏左右,交通不便,衹能包車,從紮達出發包括參觀,所需時間大約五小時。若自駕車需謹慎選擇.道路崎嶇多坑,三輛以上的車隊行進比較安全.
   2、住宿:紮達縣城住的選擇不少,電信賓館和水利賓館都可以,床位一般在30-50元之間(公共衛生間,沒洗澡間),建議去水利賓館對面的“大衆淋浴”,每人15元,水很熱,還提供洗衣服務,超爽。
   3、食:在阿裏地區行走,到處都能吃到川菜,特別推薦“紅辣椒川菜館”,店主夫妻倆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令人倍受鼓舞。
   4、邊防證:去紮達是要檢查邊防證的。去之前到戶口所在區公安局咨詢拿表,交表當天即可拿證,免費的。 | 
 | 
| 古格王國遺址 | 阿裏古格王國遺址 | 西藏古格王國遺址 |  | 古格王國遺址壁畫 |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 古格王國-西藏中世紀王朝的輓歌 |  | 荒原古堡:西藏古格王國故城探察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