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北朝民歌,産生於黃河流域,歌辭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也有氐、羌、漢族的人民。歌辭有的是用漢語,有的是用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後被譯為漢語。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後由樂府機關採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歌辭的主要內容,有的反映戰爭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蘭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有的描寫北方特有的風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氣絶體和七言古體及雜言體,對唐代的詩歌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北朝民歌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註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着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製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衹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裏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𠔌題跋》捲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木蘭辭】
在南北朝詩壇被玄言、山水、遊仙、公宴之類的詩歌充斥的時候,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的樂府民歌,卻為當時的詩壇帶來一陣清風,令人耳目一新,《木蘭辭》就是最為傑出的代表。
《木蘭辭》是北朝民歌,主人公木蘭代父從軍、功成身退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北朝民風剽悍,尚武是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女子也不是整天圍着閨房轉,動輒就是針織女紅,而是和男子一樣習武練劍,弓馬嫻熟,武藝出衆。北魏時期的李波小妹就是這樣一位女子:“鬟裳逐馬如捲蓬,左射右射必壘雙”。(《李波小妹歌》)受當時民風的影響,木蘭自幼習得一身好武藝,後來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成了令許多須眉男子為之汗顔的巾幗英雄。
木蘭這一藝術形象和僅僅是武藝超群的李波小妹比起來,顯然更加嫵媚可愛,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她和其他北方女子一樣具有尚武精神,武藝超群,不僅如此,在她身上還凝聚了忠、孝、智、勇等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
首先是其孝。聽到將要徵其父入伍的消息,木蘭十分着急,因為她上無兄長,沒有人能夠代替父親應徵,於是萌生了替父從軍的念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她不願年邁的父親去經受徵戰之苦,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辭別父母,踏上了徵程,詩人衹是用了“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二句,就寫出了木蘭見到“軍帖”的復雜心情,寫出了木蘭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焦慮和憂愁,表現出木蘭對父母的關愛和孝敬,一個孝女形象自然而然地樹立起來。
其次是其忠。孝是忠的基礎,木蘭代父從軍,可謂是忠孝兩全。以女兒之身女扮男裝,和男子漢一樣戰場上與敵寇拼殺,既是為父盡孝,又是為國盡忠。她離開父母遠征,雖然不能膝前盡孝,但是卻用殺敵報國實現了對長輩的孝,而對國傢的忠同時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現。
再次是其勇。木蘭從軍之後,戰場上英勇殺敵,奮不顧身:“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十二年之間,木蘭像真正的男兒一樣南徵北戰,身冒矢鏃,英勇作戰,功勳卓著,表現出中華兒女同仇敵愾、抗敵禦辱的愛國精神。
最後是其智。一個女孩兒傢,和男子漢一樣徵戰十二年,而能不露女兒本色,需要很高的智慧。但最能表現其智慧的,則是功成身退,不慕功名利祿。十二年的廝殺,木蘭建立了赫赫戰功,天子又是封賞、又是許官,若是尋常人物面對如此顯赫的功名利祿,恐怕早就對着皇帝佬兒三叩九拜山呼萬歲了。但是木蘭很明智,她可以為父盡孝,為國盡忠,卻不願隨朝伴君,且不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就是在天子駕前,焉知不是伴君如伴虎呢?
木蘭代父從軍,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傢。一旦戰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願望則是回到家乡,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傢人團聚的天倫之樂。詩歌在簡約而凝煉地表現了木蘭的忠、孝、智、勇之後,着重描寫了她回歸女兒本色的天真快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當她以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的戰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衹此兩句,詩歌的喜劇效果盡數顯現出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夥伴的驚異和木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詼諧調笑中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