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北京市區 | 北京高等院校 > 北京外國語大學
您是否在尋求:北京北京外国语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更多結果...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的高等外國語學校
  中國的高等外國語學校。校址在北京。創辦於1941年,當時為延安抗大三分校,1944年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國後發展為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1959年兩校合併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94年改現名。設有英、俄、拉丁、德、日等三十一種外語課程。
No. 2
  北京外國語大學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國傢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目前我國外語類院校中歷史最悠久、辦學層次齊全、講授語種最多的外國語大學。它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基礎上創辦的延安外國語學校。
  學校現設英語學院、俄語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交流學院、高級翻譯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學院、培訓學院8個學院和德語、法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歐洲語、亞非語7個係和社會科學部、外國語言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和國際問題研究所等單位。此外,還有教育技術中心、圖書館等教學輔助單位。
  
  學校現開設44個本科專業,講授34種語言(其中18種為全國唯一學科點),具有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學位授予權。學校現已具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涵蓋33種外國語言),1個博士後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9個博士點(英語、俄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歐洲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外國語言文學專業),13個碩士點(涵蓋了學校講授的33種外語和對外漢語、外交學專業)。目前,學校擁有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專業兩個國傢級重點學科點和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言文學專業兩個北京市重點學科點。現有在校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6000餘人,外國留學生1000多人。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的外語師資隊伍。現有教師6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0餘人(其中博士生導師46人),講師200餘人,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28人。每年聘有110餘位外國專傢和外籍教師從事教學工作。
  
  學校一貫重視學生基本功的培養、訓練和提高。畢業生語言基本功紮實、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受到各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為了適應我國“四化”事業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增強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我校加強了第二外語的教學。近年來,我校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進行了較大力度的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步從單一外語型嚮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復語型轉變。目前,學校已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工商管理、電子商務、會計學、新聞學、法學、外交學等復合型專業,所有外語專業增加了外交、經貿方面的專業傾嚮課程和教學內容;同時,我校對所有專業學生實行“輔修—雙學位”製,目前開設的輔修專業有:英語、外交學、國際經貿、工商管理、金融學。
  學校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設有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國際問題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出版核心刊物《外國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國際論壇》等雜志。近年來,學校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在多個學術領域裏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不斷涌現。截至2003年8月,我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編寫出版的各類工具書達140餘種、專著290餘部,其中英語、俄語、德語、法語、阿拉伯語、現代西班牙語等10餘種語言的教材分別獲得全國優秀教材奬和國傢教育部頒發的優秀教材一等奬和二等奬。《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現代俄語修辭格學概論》、《西方古典文論選讀》、《西方語言學流派》、《日本學係列教材》、《現代俄語口語學概論》等專著成為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學用書”。另外,我校編寫的各類外語教材為國內衆多高校采用。
  
