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卓刀泉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武昌偏東南有一座山,模樣象一隻虎視眈眈的老虎趴在那兒。山前有一座古廟,廟裏有一口由三層條石砌成的小井——卓刀泉,為武昌著名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卓刀泉北臨東湖風景區,東倚伏虎山。相傳東漢末年,蜀將關羽駐兵於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代因泉建寺廟,名“禦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寺廟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大致為1916年重修。山門上刻有“卓刀泉”三字,進山門,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為泉井;左側為桃園閣,供劉備、關羽、張飛三位塑像;左右兩廂為禪堂。再進為正殿,供關羽塑像。廟前泉水淙淙,廟周古木森森,寧靜幽閑,真是別具山野情趣。 |
|
卓刀泉北臨東湖風景區,東倚伏虎山。相傳東漢末年,蜀將關羽駐兵於武昌伏虎山,因缺水,羽以刀卓地,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宋代因泉建寺廟,名"禦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寺廟大部分建築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大致為1916年重修。山門上刻有"卓刀泉"三字,進山門,為一四合院落。院落中央,為泉井;左側為桃園閣,供劉備、關羽、張飛三位塑像;左右兩廂為禪堂。再進為正殿,供關羽塑像。廟前泉水淙淙,廟周古木森森,寧靜幽閑,別具山野情趣。
卓刀泉(又名禦泉寺、玉泉寺、泉寺、關廟),位於伏虎山麓。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記載:“在府城東十裏,漢昭烈郊壇上。世傳關羽曾卓刀於此,有廟在泉上。”清康熙時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載:“卓刀泉,縣東十五裏,為漢昭烈郊壇,壽亭候關羽行軍卓刀壇下,有泉出焉。”又據清光緒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記”載:“城東十五裏有卓刀泉者,吾楚勝跡也。昔漢壽亭侯關羽治兵江陵時,卓刀於此,故名。”據此人們傳說:在東漢末年,關羽曾駐兵於此,因天旱無水,兵幹馬渴,關羽一急之下,卓刀於地,頓時水涌成泉,後來人們便把此泉取名為“卓刀泉”。為紀念關羽,宋時在此泉建寺,名曰“禦泉寺”,曾是香火鼎盛、遊人如織的地方。
卓刀泉井深約三丈,據碑文記述,泉水“鼕溫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飲之可療疾。”明初,楚昭王朱幀遊覽至此,飲泉水,贊其甘甜可口,於是為此泉築井臺,修石欄,建造井亭,並親書“卓刀泉”三字,刻於石欄之上。
卓刀泉歷來為武昌之勝景,據寺內石碑載:卓刀泉“四周鬆柏繚繞,拔地參天,每當煙開日出,天朗氣清,則百鳥騰聲,歡如樂作。及微風披拂,而云飛濤涌,𠔌應山鳴。其澎湃之聲,恍如萬馬奔馳,雜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頃,百靈變幻,莫測其端,詞客騷人,靡不以得睹斯泉為快。”其美麗壯觀之景緻,令人神往,“故遊其間者,恆纍宿不能去”。
卓刀泉又是一處險要之地。它西接桂子山,東倚伏虎山,處九嶺十八凹之間,是武昌城東古驛道隘口,為兵傢必爭之地。清鹹豐初,太平天國起義軍與清軍在此激戰,使禦泉寺建築大部毀於戰火。鹹豐八年(1858年),中丞鬍林翼捐資重建,呈“神字復新,而登高周歷,四顧童童”,於是邑人廷梁在光緒二年(1876年),稟請邑侯鐘公捐資補種松樹13000株,間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樹。
現存卓刀泉建築,是在1916年重修的原址上重建的。山門上額書“卓刀泉”三字,進山門後為一四合院的院落,中央為泉,左側為挑園閣,供有劉、關、張塑像,左、右兩側為禪堂和客堂,再進為正殿,原供關羽塑像。20世紀50年代,曾將卓刀泉納入東湖風景區的文物景點進行過維修。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武漢市人民政府於1959年把它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中,卓刀泉慘遭破壞,廟裏的和尚被趕走,大殿祖師臺被挖掉,殿堂變成了存放骨灰盒的靈堂。直到1988年,根據國務院有關指示精神,纔退還給武漢市佛教協會,恢復為寺廟。現在卓刀泉井已掏控和整修,恢復了故有面貌。井水清澈,四時不減;井欄上“卓刀泉”三字清晰醒目:大殿、禪堂、客堂、桃園閣等修葺一新;山門背面墻上鑲嵌着《禦泉寺記》、《卓刀泉記》等石碑。
1991年,區人民政府與省林業廳、空軍武漢指揮所、卓刀泉村以及市佛教協會等單位共同協商,籌建洪山區的第一個公園一一卓刀泉公園。為此,區市政建設管理局將卓刀泉路300路段,由不足7米寬拓展為30米寬的瀝青路,還修建了人行道,並由區園林局在路兩旁栽種了白玉蘭、夾竹桃等觀賞樹術,區城建委還投資修建了古卓刀泉寺的山門和小橋。於1993年11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公園占地9公頃,目前已建成盆景園和大觀園兩大古建築園林景觀,還有彩控噴泉、遊樂場等。 |
|
卓刀泉居委會, 卓刀泉社區 卓刀泉村 |
|
|
|
卓刀泉寺 | 卓刀泉村 | 古卓刀泉寺 | 卓刀泉中學 | 卓刀泉居委會 | 口味堂卓刀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