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教育 : 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湖北 >武漢 >武漢市區 > 華中師範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華中師範大學投訴電話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華中師範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毗鄰武漢新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2000多畝,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是國傢培養中、高等學校師資和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具有悠久的歷史,她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大學部(始於1871年創辦的文華書院,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學院的基礎上,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製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並由中原大學創始人之一——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1993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九十周年校慶題詞:“發展師範教育事業,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學校在百餘年的發展中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弘揚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傳統,形成了“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華師精神,為國傢培養了18萬多優秀人才。
  學校下設教育學院、心理學院、政法學院、政治學研究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21個學院;社會學係、信息技術係、信息管理係、計算機科學係等4個係;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研究所、湖北省教育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60餘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3個本科專業(方向)面嚮全國招生。學校設有教育部中南師資培訓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目前各類全日製在校生2萬餘人,其中研究生5000餘人,留學生300餘人。學校基本形成了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製到成人教育完備的高等教育體係。
  學校現有教職工近4000人,專任教師1300餘人,其中教授290餘人,副教授500餘人,博士生導師160餘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專兼職院士5人。是國傢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有權自行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博士生導師資格。現有國傢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3個、國傢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物理學專業、歷史學專業)、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中國語言文學和物理等5個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有7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7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58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勢頭良好,科研實力逐年增強。學校教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在全國高校首屆、第二屆、第三屆成果評奬中名列第13位、第10位和第15位,“十五”以來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總數在全國高校排名前15位;理科科研論文“sci”源刊與收錄率連續10年名列全國高校40位左右。2004年,我校科研總經費為4376萬元,在2003年的基礎上增長了470萬元;一批科研成果獲奬,獲湖北省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各1項,湖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29項;學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評為“高校科技為湖北省經濟作貢獻先進單位”。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努力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現代人才培養思想,突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及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面,推行學分製,實行選課製和主輔修與雙學位製;在學生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係列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比如星期天晚點名制度、文明寢室建設制度等。近年來,我校畢業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呈現出良好勢頭,畢業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一次性就業率高,2002年為99.38%,2003年為95.88%,2004年為99.11%,2005年為95.1%,位列全國部屬院校前列。
  學校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桂子山藝術節”、“創新杯科學文化節”、“一二·九詩歌大賽”、“名傢名師講壇”、“名人名作進校園”等成為我校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並在武漢地區頗具影響,為學生培養、鍛煉、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阔的舞臺。我校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聖兵愛心社”被評為全國“學雷鋒”標兵。2003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文藝晚會,海內外華師學子齊聚桂子山,愛國熱情化作精彩節目,通過衆多媒體傳遍中華大地。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目前擁有10餘棟現代化教學樓,建有多個體育場館;建有兩座圖書館,館藏面積15000餘平方米,藏書240餘萬册,並具有先進的“校園文獻網絡化管理與服務係統”。分佈在各院、係、所、中心可供學生學習用的計算機6500多臺;已建成與國際互聯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學生宿舍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每棟宿舍都安裝有投幣式全自動洗衣機,房間除必備的桌、椅、床、燈、書架外,還有衣櫃和儲藏室,每個房間都安裝了電話。學校有學生食堂7個,三星級賓館一座,能滿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習慣、不同消費能力的學生需要。校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為全日製學生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在校內,超市、浴池、理發店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學校建有多功能體育館、體操房、遊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各類現代化體育設施,可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