  學校擁有較先進的教學設備,設有專門的教育技術中心。多年來,該中心始終致力於研究教育技術的發展和未來;以外語教學現代化為中心,服務為重點開展工作。現已初步建成一個以外語教學、科研和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的高科技的中心。中心擁有一座建築面積7800餘平方米的電化教育大樓。樓內裝備有先進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個性化自主學習的視聽室、可視性錄像、vcd、dvd觀摩室、閉路衛星接收係統、計算機網絡vod實時點播係統、音像資料室、數字錄音製作室、錄像演播室、多媒體課件製作室、國際會議廳、學術報告廳、電化教育禮堂等教學、科研和服務設施和設備。學校圖書館藏文獻包括英、法、俄、德、西、日、阿等33個語種,文獻總量約80萬册,中外文期刊1200多種,各種音像資料4000多種,已初步形成了以語言、文學、文化為主要資料的館藏特色。近年來,隨着我校學科建設的發展,法律、外交、經濟等方面的文獻資料也在穩步增加,為推動教學、科研和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學校遵循“教育要面嚮現代化、面嚮世界、面嚮未來”的指導思想,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後已與世界50個國傢和地區的172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學術合作和交流關係。
  
  建校60多年以來,我校培養了大批外語人才,他們遍布世界各地,活躍在我國的外交、經貿、金融、新聞、宣傳、文教、科研、國防、旅遊等戰綫上,許多人成為所在部門的骨幹,有的還擔任了重要的領導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外交部工作的我校畢業生中曾任和現任我國駐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擔任部長、副部長的近百位。
  1996年起,我校成為21世紀國傢重點建設的100所高校之一。我們的目標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到2010年,將我校建成一所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培養復合型、復語型高質量外語專門人才,國內一流、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社會主義外國語大學。
學校簡介
  北京外國語大學坐落在北京市海澱區西三環北路,總占地面積49.2萬平方米,其中本部(東西兩院)占地32.4萬平方米;學校本部房屋建築面積37.35萬平方米。
  北京外國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國傢首批“211工程”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中歷史悠久、教授語種最多、辦學層次齊全的外國語大學。
  學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於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大隊,後發展為延安外國語學校,建校始隸屬於中共中央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54年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59年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組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1980年後直屬國傢教育部領導,1994年正式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校現設有14個學院:英語學院、專用英語學院、俄語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亞非學院、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培訓學院;7個直屬係部:德語係、法語係、日語係、阿拉伯語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係、計算機中心、體育教研部;40個研究中心(所):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日本學研究中心、外國語言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非通用語種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歐洲語種群和亞非語種群。另有信息技術中心、圖書館等教學輔助單位。學校有全國最大的外語類書籍、音像和電子産品出版基地: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和《國際論壇》三種全國核心刊物,此外還出版《英語學習》、《俄語學習》、《德語學習》、《法語學習》等刊物。
  北京外國語大學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體,文、法、經、管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其中外國語言文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特色學科。目前學校開設英語、俄語、法語、德語、日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意大利語、瑞典語、葡萄牙語、柬埔寨語、越南語、老撾語、緬甸語、泰語、印尼語、馬來語、僧伽羅語、土耳其語、韓語、斯瓦希裏語、豪薩語、波蘭語、捷剋語、斯洛伐剋語、匈牙利語、羅馬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 、剋羅地亞語 、阿爾巴尼亞語、芬蘭語、烏剋蘭語、荷蘭語、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希臘語和菲律賓語、波斯語共計44種外國語課程,其中11種語言是國傢唯一學科點。2009年歐洲語言文化學院面嚮本院係的學生開設斯洛文尼亞語,作為專業選修課,歐院的同學可以選修斯洛文尼亞語。
  學校開設56個本科專業,具有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學士學位授予權。北京外國語大學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涵蓋43國語言,11個二級學科);9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有權接收在職人員以研究生畢業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新增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即翻譯(口譯和筆譯)和漢語國際教育;1個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2007年出站3人,進站8人,在站18人)。4個國傢重點學科,即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培育)。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即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
