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東理工大學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是在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時,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的化工係合併組建成的全國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院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直屬原高等教育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通過改革與建設,學校從一所單科性院校逐步發展成為以工科為主體、化工特色鮮明、工理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1993年經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1995年12月,中國石化總公司(現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參與共建共管;1997年10月,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在全國首創了教育部、國傢企業集團、地方政府共建共管,以教育部為主的"三方共建"模式。學校進入了國傢"211工程"建設行列,並於2001年7月順利通過教育部組織的"九五"期間建設項目驗收。
學校地處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上海的西南隅,由梅隴主校區和金山分校區組成,校園環境優雅,緑樹成蔭,是上海市花園單位。學校總占地面積74萬餘平方米,各類建築總面積50萬餘平方米,建有體育館、遊泳池、塑膠田徑場等一批標準體育設施。校圖書館總藏書170萬册,收訂中外文期刊3500種,擁有ca、ei等大型光盤數據庫20餘種和美國全套專利縮微膠捲;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建有北京圖書館光盤信息中心上海分中心、國傢教委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等機構。校分析測試中心、寶石檢測中心為國傢計量認證單位。
學校設有化工學院、石油化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化學與製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學院(籌)、機械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理學院、工商經濟學院、社會學院、文化藝術學院、哲學與政治學院、外語學院、高等技術學院等16個專業學院及成人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有34個係,40個本科專業。學校建立了研究生院,有42個碩士授權點、12個博士授權點和2個博士後流動站。化學工程學科為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和國傢重點學科;生物化學工程、化學與製藥工程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和國傢重點學科;材料科學和工程為上海市重點學科;工科化學建有國傢級課程建設基地。學校現有在校全日製學生15200多人。教職員工近4200人,其中兩院院士2人,兼職院士7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專傢10人,長江特聘教授4人,有各類正副高級職稱的人員近1000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嶄露頭角,其中3人被評為上海市科技精英,6人入選國傢級《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2人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1人獲國傢優秀青年教師基金。
學校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教學質量居上海市高校前列。1994年學校在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試點中獲得優秀;1997年以來有52個項目被評為上海市高校教學成果奬,7個項目被評為國傢級教學成果奬;1996年以來在國傢和省部組織的優秀教材評選中,先後有30本教材獲國傢和省部級優秀教材奬;自1991年以來,學生在國際國內數模競賽中屢創佳績,獲奬成績多次列上海市或全國參賽學校之首,同時,在物理、外語、計算機編程、電子設計、機器人製作、科技發明等方面競賽中也成績斐然,均名列國內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學校建有40個研究所、1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5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或分中心和國傢技術轉移中心,擁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有800多名專職和兼職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年均承擔各類研究課題500餘項,年科研經費8000萬以上,2001年首次超過一億。從1980年至2001年纍计承擔的4000餘項科研課題中,獲奬成果400多項,其中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發明奬及國傢科技進步奬29項,獲省部委科技進步奬300多項,獲得國內外專利近200項。gmt復合材料、化纖鈦白、人工鈣骨水泥、冶煉廠so2回收、汽車尾氣淨化技術、新型自控發酵罐等一批高新技術成果實現産業化,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堅持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率先進行"兩課"改革,改革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在上海市組織的學習鄧小平理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連續五年獲得一等奬和優秀組織奬。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海市活動優秀組織奬"、"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優秀組織奬";被評為"上海市群體工作示範單位"、"上海市藝術教育優秀集體"、"全國群衆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半個世紀來,學校共為國傢培養了6萬餘名畢業生,其中8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人成為高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和政府部門的領導和中堅。1988年,在學校慶祝石油加工係成立三十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欣然題詞:人才輩出。
今天,華東理工大學正昂首闊步,朝着把學校建設為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多科性大學的目標前進。 |
|
華東理工大學校標
英文: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
英文:East China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日文:華東理工大學〔かとうりこうだいがく〕 |
|
1952年10月25日 |
|
勤奮求實 勵志明德 |
|
集體 作詞
朱良鎮 麯
我們在這裏放飛,放飛青春的理想。我們在這裏播種,播種明天的希望。
我們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時光,我們用智慧打開世界的門窗。
啊,勤奮求實,名師的教誨賜予我們無窮的力量,啦啦啦啦啦華東理工,
知識的殿堂澆鑄我們人生的輝煌。
我們在這裏遨遊,遨遊知識的海洋。我們在這裏插上,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們用心靈感受時代的脈搏,我們用激情譜寫壯麗的篇章。
啊,勤奮求實,優良的校風激勵我們茁壯地成長,啦啦啦啦啦華東理工,
美麗的校園永在我們心中閃耀光芒 |
|
辦學指導思想:
培育英才,服務社會;
註重過程,勤奮求實;
協調發展,特色鮮明。
學校目標定位:
