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範成大 Fan Chengda
衆峰攢壁立,中有路一綫。 攀援白雲梯,食頃已天半。 我本紫芝麯,誤落青芻棧。 嚮來脫新羈,恍已還舊觀。 花煙辭少城,暑雪對大面。 來從太白西,更走三峨偏。 風生兩腋輕,泉吼四山眩。 今晨第一程,莫嘆輿僕倦。 |
|
詩人: 吳泳 Wu Yong
纔上華嚴第一山,倚天雙闕不曾關。 白花紫柏漫山路,猶覺桃源在世間。 |
|
華嚴寺投訴電話朝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421-2911947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華嚴寺位於北四傢子鄉境內,始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是朝陽縣境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廟宇,以建築技藝精湛、雕刻藝術精巧而遠近聞名。廟宇四周山巒起伏,樹木茂盛,山下小溪蜿蜒流長,風景雋秀。
華嚴寺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硬山式建築,磚、木、瓦結構,迎風、壓帶、站板皆有藝術雕刻、檐下六根立柱,均為石雕。廟內其它建築也別具風格。 |
|
華嚴寺是唐代長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位於現在西安市南十五公裏的少陵原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唐代樊川是長安城南著名風景區,是春秋宴樂、夏日避暑的勝地。唐詩人杜牧《望故園賦》中寫道:"餘三思歸兮,走杜陵之西道。岩麯天深,地平木栳。隴雲秦樹,風高霜早。周臺漢園,斜陽暮草。"華嚴寺南望終南山,詩人岑參的"寺南幾千峰,峰翠青可掬",道盡了它景緻最佳處。華嚴寺周圍的自然景色,雖不是佛經中描述的華嚴世界,卻也是人間的華嚴天堂。
華嚴寺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祖庭。華嚴寺由初建到以後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築的記載,而衹記有鑿原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衆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裏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餘全毀。一九三0年陝西大旱,朱子橋居士來陝西賑災,與佛教界人士瞻禮華嚴寺塔時,見到元代重修碑內有"修塔即降甘露"的文句,便於塔前發願"重修兩塔,祝願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橋遂與佛教界人士動工修塔。
建築以及佈局
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杜順(法順,五五七~六四○年),俗姓杜,雍州萬年縣(今陝西長安縣)人,十八歲出傢,皈依因聖寺珍禪師學習禪觀。因聖寺也是一座窟洞寺,相傳珍禪師修寺時,有一隻靈犬在洞內銜土,往返勞而不倦。杜順一生中,有不少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跡,受到當時僧俗的崇敬,這對他傳法十分有利。唐太宗慕其盛名,引入內宮隆禮崇敬,後妃、王族、貴臣奉之如生佛。杜順雖是禪師,但又以華嚴為業,住靜終南山,著《華嚴法界觀門》、《華嚴五教止觀》,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圓寂時,有兩衹鳥飛入房中,悲鳴哀切。杜順屍身一個月後仍肉色不變,一直有異香飄出,後起塔藏葬。現存的杜順塔呈方形角錐體,共七層,高約二十一米,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鬥拱、昂等,第三層嵌有"無垢淨光寶塔"刻石。
原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澄觀(七三七~八三八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法藏圓寂後數十年,中興華嚴宗的著名思想傢和學者。澄觀十一歲出傢,以後遍尋名山,旁求秘藏,廣學諸宗。因感華嚴的舊疏文繁義約,决心撰華嚴新疏,歷時四年撰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二十捲,後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數十捲,這兩部書後合刊為《華嚴經疏鈔》,是《華嚴經》註疏中最重要的著作,因此澄觀有華嚴疏主之稱。澄觀多次奉敕譯經撰疏、入殿講經,深得皇室尊崇,被委任為天下大僧錄主持全國佛教。澄觀世壽一百零三歲圓寂,歷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觀弟子很多,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外法寶及寂光號為門下四哲;宗密不僅繼承其學說,而且發揚光大,被稱為華嚴五祖。