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國以航空航天工業為主,兼有理科、工科、文科和管理科學的綜合性科技大學。校址在北京。創建於1952年。設有研究生院、宇航學院、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自動控製、航空宇航與熱動力工程、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等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簡稱“北航”,原名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更名)創辦於1952年10月,由當時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8所著名大學的航空院係合併而成。學校地處北京中關村高科技核心區,毗鄰國傢奧林匹剋體育中心,是新中國第一所重點航空高等院校。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北航就被國傢首批確定為全國15所重點大學之一;80年代中期,被列入國傢"七五"重點建設的15所高校行列,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並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90年代,被確定為國傢“八五”重點建設的14所高校之一,並成為國傢首批獲準立項進入“211工程”建設的前15所大學之一。世紀之交,被教育部納入國傢“面嚮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成為國傢重點建設的國際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之一。2001年9月23日,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重點共建北航協議,國防科工委、中國工程院簽署共建協議,聯手共助北航發展騰飛。
經過50多年發展,北航已建設成為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術優勢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學科涵蓋理、工、文、法、經濟、管理、教育、哲學等八個門類,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和管理等領域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目前,學校共有23個專業學院(係),教職工3200餘人,他們之中有“兩院”院士14名,正、副教授1200餘名,博士生導師390餘名;各類在校學生愈3.9萬人,其中全日製在校生近2.4萬人。在各類在校生中,有博士研究生2700多名,碩士研究生6800餘名,全日製普通本專科生14300餘人,成人教育本專科生3400餘人,網絡本專科生11800餘人,外國留學生370餘名。
北航積極探索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了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人才培養體係。建校以來,培養了10萬餘名畢業生,他們之中涌現出一大批學術精英和興業之才。如發射澳星的捆綁式火箭的總設計師王德臣,通信衛星和"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總指揮袁傢軍,科研試飛英雄王昂,國傢發明一等奬獲得者高歌,以及一大批當選為“兩院”院士的校友等,他們都是北航學子的傑出代表;更有無數學子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培養與期望,肩負母校的希冀和重托,走進“三綫”、踏入戈壁。他們都是共和國航空航天事業和國防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見證人!面嚮未來發展,富有創新潛質,具備團隊精神,善於學習實踐的高層次、高素質人才是北航培養人才的總目標。
北航註重發揮多學科的綜合優勢,堅持致力於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積極參加國傢創新體係建設,成為國傢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要基地。建校50多年來,先後創造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纍计有900多項重大成果獲部級以上嘉奬,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國內高校前列,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空間飛行器填補了國內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的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係列飛機、共軸反槳直升機等。此外,學校還在自動化領域的飛行模擬器研製、海量信息的多媒體實時交互工作環境、空天地一體化空中交通服務網關集群平臺、應用於國傢級大型會議的電子表决係統、新材料和信息存儲領域中的相變型光盤、智能技術領域的多自由度機器人……乃至參與“神舟”飛船的研製和發射等方面創造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此外,還承擔了多項國傢高新工程項目,為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武器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社會的公認與好評。
學校堅持以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産品製造、人才培養為紐帶,加強省(地)校合作,突出抓大型項目、共建校企聯合技術研發中心,推進産學研合作,擴大科研面嚮。學校重視科研基地的建設,現有“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實驗室”、“飛行器控製一體化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和“國傢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等5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5個國傢專業實驗室、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近年來,科研經費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研究成果、經費總數和學術地位在全國高校位居前列。
撫今追昔,“德纔兼備、知行合一”的校訓,“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於創新”的校風,激勵着一代代莘莘學子努力學習、立業成纔。展望未來,北航將繼續發揚光榮的歷史傳統,團结奮進,奮力拼搏,嚮“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之路邁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校徽、校訓及校園風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beihang university)簡稱北航或buaa(beihang university)。成立於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術優勢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一直是國傢重點建設的高校。學校現隸屬於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工委),是國傢“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和國防科工委、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工程院共建學校。
校訓:德纔兼備 知行合一
校風:勤奮 嚴謹 求實 創新 學校現有教職工3359人,其中專任教師1690人,1144人具有高級職稱,院士14人,長江學者19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國傢教學名師奬獲得者3人,博士生導師471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跨世紀優秀人才1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35人,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
學校現有本科專業4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4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學科涵蓋理、工、文、法、經濟、管理、教育、哲學8個門類,有11個國傢重點學科,16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和6個北京市重點學科,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製造、交通、儀器和管理等領域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在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名列全國第一,力學、交通運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名列全國前5名,11個一級學科進入國內前10名。
建校以來,北航共培養10萬餘名畢業生。目前全日製在校生總數為23105人,其中本科生12523人,研究生10282人。在校攻讀學位的外國留學生182人,是國內接受外國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擁有包括“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傢實驗室”、“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國傢重點實驗室”、“飛行器控製一體化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和“國傢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6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和1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一批實驗室。
