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词 : 佛教用语 : 佛教教义 > 十地
目录
No. 1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阶位。大地能生长万物,故佛典中常以‘地’来形容能生长功德的菩萨行。‘十地’即指十个菩萨行的重要阶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经论,往往对十地的内容有不同的描述。兹举四类如次︰
  (一)梵文《大事》之十地
  (1)难登(梵dura^roha^)
  (2)结慢(梵baddhama^na^)
  (3)华饰(梵pus!paman!d!ita^)
  (4)明辉(梵rucira^)
  (5)广心(梵cittavistara^)
  (6)具色(梵ru^pavati^)
  (7)难胜(梵durjaya^)
  (8)生缘(梵janmanides/a)
  (9)王子位(梵yauvara^jya)
  (10)灌顶位(梵abhis!eka)
  (二)大乘初期之十地(四位)
  (1)初发心(梵prathama-cittotpa^dika,发意)初发意
  (2)治地(梵a^dikarmika,净地)
  (3)应行(梵yoga^ca^ra,修行、进学)久发意
  (4)生贵(梵janmaja)
  (5)修成(梵pu^rvayoga-sampanna,方便具足)
  (6)正心(梵s/uddha^dhya^s/aya,成就直心)
  (7)不退转(梵avaivartya,阿惟越致)不退转
  (8)童真(梵kumarabhu^ta,童子)
  (9)法王子(梵yauvara^jyata^,王子)
  (10)灌顶(梵abhis!ekapra^pta,阿惟颜)一生补处
  (1)干慧地(suklavipasyana-bhumi,净观地)┐
  (2)种姓地(gotra-bh.,性地) ──────┘凡 夫 ─┐
  (3)八人地(astamaka-bh.,第八地)………………预流向 │
  (4)见地(darsana-bh.,具见地)…………………预流果 │
  (5)薄地(tanu-bh.)…………………………………一 来 │声闻
  (6)离欲地(viaraga-bh.)…………………………不 还 │
  (7)已办地(krtavi-bh.,已作地)…………………阿罗汉─┘
  (8)辟支佛地(pratyekabuddha-bh.,独觉地)───────缘觉
  (9)菩萨地(bodhisattva-bh.)─┐
  (10)佛地(buddha-bh.)────┘ …………………………佛菩萨
  (四)华严十地
  (1)欢喜地(梵pramudita^ bhu^mi,极喜地)
  (2)离垢地(梵vimala^ bh.)
  (3)发光地(梵prabha^kari^ bh.,届穷)
  (4)焰慧地(梵arcismati^ bh.,焰地)
  (5)极难胜地(梵sudurjaya^ bh.,难胜地)
  (6)现前地(梵abhimuhi^ bh.)
  (7)远行地(梵du^ran!gama^ bh.)
  (8)不动地(梵acala^ bh.)
  (9)善慧地(梵sa^dhumati^ bh.,妙善地)
  (10)法云地(梵dharmamegha^ bh.)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兹依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
  (3)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
  (5)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
  (6)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
  (7)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
  (9)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
  (10)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满心,名金刚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刚喻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金刚心。若由此再开出一等觉位,则成四十二位。等觉为断惑的最后位,是因位的最上位,与果上的妙觉仅差一等,次生即可补前佛处而作教主,故亦云补助位。但是,《璎珞经》则称为无垢地,以虽有烦恼余习,然只如微烟,有等于无,故名无垢地。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菩萨因地中,已现证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初住地,名为‘极喜地’,也译作欢喜地。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现证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种种无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宝一样。初地,是菩萨入见道的位次,现证法性。菩提心与法性相应,名胜义菩提心。分证了无上菩提,所以也可称为(分证)成佛了。那时,欢喜已极,如初得定的,也欢乐踊跃一样。菩萨初证圣性,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出世心,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由于通达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恶名畏’了。进入初地的,名为‘生诸如来家’。如来是一切佛;菩萨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分证了佛法身。从此能荷担佛的家业,绍隆佛种不断,真是佛子,所以说生如来家。凡是证法性的,就能断烦恼。初地菩萨所断的,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扼要的说︰‘断除三种结’──身见、戒禁取、疑。中观者说︰我执法执,都是烦恼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差别是︰声闻直观无我无我所,断惑证真,不一定深观法空,所以不能断除习气──所知障。而菩萨是︰初学就胜解法空性,深细抉择,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所以也断三结,而且能渐断习气,习气净尽就成佛了。约所修的菩萨行来说,当然是自利利他,广修六度、四摄、无边法门。但经中约特胜的意思说,初地菩萨的布施功德最为殊胜,也称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初地菩萨是没有一样不能舍的。一地一地的功德,非常广大,如《十地经》等详说。龙树菩萨曾略摄初地的功德说︰‘初地名欢喜,于中喜希有;由三结灭尽,及生诸佛家。因此地果报,现前修施度,于百佛世界,不动得自在。于剡浮等洲,为大转轮王;于世间恒转,宝轮及法轮。’