  學校廣泛與國內許多重點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與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越南等20多個國傢的6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學校常年聘有外籍專傢和教師在校任教。近幾年,學校經常派出人員到國外留學深造,其中大部分已學成回國,成為學校教學科研骨幹力量,還有一批教師活躍在國際學術講壇上,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立足湖北,面嚮中南,輻射全國,全體華中師大人正以昂揚的鬥志,為爭取把華中師範大學建設成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學校簡介
  華中師範大學,簡稱華師
  【英文名稱】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縮寫CCNU(見於學校域名)
  Huazhong University(見於校徽)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見於學校網站頂部圖片及英文版表述)
  這是一所古老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
  滄桑礪洗,百年沿革;
  櫛風沐雨,厚積薄發;
  春風化雨,教書育人;
  歷史的車輪總在隱逝的足音裏漸行漸遠,
  而關於人文、關於教化、關於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進程的教育,
  卻是永遠屹立於我們心頭永不褪色的風景。
  華中師範大學位於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漢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毗鄰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正門新技術開發區,占地面積2000多畝,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是國傢培養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師資和其他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
  學校具有100多年的歷史,學校在百餘年的發展中既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汲取了外來文化的養分,更弘揚了革命文化教育的傳統,形成了“忠誠博雅、樸實剛毅”的華師精神,為國傢培養了20萬多優秀人才。
  學校下設教育學院、心理學院、政法學院、政治學研究院、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與統計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網絡教育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學院、社會學院、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等22個學院;信息技術係、信息管理係、計算機科學係等3個係;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研究所、湖北省教育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60餘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6個本科專業(方向) 面嚮全國招生。學校設有教育部中南師資培訓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目前各類全日製在校生2萬餘人,其中研究生6000餘人,留學生600餘人。學校基本形成了從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後,從全日製到成人教育完備的高等教育體係。
  學校現有教職工近4000人,專任教師1400餘人,其中教授362人,副教授517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2人,“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專兼職院士5人。是國傢首批批準的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有權自行評審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博士生導師資格。現有國傢重點學科8個、省級重點學科15個、國傢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物理學專業、歷史學專業)、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中國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1個。中國語言文學和物理等8個專業設有博士後流動站,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0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62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學校科研工作發展勢頭良好,科研實力逐年增強。獲得5個國傢級和部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學校科研項目總經費快速增長,僅2006年科研項目經費就超過7000萬元,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立項總數在全國高校排名前 10 位;學校教師在全國高校首屆、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奬中名列第 13 位、第 15位,第 10 位和第8位,獲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 23項,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奬2項 、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奬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學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評為“高校科技為湖北省經濟作貢獻先進單位”。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努力體現“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新型”的現代人才培養思想,突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大力倡導創新教育及其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面,推行學分製,實行選課製和主輔修與雙學位製;在學生管理方面,該校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係列學生管理的規章制度,比如星期天晚點名制度、文明寢室建設制度等。近年來,我校畢業生以過硬的思想素質、良好的業務素質以及全面的綜合素質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呈現出良好勢頭,畢業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一次性就業率高, 2005年為95.1%,2006年為90.71%,2007年為91.97%位列全國部屬院校前列。