澄觀的一生以振興華嚴為目標,他批判慧苑兩重十玄說和四教說,恢復和繼承了法藏的五教判釋和十玄宗義,並加以發揮,吸收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性具說,以發揚華嚴性起的教義。由於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從而極力將華嚴思想與禪宗融通。澄觀的禪教一致、諸宗融通的思想,對中唐以後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清涼國師塔呈六角形,為七層六面磚塔,高約十七米。塔上嵌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因塔西臨原畔,雨水衝刷,有傾覆之虞,長安縣於一九八六年拆遷,由原址嚮東南移動十米就地復原。拆遷時在各層塔心發現有鎏金銅佛像、千佛碑和佛經等。在塔基下又發現作風迥異、雕刻精美和兩層磚塔,約六米高。據記載,元代曾重建清涼國師塔,但從出土的銅佛和佛經來看,卻是清初的遺物。由此可見,地上的五層磚塔應為十八世紀清乾隆年間,少陵原崩塌時,就所毀壞的元代重修妙覺塔基礎上重建的。拆遷中發現的地下這兩層風格不同的塔,當是元代重修的殘塔。在殘塔下還發現了塔心內室藏的石函,石函內有盛捨利的白玉瓶。在清涼國師塔側有十八世紀清雍正年間加封澄觀為"妙正真乘禪師"時立的碑石。整修後的華嚴寺塔,今非昔比,兩塔對峙,相互輝映,為少陵古原增添了不少光彩。 |
|
大同華嚴寺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金建築,與其他寺院不一樣,內有“東方維納斯”,值得一看! 位於大同市西部,始建於遼代。它是依據佛教華嚴宗的經典《華嚴經》修建的。明中葉後整座寺院分為上、下二寺,各開山門,自為一體。1963年又合為一寺。
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捲,故云中( 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別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嚮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
華嚴寺大雄寶殿:在華嚴寺內北隅。始建於遼,保大之亂(1122年)毀於 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舊址重建。殿身東嚮,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面積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餘高的臺上,是現存遼金時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 米,廡殿項,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高達4.5米,北端鴟吻係金代遺物, 歷經風雨,至今光澤燦然。當心間及左右梢間闢門,形製古樸,為金代舊物, 門前所飾壺門,為已知較古者。殿內采用減柱法,減少內柱十二根,擴大了前 部空間面積,便於布列佛像和進行佛活動。殿內有五方佛和二十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為清代罕見。頂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塊,大部為清代製作,所繪圓環、竜鳳、花 卉、梵文等圖案,極富變化。殿內還有一座2.5米高的木構樓閣模型,是仿製明代大 同城西北角的乾樓而作,為研究明代大同城樓結構的重要實物資料。
殿內四周墻上,繪滿了巨幅壁畫,規模之大,為全國的寺院壁畫所罕見。內容豐富,除了佛講《華嚴經》的“七處九會”外,還有佛傳故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羅漢圖和千手千眼觀音等,均為鴻篇巨製,頗有氣魄。
殿外的殿墻上嵌有四塊石碑,為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書寫的《易經》碑,彌為珍貴。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1963年,分開了幾百年之久的華嚴寺,終於又合成了一座大寺院。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進入此殿,氣氛與大雄寶殿截然不同。大雄寶殿內是色彩鮮豔,金碧輝煌;此殿內則是森沉冷肅,古色古香。殿內中央佛壇上,三尊大佛端坐於蓮花座上,莊嚴靜穆。身後有碩大的背光,背光內側飾網目紋,外側飾火焰紋。其兩旁侍立的弟子則是清秀溫靜。諸菩薩造型優美,神態各異,表情生動。殿內側沿壁排列重樓式壁藏38間,至後窗處作天宮樓閣5間,兩側以拱橋相連。壁藏分上下兩層,上層為佛龕,下層為藏經的經櫥。整個壁藏和天宮樓閣是一組遼代建築模式,也是國內唯一規模宏大的壁藏製作。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
