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南 >濮陽 > 南樂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南樂縣總面積623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2年)。
  郵編:457400。區號:0393
  南樂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福堪鄉、千口鄉、張果屯鄉、𠔌金樓鄉、近德固鄉、楊村鄉、西邵鄉、寺莊鄉、梁村鄉。
  南樂縣原係河北省南五縣之一,現為河南省北部邊緣縣,與山東省莘縣、河北省魏縣、大名縣毗鄰。其地東至博州古郡聊城,南望顓頊舊都濮陽,西依殷商遺墟安陽,北靠宋室陪都大名。總面積624平方公裏。人口439159人,占河南全省總人口的0.5%,其中漢族居絶對多數,回族、壯族、土傢族等少數民族500餘人,占全縣總人口中的0.12%。全縣總耕地58.27萬畝,人均耕地1.30畝,低於全省平均水準,是人口密度(704人/平方公裏)較大的縣之一南樂境內地勢坦蕩,一派平原風光。萬頃沃野,紫陌青紗。九河綿絡,源遠流長。道路網結,村莊棋布。古老的黃河故道縱貫境內,緑村黃沙,崗丘起伏。地勢西南高而東北漸次低下,平均海拔46米左右。縣西部的衛河,中部的馬頰河,東部的徒駭河與橫貫其間的永順溝,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南樂人民。
  南樂屬暖溫帶幹旱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幹多風沙,夏熱雨水勤,秋晴日照長,鼕寒少雨雪。年平均降水量604毫米左右。日照率為60%,屬河南省日照及副射量三大高值區之一。年平均氣溫攝氏13.4度,全年無霜期211天。
  南樂縣氣候溫和,豔陽普照。幅員百裏,皆有沃野可耕,宜於五穀百草生長,適合六畜千蟲繁殖。但是,在歷史長河中,南樂人民一直掙紮在水深火熱之中。嚴重的土地兼併,繁多的苛捐雜稅,頻繁的兵禍匪患,無情的自然災害,加之牛馬般的超負荷勞役,人們象在刀尖上過日子,生靈岌岌。新中國建立以後,勞苦大衆翻身做主人,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積極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通人和,全縣人民煥發了青春,重新安排南樂大地,百業俱舉,出現了工業騰飛,農稼豐稔,商業興旺,文化活躍的展新局面。古老的南樂風姿驟展,“舊貌換新顔。”
概況 Nanle County
  郵編:457400 代碼:410923 區號:0393
  拼音:Nán Lè Xiàn 英譯:Nanle County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西、北、東三面與冀魯兩省接壤。總面積623平方千米。總人口51萬人(2006年末)。
  
    全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楊村鄉、張果屯鄉、千口鄉、福堪鄉、𠔌金樓鄉、西邵鄉、寺莊鄉、梁莊鄉、近德固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距濮陽市40千米。
  
    年降水量604.1毫米,年均溫13.4℃。衛河、馬頰河、徒駭河分別於西部、中部、東部自南而北經流。106國道與安(陽)濟(南)公路穿境。名勝古跡有倉頡陵、赫胥陵、𠔌那律墓、文廟、唐槐等,其中倉頡陵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概況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轄9鄉3鎮,南與清豐縣為鄰,東與山東莘縣隔河相望,西北分別與河北省魏縣、大名縣接連,境域623平方公裏,其中縣城面積10平方公裏,總人口52萬人,屬濮陽市管轄。
  南樂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字聖倉頡故裏。唐朝高僧、天文學家一行的故鄉,一行創世界天文學史上三個第一,一行的故鄉是現在的河北邯鄲魏縣邊馬村,唐朝時候這個村子歸屬南樂縣,他首次測量子午綫長度、第一次發現恆星運動。著名表演藝術傢河南墜子皇后喬清秀,名冠神州。著名國畫傢端木夢錫,有丹青梅花王之稱。古跡有倉頡廟、倉頡陵、赫胥陵、明文廟、十二牌坊及八大唐槐等,古樸典雅的民俗民風,多種新穎的名優特産,風味多彩的小吃,形成南樂獨具特色的經濟開發環境。
  南樂地處平原,物華天寶,交通十分便利,西距京廣鐵路80公裏,東距青島口岸500公裏,106國道(北京—廣州)與安濟公路(安陽—濟南)兩條公路交匯於此,溝通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南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基礎較好,農副産品資源豐富,是全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的主要産區。全縣有十萬畝優質蘋果、二十萬畝棉花,是優質果、棉生産基地和全國兔肉出口基地。工業有化工、輕工、紡織、電子、釀造、機電、食品、抽紗工藝、草製工藝品打入了國際市場。
  南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政府建設發展迅速。全縣已實現“四通”。城內有高級賓館、招待所、酒樓10余家,衣、食、住、行便利,設備先進,投資環境優越。全縣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20000門,長途電話綫路24條,可嚮國內外直撥。電力供應充足,大小變電站7座,裝機容量8.75萬千瓦,供電量1.2億度。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量4500噸,可滿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的需求。
  南樂縣科教文衛事業發展較快,全縣科研單位3個其中液壓件廠第二代摩托車氣缸體研製獲市科技星火二等奬。提花臺布研製獲省科技星火三等奬。有中小學352所,各類教師3719人,南樂一中幾年來升入高等學府的人數在濮陽市位居榜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17%,1998年順利通過省、市“普九”驗收。
  南樂縣農業基礎較好,其特點: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水利資源豐富,機械化耕作程度高。1998年農業總産值14億元,糧食總産量34萬噸,油料2.6萬噸,生豬年存欄24萬頭,肉類産量30035噸,凍兔肉是主要出口商品,遠銷西歐、東南亞等20多個國傢和地區。
  南樂的工業在迅速崛起,現有國營企業11傢,固定資産5114萬元,年産值4498萬元。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已擁有4020傢,産品有水泥、雙氧水、空氣炮、棉紡、造紙等,産值3.9億元。“三資”企業11傢,以化工、釀造、草製品為主,年産值1200萬元,創匯80萬美元。
歷史相關
  歷史沿革
  夏為兗州,漢初置樂昌縣,屬東郡,其址位於今南樂縣城西北17.5公裏倉頡陵北側,因縣內古有昌意城,相傳為黃帝之子昌意所築。“樂”取沃野平壤,茫茫樂土之意。西晉置昌樂縣,縣治與樂昌同垣。何以將樂昌二字顛倒過來,可能認為昌在樂後,與古聖昌意之名不恭有關。南樂舊志與新志,皆言此縣尋廢。晉置廢昌樂縣時間和何以置廢匆匆,其因不祥。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分魏縣復置昌樂縣。隋大業元年(605年)廢昌樂縣入繁水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再置昌樂縣。六年(623年),昌樂縣治由吳村北(即倉頡陵北側)嚮東南遷至𠔌村一帶(距今南樂縣西北10公裏)。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以新治在舊治南,故改名南樂。一說在晚唐出土的墓碑志中已有南樂之名,南樂名稱始於何時,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為避河患,敕令南樂縣東遷今城,即今南樂縣城。