  2007年,在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北外有10個項目入選:國際商學院“跨國經濟管理人才培養試驗區”被列為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英語、德語兩個一類特色專業點被批準為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歐洲語種群、亞非語種群四個二類特色專業點被批準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法學院《國際經濟法》課程被批準為教育部雙語教學示範課程;西葡語係董燕生教授的《西班牙語口筆語實踐(精讀)》和網絡學院顧曰國教授的《項目設計與論文寫作——英語教育》被評為2007年國傢級精品課程。
  學校有教職工1413人,其中專任教師666人,教授、副教授329人,講師261人,博士生導師70人,碩士生導師26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高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6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20人。另有來自35個國傢和地區的外籍專傢、教師159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0人;長期專傢106人次,短期專傢26人次,講座專傢27人,兼課教師4人(未計入總人數)。
  2007年,學校畢業3471人,其中,全日製研究生337人(博士生32人、碩士生305人),普通本科生1024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368人(本科54人、專科314人),網絡教育本專科生1734人(本科1559人、專科175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8人。招生3491人,其中,全日製研究生491人(博士生64人、碩士生427人),普通本科生1176人(保送生214人,非通用語種299人,統招生663人,統招生占了本科招生總數的57%),成人教育本專科生200人(本科130人、專科70人),網絡教育本專科生1624人(本科1334人、專科290人)。學校在校生總數8598人,其中,全日製研究生1221人(博士生195人、碩士生1026人),普通本科生4465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1310人(本科583人、專科727人),網絡教育本專科生1602人(本科1314人、專科288人)。留學生畢業106人(本科103人,碩士3人),招生1682人,在校2396人(來自67個國傢和地區;其中長期留學生1759人,短期學生637人)。
  2007年,學校普通本科一次性就業率為96.78%,研究生一次性就業率為98.5%。從1941年到2007年該校共培養了71942人,其中:抗日戰爭時期(延安)248人,解放戰爭時期(華北地區)179人,留蘇預備部(1950-1963年)11245人,博、碩、本、專科30025人,成教(1986年始)5526人,網絡學院(2003年始)4706人,留學生(1953年始)20013人。
  學校與世界上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172所大學和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係。學校共承辦了11所海外孔子學院,位於歐、美9個國傢。它們是:德國紐倫堡孔子學院、杜塞爾多夫孔子學院、比利時布魯塞爾孔子學院、列日孔子學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羅馬大學孔子學院、波蘭剋拉科夫孔子學院、匈牙利羅蘭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捷剋帕拉斯基大學孔子學院以及美國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
  全校圖書館館捨包括圖書館本部、中文分館、法律分館、高翻學院分館、香山書庫及院係資料室共計11440平方米,閱覽座位400席,自習座位(食堂座位)1384席。圖書館總藏書量101萬餘册,涵蓋44種語言;中外文電子圖書25萬多册;中外文報刊1122種,其中中文報刊687種,外文報刊435種;中外文全文電子期刊14700餘種,其中中文全文電子期刊4400餘種,外文全文電子期刊10300多種;中外文數據庫22個。
  建校67年來,北外作為培養外交、翻譯、經貿、新聞、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為國傢培養了7萬餘名高質量的涉外人才。僅以外交部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北外畢業的校友中,僅在外交部工作、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就有350多人,出任參贊的近600人,北外因此贏得了“共和國外交官搖籃”的美譽。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七十四。
歷史沿革
  北京外國語大學前身是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隊基礎上創辦的延安外國語學校。她是中國共産黨為了適應抗日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而成立的,從一開始就受到了黨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親切關懷和具體指導。新中國成立以來,她一直是我國培養外語人才,特別是培養外事翻譯的主要基地。目前是我國目前語種最多的一所外國語大學。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周恩來、朱德、陳毅、葉劍英、楊尚昆、廖承志等黨和國傢領導人都曾對學校的發展極為關心並加以具體指導。1980年前學校歸外交部領導。1980年後歸國傢教育部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以“三個面嚮”為指導,對傳統的外語辦學模式進行了大膽改革和探索,逐步由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的外國語學院嚮多語種、多學科、多層次的外國語大學發展。
  校史大事年鑒:
  1941年3月 在延安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隊;不久,發展為俄文大隊(下屬一、二、三隊)。
  1941年12月 俄文大隊轉為延安軍事學院俄文科。
  1942年6月 軍事學院俄文科調整為軍委俄文學校。
  1944年6月 增設英文係,俄文學校改名為延安外國語學校。
  1945年8月 抗日戰爭勝利,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分批離開延安,前往東北、華北解放區。
  1946年1月 到達張傢口的部分延安外國語學校師生,在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內成立外語係。
  1946年6月 晉察冀軍政幹部學校的外語幹部訓練班師生轉入華北聯合大學,與華北聯大的外語係一起成立外國語學院,設英語、俄語兩個係。
  1946年12月 因戰爭學校轉移至冀中束鹿縣路過村。
  1948年5月 學校遷至河北省正定縣。
  1948年6月 以華北聯合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係的師生為基礎成立外事學校,校址在冀中獲鹿縣南海山村。
  1948年8月 晉察冀的華北聯合大學與晉冀魯豫的北方大學合併,改名華北大學。聯大的外國語學院與北方大學的外文班,也合併為華大二部外語係。