下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在華嚴寺內。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遼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身東嚮,單檐歇山頂。深五作雙抄,梁架折平緩,檐柱升起顯蓍,出檐深遠,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猶存唐代建築,是我國遼代殿堂建築的優秀遺構。殿內鬥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寬闊的佛壇上布列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嫻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樓式壁,為國內僅見之遼代小木作,堪稱藝術珍品。
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相傳,遼代皇傢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衆的巧匠,不願為皇傢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傢。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衆工匠的請求,纔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修建工程浩大,監管人員經常責打工匠。那姑娘主動替大夥煮飯燒菜,端茶送水。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啓示,便依着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這對工程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姑娘的舉動,引起一個年輕工匠的註意。他覺察她並不是老工匠的兒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兒,並且擔心被監工發現,那姑娘就會碰上厄運。事情果然發生了。一天,總監工發現老工匠的包工活沒幹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這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總監工似乎發現了這兒的秘密,就勒令剝光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傢,隨即莞爾一笑,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沸騰的鐵水濺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兒化為 一朵白雲,飄嚮了天空。那總監工被濺起的鐵水燒死了。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
|
廣東揭陽普寧市洪陽鎮水吼鄉北側慧花岩高山上的華嚴寺。相傳創自唐代,清潮州總兵、洪陽西村人方耀及其弟方勳等遊歷於此。“華嚴幽探”為古代普寧八景之一。1988年10月20被縣政府頒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6月1日起被批準登記開放。 據乾隆十年(1745年)縣令蕭麟趾主撰《普寧縣志·文藝》載,該寺相傳係1千餘年前唐朝高僧釋大顛所肇趾。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後毀於臺風,存下斷墻殘壁。至清中期,在寺前建慧花岩,稱“新庵”,即今之華嚴寺。其大雄寶殿供釋迦、藥師、彌陀三聖佛祖,殿前供彌勒、韋馱,伽藍三菩薩,左殿萬德莊嚴供達摩祖師,右殿萬傢生佛供大顛祖師,左右兩旁殿供十八羅漢,後廳大殿福慧慈悲供準提菩薩、桃花公主。環境清幽,山泉迷人,故“華嚴探幽”古為普寧八景之一。因歷史多故,古寺遭破壞嚴重。 1988年10月,普寧縣政府把華嚴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同意復建,在衆善信資助下陸續小規模修建。如今,寺宇坐東嚮西,總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典雅堂皇。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奉三如來及達摩祖師、大顛祖師),後廳(奉準提菩薩並桃花公主塑像)、兩側設觀音閣與地藏閣(旁設佛母殿記念佛祖之母)。 1998年10月22日(即九月初三)重建開光,又修通車大路並築路亭5座,成為莊嚴禮佛地、旅遊區。 |
|
華嚴寺,原名“光明精捨”,於2003年8月30日由區民族宗教局批準易名,坐落於汕頭市潮陽區文光街道東山風景區。東鄰天地壇(三清殿),與城隍廟、雙忠廟、東嶽廟、靈濟宮、桐蔭古寺,棉安善堂等釋、儒、道諸宇並列。
主體為坐北嚮南的東西兩座雙層,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體,輔以木結構蓋琉璃瓦而糅合中西建築風格的樓閣,總建築面積500平方米。閣前庭院寬敞,廣種花木。四周圍以圍墻並另建山門而成一整體。遠觀則重檐疊脊,琉璃映輝,處近則花香緑蔭,環境清幽;登樓則見寬敞明亮,當然也不乏雕梁畫棟;而遠眺則視野開闊。善信遊客、膜拜參觀,必心暢神朗,光明之意寓一於此,是東山風景區內——“佛光普照”之明淨地。
東樓建成於1993年,建築面積約230平方米。首層設祖師功德堂。二層為佛殿,供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勢至、文殊、伽藍、達摩、韋馱、堅牢諸菩薩。