  南樂縣歷史沿革表
  朝代
  帝王紀年
  公元紀年
  縣名
  縣城駐地
  隸屬
  夏
  跨冀、兗二州,屬觀國
  商
  盤庚遷殷後273年
  殷畿輔地
  周
  前11世紀
  衛國
  春秋
  周平王元年至敬王44年
  前770至前476年
  衛國、晉國
  戰國
  周元王元年至秦始皇26年
  前475至前221年
  (繁陽)
  晉國、魏國
  秦
  前221至前206年
  東郡
  西漢
  前206至8年
  樂昌
  倉陵北
  冀州東郡
  新
  9至24年
  樂昌
  倉陵北
  治亭
  東漢
  25至220年
  冀州東郡、魏郡
  三國
  220至280年
  (魏縣、元城陰安、東武陽)
  冀州魏郡、陽平郡
  晉
  281至386年
  昌樂
  倉陵北
  司州頓丘郡、魏郡
  南北朝
  前燕
  慕容俊
  遷都鄴縣後
  約357至370年
  昌樂
  倉陵北
  昌樂郡(始置)
  北魏
  初
  385年
  (魏縣)
  魏郡
  太和二十一年
  497年
  昌樂
  倉陵北
  魏郡
  永安元年
  528年
  昌州
  吳村北
  昌州
  東魏
  天平中
  約535年
  昌樂
  倉陵北
  魏郡
  北周
  557至581年
  昌樂
  倉陵北
  昌樂郡
  隋
  開皇初
  581年
  昌樂
  倉陵北
  魏郡
  大業初
  605年
  (繁水)
  武陽郡
  唐
  武德五年
  622年
  昌樂
  倉陵北
  魏州
  武德六年
  623年
  昌樂
  𠔌村一帶
  魏州
  五代
  梁貞明二年
  916年
  南樂
  𠔌村一帶
  後唐
  南樂
  𠔌村一帶
  興唐府
  後晉
  南樂
  𠔌村一帶
  廣晉府
  宋
  南樂
  𠔌村一帶
  河北東路大名府
  元豐四年
  1081年
  南樂
  今城
  河北東路大名府
  崇寧四年
  1105年
  南樂
  今城
  澶源郡開德府
  金
  1126至1234年
  南樂
  今城
  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
  1279至1368年
  南樂
  今城
  中書省大名路
  明
  1368至1644年
  南樂
  今城
  中書省北平布政司
  大名路
  清
  1644至1912年
  南樂
  今城
  盛京、直隸大名府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
  1913年
  南樂
  今城
  直隸大名道
  民國十七年
  1928年
  南樂
  今城
  河北省大名道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
  南樂
  今城
  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專員區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
  南樂
  今城
  冀魯豫邊區濮陽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
  南樂
  今城
  平原省濮陽專區
  1952年
  南樂
  今城
  河南省濮陽專區
  1954年
  南樂
  今城
  河南省安陽專區
  1958年
  南樂
  今城
  河南省新鄉專區
  1960年
  南樂
  今城
  河南省安陽專區
  1983年9月
  南樂
  今城
  河南省濮陽市
  摘自《南樂縣志》
  2000年,南樂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元村鎮、韓張鎮、近德固鄉、寺莊鄉、𠔌金樓鄉、西邵鄉、楊村鄉、梁村鄉、福堪鄉、千口鄉、張果屯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68360人,其中:城關鎮 43659人、韓張鎮 34919人、元村鎮 46781人、楊村鄉 28469人、張果屯鄉 34579人、千口鄉 40276人、福堪鄉 40426人、𠔌金樓鄉 32881人、西邵鄉 41679人、寺莊鄉 48984人、梁莊鄉 41174人、近德固鄉 34533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南樂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福堪鄉、千口鄉、張果屯鄉、𠔌金樓鄉、近德固鄉、楊村鄉、西邵鄉、寺莊鄉、梁村鄉。
  南樂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中國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部隊在河南省南樂縣城及其周圍地區對日軍及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的進攻戰役。
  南樂縣城位於冀魯豫區腹地。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收復清豐、內黃、濮陽、朝城之後,該城已成為日偽軍孤立據點。為鞏固與擴大衛河以東和開闢衛河以西地區,冀魯豫軍區集中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及地方武裝與民兵發動南樂戰役。24日23時,冀魯豫軍區第8軍分區主力部隊在火力掩護下嚮南樂縣城發起強攻,迅速從城西南和西北角攻入城內,旋即對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3旅旅部和偽保安團團部及日軍小隊分割包圍,爾後采取先打分散小股,後打集中大股之日偽軍的戰法,激戰至26日,全殲守城之日偽軍。與此同時,開赴瀎(縣)滑(縣)和大名地區擔負打援和牽製日偽軍任務的冀魯豫軍區第3、第7、第9軍分區部隊亦將外圍據點全部拔除,並擊退由安陽、大名等處出援之日偽軍。戰役於27日結束。
  此役,軍區部隊及清豐、南樂等縣大隊攻剋南樂縣城和清豐、衛河、南樂境內日偽據點,殲日軍1個小隊、俘偽東亞同盟自治軍第三旅旅長楊法賢。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3400餘人,攻剋據點32處,繳獲大量武器和糧食。衛河縣全境獲解放。
行政區劃
  南樂縣轄3個鎮、9個鄉:城關鎮、韓張鎮、元村鎮、楊村鄉、張果屯鄉、千口鄉、福堪鄉、𠔌金樓鄉、西邵鄉、寺莊鄉、梁莊鄉、近德固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城關鎮 代碼:410923100
  2006年,轄16個村委會:東關村、東街村、北街村、北關村、西街村、南街村、南關村、北墳村、姚莊村、郭傢莊村、嶽固村、古計固村、張璨固村、丁璨固村、趙璨固村、李璨固村。
  韓張鎮 代碼:410923101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南街村、西北街村、小江村、堤口村、羅莊村、召固村、西耿村、侯耿村、賈耿村、趙耿村、大樓村、東五樓村、後五樓村、西五樓村、裴屯村、郭莊村、劉莊村、付莊村、陳莊村、夏莊村、東韓固疃村、西韓固疃村、北高莊村、南高莊村、西吉留疃村、東吉留疃村、南郭村。
  元村鎮 代碼:410923102
  2006年,轄18個村委會:𠔌村、蔡莊村、後什固村、前什固村、元村、百尺村、漲汪村、東審什村、西審什村、留固什村、曹莊村、王莊村、劉傢莊村、古寺郎村、留胄村、操守村、韓留村、南張莊村。
  楊村鄉 代碼:410923200
  2006年,轄37個村委會:東侯村、李傢村、西馬村、睢楊村、李楊村、仝史楊村、何莊村、吳村集村、張鬍莊村、魏莊村、徐莊村、煙莊村、格大莊村、曹八屯村、赫莊村、煙古屯村、許莊村、程莊村、黃莊村、三裏莊村、慄莊村、前煙裏村、後煙裏村、南香七固村、北香七固村、南孟莊村、鬍莊村、袁傢莊村、樊莊村、郭吉道村、聶吉道村、齊楊吉道村、後吉樓村、前吉樓村、樓營村、南清店村、白拐村。
