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塔 : 中國古建築 : 東亞 >日本 > 近畿地方 >京都府 >京都 > 南禪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在 山西省 五臺縣 城西南 李傢莊 西側。寺坐北嚮南,有山門、竜王殿、菩薩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築。大佛殿內無柱,衹用兩根通長的四椽栿承載着上部屋架。創建年代不詳,重建於 唐 建中 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國現存已知最古的木構建築物。殿中十七尊塑像、佛座以及石塔、石獅等都是我國 唐 塑中的佳作。1974年進行了維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南禪寺投訴電話常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736-7256407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五臺縣城西南22公裏處的陽白鄉李傢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35公裏。
  南禪寺是一處唐代寺廟,是我國現存寺廟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唐代原建建築物。寺院重建十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禪寺座北面南,規模不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竜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衹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嚮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鬥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着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於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颳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於此,或許在爾後修理時曾被刨去。
  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佈在佛壇上,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是一個動靜結合,各具形態,生動活潑的場面,也是一個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和諧協調的環境。佛坐蓮臺,慈光四照,尊貴而端莊,嚴肅而安詳,似在講經說法。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着侍從和教民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註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瓔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聖言。其餘,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傑作。
  南禪寺內還有三衹石獅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遺物。石獅一隻高七十八釐米,另兩衹高四十五釐米。兩塊角石各方三十三釐米,一塊上雕一隻臥獅,另一塊上為二獅相對之狀,均極生動。石塔底方而十六釐米,高五十一釐米,共分五層,總高五十一釐米,第一層四周刻滿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層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兩側各分上下兩層,每層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層,每層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1949年後,南禪寺倍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南禪寺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撥款二十多萬元,對南禪寺進行維修。此外,還增添了保護設施,修建了接待室,種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廟煥發出新的生機。
  趙樸初曾於一九七八年再登五臺山,遊南禪寺、佛光寺。他在《舞臺雜詠》中吟道:“二唐寺,瑰寶世間無。千劫何緣存象法,明時自不失玄珠,沉晦慶昭蘇”。現在,千年古剎重逢春光,吸引着許許多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賞。
No. 3
  這座聞名遐邇的禪宗寺院,坐落在東山山脈的丘陵地帶。遊客來此學習禪宗,吃湯豆腐(一種京都特色的食品,在寺廟庭園周圍的小店鋪裏都能吃到),或僅僅是來參觀建築的。
  
  南禪寺的象徵是巨大的二層門樓的山門,從上層可以觀賞到整個城市。這寺廟最感榮耀的是寺院住持的住所,它一度是京都皇宮的一部分,於1611年劃給了寺廟。許多房間裝飾着精美的繪畫,如以竹子和松樹為主題的水墨畫,老虎嬉戲打鬧的金箔畫。中間為虎跳園,是個衹有耙平的沙子和石頭的寧靜的空間,石頭代表一隻跳躍的老虎。
  地址:京都東部,乘公共汽車或有軌電車到蹴上站下車。電話:771 0365,開放時間:4月至10月,上午8∶00-下午5∶00,11月至3月,上午8∶00-下午5∶30,購票入內。
No. 4
  西寧南禪寺側面圖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西南的李傢莊,離縣城二十余公裏。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嚮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竜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唐代是中國建築的發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築大興盛的時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結構建築衹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內。規模較大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在五臺山,其餘兩座是平順縣的天台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禪寺坐北面南,規模不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築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竜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製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衹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嚮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鬥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着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於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築,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颳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於此,或許在爾後修理時曾被刨去。
  殿內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內有一座佛壇,長八點四米,寬六點三米,高零點七米。塑像分佈在佛壇上,整個佛像群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是一個動靜結合,各具形態,生動活潑的場面,也是一個尊卑有序、各盡其職、和諧協調的環境。佛坐蓮臺,慈光四照,尊貴而端莊,嚴肅而安詳,似在講經說法。騎獅的文殊、坐像的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帶着侍從和教民趕來恭聽。大弟子阿難和迦葉,分立兩旁,凝神註目,顯得虔誠而恭謹,好似要把佛說全記在心上;脅侍菩薩戴瓔珞,約寶環,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聞,心似有思;護法天王,威武健壯,一邊張目觀察外界,一邊側耳傾聽聖言。其餘,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滿佛壇。這些塑像,姿態自然而若動,表情逼真似有神,豐滿優美,誇張適度,衣紋簡練準確,和諧流暢,一個個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給人以實感和動感。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壺門和疊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紋、花邊和蓮瓣,是五臺山保存的唐代磚雕藝術的傑作。
  南禪寺內還有三衹石獅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遺物。石獅一隻高七十八釐米,另兩衹高四十五釐米。兩塊角石各方三十三釐米,一塊上雕一隻臥獅,另一塊上為二獅相對之狀,均極生動。石塔底方而十六釐米,高五十一釐米,共分五層,總高五十一釐米,第一層四周刻滿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層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兩側各分上下兩層,每層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層,每層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1949年後,南禪寺倍加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對南禪寺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撥款二十多萬元,對南禪寺進行維修。此外,還增添了保護設施,修建了接待室,種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廟煥發出新的生機。
  西寧 南禪寺簡介
  西寧南禪寺位於青海省西寧市鳳凰山麓。追溯歷史,北宋時(公元997~1065)年在鳳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建成一定規模的寺院。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戰亂,有部分殿宇被毀,後在清光緒年間先後集資和捐資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建成規模較大的殿宇建築群。
  今南禪寺有大雄寶殿、千佛殿、玉佛殿、三聖殿、韋陀殿、彌勒殿、地藏殿等。面積4131.8平方米是青海省歷史最古老的的漢傳佛教寺院。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為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錫 南禪寺簡介
  無錫南禪寺位於無錫南隅、古運河畔,高高的妙光塔嚮人昭示,南禪寺就在眼前。據縣志記載:南禪寺建於南梁武帝太清初年(公元547年),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舊稱“梁溪豐大剎,首惠山,次南禪”。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後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
  南禪寺歷經風霜,迭廢迭興,但總體來說,幸運大於不幸。北宋天聖年間重建,宋仁宗賜名“福聖禪院”。“八年以後,宋仁宗又為與南禪寺相對應的北禪寺賜名“壽聖禪院”。同一皇帝,給錫城兩寺院,賜以“福聖”、“壽聖”之名,這是無錫佛教界引以自豪的幸事特別是南禪寺賜福有福,經歷代修復,面目一新。可見那天王殿,殿身輝煌,香火鼎盛;妙光塔,塔尖矗天,氣勢不凡;五戒堂,堂內莊嚴,淨化人心;放生池,池水碧緑,清澈照人。大雄寶殿中,如來形體雄偉,儀表安詳莊重,慈眉慧目,微具笑顔,口欲啓齒而又止,狀若演法且未盡。諸佛羅漢,面貌慈祥多姿,形體豐滿俊俏,眼神專註,衣紋流暢,匠人之巧,絶非一股。
近義詞
南禪寺居委會, 南禪寺社區
南禪寺街道
相關詞
婚慶
包含詞
江南禪寺福州南禪寺南禪寺街道
南禪寺大殿南禪寺彩塑無錫南禪寺
南禪寺居委會南禪寺文化商城豪客來南禪寺店
百帝館南禪寺店登南禪寺懷裴仲謀沸騰魚鄉南禪寺店
福樂餛飩南禪寺店無錫市南禪寺文化商城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