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四川 >成都 > 升庵桂湖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升庵桂湖投诉电话成都市旅游投诉电话:028-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升庵桂湖在成都北去16公里的新都城内,为明代文化名人杨升庵的遗迹。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粉荷凌波,桂蕊飘香,是桂湖独具的特色,也是她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明末战乱,园林荒圯,清初废湖为田。嘉庆十七年(1812),知县杨道南重修桂湖。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桂湖胜迹,并在湖上建升庵祠。1927年,桂湖辟为公园;1959年,建立杨升庵纪念馆;1961年,杨升庵纪念馆与桂湖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建国以来,升庵桂湖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李一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题词,予以高度评价。省、市、县各级政府多次拨款进行培修,使升庵桂湖面貌焕然一新。杨升庵名慎,字用修,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出生在北京孝顺胡同,父亲杨廷和当时任翰林院检讨,后来历官少师兼太子太师,首相两朝,声威显赫。身为相门公子的杨升庵,自幼聪明好学,五、六岁时,母亲教他读唐诗,练楷书。十岁时,祖母病故,他随父亲回蜀奔丧。在新都老家,祖父杨春教读艰深的《易经》,他仅半个多月就能背诵。升庵十九岁应四川乡试考中举人,二十四岁应殿试,成为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明嘉靖三年(1524),杨升庵因议大礼事件得罪皇帝,被充军云南。升庵在云南无法实现他远大的政治抱负,遂把仕途失意后的愤懑转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写作和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使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学风大开。升庵一生博学多闻,著述达四百余种。《明史o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些著述除文学、史学、哲学外,还有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方面。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和多种学科的学者。
No. 2
  升庵桂湖及其园林建筑
  新都升庵桂湖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古代人工湖。明正德嘉靖年间,著名学者杨升庵(名慎,字用修,1488-1559)常在这里读书和游玩,并“沿堤遍栽桂树”,培植风景,兴建园林,桂湖自此名扬天下。现在明代的园林早已不存,但从杨升庵《桂湖曲送胡孝思》和卢雍《桂湖夜月》等诗篇中,尚可想见其当日胜概。清嘉庆、道光年间,一度湮没的桂湖园林逐步得到恢复。特别是道光十九年(1839),新都知县张奉书,博采各地园林之所长,并以“湖山奇丽”的绍兴鉴湖为蓝本,重建桂湖园林,“凡台榭亭宇、花木竹石靡不经其匠心独运”。从而,桂湖以其崭新的风貌,又跻入了“西蜀名园”的行列。今日的桂湖园林,基本保存了一百多年前的建筑布局。
  清末民初,桂湖曾经修葺,1927年改为桂湖公园。解放后,桂湖扩大面积的2万平方米,新辟桂林,添建楼亭,复称桂湖。1959年,在桂湖建立杨升庵纪念馆。1961年,公布“杨升庵纪念馆与桂湖”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O年重新核实公布,定名为杨升庵祠及桂湖。一九九六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湖园林面貌不断更新。
  建国以来,杨升庵祠及桂湖受到极大重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李一氓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题词,予以高度评价。国家文物局和省、市、县各级政府也多次拨款保护,所有建筑重加修葺。它们在古木幽篁、红莲丹桂和湖光水色的掩映衬托下,更加妩媚多姿,使整个桂湖平添秀色,充满了诗情画意。
  桂湖总面积为五万平方米,湖面约占三分之一,形如一面横卧的琵琶。湖上南北参差的两条半堤和几座桥榭,将湖面隔为6个景区。湖上的荷花、岸上的桂花,以及三春杨柳、四季花卉,将桂湖打扮得美丽动人。其园林建筑,以雄峙湖心的升庵祠为主体,另有楼台亭阁,桥榭廊庑等二十余座。它们古朴曲雅,玲珑剔透,造型精美,色调柔和,体出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技艺。它们或临水上,或依岸边,因地构屋,布局谨严,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了许多景观。这些景观、主次分明,远近照应,有开有合,有动有静,形成了桂湖园林所独具的风格。这里,将园林的主要建筑及其特色分述于下:
  紫藤廊 进入古色古香的升庵桂湖园门,触目即是一座造型奇特,长达百米的紫藤廊。这株已生长了数百年的古藤,得升庵桂湖之灵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实为全国罕见,巴蜀奇观。春天,古藤发花,如串串紫朱色流苏下垂,微风吹拂,异香扑鼻。夏秋,古藤又如一条横空盘恒的虬龙,绿鳞闪耀,遮天蔽日,游憩其下,凉爽宜人,别有一番佳趣。
  横空盘恒的虬龙-古藤
  结构奇巧,环境雅致的交加亭
  交加亭 此亭建于湖中小岛之上。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里有一座高台,为邑中士大夫“月夕吟眺处”。清宣统元年(1909),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此处为观赏荷花的大好所在,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这两座毗连的八角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外有赭红的石栏环护,旁有翠绿的芭蕉、修竹掩映,前有弯曲的石桥连接湖岸,结构奇巧,环境雅致,为桂湖最有特色的建筑。