  張果屯鄉 代碼:410923201
  2006年,轄30個村委會:北街村、唐王莊村、朱莊村、位行村、馮行村、辛行村、小屯村、西吉幹村、東吉幹村、端莊村、後孫黑村、張行村、王劉行村、煙之東村、申馬莊村、趙莊村、孫莊村、趙鬍行村、西韓森固村、東韓森固村、南街村、丁莊村、東魏莊村、蘇莊村、王落集村、後王落村、前王落村、郭小陳村、周小陳村、張小陳村。
  千口鄉 代碼:410923202
  2006年,轄36個村委會:千口街村、北仇莊村、孟莊村、北郭村、苗郭村、侯莊村、張莊村、陳村、大劉村、南仇莊村、蘇海村、翟莊村、柴莊村、紫陽村、庫莊村、東趙莊村、樊村、張莊集村、東李傢村、閆村、杜傢村、武傢村、焦村、郭村、西節村、棗科村、大清村、良善村、羅町村、前林傢村、後林傢村、西梁傢村、呂村、東梁村、東王村、西梁村。
  福堪鄉 代碼:410923203
  2006年,轄41個村委會:福堪街村、豆拐村、任村、馬莊村、劉耿落村、趙耿落村、宋耿落村、前宋村、崔宋村、康宋村、吳莊村、牛村、張胥平村、李胥平村、孔莊村、呂前劉村、孟後劉村、卞辛莊村、纔丈村、劉呂村、郭呂村、馬村、鬱傢村、寨肖傢村、西肖傢村、任屯村、竜臥村、東劉莊村、萬興村、東張莊村、張韓平村、寨韓平村、蔡子金村、夏子金村、劉寨村、羅村、胥房村、袁耿村、南漢村、薛集村、東宋莊村。
  𠔌金樓鄉 代碼:410923204
  2006年,轄25個村委會:𠔌金樓集村、宋𠔌金樓村、閆李𠔌金樓村、西邵郭村、東邵郭村、孟郭村、官莊村、南楊村、西小樓村、韓村、後嶽連村、前嶽連村、後平邑村、中平邑村、前平邑村、東平邑村、三坡村、十裏屯村、吳傢屯村、李傢屯村、六屯村、崔方山固村、後陳傢村、梁方山固村、王方山固村。
  西邵鄉 代碼:410923205
  2006年,轄27個村委會:西邵集村、付苑村、劉苑村、蘇苑村、李苑村、霍苑村、葛苑村、喬崇町村、李崇町村、王崇町村、趙任村、劉任村、王東邵村、檀東邵村、袁東邵村、李西邵村、趙西邵村、王西邵村、蔡村、寨裏村、五花營村、四坡村、侯古寧甫村、運古寧甫村、邢古寧甫村、楊古寧甫村、潘古寧甫村。
  寺莊鄉 代碼:410923206
  2006年,轄24個村委會:東寺莊村、西寺莊村、前郭村、後郭村、邱辛店村、王洪店村、嶽村集村、郭徐嶽村、蘇嶽村、李嶽村、趙嶽村、豆村、古念村、利固村、張浮丘村、南渠頭莊村、晁村、減場店村、吳傢拐村、北渠頭莊村、小翟村、南丈村、大北張村、小北張村。
  梁村鄉 代碼:410923207
  2006年,轄21個村委會:梁村、宋莊村、申莊村、東郭村、大郭村、張村、西王村、安莊村、梁村鋪村、邵莊村、千佛村、吳村、前翟村、後翟村、袁莊村、孫莊村、北張莊村、韓莊村、玉皇廟村、吳傢莊村、西崇町村。
  近德固鄉 代碼:410923208
  2006年,轄20個村委會:佛善村、君張莊村、李莊村、君澤村、常莊村、王村、李村、彭村、杏元村、睢莊村、溫吉七村、東吉七村、西吉七村、薛莊村、趙傢莊村、齊莊村、留固店村、佛堂村、跳堂村、善緣疃村。
鄉鎮概況
  城關鎮 城關鎮原為五代王彥章駐兵營地。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樂縣治遷此。築土城,周長6華裏又130步。明嘉靖年間易磚城。昔城內有七竜廟,八虎街,十二牌坊,八大槐諸景。
  璨 固 在城關西南有趙、丁、李、張四璨固。“璨”在全國城鎮鄉村名稱中未見用此字者,是罕見的稀有字。首先用此字者是元朝隱士張淳。張淳,字夢山,他學問淵博,不作官,著書立說,有《夢山文集》。“夢山三峰”為南樂八景之一。
  嶽 固 在縣城北1公裏,該村西南,舊有水潭,深數丈。四時清澈,因屬元代處士傅西溪所有,故曰“傅潭”。“傅潭秋月”為南樂八景之一。今傅潭酒、嶽固酒皆以此命名。
  元 村 為元村鎮政府駐地,距縣城西12.5公裏。該村鎮形成於北魏時期,原為鮮卑族拓跋氏居住之處。孝文帝改拓跋氏為漢姓元氏,故名元村。
  留 胄 屬元村鎮。傳說武王滅紂以後,行至此處認為天下太平,令將士解盔卸甲,埋留此地,故名留胄。
  操 守 屬元村鎮,原為操刀營。傳說有三:武王伐紂,諸侯會此,嚴戒操刀;武王伐紂,軍駐此處操練刀槍;南北朝時,北周軍隊在此操練刀槍,故名操刀。清同治年間知縣以“操刀”二字不祥,改名操守。
   村 出自復姓𠔌那氏。𠔌那氏祖居此地,唐初有𠔌那律,其子孫改復姓為單姓,故名𠔌村。唐武德六年(623年),昌樂縣城由倉陵北遷至東南5.5公裏𠔌村一帶。五代貞明二年(916年),晉王李存勖避其祖父李國昌諱,改名南樂。北宋元豐四年九月,東遷今治,縣治於此歷358年。
  梁 村 為梁村鄉政府駐地,距縣城西北14公裏。唐代已有此村,以姓氏命名。
   佛 屬梁村鄉。該村外原有大寺一座,內塑佛像4尊,俗稱千佛寺。明初姚張諸姓,從山西遷此寺旁建村,以寺為名,故名千佛。
  吳 村 原名史官村、吳傢樓,距縣城西北18公裏,今屬梁村鄉。村北有倉頡陵廟,倉頡陵,為仰韶和竜山文化遺址。相傳黃帝之子昌意封於此,建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生於斯,葬於斯,現有倉頡陵廟和造書臺。西漢初於此置樂昌縣。晉改昌樂,北魏置昌樂郡,東魏郡廢,衹存昌樂縣。唐武德六年遷縣治於𠔌村一帶。
  邵 莊 距縣城西北13公裏衛河西岸,今屬梁村鄉。該村南有一高臺,臺上舊有三娘子臺和九天玄女殿,鬆柏成蔭,每年二月二十五日和九月二十七日有廟會。相傳宋時黃河泛濫,守堤官三女兒為救百姓跳水堵口而死,民感其德。築三娘子臺及三娘子廟,以示紀念。
  寺 莊 為寺莊鄉政府駐地。距縣城西北7.5公裏。該地舊有安慶寺,村以此寺得名。相傳北宋元帥楊延昭與遼兵戰於此得病,被西寺莊名醫袁代治愈,楊以重金相謝,袁拒而不受,衹求傳習槍法。楊延昭應諾,並將楊傢槍譜相贈。袁代無後,將槍譜送與東寺莊韓傢。韓傢視為珍寶,世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利 固 在寺莊鄉西南,為明萬歷年間監察御史魏允貞故裏。後遷於南樂縣城內。
  張浮丘 在寺莊鄉西,瀕臨黃河故道。辛亥革命爆發後,該村以楊傑為代表的八傢大地主與楊儼為代表的中小地主鬥爭相繼近十年,時稱“八大傢”與“八小傢”鬥爭,其時間之長,耗資之大,波及之廣,涉及人之多,都是非常驚人的。
  近德固 據清鹹豐三年(1853年)《大名府志》記載,明初,縣人在此設立社學,取名“近德”。意在贊村民和善,近乎道德。“固”堅固之意。願近乎道德之風永固,故名近德固。
  近德固鄉在西漢時屬樂昌縣地,東漢時屬陰安縣,晉屬昌樂,隋朝為繁水縣地,唐時復歸昌樂縣,五代歸南樂。鄉名無考。明朝時,全縣設35鄉,近德固鄉北部屬長泰鄉。明中期改鄉為裏,清朝改裏為社。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社建區,近德固鄉大部屬四區。抗日時期,近德固鄉為衛河縣地。1946年撤衛河縣,該地復歸南樂。建國後,全縣分6個區,近德固鄉為六區,區政府機關駐近德固。1956年撤區建鄉鎮,始有近德固鄉。1958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為鄉。
  近德固鄉政府原駐李村。1975年遷佛善村南安濟公路北側,即今址。
  善緣疃 距縣西9公裏,今屬近德固鄉。傳說明初燕王朱棣靖難時途經此地石上屯,人已逃亡,井亦堵填。時值盛暑,燕兵口幹舌渴,戰馬嘶鳴,正在焦急時,見二童桃水而來,將士爭相飲喝。一擔清水,甘洌甜美,想不到千軍人馬飲之不盡。燕王知是仙童,遂相拜謝,卻不見二童。後燕王登極為皇帝,便命飲差在此建二仙堂,改村名為善緣疃。
  佛善村 在近德固鄉北,有人5000口,為一大村,取拜佛求善之意命村名。該村於1927年4月成立中共佛善村黨支部,為濮陽市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現村南有中共直南特委創始人劉大風和烈士吳書升陵墓,現已立碑紀念。
  留固店 位於近德固鄉政府南6公裏,現有2000多口人,是個大村。據鬍氏傢譜載:明初自山西遷來時,該村就名留固店。相傳宋代村西有一條官路,路旁有一店,地勢高。原有一村,名佛臺村,地勢低窪,後黃河泛濫,村落衝毀,唯留一店。佛臺村人皆依店建房而居,因地高店固,又以留下此店為由,故改村名為留固店。現村東路南有株古槐,傳為劉秀係馬槐,人稱漢槐(據析可能為宋代前古槐)。1937年10月,共産黨人劉大風在此槐下成立“181師抗日遊擊隊”,後改名“四支隊”,今為革命紀念地,樹碑以志。
