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外北票龙全长2.2米,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恐龙,它生存在大约1.25亿年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白垩世。尽管所发现的化石支离破碎,但随着专家的精心修复,这件化石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形态学特征,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科学价值。
意外北票龙的发现解决了恐龙研究领域的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食肉类恐龙是不是长毛的爬行动物。一直以来,人类对于恐龙的认识是长有鳞片的宠然大物。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来自现实世界中的爬行动物。传统上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所以它应该和其它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一样身披鳞片。二是来自化石的依据。在过去发现的恐龙化石中,人们曾经发现过它们具有鳞片的皮肤印痕。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包括科学家在内,人们相信恐龙是披着鳞片的爬行动物。
但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贝克提出小型食肉类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因此推论很可能小型食肉类恐龙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它们像现在的温血动物一样是长毛的。但这一推论一直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持。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第一次揭示出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不同于其它长有鳞片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确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结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巨大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999年科学家在意外北票龙的化石中发现了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发现再次证实,绝不是所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都像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样身披鳞片。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只在中华龙鸟和意外北票龙的化石中发现了这种毛状皮肤衍生物,而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恐龙化石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的构造,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应该说这些化石的发现地中国辽西北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保存环境。而不是由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小型食肉类恐龙都没有长毛。
意外北票龙是人们发现的又一种长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类恐龙。由此科学家们推论,生存年代晚于意外北票龙的绝大多数食肉类恐龙都是体披原始羽毛的美丽的爬行动物。
中文名称( chinese )→ 北票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学名( name )→ beipiao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 bay-pyow-sawr-us
含义( meaning )→ 来自北票地区的恐龙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 手盗龙类
therizinosauria 镰刀龙类
属( genus )→ beipiaosaurus 北票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b. inexpectus 意外北票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早期 middle barremian
分布( found in )→ 中国辽宁北票
发现地层(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2.2米
推测体重( mass )→ ...
发现者( discoverer )→ 汪筱林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徐星 唐治路 汪筱林1999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1999年5月徐星、唐治路和汪筱林在《nature》杂志报道了发现于辽西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兽脚类恐龙——北票龙(beipiaosaurus)(xu et al.,1999)。北票龙在分类上属于镰刀龙超科。由于镰刀龙类奇特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它发育有类似原蜥脚类的后足,所以它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通过研究北票龙的形态,徐星等认为镰刀龙类是肉食类恐龙中一种特化的类群,代表一类比较进步的虚骨龙类,其后足形态变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反转,表明传统信奉的道洛法则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激烈的反转现象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更为重要的是意外北票龙育有和中华龙鸟一样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原始羽毛)。鸟类羽毛是一种皮肤衍生物,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皮肤衍生物相比,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然而,有关它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个不解之谜。已知化石记录表明鸟类的羽毛从一开始出现就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在中华龙鸟发现之前,人们还从来没有发现在鸟类的近亲上发现任何过渡类型的皮肤衍生物。中华龙鸟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的实质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疑问,他们认为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可能代表一种皮下组织,并非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与鸟类羽毛没有什么关系,并非原始羽毛。意外北票龙的细丝状结构的形态和分布位置表明,保存于中华龙鸟和北票龙身上的细丝状结构确实代表一种皮肤衍生物,因而很可能和鸟类的羽毛同源。徐星等提出,不仅中华龙鸟和北票龙等兽脚类恐龙发育有这种丝状皮肤衍生物,包括霸王龙在内的许多兽脚类可能都发育有类似的结构。由于不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其他兽脚类恐龙虽然在活着的时候也发育有这种结构,但是在形成化石的时候却没能保存下来。这种结构在兽脚类恐龙当中分布广泛,代表向鸟类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意外北票龙的发现改变了传统的恐龙形象,表明很多恐龙不是体披鳞片而是满身长着一种 形态较为原始的羽毛。相应地,这些恐龙在生理上也不同于典型的冷血爬行动物,它们可能具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即使没有达到典型的温血动物的水平,也已经非常进步了。 |