  杨柳楼 沿湖西行,数丈之遥,但见杨柳婀娜,高楼突兀,因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故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初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重建于1981年,为卷棚屋顶,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结构牢实。两端砌花墙、假山,气势雄伟;楼上置几凳、匾联,陈设雅致。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触景生还必须,使人顿起兴杯之感。
  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的杨柳楼
  憩息和凭眺桂湖佳色的小锦江
  小锦江 杨柳楼斜对面的湖畔上,为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它因依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循梯而上,四周有回廊相通,并设飞来椅供游人憩息和凭眺桂湖佳色。左侧,有曲桥通往“芙蓉红映水,垂柳绿遮湖”的长堤,此堤既美化环境,又起隔景的作用,使远处景物更加深邃,诱人。
  桂花亭 据文献记载,桂花亭“系杨太史桂林中亭也”(杨升庵为翰林院修撰;曾修《武宗实录》,故称太史)。五百年兴废无常,杨升庵时代的桂林和桂花亭早已不存。现在的桂花亭建于桂湖西北角解放后新辟的桂林中央。秋天,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
  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的桂花亭
  碧波荡漾,游艇竞渡-湖心楼
  古香亭 在枝叶繁茂的新桂林尽头,绿柳成行的古城墙脚下,一亭翼然,有匾曰“桂屏柳浪”,这就是古香亭。此亭的木构架由古文庙移来,亭顶盖金色琉璃瓦,台基铺汉代花边砖,小坐亭上,咏怀古迹,领略花香,别有情趣。
  湖心楼 此楼位于湖西的水中,仅有一道双孔拱桥与西岸相接。清咸丰十年(1860),封建官僚为防范农民起义,曾在这里筑火药库。1927年改建为图书馆,解放后培修,是一幢旧式的砖建楼房。1984年新建为重檐卷棚顶仿清楼阁,楼后两翼各有一座方亭。四围碧波荡漾,游艇竞渡,在桂湖景物中别具一格。现楼下为文物书画陈列厅。
  沉霞榭 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叫做榭。沉霞榭位于湖西,前后濒临广阔的湖面,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彩霞映水,堪称奇观,故名此为沉霞榭。而匾额上书着沈霞榭,是因为“沈”字即“沉”字的古代写法。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天津,天津县令、新都人谢子澄被打死,清廷为了褒扬他的“忠”,特追加布政使衔,赐谥号“忠愍“,并于次年建专祠于此,更名”谢公祠“。解放后,恢复沉霞榭的名称。现在,这里作为黄峨著作陈列馆,内塑黄峨像,她与升庵祠的升庵像隔水相望,咫尺天涯,颇富诗意。
  枕碧亭 由沉霞榭北行,越过横卧荷塘柳堤的饮翠桥(仿西湖断桥),不远即有一座四方形楼亭,它象一位巨人倚枕于翠荷碧波之上,故名枕碧亭。此亭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檐复宇,玲珑剔透,隐现于四时花木之间,故古人又以“花界玲珑”来赞美它。其篆书匾额为解放后补刻。
  花界玲珑-枕碧亭
  观景台-观稼台
  观稼台 枕碧亭西行,沿着古楠挺拔的湖岸,循石梯登上桂树密集的城墙。再登,即来到高踞城隅、建于1927年的观稼台。台为正方形,攒尖屋顶,造型简朴,不加雕饰。伫立台上,临风四望,可见“天府之国”美丽的农村田园风光。封建社会的县太爷,偶来此观看庄稼,以示关心农业。1988年建成桂湖公园,登台见到的已是一派崭新园林景物,只能起到观景台的作用了。
  香世界 沿古城墙而东,湖边有一轩堂式建筑,初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因附近桂树繁茂,每到中秋,桂花怒放,馨香馥郁,故名香世界。桂树中,有一株传为杨升庵亲手种植,人们称为“桂花王”,二十年前尚在吐香抒秀现在,1941年由新都县长种植、四川省主席命名“岳军林”150株桂树,已经逐渐枯亡,而新植桂树正茁壮成长,游人仍喜欢在此勾留。
  古城墙 明正德初年修筑,清乾隆、嘉庆间培修。正德六年(1511)杨升庵考中状元,明蜀王及四川总督等官员为其祖父杨春送来贺银,以建坊表。杨春再三推辞不掉,便说:“与其用这笔钱来光宠一名状元,不如移为筑城之资,大庇全城百姓”。于是修了这座城墙。新都城墙高6米,长约5000米,桂湖段保留了850米,它是目前成都平原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墙。
  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墙
  俯览湖光,辨识游踪-问津楼
  问津楼 问津,语出《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后来,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里也用过。本义是询问渡口,这里引申为探求路径、寻幽访胜的意思。此楼建于古城墙上,下有桂湖门通往郊外,登楼,可俯览湖光,辨识游踪。有人集升庵诗"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为楹联,是十分贴切的。
  坠月楼 此楼建于1912年,它耸立城头,独树高标,与问津楼相呼应。每当月夜,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故名坠月楼。又因它三面凌空,檐牙高啄,好像蜗牛伸出头和触角一样,也叫“蜗角”。
  登楼纵目,可见皓月东升西坠-坠月楼
  古代官船的房舍-杭秋
  绿漪亭 此亭1934年建于桂湖最东边的水心,只有狭窄的石桥相通。绿漪,即碧绿的水波,因附近莲叶满湖,翠盖亭亭,东风吹拂,绿波滚滚,故名。这里竹树屏立,幽雅僻静,常有一、二游人流连于此。
  聆香阁 由绿漪亭旧道折回,踏过弓形的飞虹桥,即来到山石雄奇、花木芬芳的聆香阁。聆,倾耳细听的意思,阁名聆香,形容这里静谧清爽,那随风飘荡的香气,人们不仅可以嗅到,而且隐约还能听见呢!