西樓建成於1994年建築面積約270平方米。首層為客堂及僧捨。二層為大雄寶殿,供奉三尊如來及觀音、地藏菩薩。 |
|
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三面環山,東鄰大海,乃嶗山現存唯一佛寺。
華嚴寺幾經興廢,歷史頗久。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師在此居窟修禪2年;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師以“私修”廟宇罪充軍廣東雷州,後死於曹溪。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進士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籌資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災。其子浦江今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其後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始改稱華嚴寺。
原庵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捨12間。第工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册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數册。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鑒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於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後殿即大悲殿。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餘間,僧侶80餘人。其寺庵佈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清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塔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鬆緊繞塔身,虯麯多姿,故得名“鬆抱塔”。據傳農民抗清英雄於七遺骨埋藏於此、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鎸“雲穴”兩個篆字。寺後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於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該寺“文革”期間被毀。1984年市文物局投資維修,恢復其原貌,並派市級文管所進駐管理。一年四季,遊客不斷。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佈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寧德霍童支提山位於寧德市區西北部40多公裏處。據佛教《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載:“東南方有山名曰支提,現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俱常住說法。”“支提”係佛教術語,“謂諸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為求福故,悉皆供養恭敬”(《大日經疏》)。因此,支提山被佛教徒視為天冠菩薩講經說法之道場,且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說。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方圓百裏,群峰拔地,層巒疊嶂,溪澗縱流。華嚴寺所在之處,四周群峰環拱,狀似千葉蓮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偉秀的景象。衆多的山川林窟,多以佛教名詞稱之,諸如普賢峰、維摩峰、菩薩峰、天冠林、帝釋峰、鉢盂峰、袈裟岩、香爐峰、捨利窟、甘露泉等,且山中寺院林立,有小支提寺、仙峰寺、仙岩寺、甘露寺、那羅延窟寺等,不愧“閩東東嶽”和“佛巢仙窟”之譽。 華藏寺作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其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華嚴寺,也稱華藏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創建於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 緣於唐代高麗僧人釋元表在此講頌《華嚴經》。宋代,朝廷先後敕賜“華嚴禪寺”與“雍熙禪寺”之名;明代也敕賜過“華藏禪寺”與“萬壽禪寺”之名。華嚴寺屢經興廢滄桑,歷代諸高僧為古剎的重光鞠躬盡瘁。據寺志記載多達二三十人,如唐代的元表、本淨,宋代的元白、了悟、辯隆,元代的平楚、澄鑒,明代的無礙、大遷、天恩、樵雲,清代的遠門、亙信、無得等。