|
意外北票龙全长2.2米,是一类两足行走的恐龙,它生存在大约1.25亿年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早白垩世。尽管所发现的化石支离破碎,但随着专家的精心修复,这件化石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形态学特征,也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科学价值。
意外北票龙的发现解决了恐龙研究领域的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食肉类恐龙是不是长毛的爬行动物。一直以来,人类对于恐龙的认识是长有鳞片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主要有两方面的依据。一是来自现实世界中的爬行动物。传统上人们认为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所以它应该和其它爬行动物如鳄鱼、蜥蜴一样身披鳞片。二是来自化石的依据。在过去发现的恐龙化石中,人们曾经发现过它们具有鳞片的皮肤印痕。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包括科学家在内,人们相信恐龙是披着鳞片的爬行动物。
但是1969年美国科学家贝克提出小型食肉类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因此推论很可能小型食肉类恐龙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它们像现在的温血动物一样是长毛的。但这一推论一直没有得到化石证据的支持。1996年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第一次揭示出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不同于其它长有鳞片的爬行动物,它们的确体披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结论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巨大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1999年科学家在意外北票龙的化石中发现了毛状皮肤衍生物。这一发现再次证实,绝不是所有的小型食肉类恐龙都像人们传统上认为的那样身披鳞片。
意外北票龙是人们发现的又一种长有原始羽毛的小型食肉类恐龙。由此科学家们推论,生存年代晚于意外北票龙的绝大多数食肉类恐龙都是体披原始羽毛的美丽的爬行动物。
中文名称( chinese )→ 北票龙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
拉丁文学名( name )→ beipiaosaurus
发音( pronounced )→ bay-pyow-sawr-us
含义( meaning )→ 来自北票地区的恐龙
目( order )→ saurischia 蜥臀目
亚目( suborder)→ theropoda 兽脚亚目
类( infraorder)→ neotheropoda 新兽脚类
tetanurae 坚尾龙类
avetheropoda 鸟兽脚类
coelurosauria 虚骨龙类
maniraptorifromes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a 手盗龙类
therizinosauria 镰刀龙类
属( genus )→ beipiaosaurus 北票龙
模式种( type species )→ b. inexpectus 意外北票龙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
时代( period )→ 白垩纪早期 middle barremian
分布( found in )→ 中国辽宁北票
发现地层( stratum )→ ...
化石写真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状态( length up to )→ 长2.2米
推测体重( mass )→ ...
发现者( discoverer )→ 汪筱林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徐星 唐治路 汪筱林1999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1999年5月徐星、唐治路和汪筱林在《nature》杂志报道了发现于辽西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兽脚类恐龙——北票龙(beipiaosaurus)(xu et al.,1999)。北票龙在分类上属于镰刀龙超科。由于镰刀龙类奇特的形态特征,尤其是它发育有类似原蜥脚类的后足,所以它的系统位置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通过研究北票龙的形态,徐星等认为镰刀龙类是肉食类恐龙中一种特化的类群,代表一类比较进步的虚骨龙类,其后足形态变化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反转,表明传统信奉的道洛法则确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激烈的反转现象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更为重要的是意外北票龙育有和中华龙鸟一样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原始羽毛)。鸟类羽毛是一种皮肤衍生物,与其他脊椎动物的皮肤衍生物相比,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然而,有关它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个不解之谜。已知化石记录表明鸟类的羽毛从一开始出现就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结构,在中华龙鸟发现之前,人们还从来没有发现在鸟类的近亲上发现任何过渡类型的皮肤衍生物。中华龙鸟的细丝状皮肤衍生物的实质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疑问,他们认为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可能代表一种皮下组织,并非皮肤衍生物。也就是说,这些细丝状皮肤衍生物与鸟类羽毛没有什么关系,并非原始羽毛。意外北票龙的细丝状结构的形态和分布位置表明,保存于中华龙鸟和北票龙身上的细丝状结构确实代表一种皮肤衍生物,因而很可能和鸟类的羽毛同源。徐星等提出,不仅中华龙鸟和北票龙等兽脚类恐龙发育有这种丝状皮肤衍生物,包括霸王龙在内的许多兽脚类可能都发育有类似的结构。由于不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其他兽脚类恐龙虽然在活着的时候也发育有这种结构,但是在形成化石的时候却没能保存下来。这种结构在兽脚类恐龙当中分布广泛,代表向鸟类羽毛演化的初级阶段。意外北票龙的发现改变了传统的恐龙形象,表明很多恐龙不是体披鳞片而是满身长着一种 形态较为原始的羽毛。相应地,这些恐龙在生理上也不同于典型的冷血爬行动物,它们可能具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即使没有达到典型的温血动物的水平,也已经非常进步了。 |
|
- lat.: Beipiaosauru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