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科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學校發展思路:
傳承拓展,勵志圖新;
産學結合,學研互動;
服務全國,面嚮未來。
人才培養目標:
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的社會英才。
學科專業定位:
理工結合,文理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過程工程相關學科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服務面嚮定位:
立足上海,服務全國,走嚮世界,面嚮未來。
辦學特色
傳承拓展,勵志圖新,構築過程工程學科與人才培養高地;
産學結合,學研互動,全力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
|
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其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學和震旦學院,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時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的化工係合併組建而成的全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直屬教育部的全國重點高校。1993年經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1996年6月學校進入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1997年10月,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獲準建設“985創新平臺”,是國傢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建設,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有徐匯校區、奉賢校區和金山科技園區。學校總占地面積2650餘畝,各類建築總面積81.6萬餘平方米,建有一批標準體育設施,圖書館總藏書250餘年萬册,收訂中外文期刊18,000餘種,具有CA、EI等48種大型數據庫和網絡鏡像數據庫,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等機構。校分析測試中心、珠寶檢測中心為國傢計量認證單位。
學校設有化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理學院、商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和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學校還設有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德工學院、理工優秀生部、人文科學研究院。
學校學位授權點覆蓋了理、工、農、醫、法、管、哲、經、文、歷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38個一級學科。有58個本科專業,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0多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理、工),4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理、工、農、醫、法);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和18個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7個國傢重點學科(按二級學科計)、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0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在校全日製學生2.58萬餘人,其中在校全日製研究生6360人(其中博士生1215人),全日製本科生17739人。教職員工3621人,其中兩院院士2名,國傢教學名師1人,國傢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名,國傢863計劃領域專傢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0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國傢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1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國傢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1名。有正副高級職務的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000餘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嶄露頭角,其中5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6人被評為上海市科技精英,9人被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1人被評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纍计32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學校以“培育英才,服務社會;註重過程,勤奮求實;協調發展,特色鮮明”作為辦學指導思想,以面嚮企業為主,不斷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課程體係改革,教學質量居全國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學校有國傢精品課程共11門,國傢雙語示範課程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46門。2000年以來,主持國傢級教學改革項目16項,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11項,完成教育部重點規劃教材13部,8部教材獲國傢級奬勵。現有52部教材列入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學校建有國傢特色專業6個,建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程教育中心中國分中心,工科化學為國傢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多年來,學校以培養“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社會英才”為目標,重視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學生在國際國內數模競賽中屢創佳績,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國參賽學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後兩次獲得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特等奬,使我校成為國際上少數兩獲殊榮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該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三捧“優勝杯”;在歷年全國和上海市級各類英語比賽中屢獲大奬,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語演講比賽上,我校選手囊括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兩項冠軍,2007全國亞軍,在2007年“國際英語辯論大賽中國賽區”比賽中獲冠軍隊及季軍隊和最佳辯手;女子乒乓球隊多次在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冠。同時,在物理、計算機編程、電子設計、機器人製作、科技發明等方面的競賽中我校也成績斐然,均名列國內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學校有8個國傢級研究基地、16個省部級研究基地、2個國際合作科研基地、51個校級研究所(中心),建有國傢大學科技園,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傢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學校擁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有1300多名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近年來,每年承擔各類研究課題1000多項,科研經費逐年增加,2001年超過1億,2004年超過2億,2007年達到3.06億。