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博什瓦黑岩畫投訴電話涼山彝族自治州旅遊投訴電話:0834-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博什瓦黑石刻岩畫,位於昭覺碗廠鄉團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與普格縣紅毛依達鄉毗領。西距西昌約50公裏,東距昭覺縣城56公裏。1982年4月初,州委、州政府領導同志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等專傢前往鑒定,證明石刻岩畫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是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後來由涼山州文化局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中國歷史博物館宋兆麟、杜耀西、黎傢芳、錫長僖、張延平等有關人員組成石刻岩畫調查組,作了為期23天的清理、考古、測繪、拍攝和捶拓等工作。博什瓦黑石刻岩畫於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及《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於1991年9月13日,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博什瓦黑實地踏勘觀測,遵照有利於保護文物自然環境風貌,有利於文物安全和文物開發利用的原則,劃定了以博什瓦黑石刻岩畫為中心自的44.28畝地為重點的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為中心,東至阿嘎爾古依莫方向100米為界,西至依孜乃解方向60米為界,北至古巴阿莫方向100米處為界,劃為一般保護區。劃出了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及文化區內的集體所有林地共95.28畝。該文物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仍委托解放溝碗廠鄉人民政府負責(昭府發8l號文件通知。岩畫陰綫刻造在十六塊天然巨石上,畫面面種約440平方米,可分南、西、北三個岩畫區。南區:位於山坡中下部,緊鄰博什瓦黑河的北岸,是主要分佈區,共有8塊刻石英鐘,其中一刻石最大,是本區的中心,頂部面積達198平方米,其上刻有巨大的涅像,下部刻釋迦、觀單等像,其他刻石上刻有釋迦、觀音、四天王、明王及佛塔等主要佛教造像,還有一處漢文題記。西區:位於南區的西部,共有五塊刻石,分佈在南北兩處,最南邊一塊刻石,刻有一尊男性像。該刻石右側往100米有四塊刻石。北區:位於山頂,有三塊刻石,其中兩塊靠西邊,岩而小,刻綫技法粗獷,刻的是小型人物。在其東南邊的懸岩上,有一橫長形刻石,岩石南面比較光滑,刻有一幅六人騎馬的出行圖,畫面之大。博什瓦黑石刻岩畫內容其中上是佛教遺跡。其中王者出行圖和彝族畢摩的出現實為獨特,有待進一步研究。總之,用陰綫刻造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畫,畫像衆多,畫面宏偉,畫幅之大,是迄今摩崖石刻畫像中少見的。特別是在涼山彝族地區,發現這樣大型的密宗摩崖造像,對瞭解當地歷史,佛教的傳播以及古代民族關係提供了新的史料,也對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
|
昭覺縣碗廠鄉博什瓦黑岩畫旅遊景點。岩畫隱藏在鬆林之中,與普格縣紅毛依達鄉交界。1982年,中國社科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傢前往考察鑒定為唐宋時代的佛教遺跡。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政府列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縣政府劃定95.28畝林地為保護範圍,現已擴大到300餘畝。岩畫主要有菩薩像、四大天王等6個石畫塑像,分為南北兩區,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參觀這一旅遊景點後,對進一步瞭解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濟發展和完善撰寫中國歷史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6年05月25日,博什瓦黑岩畫作為唐至宋時期文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
- : Boshiwahei cliff pai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