現寺之東邊尚存一塔碑,文曰“明敕中興賜紫大遷國師塔”。大遷法師,諱圓慧,俗姓楊,燕都(今北京)人,為明左護衛楊邦卿之子,19歲出傢,萬歷元年因明皇太後夢禮天冠菩薩而召其入山中重興支提,歷時9年,後圓寂,衆人建塔紀念。支提寺山門為明代所建,“天下第一山”之額係明永樂帝敕賜,而今殿前的“華藏寺”之匾額,是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佛像頗具特色,當中是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結跏趺坐,形成莊嚴之像;右邊為手持青蓮、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像;左邊為手提如意寶、乘着青獅的文殊菩薩像。殿的正中供奉着毗盧遮那佛像。這尊佛像為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宮廷以銅滲金鑄造的珍品,重約千斤,為雙層空心圓體。該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頭戴金冠,手成毗盧印,面容祥和,熠熠生輝。
寺內現存明代鐵鑄天冠菩薩像(俗稱千聖天冠菩薩),係明永樂年間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後所賜,原總數1000尊,現尚存947尊。 每尊重20公斤,高33釐米左右。其形或合掌,或結跏趺坐,或結三昧印,呈聽、說法相,表情各異,形態生動逼真,個個栩栩如生,為寺內珍貴之文物。
寺中至今還完好保存着明版佛教經書《永樂北藏》,共678 函,6780册,為明神宗於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所頒賜,堪稱鎮山之寶。這部佛教經典現為國內稀本。同時,該寺還收藏明萬歷年間御賜京緞的金綉五爪盤竜紫衣一襲。原配的金鈎玉環遺失已久。而紫衣幸存至今,其工藝精湛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華嚴寺成為閩東革命根據地。1934年9月,葉飛同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在支提寺宣告成立,開始了艱難的革命歷程。支提山說法臺下的天峰亭是當時工農紅軍的後方醫院,闢支崖畔的袈裟岩是紅軍18勇士的殉難處。 1984年7月1日, 寧德地委在華藏寺樹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碑》以紀念之。
今日的閩東千年古剎支提華藏寺,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明媚陽光中。僧衆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宗教信仰政策,發揚佛教“農禪並重,修持精進”的優良傳統,並全面維修了寺院。寺內的山門、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樓都修葺一新,並且還新建念佛堂、放生池等,使這座深山古剎“雲開震旦諸山秀,日照琳宮萬瓦晴”。 |
|
位於黑竜江哈爾濱市南崗區比樂街上,因承賢首之續奉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故名華嚴寺。華嚴寺始建於1922年,歷時15年纔成規模,“文革”間遭毀壞,1996年重修。寺院原有4座大殿,供奉着諸佛菩薩,名傢題字甚多。其兩層磚雕與木結構更突出了華嚴寺的獨特之處,其磚雕藝術極為獨特,青磚采取“磨磚對縫”的壘法,是哈爾濱市保存完整和造型獨特的文物。在經歷了戰爭、土改等歷史的多次磨難後,磚雕人、物依然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仍是趙樸初的真跡,楹聯為:“磬音出華嚴遍傳婆娑世界;凡聖入寶剎同修淨土法門。”大殿內兩側有十六羅漢畫像之一的賓度羅跋羅度闍,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於西瞿陀尼洲;之二的迦諾迦伐蹉,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方迦濕彌羅國。殿中供奉這西方三聖,兩廂為塑像為本於印度神話的二十諸天,東有護法大梵王尊天、護法閻羅王尊天、護法散脂大將尊天、護法鬼子聖母尊天、護法韋馱尊天、護法持國天王尊天、護法廣目天王尊天、護法大辯纔尊天、護法日官太陽尊天、護法娑竭竜王尊天,西有護法大帝釋尊天、護法摩醯首羅尊天、護法緊那羅尊天、護法大功德尊天、護法珂帝利尊天、護法堅牢地神尊天、護法金剛密跡尊天、護法大摩利支尊天、護法月宮太陰尊天、護法菩提樹王尊天等。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話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稱為天,並將他們吸納進來,視為佛教的護法神。每個“天”都有動聽的故事。
右為文殊殿,兩側有十六羅漢畫像中之三迦諾迦跋釐闍尊者,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於東勝身洲;之四蘇頻陀尊者,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北俱盧洲。左為普賢殿,兩側為十六羅漢畫像中之五諾矩羅尊者,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於南贍部洲;之六跋陀羅尊者,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於耽沒羅洲。 |