  吉 七 現有西、東、溫三吉七,位近德固鄉南,相傳為劉秀訪吉昌、馬五處。三村之間,瀦竜河畔有閻王廟、建築面積之廣,在濮陽市尚屬少見。現廟院內有株古槐,胸圍1.5米,為大古槐之二代槐。
  楊 村 唐朝時,楊村鄉一帶為昌樂縣禮行鄉。當時的村名有樂博村、曹八娘疃等。宋、元時期,仍為鄉的建製,而鄉名失考。據遷民碑記載:明初,有楊姓自山西洪洞縣一帶楊村遷此,定居成村,並沿用楊村之名;明中期,李姓從山西遷此;明末仝姓、史姓先後從山東濮洲一帶遷此,睢姓從本縣睢莊遷此,各分居一方。後楊姓漸衰,仝、史、李、睢等姓漸成旺族。遂在村名前加“仝、史、李、睢”字,稱仝楊村、史楊村、李楊村、睢楊村以示區別。1956年鄉鎮取代區的建製,稱吳村鄉,駐吳村集。1958年人民公社取代鄉的建製,公社駐地由吳村集遷到仝、史、睢、李四楊村之間,稱楊村公社。1983年恢復鄉的建製,稱楊村鄉至今。
  吉 道 現楊村鄉西有楊、郭、齊、聶四吉道和前後兩吉樓。傳說殷商時此處有一條殷河,其水清澈,魚躍柳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紂王及妃妲己東遊至此,招民工萬餘,命一天一夜蓋兩座花樓,並建花園和梳妝臺,賴仙人魯班相助得以築成。後人於此建村,以神仙相助,逢兇化吉之意,取村名為吉道、吉樓。因紂王衛隊在花樓旁住宿,其地名樓營。
  曹八屯 位於楊村鄉政府東北2公裏。該村原名曹八娘瞳。相傳曹氏有兄弟八人,皆有勇謀。其父率八子隨李淵反隋,幾經徵戰,軍功顯赫。父及七子相繼陣亡,唯餘八郎。曹八郎不願受封居官,與母辭朝。李淵將其母子封於昌樂縣地。曹母為人賢慧,和睦鄉裏,所居之處,人稱曹八娘瞳,後演變為曹八屯。
  南清店 在楊村鄉南,界於清豐、南樂兩縣之間,取二縣各一字命名。有言該村原名清豐店,隋孝子張清豐故裏。此說有誤。不可訛傳。
  西 邵 為西邵鄉政府駐地,距縣城北13公裏。相傳五花營為一古代營壘,軍營四方設哨,該村居西,為西哨,後演變為西邵。此說是否屬於附會,現已無法考證。
  王崇疃(町) 在西邵鄉政府正北5裏。清光緒年間因在村東頭建有高爐“以冶為業”故又稱“鐵爐”。
  五花營 在西邵鄉政府西南2公裏。明正德《大名府志》載:“五花營在縣北十八裏,唐河北五鎮嘗會兵於此,故名。後人因其壁壘聚居成鎮。”又考,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北京(今大名)留守粱思寶,將十萬貫金銀珠寶、奇巧緞物,差縣尉馬安國一行送至京師,趕六月初一為蔡京上壽。途至此,被梁山好漢晁蓋、吳加亮(吳用)、劉唐、阮氏兄弟等人所劫。這就是有名的智取生辰綱的故事。
  蔡 村 位於西邵鄉政府西南黃河故道西岸。清光緒《南樂縣志》載:“桑泉在縣北迤西二十裏蔡村坑,常伏不見,人呼其坑曰桑坑,深數尺。每大旱,村人掘之丈許,輒見古桑根,大如柱礎,色類凡桑,隱隱有金星,中嵌一穴,圍可四五寸,甘泉溢出,以為雨徵,旬月後漸復湮塞。泉涌時有金蛙躍出,昔人以細繩縋鉛探之,數十丈不可底。”今經實地考察,其說不謬。
  𠔌金樓 為𠔌金樓鄉政府駐地,距縣城東北6公裏。鄉北官莊,清設私立學校,頗有名望。鄉東西小集以生産甜瓜聞名。鄉西閆李𠔌金樓有明初古槐一株,明代棗樹兩株。
  平 邑 在縣東北4公裏,屬𠔌金樓鄉。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趙成平邑,取意平原之邑。東魏置平邑縣,北齊廢。隋復置平邑縣,大業初省入貴鄉縣。現有前、後、中、東四平邑,是一古老村落。
  方山固 距縣城北3.5公裏,屬𠔌金樓鄉。現有梁、王、崔諸方固,皆以方山為名。此處原有東西二山,並峙而立,其形方正,故名“方山”。北宋時,黃河屢濫為患,方山幾遭滌蕩,漸不復存。“方山夕照”為南樂八景之一。
  嶽 連 現有前後二嶽連,在𠔌金樓鄉東南。該村明前稱王莊村。明初有一姓嶽名連的醫生來此定居,行醫有方,頗有聲望。嶽連去世後,人們念其德,改村名為嶽連。
  韓 張 為鎮政府駐地,距縣城東12.5公裏。該村為古遺址,三國後為東武陽縣,隋唐為武陽縣,後改武聖縣。唐開元七年(719年),以春秋齊桓公會諸侯於此,赴洛陽朝周王為由,改為朝城縣。五代梁將王彥章曾駐兵於此。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黃河泛濫,朝城東遷杜婆鎮(即今山東莘縣朝城鎮)。原址遂成集鎮,金稱韓傢鎮。元末明初遷來張姓望族,改名韓張店。1986年,稱韓張鎮,原鎮北有演教寺。“演教鐘聲”為南樂八景之一。
  張果屯 為張果屯鄉政府駐地,距縣城東南12公裏。相傳明初,該村有一張姓老翁,膝下無子女,廣行善事,傢種果樹百畝,果熟,多分送鄉裏,人稱張果老人。死後,人們感其德,取村名張果屯。
  孫 黑 張果屯鄉政府西南有前、後孫黑和東、西吉幹,其村名來歷與王莽趕劉秀故事有關。
  相傳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從濮陽過畔觀縣到東武陽縣地,行至孫黑村時,太陽已落山.夜幕降臨,人睏馬乏,劉秀與部下想在此休息一會。不料王莽追兵已至,劉秀躍馬揚鞭,急急趕路,擺脫了王莽的追兵。後來這裏就出現了兩個村,一名昏黑,一名急趕,後演變為孫黑和吉幹。
  張果屯北街雞叫早,南街雞叫遲。此處還有板倒井、馬倒溝、啞驢寺等均與王莽趕劉秀傳說有關。
   口 為千口鄉政府駐地,距縣城東17.5公裏。千口為南樂縣大村之一,以百姓擁有千口而得名。該村閻現朝院內有株古槐,胸圍7.35米,為濮陽市古木之冠,樹齡約1500年,被譽為“活文物”、“千歲槐”。
  張莊集 以張莊集為中心的李傢村、閻村、武傢村、杜傢村和樊村六個自然村,像一朵抗嚴寒、鬥冰霜的梅花,地處南樂、清豐和山東莘縣三縣交界處。東瀕徒駭河,隔河與山東相望,西為廣阔的紅荊????鹼坡,南為理直溝,北有南樂通山東的大道,水陸交通方便,為戰略要地。
  1941年秋,中共南樂黨組織派人來這裏活動,把六個村的群衆組織起來,用武裝保衛家乡,取名“武聯防”,共有300餘人,90多支步槍和12門土炮。從1942年至1944年多次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大長了人們抗日救國的勢氣,成了抗日戰爭的堡壘。現作為革命紀念地,樹碑志之。
  東西梁村 該村為明朝御史梁天啓故裏,其墓在苗郭、北郭兩村之間。
  福 堪 為福堪鄉政府駐地。距縣城東北20公裏。該村明初為韓傢莊,因南街有一古井,水旺質好,堪稱福地,故名。
  宋耿落 村南有東漢公侯族墓,俗稱“赫胥陵”。出土有黃釉陶倉樓、錯金銀銅帶鈎、盤竜石硯等國傢珍貴文物。
   丈 今屬南樂縣福堪鄉。據傳明初,楊氏兄弟二人自山西洪洞縣遷此,老大居北墳上,老二居今纔丈。老二遷居此地後,種植許多楊樹,後成材,不忍刨掉,盼望成材的楊樹繼續成長,取村名“材長”,後演變為纔丈。
  竜 臥 南樂縣福堪鄉古時有一條竜臥河,河邊有一竜臥村。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駐兵臥宿於此,故名竜臥。
  該村昔有竜臥寺,占地50多畝,建有前後大殿、廂房、耳房,盛時有僧數百人。1935年寺被拆除,在佛座下發現一大磚,上有“主建人程咬金”字樣,故推測該寺建於唐初,可能與李世民居此有關。
南樂縣教育
  河南南樂一中
  河南南樂一中,始建於1951年,是河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學校占地76102平方米,建築面積35255平方米,擁有54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700人,學校現有教職工258人,其中專任教師203人,特級教師6人,具有中高級職稱者占60%,學歷合格率100%,學校圖書館藏書15萬餘册,教工及學生閱覽室訂有各類報刊600多種,按國傢Ⅰ類中學標準配備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和現代化教學設備:高標準的理化實驗室、多媒體教室、微機室、音樂美術活動室、多功能學術報告廳、校園網絡係統、風雨球場。學校有完備的食宿條件,餐廳可容納2000多人同時就餐。
南樂旅遊
  文 廟
  南樂文廟即孔子廟。俗稱“黌學”(學堂),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為文宣王,稱孔廟為“文宣王廟”,元明以後簡稱“文廟”。