  亭亭 在通往升庵祠会心堂的左侧,有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名叫亭亭,为推翻清朝帝制后的1913年建成。亭亭的由来,匾上的跋语讲得明白:“莲叶亭亭,出淤独立,当今国土,其必如是耶!因名此亭自勉,勉人”。此亭乃重檐式,下为八角形,上为四方形,朴素淡雅,美观大方,迭经维修,仍用草盖,具有鲜明的川西地方特色。
  杭秋 从亭亭绕过藏舟山馆附近的嶙峋山石,来到一座象古代官船的房舍,它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上称为舫居,其名曰"杭秋"。杭同航,渡也,语出《诗经o河广》:"一苇杭之"。杭秋,是说它好像一条船航行在秋日的桂湖,因桂湖之秋,莲子待采,桂蕊飘香,乘舟游湖,饶有佳趣。这条"船",停泊于藏舟山馆到问津楼之间的湖面,"呼吸湖光餐桂露,徘徊秋月漱荷香",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了。
  仓颉殿 初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因里面原祀有创造文字的仓颉神像,故称仓颉殿。光绪二十七年(1901),铜梁人吴鸿恩指导家藏的升庵墨迹刻石外壁。此石辗转迁徙,风化断折,现经修补,立于桂湖碑林。这里1980年拟建为“升庵书屋”,陈列升庵著作版本,未实施。1995年建为“新都名人馆”,陈列新都历史上十位名人的生平及其成就。
  地台子 原为通往仓颉殿的过厅,现作汉画像砖馆。里面陈列着新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升庵祠 升庵祠为纪念杨升庵的祠堂。升庵死后归葬新都,祠墓均在杨氏祖茔(习称状元坟)。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知县徐世经在城内西街状元府旧第重建杨状元祠;首光十九年(1839),知县张奉书在桂湖另建升庵祠,祀泥塑彩绘的升庵官服坐像。
  升庵祠为单檐悬山顶木结构建筑,共占地442平方米,它由4部分组成:前为升庵殿,后为会心堂,左为藏舟山馆,右为澄心水税。祠 外环以栏杆和飞来椅,祠后经回廊连接仓颉殿,祠前有空圹地坪,左侧立着郭沫若手书的“桂湖”石碑,隔湖遥对沉霞榭。文化大革命中,祠内的升庵塑像被捣毁,文物字画被查抄。1979年新都县文物管理所,祠内陈列逐步恢复充实。升庵殿新塑了升庵像,展柜陈列升庵著述刻本,两壁悬挂名家书绘的升庵诗及诗意画。会心堂1996年新塑杨升庵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步父杨廷仪像。展柜陈列杨氏族谱及有关杨升庵书籍。澄心水阁为“古今名人与桂湖”图片陈列。藏舟山馆于解放前拆去窗格门槛,1995年初恢复原貌,现为“杨升庵的生平及游踪”图片陈列。
  杨升庵的生平及游踪”图片陈列-升庵祠
  仿清四合院建筑-桂湖碑林
  桂湖碑林 在升庵桂湖东侧,竣工于一九九一年六月,是一座正中为厅,三方为廊的仿清四合院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厅、廊内,共有明、清和近现代碑刻一百余通,由桂湖、龙藏寺和新都其它地方三部分碑刻组成。龙藏寺碑刻是桂湖碑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墓室 在桂湖碑林的左后侧,仿新都县清白乡1955年发掘的四川最大一座东汉画像砖墓而建。此墓由双扇石门开合,花边砖券拱、50多块画像砖镶嵌墓壁而成。面积约100平方米,有墓道和前室、中室、后室等九个墓室。墓室内陈列立脚点陶棺和陶俑、陶狗、陶房等陪葬品,它再现了我国东汉时代的丧葬习俗。这里还陈列一具同时同地出土的石棺,重3.8吨,棺口刻有“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四月二十日造此金棺”隶体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