  學校校園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學生社團活動十分活躍,“桂子山藝術節”、“創新杯科學文化節”、“一二·九詩歌大賽”、“名傢名師講壇”、“名人名作進校園”等成為我校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並在武漢地區頗具影響,為學生培養、鍛煉、展現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廣阔的舞臺。我校曾多次被評為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聖兵愛心社”被評為全國“學雷鋒”標兵。2003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文藝晚會,海內外華師學子齊聚桂子山,愛國熱情化作精彩節目,通過衆多媒體傳遍中華大地。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目前擁有10餘棟現代化教學樓,建有多個體育場館;建有兩座圖書館,館藏面積13000餘平方米,藏書280餘萬册,並具有先進的“校園文獻網絡化管理與服務係統”。分佈在各院、係、所、中心可供學生學習用的計算機8000多臺;已建成與國際互聯的校園計算機網絡。學生宿舍全部實行公寓化管理,每棟宿舍都安裝有投幣式全自動洗衣機,房間除必備的桌、椅、床、燈、書架外,還有衣櫃和儲藏室,每個房間都安裝了電話。學校有學生食堂7個,三星級賓館一座,能滿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習慣、不同消費能力的學生需要。校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為全日製學生提供免費醫療服務。在校內,超市、浴池、理發店等各類生活服務設施齊全。學校建有多功能體育館、體操房、遊泳池、足球場、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各類現代化體育設施,可以滿足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
  學校廣泛與中國國內許多重點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與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法國、新西蘭、澳大利亞、韓國、越南等70多個國傢的100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學校常年聘有外籍專傢和教師在校任教。近幾年,學校經常派出人員到國外留學深造,其中大部分已學成回國,成為學校教學科研骨幹力量,還有一批教師活躍在國際學術講壇上,為促進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貢獻。
  華中師範大學立足湖北,面嚮中南,輻射全國,全體華中師大人正以昂揚的鬥志,為爭取把華中師範大學建設成為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學校地位】
  教育部學位中心發佈了2007—2009年全國學科排名榜,在81個一級學科中,華中師範大學9個一級學科位於前十強。這9個一級學科和排名分別是:政治學,第3;教育學 第4;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第4;心理學第6;馬剋思主義理論,第6;天文學,第6;植物保護,第9;中國語言文學,第10;公共管理,第10。
  華中師範大學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十一,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八。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9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十七,2009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二,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一。
歷史發展
  百年的滄桑,育成百年的名校。華中師範大學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大學(始於1871年創辦的文華書院,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基礎上,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製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學校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並由中原大學創始人之一——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1993年江澤民總書記為學校九十周年校慶題詞:“發展師範教育事業,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
校園風光
  華中師範大學是武漢地區最美的大學校園之一,校內山巒起伏,樹木成陰。學校東區有大片原始森林、北區有橫跨兩條馬路的樟樹林和桃李源、學校南門附近則有大片的水杉林,至於說學校的中部則分佈着牡丹園、梅園、玉蘭園等風景點。南湖校區則面臨南湖,波光蕩漾。
  華中師範大學的校園尤其以滿山的桂花樹而聞名遐邇,每年九月,桂樹飄香,香飄滿園。而形成了其獨有的特色。最近,華中師範大學在博雅廣場特別開闢了“櫻花園”,在原有櫻花叢的基礎上,補種了400多棵各種品種的櫻花樹,將形成“春天櫻花海”的又一景緻。從今年起,在武漢賞櫻花將不再局限於武漢大學和東湖了,華師也將有櫻花漫天的景色了。
  至於說,華中師範大學校園裏到處散落的美女則是最為亮麗的風景,美女多了,愛情自然多,因此華師大素有“愛在華師”之稱。
  另外,民國大總統黎元洪的墓位於校園內的一角,具體的位置在學子餐廳東面的山坡上,為這個百年老校增加了一絲滄桑感。華師內大總統黎元洪之墓
學校建設
  學校占地面積:132.66萬平方米
  教授:362人
  學校建築面積:834003平方米
  副教授:517人
  學院:22個 係部: 3 個
  博士生導師:225人
  本科專業: 56個
  專任教師:1486人
  國傢重點學科: 8個
  教職工:3699人
  省部級重點學科:15個
  全日製在校生:2萬餘人
  國傢文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
  研究生:7000餘人
  全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
  研究所和研究中心:68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
  兩座圖書館館藏面積:13715平方米
  博士後流動站:8個
  學校藏書:282.79萬册
  博士、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
  一次性就業率:2007年為91.97%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80個
  學生食堂、餐廳:9個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62個
  校醫院:一級甲等醫院
校園文化
  校訓
  求實創新 立德樹人
  華師精神
  忠誠博雅 樸實剛毅
  校歌
  原華中大學校歌
  母校華中,鞠育劬勞無窮。長路漫漫,我惟校訓是從。犧牲服務,報國盡我精忠。表彰博愛,促進世界大同。
  同學興起,立德立言立功。當仁不讓,發奮天下為雄。鋤強除暴,再見祖國興隆。扶傾濟弱,促進世界大同。
  南湖秋月(由我校著名社團Tiankong合唱團合唱並於北京獲奬)
  朦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搖醒一片藍夢鄉。萬籟都寂靜,暖風輕輕唱。花香彌漫中,燈火幾扇窗。南湖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的夢啊,伴月任徜徉!
  花已開放,夜正安詳,桂樹中搖出一朵藍月亮。小草都睡去,浪花還蕩漾。雲彩輕飄動,相思已成行。南湖的夜啊,動情又牽腸,如月的心啊,如夢共珍藏!