  文廟位於南樂縣城東南隅“一簣山”旁。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南樂縣主薄葉伯瑾始建,當時規模不大。永樂五年(1407年)知縣吳文質、正統四年(1439年)典史周鬱相繼擴建學基,使之形成一規模寵大的建築群,東南兩邊至城墻腳下,西至大道,北至淨土寺。主要建築有大成殿、寢殿、戟門、欞星門、月新齋、時習齋。嗣後比試弘治、嘉靖、隆慶、萬歷年間都做過增修擴建,增添了東西兩廡,鑿泮池,環以石欄,擴建“德配天地”、“道貫古今”牌坊等,使文廟初具規模。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做了翻修。清未整個建築群尚且完好。民國以後,圮毀日甚,至建國初,僅存大成殿和寢殿,俗稱“大殿”和“小殿”。
  大成殿,以北宋哲宗封孔子為“大成至聖”而得名。大成殿為文廟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九脊頂,鬥拱及殿內原木建築結構基本完好。柱基為石質覆盆式,殿外有月臺1.3米,殿頂為黃色琉璃瓦古色古香,是宮殿式與民間建築相結合的藝術産品,寢殿位於大成殿後,歇山九脊頂,是一座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清代典型的民式建築。整個大殿宏偉高大,飛檐凌空,古樸壯觀。周圍樹木蔥鬱,景色宜人。1980年以來,河南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文廟大成殿,成為人們遊覽參觀的勝地。
  赫胥陵
  位於縣城東北二十公裏的福堪鄉宋耿落村南,土塚,占地1000多平方米,為東漢公侯墓群。經1978年、1999年兩次挖掘,出土國傢一級文物l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多件,是河南省最大的漢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古 槐
  南樂城內原有八株古槐,相傳是唐朝人所植俗稱“八大槐”。今僅存1株,位於縣城東北,高約15米,樹圍4.8米,枝繁葉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八大景”
  南樂縣曾有“繁水荷花、方山夕照、傅潭秋月、演教晨鐘、黃河晴波、翠香古亭、夢山三峰、古塔聯嵐”八處獨具特色的景觀,隨着自然變遷,這些景觀現巳不復存在。
  黃泥崗
  位於南樂縣五花營村西北,《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就發生這裏。
  宋耿洛漢墓群
  宋耿洛漢墓,位於南樂縣東北23公裏福堪鄉宋耿洛村南300米處,這裏有三大土傢,呈“品”字形,最大塚高10米,面積1000餘平方米,俗稱“赫王墳”、“塚垌堆”。明《正德大名府志》、《南樂縣志》均稱其為赫胥陵,說是上古赫胥氏陵墓。
  1978年鼕,文管部門對大塚北側一小塚進行發掘清理,證實它為東漢時墓葬,編號為宋耿洛一號漢墓。此墓為磚石結構,由甬道、墓門、前室、中室、後室及兩側面四耳組成。墓室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9米,高5.25米,其規模結構,儼如帝王陵。
  墓中出土文物148件,分陶器、石器、銅器三大類,陶器又分紅、灰、釉、彩四種。其中銀黃色釉陶倉樓,四層重檐,小巧玲瓏,造型別緻,結構復雜,匠心獨具,為研究漢代樓閣建築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此文物曾赴鄭州匯報展出,又赴日本參加中國古代建築模型展覽。錯金銀銅帶鈎,用金絲金片、銀鏤銀條鑲嵌成圖案,製作精美。帶鈎上還用銀絲鑲成“正月丙午日君立公侯”九字,是價值很高的藝術品,在鄭州展出時,觀衆贊不絶口。
  葬品中的盤竜三足紀年石硯,蓋體俱全,鏤雕精細,造型美觀。硯蓋浮刻六條出水飛竜,鱗須爪齒逼真,綫條細膩流暢,翻波滾浪,栩栩如生。硯座為三足蹲獸,張目咧齒,猶負重荷。硯體周鎸隸書四十二字“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使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會石壽考為期永典啓之研值二千。”它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帶有紀年和價值的古硯。在鄭展出時,轟動省城。《河南日報》說此硯是“稀有藝術品”,其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經專傢鑒定,為國傢一級珍品,獨一無二,被稱為“國寶”。盤竜三足紀年石硯,利用多種雕刻技法,製成飛竜、蹲獸、蓮瓣、滾浪等圖案,並用篆隸兩種文體鎸刻,為研究我國古代書法、美術、雕刻、造型及東漢思想文化史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1984年夏,盤竜三足紀年石硯及錯金銀銅帶鈎應邀赴北京參加考古新發現展覽,為國傢文物部門所重視。
  此墓主究為何人,現仍不得而知,僅從文字而知為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事,墓主官為刺使,或為公侯,年俸祿二千石,位列公卿,其為當時在朝顯貴可想而知。至於《大名府志》、《南樂縣志》及當地傳說他為赫胥陵,則尚未證實。赫胥氏為上古帝王,晚於太吳,早於炎黃,距今有五六千年。史載:“赫胥氏,為上古帝王,其民鼓腹而遊,含哺而嬉,莫知作善而作惡。”又言:“赫胥氏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日赫胥,蓋炎帝也。”是否為赫胥陵,因前兩塚未有開發,不敢定論。若三塚為同一時期,則非上古赫胥陵。但或為東漢赫胥氏陵墓亦未可知。
  倉頡陵廟
  倉頡陵 位於南樂縣西北18公裏的梁村鄉吳村,在漳河故道之北,倉廟之東。倉頡陵為一高5米的大土丘,占地約2700平方米。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於何年。
  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於“文革”時期。九十年代進行了恢復。一對漢白玉石望柱,盤竜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一對高六餘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衝天柱上四衹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聖坊”三字,為中共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佈詔令,宣佈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人民共習之。這一天,天上下了一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𠔌米,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𠔌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裏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恢復後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竜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碑陰為聶兆鵬撰寫的碑文,記載修復倉陵始末。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墻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墻周長36.5米,象徵一年365天之數。圍墻由磚垛界開,分12節,含意為一年12個月。