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指五代南唐國建立者李昪的永陵和中主李璟的順陵。在江蘇江寧牛首山附近的高山南麓。1950-1951年發掘。墓室有前﹑中﹑後三室,每室各附側室;結構除石室外,還有磚室;墓室裝飾有浮雕和彩畫。對唐宋間建築裝飾的研究有重要價值。墓中遺物在宋初即遭盜掘。出土的有陶俑﹑陶瓷器﹑銅鏡殘片﹑玉器﹑骨器等。 |
|
南唐二陵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先主李昪與中主李瓃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間,由南京博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昪欽陵二陵均係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瓃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於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瓃陵則建於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餘,寬10米餘,包括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後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後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築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鬥拱,再用石青、石緑、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顔料在其上繪以鮮豔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跡,在建築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後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竜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塗彩。後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餘顆。後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麯折的江河形狀,象徵着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後室的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竜浮雕,並用淺刻的捲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異陵前、中、後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餘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李瓃順陵
在李昪欽陵西側,長寬與李屏陵相近,有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八間側室,但均為磚結構,後室入口處無雙竜及武士的浮雕,後室的室頂有天象圖,但地面上無石刻地理圖,棺座上亦無竜形浮雕,這反映了當時南唐國勢己衰,井嚮北周稱臣,去帝號改你國主後的情況。但此陵三間主室的壁面仍有磚結構的仿梁、枋,柱了和個鬥拱式樣,其上同樣繪有牡丹和捲草等彩畫,惜多己被淤、上剝蝕。劫餘的隨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較多,但質量和品種上均不如李陵所發現者。
由於南唐建部於金陵(937--975年),又是五代十閏時期南方的一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傢,中主李瓃和後主李煜還都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南唐畫院亦著稱於世。但南唐的遺跡留存者很少,所以這兩座地下宮殿的建築、彩畫、雕刻。以及出上的陶誦等遺物彌足珍貴。現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已將陵圓修復開放,為南京市南郊的一處著名古跡點。 |
|
陵墓入口南唐二陵
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欽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鐘氏的順陵。位於江蘇南京江寧區祖堂山南麓。二陵相距50米。1950~1951年發掘。
欽陵全長21.48米,分前中後3個主室及10個側室。前中室為磚砌,後室為石築,均為仿木結構,在墓門上和壁面砌鑿出柱、枋和鬥栱,上有彩繪。後室頂部繪天象,地面刻鑿象徵地理的河川;進門處上方刻雙竜戲珠,門兩側有披甲持劍武士石雕像。順陵全長21.9米,有前中後3個主室和8個側室,均為磚築。內部結構簡單,無天象河川,也沒有雙竜戲珠和武士石刻。二陵遺留文物約600件,包括男女陶俑、陶製神怪及陶瓷器殘片等。其中的哀册殘片,為判定墓主及陵名提供了依據。
順陵
五代南唐李璟的陵墓,它位於欽陵西側約百米處。陵墓規製略簡。李璟頗具文學才華,他的詞綺豔婉約,如"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等佳句至今為人稱頌。
南唐二陵是在1950年纔發現的,因年代久遠,地面建築早已不存。地宮雖在宋代就有人盜掘過,但仍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南朝陵墓石刻是六朝文化的珍品,也是中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在整個中國石雕藝術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上承秦漢,下啓隋唐,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南唐二陵位於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開國皇帝先主李昪與中主李璟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間,由南京博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昪欽陵二陵均係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於公元943年。李昪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於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於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於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昪欽陵全長達21米餘,寬10米餘,包括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後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後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木結構建築式樣,在壁面上用磚砌或石雕成梁、橋、柱子和鬥拱,再用石青、石緑、儲石和丹粉等礦物質顔料在其上繪以鮮豔的彩畫,圖案多作牡丹、蓮花、寶相、海石榴和雲氣紋等。據有關學者研究,認為這是目前國內現存最早的附屬在柱枋部分的彩畫遺跡,在建築史和藝術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後室之間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橫列大型的雙竜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置一尊足踩祥雲、披甲持劍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塗彩。後室的室頂為巨大青石條砌成的疊澀頂,上面繪有彩色的天象圖,包括日月星辰一百餘顆。後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蜿蜒麯折的江河形狀,象徵着地理圖。這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內部裝飾,是秦始皇陵以來帝王陵寢的裝飾傳統。後室的中後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側面有行竜浮雕,並用淺刻的捲草和海石榴花紋作為棺床平面的裝飾。
李昪陵前、中、後室所附的側室內均有放置隨葬品的磚臺,原置的金、玉、銅、鐵和陶瓷質的器物均被早年盜墓者所掠走或破壞擾亂。考古發掘所得的劫餘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較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標明了該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後者有數以百計的男女宮中侍從涌和舞誦,以及各種動物涌,亦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見。
李璟順陵
在李璟欽陵西側,長寬與李昪陵相近,有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八間側室,但均為磚結構,後室入口處無雙竜及武士的浮雕,後室的室頂有天象圖,但地面上無石刻地理圖,棺座上亦無竜形浮雕,這反映了當時南唐國勢己衰,井嚮北周稱臣,去帝號改你國主後的情況。但此陵三間主室的壁面仍有磚結構的仿梁、枋,柱了和個鬥拱式樣,其上同樣繪有牡丹和捲草等彩畫,惜多己被淤、上剝蝕。劫餘的隨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册較多,但質量和品種上均不如李昪陵所發現者。
由於南唐建都於金陵(937--975年),又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一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傢,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還都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南唐畫院亦著稱於世。但南唐的遺跡留存者很少,所以這兩座地下宮殿的建築、彩畫、雕刻。以及出上的陶俑等遺物彌足珍貴。現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已將陵園修復開放,為南京市南郊的一處著名古跡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