“十五”期間國傢863高技術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9位。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發明奬及國傢科技進步奬42項,獲省部委科技進步奬500多項,獲得國內外專利700多項。取得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大型聚酯裝置成套技術、大型石化裝置先進控製與優化技術、大型甲醇合成技術、水氯鎂石先進脫水工程技術、含氟芳香精細化學品及氟化試劑的先進製備技術、有機熒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發酵罐、承壓設備及係統安全技術、石油焦化污水封閉分離成套技術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大規模産業化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學校在技術轉移與産學研合作方面特色鮮明,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入選了首批國傢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車輕量化”、“抗生素”等三個國傢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別是嚮美國最大的煉油企業Valero公司進行的“石油焦氣化技術”實施許可,標志着中國大型化工成套技術首次嚮美國等發達國傢實施技術轉移,也是中國高校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海外技術許可費用項目。
學校重視並不斷拓展對外合作交流空間,己與美、德、日、法、英、加、韓和澳大利亞等國的70多個高校、企業集團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學術交流關係,特別是與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立了姊妹學校關係或簽署了合作協議並實施教師互訪、學生交換以及聯合培養的合作機製。
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學校始終堅持花大力氣,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學校率先進行“兩課”改革,改革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在上海市組織的學習鄧小平理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連續五年獲得一等奬和優秀組織奬。在營造育人環境、創新育人機製,發揮整體育人優勢的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涌現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國優秀學生、先進集體和文明寢室;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海市活動優秀組織奬”、“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先進集體”;被評為“上海市群體工作示範單位”、“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群衆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1996年以來連續六次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半個多世紀來,學校共為國傢培養了10萬餘名畢業生,其中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人成為國傢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高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的領軍人才和高級技術專傢。同時還涌現出許多諸如獲得“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奬”等各種榮譽的海外傑出校友。1988年,在學校慶祝石油加工係成立三十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欣然題詞:人才輩出。
今天,華東理工大學正昂首闊步,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朝着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總體目標前進。
(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12月) |
|
1952年10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五所高校的化工係合併,創建了我國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院校——華東化工學院。學校設在上海市江灣政法路195號原同濟大學理學院。由我國著名教育傢、化學家張江樹教授出任院長。
1953年03月:學校開始新建梅隴校區,占地610.2畝。
華東理工大學1953年09月:山東工學院化工係調整並入我校。
1954年07月:學校遷址梅隴,當年投入使用各類建築約3.85萬平方米。
1954年09月: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整並入我校。
1956年07月:學校創辦夜大學,設無機物工學和化學製藥兩個專業。
1956年11月:學校獲準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同月,學校首次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8年09月:根據國傢建設需要,學校首次招收工農預科。
1960年10月: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直屬高等教育部。
1965年01月:黨中央、國務院决定在內地三綫建設華東化工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4所重要大學分校,我校在四川自貢建設西南分院,簡稱“652”工程。
196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學校劃歸上海市領導。
1972年04月:學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2年08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學校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同時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
1973年01月:上海科技大學生物催化專業和上海財經學院部分教師調入我校。
1977年12月:國傢恢復統一考試招生制度,學校重又開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8年11月:為了加快培養人才步伐,經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委批準,學校與上海市化工局、盧灣區政府合辦上海化工學院分院。
1979年07月:經國務院批準,停辦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辦四川化工學院。
1980年08月:教育部批準學校恢復華東化工學院原名。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設化學工程等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
198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首次建立化學工程和工業化學博士後流動站。
1988年05月: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人才輩出。
1990年02月:學校開設第二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1993年02月:經國傢教育委員會批準,學校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
