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為21世紀的三大支柱産業之一,在國傢科學研究、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院旨在培養材料科學領域、環境工程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應用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現設三個一級本科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環境工程)、六個碩士點、三個博士點和一個博士後流動站。每年招收本科生200餘名,碩士生200餘名(包括本、碩、博連讀),博士生30餘名,博士後5-8名,近年來還招收來華留學生10餘名。
學院下設材料科學係、材料加工工程與自動化係、高分子及復合材料係、應用化學係、環境工程係等共五個係,擁有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失效分析專傢鐘群鵬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徐惠彬教授、張濤教授和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優秀共産黨員王華明教授為代表的一流師資隊伍,尤其是年輕學科帶頭人的力量非常突出。現有教授34名(其中博士生導師26名),67%的教授年齡在50歲以下,副教授37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近50餘名,其中超過一半擁有國外留學的經歷。全院師生員工團结一致,積極進取,銳意改革,有很強的凝聚力,近幾年在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進步,2001年在北京市建黨八十周年的表彰中學院黨總支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是北京市高校係統中唯一獲此殊榮的院係級單位。
本院承擔了國傢及國防“973”重點項目、“863”高科技、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和重大項目、國防預研等多項課題,“九五”期間經費額度超過了3800萬元。“十五”發展速度更明顯加快,顯示了雄厚的發展潛力。近五年來共獲得國傢自然科學基金40餘項。共獲得國傢科技進步奬和國傢發明奬9項,部委級(省部級奬)一等奬、二等奬40餘項。在先進結構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能束流表面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與預測預防、高分子及復合材料等研究方向已達到或接近國內外一流水平。張濤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2005年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稱號。學院擁有以北京市聚合物基復合材料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與薄膜技術重點實驗室、民航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材料服役與失效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多個先進實驗室和一大批一流的實驗設備。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設置金屬與陶瓷材料、電子信息材料與材料設計、材料加工工程與自動化、腐蝕與表面工程、高分子及復合材料五個培養方向。本專業按一級學科寬口徑培養人才,低年級執行統一的教學計劃,除數、理、化、機、電及外語、計算機課程外,還開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工程材料的力學性能、現代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學等大類專業基礎課。高年級按以上培養方向組織教學,主要專業課程有:電子信息材料與器件、材料設計與計算機應用、納米材料、金屬與陶瓷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計算機控製與仿真、材料腐蝕與控製技術、復合材料學等。
應用化學專業 設置應用生物化學、應用電化學和精細化工等培養方向,本專業的課程涉及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重要技術基礎課程,同時還設置具有生物化學、應用電化學、生物材料及航空航天領域精細化工技術特色的專業基礎及方向課程,培養學生在化學與材料、化學與環境等專業交叉領域的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使本專業學生成為21世紀國傢需要的應用化學研究領域的專門人才。
環境工程專業 設置環境污染控製工程、環境質量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資源開發應用等研究方向。本專業的課程既涵蓋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的重要技術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又具有環境專業特色的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使培養出的學生具備材料學領域和環境工程領域的雙學科知識面。
材料學院重視人才培養,銳意加強教學改革,“材料學科大類人才培養”的成果獲2001年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奬。學院實行教授班主任制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的比例超過了85%。學院重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結合,註重加強育人環境的建設,學風好,2001年應屆畢業生上研和出國的比例達到了52.6%,2002屆畢業生一女生宿舍六名同學全部獲免試推薦研究生,其事跡被多傢新聞媒體所報道。本院學生出國留學的比例為全校最高的院係之一。
材料學院與英國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實行聯合辦學,凡在本院就讀的學生,均可采用3+2(國內三年,國外兩年)或2+3(國內兩年,國外三年)兩種模式到queen mary學院就讀(學費自理,每年約6500英鎊),畢業合格後授予倫敦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證書。
本院為開拓材料學領域和環境工程領域,培養跨世紀人才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先進的實驗設施,使培養的學生達到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寬的專業知識面,較強的實驗、科研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及較高的外語水平的目標。本院擁有從本科生到博士後的全過程培養條件,同時也為國內、國外一流大學和高新技術企業推薦、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歡迎有志於從事材料、環境、應用化學高科技工作的有志青年報考我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