  第二地菩萨,在十波罗蜜多中,戒波罗蜜多偏胜,持戒功德,圆满清净。戒就是十善行,如《十地经》说︰二地菩萨,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来广行十善,达到身口意业的圆满清净,不再如初地那样,还有微细误犯的戒垢,所以名为‘离垢地’。
  初地──布施胜……修布施
  二地──持戒胜……修十善
  三地──忍辱胜……修禅定
  四地──精进胜……修道品
  五地──禅定胜……修四谛
  六地──般若胜……修缘起
  第三是‘发光地’,在十度中,忍波罗蜜多偏胜,圆满。为什么叫发光?因为第三地菩萨,勤求佛法,得闻持陀罗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又勤修定学──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定。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贪、邪嗔、邪痴等闇蔽,也不会再起,心光更明净了。
  第四地菩萨,约修十波罗蜜多说,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了。约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来说,是修习三十七觉分。因为精勤的修习觉分,火焰似的慧光,炽盛起来。依我见而来的着我、着法,种种爱着,都如火烧薪一样,无余永灭,所以叫‘焰慧地’。
  第五地名‘难胜地’。约修十波罗蜜多说,静虑波罗蜜多偏胜圆满了。约修共三乘圣法说,能善巧通达诸谛理──四谛、二谛等。为什么叫难胜呢?这是经过最极艰难才能够到达的。到达什么呢?从前,初地现证法空性时,尽灭一切戏论相,所以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等到从证真定而起时,有相又来了。或是无分别后得智,或是善分别慧,所以说︰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那时,虽说能了知诸行如幻,其实是依胜解力,而不是如实现见的。因为在所知境上,似有实性──戏论相,还是一样的现前,不过经过般若的现证空性,依性空慧的余力,能了解是无性如幻而已。这可以举例说︰如仰观天上的云驶月运,知道是浮云的移动,而不是明月的推移。但根识的感官经验上,还是月亮在动,不过经意识的判定,知道是云动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萨心境,也是那样,见性空时,离一切相,不见一切法。等到了达法相时,又离去空性的证知了。一直是这样的空有不并,互相出没。由于性空慧的不断修证,般若力更强,这才能在现见一切有法时,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真的能双照极无自性的幻有,与幻有的无自性空。这才真是真俗无碍,空有不二。这是经无限的修习而到达的,所以叫难胜。以前初地的现证空性,是凡圣关;现在又通过第二关,可说是大小关。因为现证空有不二,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于涅槃起欣乐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圣者的心境。
  进修到第六‘现前地’,约十波罗蜜多的修习说,是般若──慧波罗蜜多偏胜,圆满。到这,菩萨住于灭尽定中。灭尽定是最胜的定,有漏的心识,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圣者入灭尽定,就以为证于实际,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经》说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灭尽定。所以般若经中,佛劝菩萨们,如悲愿力不充,不要入灭尽定,免堕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那时,佛法皆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在这甚深的空慧中,‘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彻照见。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但这是极难得的。到第六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萨,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众生。常寂是般若的现证,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为大乘的不共胜法,而胜过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证。
  六地多修缘起观。缘起与空相应,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中道’的证境。小乘有部说︰缘起有四种,有名为一念缘起的,以为十二缘起,不一定约三世说,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华严经》的〈十地品〉,在说第六地时,广明缘起,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如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这一法义,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起着非常的影响,佛法真是不可思议!