  社團文化
  學校有八十多個社團,如聖兵愛心社,笛簫協會,國旗護衛隊,跨文化交流協會等,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的機會。
  華中師大賦
   文/趙目珍
  趙目珍,筆名北殘。80後詩人。祖籍山東鄆城。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碩士。中國微型詩社會員。詩文散見於《中華辭賦》、《詩選刊》、《詩歌月刊》、《詩歌月刊》(下半月)、《緑風詩刊》、《燕趙詩刊》、《大學時代》、《歲月》、《詩詞》、《中國風詩刊》、《拉薩晚報》、《珠江商報》等刊物,入選《中國當代新詩100傢》、《2006中國詩歌散文文集》、《2006中國最佳網絡詩歌》、《世界漢詩年鑒(2007-2008年捲)》、《微型詩存》等多種詩選本。獲“第二屆中華校園詩歌節優秀奬”、 “第三條道路八年詩歌奬新銳奬”、“第二屆網絡愛情詩大賽新星奬”等。著有詩集《船與漂流》、微型詩創作及評論集《玲瓏中的天堂》等。選編《80後朦朧詩選》。另有散文隨筆、小說等見諸報刊。
  悠悠華夏九州,巍巍武漢三鎮。波通兩川流水,於此昌武興文。今之桂子山,昔日曇華林,有百年之學府,乃華中師大雲。地處交通,名稱師範。南跨竜、陳兩灣,下接南湖之水;北抵珞瑜大道,毗鄰江南“中關”;東依三國名勝,是唯卓刀古泉。鐘天地之靈氣,藴山水之華涓。
  爾乃湯湯百年,滄桑幾度。傳承華中一脈,薈萃十餘派流。昔文華書院,肇始清葉;中華私立,溯源民國。暨武昌博文、漢口博學二四來歸,嶽陽濱湖、長沙雅禮二九盈合,華中大學遂乃蔚然一頁。後值幹戈,避亂粵川。桑梓復土,時越八年。伊且因時度勢,中原南遷;比長量力,華中歸官。波瀾學府,半百之齡,名與今同,始有奠焉。及至壬辰,功業幾大,曇華有限而畎畝不足。於是風雲謀略,驚濤案起,選地定址,桂枝、豬頭。夙興夜寐,以啓山林;篳路藍縷,闢地開天。五十年兮,有似反掌。曩昔洪荒,日下林園。偉哉鄧公,揮筆乙醜;九十華誕,江公題辭。
  早傳景教,締結文明。楚騷漢韻,卓然有聲。發端西方,兼修儒道;及為中國,不拒洋風。兼蓄並包,中西為用。精神多元,巨細有容。惟楚有纔,於斯為盛,從間往來,洋洋諸公。瀋公祖榮,乃中國圖書館學教育之父;惲君代英,實中華青年纔俊革命先行。漆園老人,秉承孤往,取哲學以闡佛;召伯先生,以堅緻堅,采音韻以研經。吳雨僧開創“學衡”,人稱中國“現代孔子”;李竹年寄身“未名”,奠基現代文學研究。臨川遊澤丞,名著文學史;南城包漁莊,身負經師魂。無錫潛廬,一代文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山卓民,“三自”愛國,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石聲淮三弄“十三經”,又擅子史;方曉亭信步元明清,還治楚辭。劉連壽、鬍亞敏,全國教學名手;張舜徽、錢基博,一代國學宗師。矢志興學,教育界有“南陳北張”;淵識篤行,學術圈有“北錢南蔡”。 邢福義,語言乃當今泰鬥;章開沅,史學開章門一派。新相聲開路,夏雨田麯麯關註民生;大黃河起浪,光未然一歌牽動風雲。陳啓天有偶周張“國教”,餘景陶不獨倡行“鄉村”。王綱舉鐵肩育志,鬆貞不老;劉介愚丹心師魂,柏歲長青。應崇福於超聲界稱雄,張景齡乃藥化學菁英。傅懋績建樹少數民族語,李會濱獻身馬剋思主義。楊東蒓譯界屬北斗,首翻摩爾根《古代社會》;桂質廷開拓“地與電”,導引華師大物理先聲。研生態,李琮池名揚“昆場”;鑄地學,梁希傑身渡扶桑。科學社會主義,高原星星燎火;走嚮鄉土政治,徐勇縱橫西東。仁者智者,樂山樂水。豐功偉業,輝哉煌哉!
