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翅亚纲 : 增节变态类 > 原尾目
目录
No. 1
  原尾目(protura)
  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目。通称原尾虫。学名蛍。体微细,长0.5~2毫米。头卵圆形,口器内颚式,无触角,具假眼一对和形状各异的下颚腺一对。前胸足长大,常向前伸举,跗节上生有形状不一的感觉刚毛数根至数十根不等。成虫腹部分12节。近腹部后端分别有雌性或雄性外生殖器。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已知有500余种。中国已报道120余种。红华蛍为中国代表种。原尾虫生活在腐殖质较多的湿润土壤中、砖石下或树皮里,以植物根系上的附生真菌为食。一般分布在30厘米以内的表土层。在未开发的森林土壤中,原尾虫的密度可达每立方米数百至数千只。每年出现一个或者春秋两季各出现一个高峰期。
概述
  原尾目(Protura,proturans)是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六足总纲、昆虫纲的一目,是昆虫纲中最原始的一目。通称原尾虫。学名蚖。1907年由意大利昆虫学家F·西尔韦斯特里发现。
  尹文英(1983年)在对无翅亚纲各目和其他节肢动物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原尾虫在节肢动物中应单独作为一个类群(原尾纲),其起源可能更早、更远,很可能与蛛形纲、综合纲、甲壳纲等具有共同的早期祖先。
种属分布
  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已知该目有54属,隶属于8科2亚目,已记录650余种。中国已报道160余种(尹文英 1999年)。红华蚖为中国代表种。
形态特征
  原尾目动物身体微细,长0.5~2.5毫米。淡白或黄色。头锥形,口器内颚式,无触角,无单眼复眼,具假眼一对和形状各异的下颚腺一对。生有许多感觉器,代替触角功用。前胸足长大,常向前伸举,跗节上生有形状不一的感觉刚毛数根至数十根不等。成虫腹部分12节。前3个腹节各有一对小型腹足(刺突),第一对腹足2节,第2~3对腹足2节或 1节,上生 1~5根刚毛。近腹部后端分别有雌性或雄性外生殖器,无尾须。
生活史
  原尾目动物胎后发育属增节变态,生活史一般分前幼期、第1幼期虫、第2期幼虫、若虫和成虫期。若虫5龄,与成虫相似。在蚖科中,有的雄虫还多一个前成虫期。前幼期不活动,腹部9节,口器等发育不全;1龄若虫腹部仅9节,口器和腹足不发达;第2龄幼虫10节,第2龄若虫肛器和腹足发达,腹部仍为9节;第3龄若虫腹部10节;第4龄若虫腹部12节;第5龄为成虫期,其后再脱皮变为成虫。一年可发生多代,多以成虫越冬。
生活习性
  成虫、若虫行动缓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土壤、泥炭、砖石下,树皮内或林地落叶层、树根、苔藓附近。一般分布在30厘米以内的表土层。食腐木、腐败有机质、菌类等。在未开发的森林土壤中,原尾虫的密度可达每立方米数百至数千只。每年出现一个或者春秋两季各出现一个高峰期。
百科大全
  yuanwei mu
  原尾目
  Protura
  无翅亚纲中最原始的1目。通称原尾虫,学名“□”。体微细,长0.5~2毫米。头卵圆形,口器内颚式,无触角,具假眼一对和形状各异的下颚腺一对。前胸足长大,常向前伸举,跗节上生有形状不一的感觉刚毛数根至数十根不等。成虫腹部分12节;前3节各生腹足一对,第一对腹足 2节,第2~3对腹足2节或1节,上生1~5根刚毛。近腹部后端分别有雌性或雄性外生殖器(见图原尾虫)。1907年由意大利昆虫学家F.西尔韦斯特里发现。世界各大陆均有发现,已知有500余种。中国已报道120余种。
  生态习性 胎后发育属增节变态。生活史一部分前幼期、第1幼期虫、第2期幼虫、若虫和成虫期。在□科中,有的雄虫还多一个前成虫期。前幼期不活动,腹部9节,口器等发育不全;第1期幼虫腹部9节,第2期幼虫10节,若虫和成虫的腹部均为12节,但成虫具外生殖器。在前成虫期,雄性生殖器发育不全。原尾虫生活在腐殖质较多的湿润土壤中、砖石下或树皮里,以植物根系上的附生真菌为食。一般分布在30厘米以内的表土层。在未开发的森林土壤中,其密度每立方米可达数百至数千只。每年出现一个或者春秋两季各出现一个高峰期。
  分类 世界上已知本目有54属,隶属于8科2亚目。□
  参考书目 尹文英:原尾虫系统发生新概念及其起源与分类地位的探讨,《中国科学》,B辑,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
  (尹文英)
英文解释
  1. lat.:  Protura
相关词
生物动物昆虫纲昆虫生物学六足总纲
分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