1996年06月:學校進入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1996年06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納入我校建製,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2000年12月正式並入成為學校的金山校區。
1997年10月:國傢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華東理工大學。
2000年06月:學校試辦研究生院,2004年6月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2000年10月:學校承辦第十三屆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校女子乒乓球隊代表中國大學生隊參賽,囊括女子單打等4枚金牌。
2000年11月:學校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聯辦首屆IMBA班。
2002年03月:教育部批準學校為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單位,華東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成立。
2003年03月:學校被批準為國傢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04月:學校開始建設奉賢新校區,占地1544畝,計劃興建各類建築64萬平方米。
2004年09月:學校首次招收國防生。
2005年12月: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建立。
2006年02月:學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碩士(MPA)。
2006年11月:學校成立國際教育學院。
2007年07月:學校奉賢校區正式投入使用。
2008年10月:學校獲準建設“985創新平臺”。 |
|
【歷任書記】
餘仁(任期:1952.10-1960.2,1981.2-1985.9 )
田辛(任期:1960.3-1966.12)
潘文錚(任期:1972.12-1981.3)
蔣凌棫(任期:1986.4-1994.2)
徐鳳雲(任期:1994.2-2004.6)
【歷任校長】
張江樹(任期:1952.12-1966.10,1978.8-1981.2)
朱正華(任期:1981.2-1982.10代,1982.11-1985.9 )
陳敏恆(任期:1985.9-1994.2)
王行愚(任期:1994.2-2004.6) |
|
現任黨委書記:
瀋偉國:博導、教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1949 年生於上海, 197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 197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1981年獲蘭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新西蘭Canterbury 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88-1990年在美國加洲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1年回國,到蘭州大學工作,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化學係副主任,校長助理,副校長,常務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蘭州大學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聘任委員會副主任,蘭州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
先後兼任甘肅省化學會理事長和常務理事,中國化學會化學熱力學和熱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第八、九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甘肅省科學技術進步奬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校化學及化工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出國留學工作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高校師資管理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和甘肅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長。從事化學熱力學與復雜流體物理化學包括臨界現象的研究,在JPC、JCP等雜志上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和自然科學二等奬各一項和多項省部級教育成果奬。1997年被評為全國優秀回國人員,1999年被評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
現任校長:
錢旭紅,長江學者、博士、教授、國傢“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上海市科技精英、洪堡基金大使科學家。
男,1962年生於江蘇寶應。1978.9 進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化工係,1982.7, 獲學士學位,1982.9 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係研究生,1985.4獲碩士學位, 1988.7華東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89.8-1990.8美國德剋薩斯州拉瑪爾大學副研究員;1990.9-1991.12德國巴伐利亞州維爾茲堡大學洪堡基金(AvH)博士後;1999.10—1999.12日本姬路工業大學客座教授。1988-1992.4華東理工大學講師;1992.8-1994.7副教授;1994.8-至今,教授;1995.12博士生導師; 1986-1987;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係黨總支副書記;1992.8-1995.4先後任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學科主任、藥物化工研究所所長;1995.5-7,國傢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員;1995.9-1996.2任華東理工大學校長助理、1996.3-2000.10任副校長;2000.9-2004.6,大連理工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2002.1- 上海市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兼);2003.3- 國傢南方農藥創製中心(上海) 主任(兼)。2004.7- , 華東理工大學校長。2007. 4-, 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2007. 3-,亞洲及太平洋化工聯盟主席。 |
|
【徐匯校區】
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梅隴路130號,郵政編碼:200237。
徐匯校區目前為學校的主校區,占地868.74畝,各類建築面積近41.3524萬平方米,其中教室5.6614萬平方米、實驗室11.8519萬平方米、學生宿舍21幢11.7131萬平方米,可容納學生15000人。
【奉賢校區】
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 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海思路999號,郵政編碼:201424。
奉賢校區占地1544.3畝,2007年9月正式啓用,已進駐一二年級本科學生。現完成一期工程19萬平方米,擬建各類建築60餘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將容納學生2萬人。
【金山科技園區】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位於上海市金山區學府路1000號,郵政編碼:201512。
金山科技園區占地239.2畝,各類建築面積9.9890萬平方米,現發展成為國傢大學科技園金山科技園。 |