|
磁村鎮磁村村位於淄川城西南十公裏處,建於隋朝。規模宏大的華嚴寺,是著名的名勝古跡,甚稱第一佛教寺院。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省佛教協會能闡大師莅臨指導,對華嚴寺這一著名寺院高度評價十分贊賞,並建議納入佛教協會,同時提出修復華嚴寺,弘揚祖國文化。華嚴寺風景優美依山傍水,古時南北各有溪水環繞,水草豐富,翠柏、花木、蒼鬆參天蔽日,每逢三月二十廟會,鼓樂齊鳴,人頭攢動,商事活動一派繁榮,是古時著名的佛教勝地。 |
|
華嚴寺位於德勝門外大街。明萬歷年間建,1930年重修。
寺坐東朝西,有前殿、中殿、配殿、後殿和北跨院,有南嚮外垣山門,內有影壁。 |
|
位於九竜坡區華岩鄉大老山,因寺南側有一華岩洞而得名。民間傳說古洞中石髓下滴成水花,故稱華岩;或曰清初僧人聖可挂錫於此,夜夢五色蓮花大如車輪,因有華岩之名。該寺始建年代無史可考。清康熙及道光、同治年間,均相繼培修擴建,現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 華岩寺岩高百丈,形狀像笏,寺內外鬆竹修茂,十分幽邃,有天池夜月、萬嶺鬆濤等八景。 寺自開山以來,已歷六十四世,高僧輩出,代不乏人,培值僧纔,續佛慧命,暮鼓晨鐘,香山興盛,文物法器、佛經典籍,名人詩畫,金匾楹聯,藴藏甚富。其清川來, 龔晴臯、龔秉權、趙熙、林森、蔣介石、馮玉祥、戴季陶、居正、翁文灝等先後謁寺,或留墨、或留跡,典雅盡致,真所謂因緣殊甚耳。 喜三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華岩寺得以鐘鼓長鳴,慧燈永曜,梵宇重光,佛日增輝,實為遠近緇素之夙願摘自西部之旅 |
|
Huayan Si華嚴寺Huayan Temple 在山西省大同市內,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前,按遼代習俗,面嚮東方。清寧八年(1062)擴建,放置遼代諸帝後的石像、銅像。大同為遼代西京,此寺有太廟性質。遼末保大之亂(1123),寺大部被毀,金天眷年間(1138~1140)依舊址重建。明中葉後分為上、下寺,分別以金建大殿和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薄伽教藏殿 為下寺主殿,東嚮,建於1038年。薄伽意為世尊,教藏或稱經藏,即貯藏佛經的書庫。佛寺建經藏始於唐代,此殿則是現存最早的經藏。 殿面闊五間,長25.65米,進深四間八椽,寬18.46米,建在磚砌高臺上,前有突出的月臺。殿正面三間各裝六扇格子門,其餘用厚墻封閉,上覆單檐歇山頂。外觀檐柱生起顯著,屋頂坡度平緩,兩山出際頗遠,是典型的遼代建築風格。大殿柱網沿周邊佈置為內外二圈,相距一間(兩椽);兩圈柱上為柱頭枋、扶壁組成的鋪作層(見鬥),上設平;再上為屋頂草架,屬於殿堂型金箱鬥底槽構架,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層相似。 大殿平面因結構分為內外槽。內槽設凹形佛壇,上有33尊佛和菩薩像,是遼塑的精品,三尊坐佛頂上各有鬥八藻井。外槽沿外壁排列重樓式壁藏。壁藏共38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建在須彌座上的經櫥,每間一櫥,櫥上為腰檐。腰檐上為上層平坐和勾闌,勾闌內建佛龕和行廊,間數和經櫥相應。佛龕高於行廊,南北壁中間各一個,左右有挾屋(即耳房),西壁左右各二個,無挾屋,均為歇山頂。壁藏至明間處中斷,懸空建三間兩側有一間挾屋的小殿,稱“天宮樓閣”。它的左右有弧形的飛橋,稱“圜橋子”,和兩側壁藏的平坐相連。佛龕和行廊高下起伏,翼角錯落,表現中國木構建築玲瓏之美。小殿藏在殿內,未經改動,保存完好,可視為遼代建築的精確模型,對研究遼代建築風格和細部做法有重要價值。 此殿構架用材為24×17釐米,高10.5釐米,約當《營造法式》規定的三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 大殿 即大雄寶殿, 為上寺主殿, 金代天眷三年(1140)重修,保存遼代特點較多。殿面闊九間,長53.90米,進深五間(十椽),寬27.50米,單檐廡殿頂,建在前有月臺的高臺上,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築中最大一座。梁架近於義縣奉國寺大殿,內柱高於檐柱,徹上明造(現存天花為明代所加)。殿構架近於廳堂型“十架椽屋前後三椽用四柱”的形式。除外檐柱上有一圈鋪作外,在前後兩列內柱上和梢間以內一間橫嚮內柱上也有用闌額、普拍枋和四層柱頭枋組成的鋪作。但與奉國寺大殿不同處是它們沒有連成一圈,對保持構架整體性所起的作用較差,是這類構架趨於衰亡的表現,此後就不再出現這類構架的建築。大殿采用這種構架,在殿內形成前、中、後三跨寬七間的三個敞廳,中跨寬度近12米,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築室內最高大寬敞的一例。 大殿構架用材為30×20釐米高14釐米,約當《營造法式》規定的一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全殿內外檐共用八種鬥,構造較簡單。外觀檐口麯綫挺括,隨構件的生起呈有彈性的麯綫,起翹不明顯,屋頂坡度較平緩,保存較多遼代風格。正脊上琉璃鴟尾高約4.5米,為金代遺物。 大殿內五尊主像為明代作品。四壁有清代後期壁畫,面積之大,頗為罕見。 海會殿 華嚴寺原有此殿,也是遼代建築,已拆毀。 屠舜耕 |