  1949年1月 北平解放。
  1949年2月 外事學校進城。
  1949年4月 華北大學二部進城。
  1949年6月 華北大學二部外語係與外事學校合併,學校改名為外國語學校。
  1949年10月 成立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0年3月 外國語學校增設德文組和法文組。
  1951年2月 外國語學校俄文部並入北京俄文專修學校。
  1952年3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內成立留蘇預備部。
  1953年2月 外國語學校成立西班牙文組,與德法文組合為德西法文係。
  1954年8月 外國語學校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準,改稱北京外國語學院。
  1955年6月 經高教部呈請國務院批準,北京俄文專修學校改為北京俄語學院。
  1955年7月 中國人民大學俄文係並入北京俄語學院。
  1956年8月 北京大學波蘭語、捷剋語班調整到北京俄語學院,成立波捷語係。
  1956年9月 根據中羅文化協定,北京外國語學院增設羅馬尼亞語專業。
  1959年2月 根據中央决定,北京外國語學院與北京俄語學院合併為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設有六個係八個專業(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波蘭語、捷剋語、羅馬尼亞語)和一個留蘇預備部。
  1959年9月 成立附屬中學。
  1960年9月 留蘇預備部撤消,成立外國留學生辦公室。
  1961年12月 籌建亞非語係。
  1962年8月 正式成立亞非語係。外交學院阿拉伯語、日語、印尼語、德語專業分別並入外國語學院亞非語係和德語係。不久,德語係與東歐語係合併。
  1963年9月 附屬中學擴展成為包括中學部(高中、初中)和小學部(小學三年級以上)的附屬外國語學校。
  1964年9月 學校發展為全國語種最多的高等外語專業學院,設有六個係(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亞非語、東歐語),27個語種[英、俄、德、法、西、瑞典、葡、意、日、阿(拉伯)、越、老、柬、泰、印尼、馬來、緬甸、僧加羅、豪薩、斯瓦希裏、波、捷、羅、匈、保、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
  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開始,被迫停課,停止招生。
  1970年4月 遷校至湖北沙洋,辦“五七幹校”。
  1971年8月 恢復招生。
  1971年10月 第一批工農兵學員800人入學。
  1972年8月 全校遷回北京。
  1976年10月 粉碎“四人幫”。
  1977年7月 恢復經過考試的統一招生。
  1977年10月 經過考試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學。
  1979年2月 國傢把聯合國總部要求培訓翻譯人員的任務交給我院,在英語係下成立“聯合國譯員訓練班”。
  1979年8月 建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0年2月 建立“外語教學資料中心”。
  1981年2月 原有六個係擴展為九個係,日語、阿拉伯語專業脫離亞非語係,獨立建係。一度並入東歐語係的德語專業,又獨立建係。
  1981年12月 正式建立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
  1983年6月 開辦夜大學,學製三年,設有英、俄、德、法、西、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3年9月 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開辦“國際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 成立“外國語言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
  1984年9月 建立“土爾其語”專業,至此全院共設有28個語種。
  1984年9月 外國留學生漢語進修部與直屬中國語文教研室合併為漢語部。
  1984年9月 聯合國譯員訓練班獨立建製,改為聯合國譯員培訓部。
  1984年9月 成立北京外語音像教材出版社。
  1984年10月 開辦函授部,計有英、俄、德、法、日、阿(拉伯)等語種
  1985年9月 建立“日本學研究中心”和“出國人員培訓部”。
  1985年10月 由於英語係負擔的任務過重,成立英語二係。
  1985年 增設對外漢語和圖書館信息管理兩個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生。
  1994年 經原國傢教委(現為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北京外國語大學
歷任校長
  常乾坤(1941年月—1941年12月)
  盧競如(1941年12月—1942年5月)
  曾涌泉(1942年5月—1945年6月)
  楊尚昆(1945年6月—1946年6月)
  浦化人(1946年6月—1950年3月)
  劉仲容(1950年3月—1959年2月)
  師哲(1949年10月—1954年6月)
  張錫儔(1954年6月—1966年5月)
  廖承志(1973年2月—1980年)
  劉柯(1981年2月—1984年4月)
  王福祥(1984年4月—1997年2月)
  陳乃芳(1997年2月—2005年6月)
  郝平(2005年6月至今)
專業介紹
  北京外國語大學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學和語言學為主導、輔以經貿、新聞、外交、法律的學科格局。其中文學和語言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兩大特色學科,目前學校開設英、俄、法、德、日、西班牙、阿拉伯、意大利、瑞典、葡萄牙、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印尼、馬來、僧伽羅、土耳其、朝鮮、斯瓦希裏、豪薩、波蘭、捷剋、斯洛伐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剋羅地亞、阿爾巴尼亞、芬蘭、烏剋蘭、荷蘭、印地語、烏爾都語、波斯語、希伯來語、挪威語、冰島語、丹麥語、希臘語和菲律賓語共計43種外國語課程。
  學校擁有3個國傢重點學科點(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2個北京市重點學科點(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學校現已具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涵蓋43種外國語言),並有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點9個,碩士點15個(涵蓋43種外國語和中文、外交學、法律),在職人員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英、俄、法、德、日、阿拉伯語),專業碩士授權點兩個(國際漢語教育碩士和翻譯碩士),本科專業55個,可以培養從學士、碩士、博士直至博士後、聯合國譯員的各類高級外語人才。
