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棗莊 > 北辛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北辛遺址聯繫方式地址: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
  郵編:277000北辛遺址投訴電話棗莊市旅遊投訴電話:0632-3350123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北辛遺址景區榮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辛遺址門票價格10元北辛遺址節慶活動黃牛尾煮雞蛋
  黃牛尾這種草藥在端午節的清晨煮雞蛋吃,可以用來治療頭暈和腰腿痛等百病。是魯南地區的一直延續下來的民間偏方,延續至今已經成為該地區人們過端午節一項獨特、不可缺少的民俗、民風。
  
  北辛遺址開放時間8:00——17:00北辛遺址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春、夏、秋季。北辛遺址美食棗莊的地方風味也是不少的,如滕州大煎餅,講究味正,不能發酸,餅又大又厚,每斤纔稱四個,方言稱“碾擰”;還有山亭羊肉湯,以其獨特的風味,被譽為“魯南第一湯”。其特點是:湯白、味鮮、無膻味、肉質滑嫩;要說最好吃的得數臺兒莊“張傢狗肉”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製作精細講究,選用十幾種名貴作料,配以百年老湯,香而不膩,爛而不散,鮮美可口,色味俱佳。
  北辛遺址住宿目前棗莊市有涉外飯店17傢,其中三星級酒店2傢,二星級酒店4傢,一星級酒店3傢,住宿很方便!北辛遺址購物棗莊購物場所很多,除棗莊百貨大樓、購物中心外的最佳購物地點是棗莊中天步行街,中天步行街建成集購物、餐飲、休閑、居住為一體的高檔步行街。在市中心最中心的黃金業圈內,與棗莊購物中心遙相呼應,步行街貫通後將與之形成一個彙聚人流的環行黃金商業圈,勢將成為城市的“名片”。商業街內設:精品服飾、時尚服飾、鞋帽皮具箱包、休閑茶吧、咖啡吧、兩旁為隨意性消費、中央為目的性消費,更有效吸引雙嚮人流,為中天步行街實現棗莊第一燈光夜市提供了保證,將來是棗莊最璀璨的一道風景綫。
  當地特産:“濤溝橋”大米嶧縣石榴北辛遺址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鼕--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餘件。
  經科學方法鑒定,這片遺址距今約7300--8400年,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這一文化遺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因而被國傢命名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間嚮世界公佈並編入國傢教科書。1992年,北辛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産狀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其工藝較為原始,陶質有夾沙陶和泥質陶兩種,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指甲印紋等等,手工業在北辛時期也出現了萌芽。遺址中還發現了傢豬型的頭骨,刷新了我國的養豬史。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嚮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No. 2
  北辛遺址位於滕州市官橋鎮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鼕--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餘件。經科學方法鑒定,這片遺址距今約7300--8400年,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這一文化遺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因而被國傢命名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間嚮世界公佈並編入國傢教科書。
  北辛文化時期的農業生産,已進入鋤耕階段。這時期發現的生産工具,一般以粉砂岩或花崗片麻岩製成,其中石斧最多,人們用它砍伐樹木、開墾耕地。石鏟也較多,它的平面有長方形、梯形、舌形、圓角形等多種,這種鏟安柄後可以作翻土工具。此外,還發現有石磨盤、磨棒、石杵等。在一些窖底還發現粟粒,說明原始農業已初具規模。
  遺址中發現的文物,最能反映北辛文化特點的是陶器。陶器均為手製,有夾砂陶和泥質陶兩種。紋飾有窄堆紋、蓖紋、劃紋、壓劃紋等。窄堆紋以數條為一組,組成各種紋飾,頗有特色;蓖紋、劃紋、壓劃紋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器形有鼎、釜、罐、鉢、碗、盆、壺、支座等,都是這一遺址典型性的器物。石器有打製和磨製兩種,打製石器數量較少,有敲砸器、盤狀器和斧、鏟、刀等,製作雖較簡單,但器形相當規整,已經定形。磨製石器有鏟、刀、鐮、磨盤、磨餅、磨棒、鑿、匕首等。其中鏟的殘片居多,在千件以上,呈長方形、長梯形、舌形等幾種,器形較大,通體磨光,製作比較精製,有使用痕跡。磨盤呈三角形的為多,矮足的磨盤甚為罕見。用石磨盤加工糧食,解放前的獨竜族還在使用,它的形製與北辛遺址發現的相似,骨、角、牙器有鏃、魚鏢、鹿角鋤、鑿、匕、梭形器、針、錐、笄等,都頗具特色。 北辛遺址的堆積層厚達1.5米以上,反映了當時的居民在這裏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他們以石鏟、鹿角鋤等工具翻鬆土地,從事農業生産。這時期的原始農業,已經進入鋤耕階段,出土的生産工具和在一些窖穴底部發現的粟類顆粒,充分說明了農業生産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定居生産得以鞏固的重要保障。此外,傢畜飼養、狩獵、捕魚等採集經濟也比較發達。手工業生産有了萌芽,出土的骨針、紡輪、陶器上的席紋等,說明以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為原料的紡織、縫紉、編織已經出現。製陶處在較原始階段,器類較簡單,手製痕跡比較明顯,但卻發現了使用單彩的“紅頂碗”,為其後東方原始文化中出現的彩陶追溯到了淵源。北辛遺址的發現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我國史前考古的重要收穫。1980年,被棗莊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橋鎮政府於1992年3月在遺址處建起“北辛文化”遺址紀念碑亭。
包含詞
北辛遺址和北辛文化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