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遊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嚮,是人們崇拜字聖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鬱,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傢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係牢,放入懷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喚至傢,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後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頡陵後原有一高臺,三丈有餘,傳為倉頡造書臺。臺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藉、轉註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如今,造書臺已因平整土地夷為田疇。書臺不存,亭將焉附。人們為聖人着急,誰料1994年曾建六角兩層木結構仿古亭一座,於1995年正月二十八為大風摧毀。
  廟前古道側畔原有下馬碑一通,為明代刻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樣,今亦無存。
  亭子碑 廟門西側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聖故裏”、“魏州名邑”、“昌樂舊郡”和“萬石君傢”十六字。正面“字聖故裏”,用的是平面起陽雕技法,為原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題書,詞意甚明,即指此處為造字聖人倉頡的故鄉。東側“魄州名邑”,平底雕刻,為原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孫漢章題書。南樂東漢時屬魏郡,唐代重要藩鎮,屬河北五鎮(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樂時稱昌樂,北宋時屬北京大名府。唐時,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轄域內又以昌樂縣為最有名,唐初出過一國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現過著名天文學家、音樂傢、禮儀專傢等,一時成為佳談,故有魏州名邑之稱。邑,與縣意同。北側“昌樂舊郡”,圓底雕法,為原浙江省委第一書記鐵瑛題書,取北魏時期曾於此置昌樂郡之意。西側“萬石君傢”沙底雕法,為原濮陽市副市長曹濮生題書。唐朝時昌樂人張文官至極品,與李勳(即徐懋公,因有功於唐,李世民賜予李姓)並列為宰相。其兄張文琮,任建州刺史。從弟張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張潛,官魏州刺史;二子張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張洽,官衛尉卿;四子張錫,在武則天時任宰相,工部尚書。中國古代官員薪俸以糧食計算,張文一傢所得俸祿每年在一萬石以上,時人稱為“萬石君傢”。五代時人張昭遠、賈緯修纂的《舊唐書》,宋人歐陽修主纂的《新唐書》均有記載,也稱“萬石張傢”。
  朝天門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後改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一對,威武的石獅蹲臥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聖廟”。為清康熙年間南樂知縣方元啓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麯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孔尚義名氣不大,衹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綫,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大方碑 朝天門裏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啓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聖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聖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並府屬各縣縣令等百餘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遊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仰聖門 方碑後為二門,也稱重門,名“仰聖門”。硬山式建築,三間,為清朝乾隆年間重建。二門內西側,有石刻僧人抱“萬善同歸”石牌。故老相傳,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樂縣蔡莊村,明初與其母自山西遷來,成傢立業。李保至孝,其母臥病,雙目失明。李保百計求治,均未奏效,於是求拜倉頡,許願說若得母病痊愈,情願削發剃度為僧,永伴青燈。李保回傢,果見母親病愈,耳聰目明,行動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別母親妻兒,赴倉頡廟出傢為僧。後來,李保成了倉廟主持,收了幾個徒弟,活了九十來歲,死後,其徒把他安葬在倉頡廟西,並建石塔,名至孝禪師葬塔,俗稱“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兩座磚塔也已夷為農田。
  萬古一人殿 萬古一人殿也稱正殿,俗呼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萬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為明代建築,由拜殿和正殿前後銜接組合,拜殿捲棚頂式,三間,明朝崇禎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兩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稱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為“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下聯為“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上下聯均為陽刻,字體秀美。上聯右上方陰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題”。
  正殿為廡殿頂,四阿單檐,飛角凌空,古樸壯觀,為明天啓七年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八根粗難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礎上,支撐着四阿屋頂。木柱上大都有楹聯,迎門一副為明代名士王九如題書:
  上聯:靈龜負書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萬世
  下聯:雨粟治字開聖賢道德之傳文字一人
  兩廂亦有木刻楹聯,為明朝葉廷秀題書:
  上聯:秉睿德而作書天地山川闢圖畫
  下聯:察靈文以造字帝王師相啓淵源
  正殿內正中為神龕,倉頡金身塑象端坐其中。倉頡四目靈光,方面長須,冠冕垂旒,儼然帝王一般。神龕兩側有兩副楹聯。外側也是葉廷秀題書:上聯:一時鳥羽開跡遠;下聯:千古帝功崇報隆。內側一幅是著名歷史人物宋朝名相寇準所題日月聯,日聯為:“盤古斯文地”,月聯為“開天聖人傢”。