  夫騰蛟起鳳,必有非凡風物;俊采毓秀,自當天地鐘靈。南湖揚波,衝開水天一脈;桂魄山光,育孕逴然熏風。瓊樓櫛比,繁花錦綉;飛檐鬥拱,佳木蔥蘢。春入桃李源,有似武陵溪:夭花深紅,丹霞漫濕人衣;瑤草淺碧,穿花覓路黃鸝。牡丹園中,富貴開遍:菱花湛露,白鶴臥雪;烏花耀輝,赤竜煥彩;姚黃趙粉,帝冠樓臺。而或春光乍謝,端夏初奇:空靈山雨,綽約雲浮。鶯賴啼囀,蟬起喧咄。七月生煙,八月流火。枇杷初黃,點蘭園之調;修樟蔽翠,長麯徑之蔭。笛簫亭邊,笛簫聲弄;元寶山上,“元寶”龜藏。時漸漸而祝融稅,情款款而白帝張。清風起而性浪漫,桂葩吐而芳徜徉;香階躍動入玉宇,丁丁伐幹思吳剛。群菊展兮盆列列,寒泉灑兮柱揚揚;標孤高兮展亮節,衝天曜兮奪軒昂。山高高而月小小;水落落而石堂堂。氣旋旋而林巒嘯,風颯颯而落葉涼。又若鼕令寒來,梅園落雪:挂月之夜,香浸四野;媚陽之日,花開壯烈。於時林角際會,長見禽足;桂山聚居,多所人群:枝間石畔,逡逡啄食之鳥;梅亭腳下,姍姍遊賞之賓。真個是:萬物偕暢,氣象紛紜;四季輾轉,疊彩交關。涵日月之光華,融山水之畫捲。
  今日華師,翰墨翩躚。承時代之際遇,循改革而嚮前。於國內稱聲,有與先進;嚮世界闊步,科研爭煊。得失成敗,東隅桑榆。推進引出,交互並驅。偉哉華師!春秋鼎盛。壯哉華師!繼往開來。除舊布新,大瞻遠景,與時俱進,再上臺垓。
  載《中華辭賦》2008年第4期。
學校領導
  黨委書記:丁烈雲
  丁烈雲,男,1955年12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武漢工業大學工民建專業學士(1978年3月—1982年1月),武漢工學院管理工程專業碩士(1984年9月—1987年6月),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2000年3月——2002年12月)。先後在武漢工業大學(1982年1月—1984年8月,1987年7月—1988年4月)、武漢城建學院(1988年4月—200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2000年5月—2003年6月)工作,歷任武漢城建學院教務處副處長、係主任、副院長(主管教學工作,1994年8月—1999年3月)、黨委書記兼院長(1999年3月—2000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正廳級)兼國防科技研究院院長、産業集團黨委書記(2000年5月—2003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2003年6月至今)。
  校 長:馬 敏
  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係,1987年在該校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訪問學者。1997年4月至10月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2003年6月起擔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
相關詞
人物教授攝影傢科學社會主義政治學研究生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
博士華工科技武漢城市建設學院電信大學學院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師社會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笛簫協會華中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網絡教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黃石分院
華中師範大學體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
華中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華中師範大學圖書館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係
華中師範大學信息管理係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華中師範大學經濟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
華中師範大學管理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影視文學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華中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華中師範大學仙桃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協會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後勤集團華中師範大學自修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影視工程學院華中師範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武漢桂苑賓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大學生馬列主義研究會
華中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IT教育中心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高等職業技能教育
華中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發展中心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化學係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財會學係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電子信息與通信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藝術設計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法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音樂係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外國語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文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經濟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PSB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華中師範大學漢口分校勤工助學基金會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職業技術學院教育中心
華中師範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清人詩說四種晏炎吾何金鬆閉剋朝李昭民李發舜點校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毛詩訓詁研究馮浩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