辦學特色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和不懈努力,北京外國語大學已成為全國外語院校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語種最多的學校,在人才培養、教學質量、教材建設、學術水平、科學研究以及整體實力上,均有比較明顯的優勢。特別是1996年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之後,學校自籌資金啓動了"211工程"的各個建設項目。
  學科建設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學科研實力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標準。多年來,北外一直遵循"多學科、多語種、多層次"的辦學方針,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以文學和語言學為主導、輔以經貿和外交的學科格局,現有國傢重點學科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博士點8個,碩士點11個,在職人員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本科專業42個,可以培養從學士、碩士、博士直至博士後、聯合國譯員的各類高級外語人才。
  文學和語言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具有傳統優勢的兩大特色學科,北外擁有一大批在國內外語教育界享有很高學術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的專傢學者。在通用語種學科領域內,北外有多種語言學科居全國領先地位,如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和西班牙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言文學、日語語言文學等學科,都有國內首屈一指的師資力量。
  在我國現有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中,北外不僅有許多學科名列前茅,而且學科涵蓋面很廣,其中不少非通用語種學科,是國內在該學科領域的唯一學科點。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化和學科自身的發展,北外按照李嵐清副總理1994年提出的關於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指示,在保持傳統學科的優勢和特色學科的同時,又新建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外交學、金融學、法律、新聞、信息管理和信息係統等8個新專業,並且積極尋求外語與經貿、外交、法律及新聞等專業相復合的新途徑,早已建立的高級翻譯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國際商學院等,就是這種努力的嘗試。
  北外的亞非語係和歐洲語言係,集中了22個非通用語種專業,大都是全國唯一的專業點。在非通用語種的建設方面、在為國傢培養不可缺少的非通用語種人才方面,我校的非通用語種專業功不可沒。
科研機構
  外國語言研究所
  外國文學研究所
  國際問題研究所
  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
  歐美文學研究中心
  日本學研究中心
  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葡萄牙語研究中心
  美國研究中心
  英國研究中心
  澳大利亞研究中心
  加拿大研究中心
  瑞士研究中心
  阿拉伯伊斯蘭研究中心
  馬來語研究中心
  獨聯體研究室
  韓國語研究中心
  魁北剋研究中心
  東歐研究室
研究項目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校學術建設的發展,教師與科研人員承擔國傢項目的能力不斷提高。從"六五"到"九五"期間,我校教師及科研人員共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23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國傢教委)各類項目70餘項,承擔項目數量與級別在同類學校中一直居首位。
  網絡技術在英語教育中的應用--理論與實踐
  基於英漢平行語料庫的英語學習詞典的研編
  東正教與20世紀的俄羅斯
  文藝復興文學研究與思考--歐洲六國的縱嚮和橫
  歐洲早期漢學史
  英漢口譯認知研究
  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指南(英文版)
  美國報刊上的中國形象及我國的對美宣傳策略研究
  阿拉伯語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
  全國高校英語教師師資培養模式
  俄】洛特曼符號理論的研究
  雙語平行語料庫的創建及應用研究
  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
相關詞
非洲外語小語種大學專業意大利詞典書籍意大利語
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教育專業波蘭語羅馬尼亞語韓國語僧伽羅語
土耳其語越南語更多結果...
包含詞
北京外國語大學工商管理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經濟係北京外國語大學會計係
北京外國語大學金融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培訓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係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
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韓國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越南語專業
北京外國語大學緬甸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泰國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大學生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門用途英語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電子商務與信息管理係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培訓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羅馬尼亞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僧伽羅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土耳其語專業
北京外國語大學柬埔寨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培訓中心香山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