  到了第七‘远行地’,那更深妙了。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这如《维摩经》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由于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说过,初地以来,智证空性是无相的,但出了深观,就是后得智,也还是有相现前(不要误解,以为有相就是执着)。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无相现行,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到了七地,就能无间断的,无相现行了。
  约十波罗蜜多说,第六般若波罗蜜多,重在实智。以后还有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说六波罗蜜多,那后四波罗蜜多,就摄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说,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为殊胜,如火的越来越炽然一样。约修行的时间说,到第七地终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满’。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别,也是有特殊意义的。从发心成就,修到临入现证空性,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后是圣者,进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满,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满,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经上说︰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所以叫远行。
  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名‘不动地’。怎么叫不动呢?第七地的无相行,还是有功用的,八地是无相而又无功用的。到了这,智慧、功德都任运地增进,烦恼也不再起现行。不为烦恼所动,也不为功用所动,所以叫不动。如人在梦中渡河,用尽一切伎俩,艰苦地用力过去,忽然醒来,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断的烦恼,过去没有断尽,但不致引生危险。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只要能控制就得了。有时,还可利用烦恼,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进入第八地,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所以在菩萨阶位中,八地得无生法忍,才尽断三界惑,如阿罗汉一样。八地菩萨的无相行,证无分别法性,得无生法忍,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槃一致。而断尽三界烦恼,也与阿罗汉一样。所以《十地经》说︰菩萨进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萨的本愿力,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槃的。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无相行),到这才完全到达。约十度说,八地的大愿,最极清净,所以能于无相无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于三有中,普现一切身,普说一切法。如普门大士观世音菩萨那样,‘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境界。无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显现如幻(无戏论相),与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萨纯无相行,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
  无相无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为增胜。自证的,不用说是无功用的,就是为他说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萨,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在一切说法人中,为第一大法师,守护佛的法藏。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为无量差别根性,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罗蜜多中,九地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
  第十名‘法云地’。如王子册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举行灌顶礼。取四大海的水,浇灌在王子的顶上,登位礼就告完成,这与近代的加冕礼一样。菩萨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补处,也就要圆满成佛了。这就有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这是佛光灌顶,象征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萨心中;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这是成佛的象征。为什么叫法云呢?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除佛以外,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无处不满;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不问大小,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法雨从法云而来,十地菩萨是︰‘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
  ◎附二︰《显扬圣教论》卷三(摘录)
  云地者,谓菩萨十地,广说如经。
  (一)极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已于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现观,得诸菩萨现观。由正证得无上现观故,诸大菩萨,于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为极喜。
  (二)离垢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妙尸罗蕴,对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为离垢。
  (三)发光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三摩地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发光。
  (四)焰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诸觉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蕴,能现前烧一切烦恼。是故此地名为焰慧。
  (五)极难胜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谛所知诸法微妙慧蕴,成极难成不住流转寂灭圣道。是故此地,名极难胜。
  (六)现前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缘智非智二种所作诸行流转止息法境微妙慧蕴,多分有相任运相续妙智现前。是故此地,名为现前。
  (七)远行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由已远入一切现行诸相解脱,是故此地,名为远行。
  (八)不动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相自在障故,得无功用任运相续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不动。
  (九)善慧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一切无碍辩障无过广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为善慧。
  (十)法云地︰谓诸菩萨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地,证得极净微妙解脱解脱智见蕴,解脱发起大神通智障,如云法身,圆满所依。是故此地,名为法云地。
  [参考资料]《摄大乘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九;《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华严孔目章》卷三;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如来藏之研究》;《菩萨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高峰了州《华严论集》;山田龙城《大乘佛教成立史论序说》;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第四章。
佛教百科
  【十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证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证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证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证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佛教百科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教百科
  【十地】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相关词
佛教菩萨佛教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