|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原名上海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前身是華東紡織工學院金山分院,上海石化總廠職工業餘大學。1996年按國傢教委,中國石化總公司協議並入華東理工大學,整體成立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後改建製為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區,是華東理工大學在第十個五年規劃期間發展的重點。
校區占地230畝,現有各類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固定資産1.2億元,教學設施完備。有專職教師180餘名,其中正、副教授60餘名。校區環境優美,歷年來被上海市授予“花園單位”稱號。學生住宿條件良好,公寓化管理,每位學生均配備有組合型書桌與儲物箱,每間宿舍都安裝了電話。校區的計算機校園網與電信FTTB寬帶高速網相連,信息暢通,學生可十分方便地漫遊網絡世界。校區圖書館具備多種信息服務功能。
校區目前設有石油化工學院、軟件與信息管理學院、基礎科學部,有化工、機械、自動化、會計學和計算機等五個係、一個工業技術研究所、一個分析測試中心。有重點本科、高職、研究生課程班、工程碩士教育和多專業的成人、非成人學歷教育等。其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經專傢評審,被列為重點建設專業。
校區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挪威等國高校建立有合作關係,定期開展各種交流活動。
校區現狀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現已改建成為華東理工大學金山科技園區。 |
|
華東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是中央部屬高校,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全國72所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之一。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原名華東化工學院,其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學和震旦學院,是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時由交通大學(上海)、震旦大學(上海)、大同大學(上海)、東吳大學(蘇州)、江南大學(無錫)等校的化工係合併組建而成的全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
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
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確定為直屬國傢教育部的全國重點高校。
1993年經國傢教委批準,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
1996年6月學校進入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1997年10月,上海市參與共建共管。
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建立研究生院。
2008年獲準建設“985創新平臺”,是國傢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改革與建設,現已發展成為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
學校現有徐匯校區、奉賢校區和金山科技園區。學校總占地面積2650餘畝,各類建築總面積81.6萬餘平方米,建有一批標準體育設施,圖書館總藏書250餘年萬册,收訂中外文期刊18,000餘種,具有CA、EI等48種大型數據庫和網絡鏡像數據庫,是全國化工院校情報協作網組長單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項目咨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等機構。校分析測試中心、珠寶檢測中心為國傢計量認證單位。
學校設有化工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理學院、商學院、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法學院和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等15個專業學院。學校還設有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中德工學院、理工優秀生部、人文科學研究院。
學校學位授權點覆蓋了理、工、農、醫、法、管、哲、經、文、歷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38個一級學科。有58個本科專業,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0多個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理、工),4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理、工、農、醫、法);擁有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和18個工程領域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和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予權。設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7個國傢重點學科(按二級學科計)、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0個上海市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在校全日製學生2.58萬餘人,其中在校全日製研究生6360人(其中博士生1215人),全日製本科生17739人。教職員工3621人,其中兩院院士2名,國傢教學名師1人,國傢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名,國傢863計劃領域專傢2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0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2個,國傢級教學創新團隊2個,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1名,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8名,國傢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11名。有正副高級職務的教師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000餘人。一大批中青年學者嶄露頭角,其中5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6人被評為上海市科技精英,9人被評為上海市教學名師,1人被評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纍计32人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學校以“培育英才,服務社會;註重過程,勤奮求實;協調發展,特色鮮明”作為辦學指導思想,以面嚮企業為主,不斷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課程體係改革,教學質量居全國及上海市高校前列。學校有國傢精品課程共11門,國傢雙語示範課程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46門。2000年以來,主持國傢級教學改革項目16項,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11項,完成教育部重點規劃教材13部,8部教材獲國傢級奬勵。現有52部教材列入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學校建有國傢特色專業6個,建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程教育中心中國分中心,工科化學為國傢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多年來,學校以培養“厚基礎、強實踐、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社會英才”為目標,重視對學生全方位的培養。