  堂堂歷史名人寇準,何事何時在南樂倉頡廟題字留名?這事兒與澶淵之盟有關。“澶淵之盟”和約簽定後,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詩一首,由寇準親筆書丹,名匠刻石。這就是回鑾碑。宋真宗班師回京,命寇準留下,負責大名府一帶的善後事宜。
  現在的南樂縣,在北宋時期受大名府管轄。寇準入仕後,曾在大名做官,對南樂情況非常熟悉。遼兵退卻後,寇準自濮陽北上,過清豐到南樂,看到遼兵所到之處一片破敗,十分荒涼,心中不勝憤慨。九月裏的一天,寇準在侍從的護衛下,渡過繁水河,來到倉頡廟。他拜謁了字聖倉頡夫子,又仔細觀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後祭祀倉頡陵墓。陪同寇準前往的南樂知縣告訴寇準,說字聖倉頡是南樂縣人,正月二十四日生於廟前河南岸史官村,後來死在陝西白水,歸葬桑梓(故鄉),而在白水衹設了衣冠塚。寇準說:“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接着,寇準又說,我在大名府任職數年,深知此地為秀傑之區,人文薈萃,賢哲遞興,代不乏人。可憐兵火連年,擾得黎民不得安寧,致使農桑凋敝,田疇荒蕪,我深感責任重大。隨後,寇準等人邁步轉回倉頡廟大殿,望着倉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為了表達他自己不畏強遼,矢志報國的决心和對造字聖人倉頡的崇敬之情,寇準命人筆墨侍候,揮毫題下了“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傢”十個大字,接着又在上聯頂端書一“日”字,下聯頂端書一“月”字,表示我寇準誓死保衛大宋江山的决心日月可鑒。
  對聯寫成後,南樂知縣忙命人精工鎸刻,製成木質對聯,懸挂在廟內。
  神龕東側有一圓首石碑,為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王越所立,上有倉頡畫像,碑首陰刻“上古遺像”四個篆書大字。此倉頡畫像早於明萬歷年間和崇禎年間的歷代帝王畫像,非常珍貴。碑陰記着倉頡陵廟四至:“東至蓮花池,西至繁水縣,南至五竜口,北至黑竜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說不一,但大致相同。
  蓮花池在廟東約兩華裏處,原為繁水河灣,水涸為池。其中碧蓮叢叢,翠鳥翩翩,白鵝沉浮,紅鯉隱現。人們於池周建一道百欄,欄外楊柳依依,欄內麯橋彎彎,確是遊人頻頻樂往之處。古人所詠南樂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處。吳村人至今仍稱其處為河灣地。蓮花池於光緒年問被漳河衝决湮沒,今僅餘一道河灣。
  繁水縣為隋朝置縣,唐初省,建昌樂,後又建又省,廢置無常。繁水縣城在廟西三裏,即今邊馬鎮,有“十步兩眼井,四門三吊橋”之說。繁水縣城於唐朝時為河水淹沒,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縣”的說法。
  五竜口的傳說不一。一說即字聖故裏史官村(今吳村)正對倉廟的五條鬍同街道,如五竜聚首,守護廟陵。一說倉頡陵廟四周有五色竜。青竜隱身廟南河水之中,黑竜藏匿廟北黑竜潭,白竜伏臥廟東蓮花池底,赤(紅)竜盤繞繁水城護城河內,衹有黃竜雄居正中,駐守倉陵倉廟,為倉夫子坐騎。每逢倉頡生日(正月二十四),五竜齊聚廟南,嚮倉頡禮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說略近情理些。五條鬍同街道正處廟南,面嚮倉廟,街道兩側農捨,一年四季炊煙裊裊,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煙火不斷。古人是否取意於此,理或然也。黑竜潭在廟北十餘裏,今名白水潭。黑竜潭為何演變為白水潭,或者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相傳白水潭原名黑竜潭,為黑竜住所。自竜原居蓮花池,後蓮花池為漳水湮沒,白竜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竜,二竜同居黑竜潭。俗話說:“二竜不能同居”。不久,二竜發生爭執,黑竜戰敗遠遁,白竜入主其穴,遂改名白竜潭。後人因繁體竜字不易書寫,為求簡便,改竜為水,成為白水潭。當然,這衹是村名由來的一個傳說,與史實或有霄壤之別。但作為一種別有興味的故事聽之,不無益處。
  萬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臺之上,前部為祭臺,周圍環繞石雕欄板,正前方有幾級臺階,皆為石條鋪成。正殿為五脊、緑色琉璃瓦頂,水磨青磚墻,整體建築氣勢宏大,莊嚴華美。正殿神龕後開一門,直通藏甲樓。階前碑石林立,計有元碑一通,明萬歷元年、天啓七年、崇禎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鹹豐十年、光緒某年及民國、現代石碑二十餘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為基石,或為墻堵,亟待收集保護。
  藏甲樓 藏甲樓𠔌稱後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築,三間兩層。緑琉璃瓦蓋頂,通體紅墻,坐落在一丈多高的臺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藏甲樓與各寺廟的藏樓意義和用途大抵相近,意為收藏經捲之所,而倉廟的藏甲樓則另有含義。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後人建此樓讓字聖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樓。
  樓閣正面闢門,開兩窗。二樓亦同,衹是在東西兩側各洞開一窗。樓正面檐下有一木匾,為頗有名氣的大軍閥孫殿英所題。孫殿英曾因東陵盜寶聞名天下,有“東陵大盜”之稱。他於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任大名鎮守使,為附庸風雅,而題此匾。
  作為豫東北地區著名的古跡,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歲月的更替,風雨的剝蝕,給這一人文景觀不斷增加着年輪,抹上一縷古樸蒼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調。長時間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漸荒頽,逐步凋敝。正在使用倉頡創造的文字的人們,不少都在呼籲和祈禱:救救倉夫子吧!人們企盼着早日出現一個輝煌的棲“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漢文字的使用者、偉大的倉夫子的弟子們的紛至沓來。
南樂方言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隅三省接壤處。全縣43.9萬人,通用南樂方言。南樂方言屬漢語華北官話中的中原官話,接近普通話。一縣之內的方言又有差異,根據音係方面差別,可將全縣分為:縣城周圍、元村、梁村、縣東南邊沿帶四個方言小區。
  縣城周圍包括城關鎮、楊村、張果屯、西邵、寺莊、近德固、福堪、𠔌金樓鄉、韓張鎮及千口鄉大部,人口35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9.6%,該區方言是南樂的主要方言。主要特點:尖團音分明,有節奏感,語尾拖長腔,且多降升調,口語有一些合音字。元村方言區,限元村鎮所轄全部村莊,人口4.3萬,占全縣人口的 9.9%。某些字音同濮陽、滑縣方言接近。普通話中基本音節是zhi、chi、shi的字,元村話中大部讀作[tſi]、[tſ‘i]、[ſi],聽起來好象ji、qi、xi,普通話中讀zhu chu shu的字,在元村話中大部讀作[tſy]、[tſ‘y]、[ſy],聽起來很象ju、qu、xu這是元村話區別城關話的重要標志。梁村方言區,在衛河西岸,梁村鄉所轄全部村莊,人口3.6萬,占全縣人口的8.2%。主要特點不分尖團,沒有尖音,鄰近河北魏縣的千佛、吳村、安莊等村莊部分人把聲母是z、 c、s的字讀作zh、ch、sh,口音生硬拗口。縣東南邊沿地區包括千口鄉的武傢村、杜傢村、閻村、張莊集、樊村、西節村、郭村、棗科、焦村、李傢村、大清,人口近萬人,占全縣人口的2.3%,從語音到語匯很大程度上近於山東莘縣。主要特點:聲母sh、f相拼的合口呼韻母u、uo、ui不分,ei、ai混用,比城關話多一個聲母,代表字有娘、牛、年等。
