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牛寺
目錄
No. 1
  因為寺裏甜睡着一頭“牛”,於是人們便把寺稱為“臥牛寺”。其寺位於保山壩子東北部,它安詳地依偎在大溪山的懷抱中。依山而建的臥牛寺,由低到高分為前中後三院,停車場後轉折而上的臺階連接着色調深沉的山門,門內前院的主體建築是特色獨具的天王殿,它依山勢建為上下兩層。在這裏,威嚴的“天王”們被供奉在了二樓之上。天王殿後的中院裏,正面的觀音殿南墻上鑲嵌着一塊綫條流暢的觀音像石碑,這塊珍貴的石碑使臥牛寺彌漫出濃郁雋永的歷史之韻。在觀音塑像後韋馱菩薩洞察一切的目光中,使臥牛寺金桂飄香的後院展現出了華麗雍容的氛圍。這裏是全寺的中心,有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高居於層層石階之上。後院北廂下是又一處通往寺外的門樓,一棵高大的菩提樹把一地的濃蔭灑在了門外寬大的場地中,場地北側的道路續接着那條通往山頂的盤山公路。
  寶鼎山腰多為砂石結構的山嶺,在人類不斷索取中並不容易長出茂盛的林木。或許是為了承載佛寺使然,大溪山與衆不同地挺立在了寶鼎山的腰際綫下,從盤山公路一側的坡體截面上可以看出,它已有深厚的土層讓樹木紮根生長,因此山上郁郁葱葱地長滿了茂盛的林木,形成了大溪山沿傳已久的青林萬頃、滿目蒼翠的真實寫照。據說,民國年間修建山下的金雞澡塘時,橫梁、立柱等一應木材均取自此山之中。在歷經煉鋼冶銅、人口瘋長的洗禮後,周圍的其它山嶺均已樹木零落,而大溪山卻一山獨秀、樹可參天。其山因藴積着豐盈的滋養力,草木因此而繁茂,瑞氣因此而蒸騰,山林掩映的寺院因此而靈光四射。
  臥牛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是周邊一帶歷史較為悠久的古寺之一。如今,大殿飛檐翹脊上的風鈴悠揚地鳴響不絶,它們似乎在悠然地講述着一個與創寺有關的動人傳說。建寺之前,寺址附近是一片肥沃的耕地,山下一父母老邁、妻病兒幼的張姓村民以耕種此地為生,不幸的是,心地善良的張姓村民卻染上了令人畏怯的絶癥,他衹好離開村子,在地邊搭建草棚守地度日,在病重體弱無法耕地的危難時刻,一頭青牛在夜間來到地中,以角為犁“呼哧”有聲地翻地起壟幹了一個多時辰。張姓村民驚醒後已把一切看在眼裏,次日便和前來看他的傢人一起到溪邊割來肥嫩的青草,以瓦盆汲來清亮的泉水,然後放在昨晚青牛曾經歇息的地方,祈盼着青牛再次光臨。青牛果然不負所望,在夜深人靜之時又來把地耕完並吃了青草泉水。第三夜,青牛托夢給張姓村民說,因為水、草款待的原故,它將贈予一付好藥,要他病愈後好好贍養父母、照顧妻兒。天明起床時,張姓村民見一條紅蛇正從瓦盆裏往外爬去,盆裏的泉水中則浸泡着一捲通紅的蛇皮。張姓村民飲用蛇皮浸泡的泉水後,病痛最終得以痊愈。此後他孝敬老人、疼愛妻小,在辛勤耕地的間隙不辭勞苦經營掙錢,日子便一天天富了起來。後來,他按照母親的吩咐在草棚處建蓋寺廟並供起了觀音神像,同時還在青牛歇息之處建起小亭並塑上臥牛一頭,母親隨即在此燒香念佛,感謝“神靈”對張傢的護佑。一開始,小廟取名為“棲雲庵”,因為村民和香客對栩栩如生的臥牛更感興趣,久而久之,寺名便換成了“臥牛寺”。似乎,傳說已讓臥牛寺成為了善良因果的輪回之所,一個善良的人在這裏得到了“神靈”的幫助,“神靈”也理應得到人的尊重。顯然,動人的傳說難以成為斷事之憑,但它卻藴含着扶貧濟睏和善良感恩的傳統美德。臥牛寺有此頌揚美好品格的傳說,足可以讓衆多樸實善良的心靈有所皈依。
  經明代洪武年間至今600多年的歷史,使臥牛寺由當初的草庵變成了今天的三院殿宇。或許,這便是大溪山因蔥鬱而蓄積的靈氣蓬勃噴涌的結果。今天,前院天王殿南側已不再是泥塑的青牛,在這裏躺臥的一條漢白玉雕琢而成的白牛,它是虔誠的施主在世紀之交贈送的。臥牛的色澤已經發生了變化,重要的是,它藴含深厚的民間文化倫理也在變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無不催發着人類文明所倡導的慈愛善念乃至人性的提升,臥牛寺的輝煌殿宇將因此而更加巍峨,大溪山的萬頃青林將因此而日漸繁茂,臥牛勝境將永遠明麗而和美。
包含詞
臥牛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