學生在國際國內數模競賽中屢創佳績,多次名列上海市或全國參賽學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先後兩次獲得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特等奬,使我校成為國際上少數兩獲殊榮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該校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三捧“優勝杯”;在歷年全國和上海市級各類英語比賽中屢獲大奬,2000年、2005年上海市高校英語演講比賽上,我校選手囊括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兩項冠軍,2007全國亞軍,在2007年“國際英語辯論大賽中國賽區”比賽中獲冠軍隊及季軍隊和最佳辯手;女子乒乓球隊多次在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上奪冠。同時,在物理、計算機編程、電子設計、機器人製作、科技發明等方面的競賽中我校也成績斐然,均名列國內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學校有8個國傢級研究基地、16個省部級研究基地、2個國際合作科研基地、51個校級研究所(中心),建有國傢大學科技園,是全國6所首批建立國傢技術轉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學校擁有一支老中青結合的、有1300多名專兼職研究人員組成的科研隊伍,近年來,每年承擔各類研究課題1000多項,科研經費逐年增加,2001年超過1億,2004年超過2億,2007年達到3.06億。“十五”期間國傢863高技術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9位。獲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發明奬及國傢科技進步奬42項,獲省部委科技進步奬500多項,獲得國內外專利700多項。取得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大型聚酯裝置成套技術、大型石化裝置先進控製與優化技術、大型甲醇合成技術、水氯鎂石先進脫水工程技術、含氟芳香精細化學品及氟化試劑的先進製備技術、有機熒光功能材料、新型自控發酵罐、承壓設備及係統安全技術、石油焦化污水封閉分離成套技術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一批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大規模産業化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學校在技術轉移與産學研合作方面特色鮮明,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入選了首批國傢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加盟了“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汽車輕量化”、“抗生素”等三個國傢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別是嚮美國最大的煉油企業Valero公司進行的“石油焦氣化技術”實施許可,標志着中國大型化工成套技術首次嚮美國等發達國傢實施技術轉移,也是中國高校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海外技術許可費用項目。
學校重視並不斷拓展對外合作交流空間,己與美、德、日、法、英、加、韓和澳大利亞等國的70多個高校、企業集團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廣泛的學術交流關係,特別是與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立了姊妹學校關係或簽署了合作協議並實施教師互訪、學生交換以及聯合培養的合作機製。
在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學校始終堅持花大力氣,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推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學校率先進行“兩課”改革,改革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在上海市組織的學習鄧小平理論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連續五年獲得一等奬和優秀組織奬。在營造育人環境、創新育人機製,發揮整體育人優勢的實踐中,取得明顯成效,涌現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國優秀學生、先進集體和文明寢室;學校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節上海市活動優秀組織奬”、“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先進集體”;被評為“上海市群體工作示範單位”、“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集體”、“上海市擁軍優屬模範單位”、“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群衆體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1996年以來連續六次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光榮稱號。
半個多世紀來,學校共為國傢培養了10萬餘名畢業生,其中9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多人成為國傢和各級政府部門的領導;一大批優秀人才成為高校、科研機構、骨幹企業的領軍人才和高級技術專傢。同時還涌現出許多諸如獲得“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奬”等各種榮譽的海外傑出校友。1988年,在學校慶祝石油加工係成立三十周年時,江澤民同志欣然題詞:人才輩出。
今天,華東理工大學正昂首闊步,在未來十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朝着把學校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學科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總體目標前進。
(數據統計截至2008年12月) |
|
金山區 | 國傢重點大學 | 金山校區 | 華東化工學院 | 博士生導師 | 教授 | 人物 | 高校教師 | 數學 | 企業傢 | 鄭州大學 | 法學家 | 教育 | 工業設計 | 更多結果... |
|
|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理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國際班 |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 | 華東理工大學環保協會 | 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 | 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華東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 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奉賢校區 | 3.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 華東理工大學生工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 老滬閔路華東理工大學 | 天等路華東理工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第一社區 | 華東理工大學第二社區 |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條例 | 華東理工大學計算機信息交流協會 |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聯合國傢重點實驗室 |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 | 華東理工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 | 華東理工大學自動化控製係碩士 | 老滬閔路百色路華東理工大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