  究其各方言小區特點的淵源,原因有三:
  (1)受行政區劃的影響 南樂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邊沿冀、魯、豫三省交界,縣西梁村鄉與河北魏縣,縣東南邊沿區與山東莘縣,世代相鄰,聯姻通商,交際因便利而頻繁,語言互為感染,故縣西梁村鄉口音與河北相似,縣東南邊沿區口音近於山東。
  (2)地理環境的局限 舊時,縣西衛河、縣東徒駭河為天然屏障,交通受阻,兩岸人民往來不便,水土相鄰,語音有異。縣東、縣東南邊沿地帶同與山東接壤,而縣東受徒駭河的阻隔,語音亦不受其影響。再則,南樂自古多南北嚮官道(即大路),東西官道極少,人們南北流動性大,交往多;東西流動性小,交往少,這也是形成南樂東西語音差異的原因所在。
  (3)移民帶來的語音差異 元明之際,由於戰亂、災害,南樂境內人煙稀少,明初曾徙山西之民實南樂。移民並非來自一地,語音各不相同,外地移民與本地居民語音互為雜糅、融合,形成不同的方言區,這是元村話別出一格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是形成南樂現階段各方言區語音特點的主要因素。近年來,隨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交往的頻繁,以及普通話的推廣,使用方言土語的人越來越少,群衆語音逐漸嚮標準化(普通話)發展。尤其是學校實行普通話教學,對於語言的統一起了重要作用。
南樂名人
  倉頡——漢字的創造者,今南樂人;
  一行——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南樂)人;
  李瑞英,籍貫河南省南樂縣楊村鄉後煙村。中國廣電播音主持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央電視臺業務指導執行主席、新聞中心播音部副主任、主持人大賽評委會主席。《新聞聯播》播音員、元首出訪隨團記者;
  鐵瑛(1916.11~2009.2),原名任鴻讓,縣西百尺村人,曾任浙江省委第一書記、省革命委員會主任兼省軍區第一政委,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郭獻瑞(1913~),名珍,字獻瑞,縣東夏莊村人,曾任北京市副市長,郭獻瑞擅長書法,行書道勁雋秀,為世人稱道;
  韓剋華(1919~),原名韓世朝,字惠卿,梁村鄉張莊人,曾當選為中共“十二大”和“十三大”代表,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國傢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遊協會會長等職;
  端木夢錫(1900.11~2000.8),名九齡,縣城南後街人,中國著名國畫傢。歷任成都南虹藝專、武漢第十五中學美術教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武漢分校教授,江漢大學名譽教授。
  端木慶順 是世紀老人我國著名國畫傢端木夢錫之孫、繼承人。1964年出生於河南南樂。現為中國書畫傢聯誼會會員,中國文人美術傢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傢協會會員,濮陽市書法傢協會會員,濮陽市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倉頡書畫院常務院長,端木夢錫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被授予“中華書畫藝術傢”、“當代中華文人書畫藝術傢”等榮譽稱號。其作品被錄入多部書畫集和《中國當代文人書畫精品大典》。
南樂特色小吃
  灌腸
  以豬腸,豬血為主料,加蔥、薑、花椒粉等佐料,灌製而成。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全縣各地均有出售。吃法多種多樣,舊日古廟會上常有簡竈煎炸灌腸出售,老年人趕會多食之,以為口福。牙棗歷史上傳統風味之一,約出産於南樂城郊一帶。古為進貢食品。是南樂“三寶”之一。牙棗製作工藝:秋天新棗成熟,選個大肉肥、核小者,置籠內蒸熟,然後去皮去核,放在籠箅或葦箔上涼曬,每天翻動數次。如此,白天豔陽照曬,夜間玉露浸肌,兼之金風吹拂,歷數日後棗色漸成暗黃,上面結上一層薄薄棗霜。牙棗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人們說它“肥鬥鬥、肉牛牛、筋盈盈、甜絲絲”。節日走親訪友,此是上乘饋贈佳品。今已少見。
  元村豆腐幹
  元村鎮名産。元村豆腐幹歷史悠久,以上乘豆腐作原料精製而成,色呈乳白,鹹淡相宜,味道可口,含水量適中,經久耐存,是酒席必備佳品。元村豆腐幹市場信譽極高,每年春節供不應求,機關、飯店訂購者絡繹不絶。親友間常做為禮品相互饋贈。建國初期。曾出口到日本、朝鮮等國傢。
  燒餅
  因燒烤爐子類似雞窩,所以又稱“雞窩燒餅”。燒餅以發酵白麵配蔥花及花椒面油、夜糖、芝麻等用鋸沫烤製而成,皮焦裏軟,鹹甜適口,係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與外地産品不同。分三層,味道各異。城鄉皆有出售。近幾年來出現糖餡、肉餡燒餅上市,頗受歡迎。
  芝麻糖
  以南樂西關産品稱著,南樂縣傳統風味之一。芝麻糖以小麥培麥芽榨汁製作而成,狀呈“8”形,芝麻掩體,味香甜而口酥。
  南樂壯饃
  南樂大衆小吃。俗稱肉餅,已有100多年歷史。南樂城舊有劉傢壯饃和霍傢壯饃。劉傢壯饃創始人劉長青,世居縣城東街,以打壯饃為生,頗有名氣,至今已傳三代。今劉傢壯饃店在縣城老十字街東路北,劉長青孫劉志領繼承祖業,開店經營。霍傢壯饃創始人霍澤,已傳三代,至今不再經營。劉傢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面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薑、菜蔬、香油等多種祖傳佐料攪拌而成。皮為小麥精粉,經過面板面、餡包裝成形後,放在特製工具平底煎盤(鐵製)中進行烤製加工,火候和時間要恰到好處,經幾次翻動即成。熟後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1993年6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李長春來南樂,食用劉傢壯饃後,贊不絶口。
  雞蛋果子
  南樂小吃又稱雞蛋布袋。製作果子的面放入鹼和礬進行發酵,摸油切成近一尺的條放入油鍋炸製,待變成黃色撈出,在一端撕開小口,打入雞蛋並用手壓勻,再放入油待炸帶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雞蛋果子皮焦裏嫩,吃起來不但有面的甜味也有雞蛋的香味。配上鹹菜,是很好的早點。
英文解釋
  1. n.:  Nanle County
近義詞
南樂
相關詞
濮陽範縣清豐縣濮陽市華竜區????業公司????業管理局
包含詞
南樂縣人民醫院南樂縣骨科醫院南樂縣中醫醫院
南樂縣康復醫院南樂縣????業管理局南樂縣衛生防疫站
南樂縣壓力容器廠南樂縣精神病醫院南樂縣中心草製品廠
南樂縣棉麻公司元村軋花廠南樂縣棉麻公司韓張軋花廠南樂縣商業招待所予北賓館
河南省南樂縣皮革廠南樂縣工藝品進出口公司濮陽市南樂縣衛生防疫站
南樂縣衛生康復醫院濮陽市南樂縣精神病醫院河南省南樂縣精神病醫院
南樂縣外貿工藝品廠南樂縣永昌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寺莊鄉張開城關鎮張開楊村鄉張開梁莊鄉張開韓張鎮
張開福堪鄉張開福坎鄉張開𠔌金樓鄉張開近德固鄉張開梁村鄉
張開千口鄉張開西邵鄉張開元村鎮張開張果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