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bó ér bù jīng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資料來源: 南朝·宋·范晔《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
|
詞 目 博而不精
音 bó ér bù jīng
釋 義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出 處 《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反義詞 博大精深
語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典 故
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興,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稱於世。他的兒子鄭衆,十二歲時就跟父親學習這部經學著作。後來,鄭衆還學習了《周易》,《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使他學識淵博,幾乎無所不曉,在上層社會很有名氣。
鄭衆當官後,在公務之餘給一些年輕人講解《毛詩》、《周禮》等經學著作,並且花很大的精力為《左氏春秋》作註。後來,終於完成了《左氏春秋》的註釋工作。這部書流傳後,和另一位經學家賈逵所註的《左氏春秋》齊名,都受到學者們的好評。當時,最著名的經學家是馬融。他註過《周易》、《尚書》、《毛詩》、《三禮》、《論語》、《孝經》,使古文經學達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達千人。馬融除了為經書作註外,又兼註《老子》、《淮南子》。講課時坐在高堂上,挂上紗帳,前面讓學生坐着聽課,後面列一班女樂演奏音樂,很有特點。
馬融研究了《左傳》後,也準備註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細閱讀了賈逵和鄭衆的註本後評價說:“賈逵的註本精深而不廣博,鄭衆的註本廣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廣博,那我怎能超過他們?”馬融覺得,這兩個註本各有各的長處,合起來就彌補了各自的不足之處,便决定不再給《左氏春秋》作註了。 |
|
成語名稱
博而不精
漢語拼音
bó ér bù jīng
成語釋義
形容學識豐富,但不精深。
成語出處
《後漢書·馬融傳》:“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使用例句
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