|
Huayan Si
華嚴寺
Huayan Temple
在山西省大同市內,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前,按遼代習俗,面嚮東方。清寧八年(1062)擴建,放置遼代諸帝後的石像、銅像。大同為遼代西京,此寺有太廟性質。遼末保大之亂(1123),寺大部被毀,金天眷年間(1138~1140)依舊址重建。明中葉後分為上、下寺,分別以金建大殿和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薄伽教藏殿 為下寺主殿,東嚮,建於1038年。薄伽意為世尊,教藏或稱經藏,即貯藏佛經的書庫。佛寺建經藏始於唐代,此殿則是現存最早的經藏。
殿面闊五間,長25.65米,進深四間八椽,寬18.46米,建在磚砌高臺上,前有突出的月臺。殿正面三間各裝六扇格子門,其餘用厚墻封閉,上覆單檐歇山頂。外觀檐柱生起顯著,屋頂坡度平緩,兩山出際頗遠,是典型的遼代建築風格。大殿柱網沿周邊佈置為內外二圈,相距一間(兩椽);兩圈柱上為柱頭枋、扶壁□組成的鋪作層(見鬥□),上設平□;再上為屋頂草架,屬於殿堂型金箱鬥底槽構架,和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上層相似。
大殿平面因結構分為內外槽。內槽設凹形佛壇,上有33尊佛和菩薩像,是遼塑的精品,三尊坐佛頂上各有鬥八藻井。外槽沿外壁排列重樓式壁藏。壁藏共38間,分上下兩層。下層為建在須彌座上的經櫥,每間一櫥,櫥上為腰檐。腰檐上為上層平坐和勾闌,勾闌內建佛龕和行廊,間數和經櫥相應。佛龕高於行廊,南北壁中間各一個,左右有挾屋(即耳房),西壁左右各二個,無挾屋,均為歇山頂。壁藏至明間處中斷,懸空建三間兩側有一間挾屋的小殿,稱“天宮樓閣”。它的左右有弧形的飛橋,稱“圜橋子”,和兩側壁藏的平坐相連。佛龕和行廊高下起伏,翼角錯落,表現中國木構建築玲瓏之美。小殿藏在殿內,未經改動,保存完好,可視為遼代建築的精確模型,對研究遼代建築風格和細部做法有重要價值。
此殿構架用材為24×17釐米,□高10.5釐米,約當《營造法式》規定的三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
大殿 即大雄寶殿, 為上寺主殿, 金代天眷三年(1140)重修,保存遼代特點較多。殿面闊九間,長53.90米,進深五間(十椽),寬27.50米,單檐廡殿頂,建在前有月臺的高臺上,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築中最大一座。梁架近於義縣奉國寺大殿,內柱高於檐柱,徹上明造(現存天花為明代所加)。殿構架近於廳堂型“十架椽屋前後三椽□用四柱”的形式。除外檐柱上有一圈鋪作外,在前後兩列內柱上和梢間以內一間橫嚮內柱上也有用闌額、普拍枋和四層柱頭枋組成的鋪作。但與奉國寺大殿不同處是它們沒有連成一圈,對保持構架整體性所起的作用較差,是這類構架趨於衰亡的表現,此後就不再出現這類構架的建築。大殿采用這種構架,在殿內形成前、中、後三跨寬七間的三個敞廳,中跨寬度近12米,是現存元代以前建築室內最高大寬敞的一例。
大殿構架用材為30×20釐米。□高14釐米,約當《營造法式》規定的一等材。殿身用五鋪作出雙抄華□,全殿內外檐共用八種鬥□,構造較簡單。外觀檐口麯綫挺括,隨構件的生起呈有彈性的麯綫,起翹不明顯,屋頂坡度較平緩,保存較多遼代風格。正脊上琉璃鴟尾高約4.5米,為金代遺物。
大殿內五尊主像為明代作品。四壁有清代後期壁畫,面積之大,頗為罕見。
海會殿 華嚴寺原有此殿,也是遼代建築,已拆毀。
(屠舜耕) |
|
華嚴寺村 |
|
|
|
大華嚴寺 | 幸華嚴寺 | 上華嚴寺 | 下華嚴寺 | 華嚴寺塔 | 華嚴寺組 | 華嚴寺村 | 宿華嚴寺 | 遊華嚴寺 | 題華嚴寺 | 馬牧華嚴寺 | 竜光華嚴寺 | 華嚴寺社區 | 青島華嚴寺 | 大同華嚴寺 | 華嚴寺磚塔 | 暖泉華嚴寺 | ????亭華嚴寺 | 比樂華嚴寺 | 華嚴寺雕塑 | 山東華嚴寺 | 上下華嚴寺 | 洪山華嚴寺 | 山西華嚴寺 | 華嚴寺塑像 | 華嚴寺壁藏 | 華嚴寺遼塑 | 華嚴寺壁畫 | 支提山華嚴寺 | 題華嚴寺木塔 | 華嚴寺望樊川 | 題雩都華嚴寺 | 大同華嚴寺壁畫 | 華嚴寺遼代彩塑 | 下華嚴寺菩薩像 | 華嚴寺逢舊蒼頭 | 上巳日遇華嚴寺 | 華嚴寺大雄寶殿 | 清涼山華嚴寺磚塔 | 題華嚴寺瓌公禪房 | 九日遊華嚴寺二首 |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 山西下華嚴寺菩薩像 | 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 | 大同華嚴寺天宮樓閣 | 自羅浮行田宿華嚴寺 | 李侍禦歸山同宿華嚴寺 | 同張深秀纔遊華嚴寺 |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 | 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 | 節後赴傳岩叟之招望日同遊棲隱庵華嚴寺吳岩叟及同遊者 | 和劉君俞遊華嚴寺謁文禪師 | 踏莎行(上巳日遇華嚴寺) | 中秋與空上人同宿華嚴寺 | 李侍禦歸炭𠔌山居,同宿華嚴寺 |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 | 李侍禦歸炭𠔌山居同宿華嚴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