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洋杉 (araucaria)
這種古老的植物甚至存活到今天。南洋杉為高大的常緑針葉樹,有針狀的葉子和球果。這種植物在現代的代表是智利鬆。
名稱 南洋杉
別名 鱗葉南洋杉|尖葉南洋杉|肯氏南洋杉
拉丁名 araucaria cunninghamia
科名 南洋杉科
屬名 南洋杉屬
産地分佈:大洋洲昆士蘭等東南沿海地區
南洋杉屬常緑喬木,原産澳大利亞諾和剋島,它的名稱繁多,按屬地稱謂有英杉、澳杉、諾和剋杉、南洋杉。按葉稱謂有異葉南洋杉、小葉南洋杉、美麗南洋杉,按形態稱有塔式南洋杉、海南南洋杉等。我國引進有肯氏南洋杉和諾和剋南洋杉等品種,肯氏南洋杉主幹直立整樹呈塔型,枝輪生水平伸出,輪距均勻、層次分明,無剌,外觀端駐。為觀葉植物上品,多為盆栽。而諾和剋杉為園林觀賞佳品,地栽可達30米以上高度,喜溫暖和陽光,既能忍受40℃高溫,也能耐得零下5℃的低溫,可在北緯27℃綫左右露地生存(諾和剋島位於南緯27℃)。
形態特徵:常緑喬木,在原産地高達70米,胸徑1米以上。村皮灰褐色或暗灰色,粗糙,橫裂。大枝平展或斜生,側生小枝密集下垂,近羽狀排列。幼樹樹冠尖塔形,老樹則為平頂。時二型。幼樹的葉排列疏鬆,開展,錐形、針形、鐮形或三角形,長7~17毫米,微具四棱;老樹和花果枝上的葉排列緊密,卵形或三角狀卵形,上下扁,背面微凸,長6~10毫米。球果卵圓形或橢圓形,長6~10釐米。種子橢圓形,兩側具結合而生的薄翅。
生長習性:最適於鼕、夏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環境中生長。原産地廣泛生長在排水良好的衝積砂質土和由玄武岩形成的粘壤土上,在砂質土、花崗岩土壤和頁岩土壤上密集成林,在天然更新的雨林中常為散生。生長快,畏寒。怕旱。
繁殖培育:南洋杉可用播種或扦插進行繁殖。北方栽植的南洋杉很少結籽,常采用扦插繁殖。春季採集側芽抽出的直立新梢或徒長枝條作插穗(若用側枝、弱枝作插穗,培養的植株冠形不正,失去觀賞價值)。插穗長7釐米,插入溫度13~16℃、空氣相對濕度60~80%的溫室砂床即可生根。或將幼樹截頂,待頂端側芽抽出直立新梢,春季再剪下枝條扦插。
播種繁殖:播種前最好先破傷種皮,以促進發芽,籽播幼苗直根長,須根少,幼苗移植時易造成死苗,抓好護根、細植、保溫、遮蔭等技術要點,則能提高幼苗成活率。對斷根的幼苗可用清水洗後插於素砂中,適溫下1~2周即可從斷面重新發根。對斷芽斷莖帶葉的幼苗,可照常定植,成活後經一定時間就會萌發新芽。
景觀用途:南洋杉為美麗的園景樹,可孤植、列植或配植在樹叢內。也可作為大型雕塑或風景建築背景樹。盆栽苗用於前庭或廳堂內點綴環境,則可顯得十分高雅。 |
|
南洋杉介紹
南洋杉 (Araucaria cunninghamii Sweet)
科屬:
南洋杉科 南洋杉屬
別名:
尖葉南洋杉、鱗葉南洋杉
形態特徵:
常緑大喬木,高60~70m,胸徑達1m以上,幼樹呈整齊的尖塔形,老樹成平頂狀。主枝輪生,平展,側枝亦平展或稍下垂。葉二型:生於側枝及幼枝上的多呈針狀,質軟,開展,排列疏鬆,長0.7~1.7cm;生於老枝上的則密聚,卵形或三角狀鑽形,長0.6~1.0cm。雌雄異株。球果卵形,苞鱗刺狀且尖頭嚮後強烈彎麯;種子兩側有翅。
分佈與習性:
原産大洋洲東南沿海地區,如澳大利亞的北部、新南威爾士及昆士蘭等州。中國的廣州、廈門、雲南西雙版納、海南等地均有露地栽培;在其他城市也常作盆栽觀賞用。
性喜暖熱氣候而空氣濕潤處,不耐乾燥及寒冷,喜生於肥沃土壤,較耐風。生長迅速,再生能力強,砍伐後易生萌蘖。
繁殖與栽培:
用播種繁殖,但種子發芽率低,最好在播前先將種皮破傷,以便促進發芽,否則常會因發芽遲緩而招致腐爛。也可行扦插繁殖,插條應選剪自主軸的或用徒長枝,如選用側枝作插穗則插活後的苗木體形不易整正。在北方溫室內每年可生長一級輪生枝,在夏季時應避免過強的光照,並在溫室內經常灑水以保持有較高的空氣濕度,在鼕季夜間溫度以保持在7~16℃之間為宜。盆土可用3分壤土,1分腐葉土與1分粗砂配成,每年早春時可行換盆換土。
應用:
南洋杉樹形高大,姿態優美,與雪鬆、日本金鬆、金錢鬆、巨杉(世界爺)等合稱為世界五大公園樹。南洋杉最宜獨植為園景樹或作紀念樹,亦可作行道樹用。
圖片: |
|
- : araucaria
|
|
|
|
南洋杉科 | 南洋杉屬 | 南洋杉茶 | 南洋杉型木 | 畢氏南洋杉 | 異葉南洋杉 | 大葉南洋杉 | 南洋杉茶坊 | 鱗葉南洋杉 | 尖葉南洋杉 | 諾福剋南洋杉 | 屬名南洋杉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