“十五”期間,學校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學術聲譽高,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獲得國傢級科技奬17項(其中國傢科技進步奬一、二等奬15項,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國傢發明奬1項),省部級科技奬勵175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奬10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8篇。主持承擔“973計劃”項目5項,協作主持4項,承擔“863計劃”156項;主持國傢和國防重大重點基金項目14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6項,國防預研項目260餘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7項;同時還承擔了多項國傢重點工程項目。科研經費到款額總計26.45億元。學校堅持以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産品製造為紐帶,突出抓大型項目,共建校企聯合技術研發中心,推進産學研合作,擴大科研面嚮。
建校以來,先後獲得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纍计有105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嘉奬,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國內高校前列。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係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此外,學校還在自動化領域的飛行模擬器研製、信息領域的海量信息多媒體實時交互工作環境、數字電視與多媒體平臺、空天地一體化空中交通服務網關集群平臺、應用於國傢級大型會議的電子表决係統、材料領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溫功能塗層材料、智能技術領域的多自由度機器人,乃至參與“神舟”飛船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武器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航積極探索和構建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需求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明確提出了“強化基礎、突出實踐、重在素質、面嚮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方針,先後建立了以校、院(係)三級核心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係、以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為代表的實驗與實踐教學體係、以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為標志的科研實踐訓練體係等三位一體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成立了高等工程學院和中法工程師學院,加強了優秀拔尖人才的培養。“十五”以來,有萬餘名學生參加多種國際、國內學科競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彰顯了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學校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成績斐然。2000年以來,全校教改項目共有449項,其中,國傢級9項,省部級18項,上千人次教師參與了這些項目。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一、二等奬10項,省部級教學成果奬43項。國傢級精品課程8門,北京市精品課程21門。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二等奬3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奬17項。學校擁有1個國傢級、3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並建有國傢工科基礎課程力學教學基地、國傢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等。“十五”期間,學生生源質量穩步提升,近年來,理工科生源質量基本保持在全國前十名。本科生一次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接近100%。
幾十年來,北航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成績,老校友中涌現出一大批科技精英和治國棟梁,年輕畢業生中出現一大批嶄露頭角的青年纔俊,莘莘北航學子在校園裏也取得了驕人業績:我校本科生連續九屆獲得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優勝杯”,是全國唯一九次捧杯的高校;在全國航空航天模型科技創新錦標賽油動載重項目中連續三年榮獲冠軍並保持紀錄;在國際程序設計大賽中獲全球諾基亞智能應用移動挑戰賽金奬;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中獲亞洲賽區北京賽點金奬;獲中法scilab軟件開發大賽二等奬等。北航男排成為第一支打入全國男排甲級聯賽的大學生球隊。
傳承北航精神,永葆名校風采。為實現學校“十一五”規劃製定的奮鬥目標,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北航堅持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係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
我國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據現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18年的三四月間,北洋政府在福州馬尾海軍學校內附設一所“飛潛”學校,設立了飛機製造科,學製3年,其程度與普通大學相當。該科畢業了一個班的學生共17人,後因經費睏難停辦。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先後在北洋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10所國立大學設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係科。
這些係科的設立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迅速侵入並瓜分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中國人民處於水深 火熱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神聖領土的侵略行徑,強烈 地 激起廣大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運動。為了輓救 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很多愛國青年遠涉重洋赴歐、美學習航空, 國後剋服重重睏難,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辦航空係科,來造就中國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愛國青年抱着“航空救國”的強烈願望報考各大學的航空工程係科。各高校航空係科的教師們為培養我國航空高級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從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共培養了近千名畢業生。他們不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裏參加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 黨反動派的鬥爭,也為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航空工業和航空高等教育事業創造了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創立、發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開闢了廣阔的前景。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國傢把建立新興的航空工業作為發展經濟和鞏固國防的一個重要支柱,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軍和航空工業的建設提到重要 議事日程。與此同時,中央也極為重視航空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1951年1月,中國政府代 表團赴蘇聯,在與蘇聯談判援助中國建立航空工業時,就將發展中國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請蘇聯專傢事項作為重要內容。同年3月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係調整,對國內大學原有的航空工程係、科作了初步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係 ,合併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雲南大學航空係並入四川大學航空係;原中央工業專科學校航空科和華北大學航空係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學院航空係。1952年5月,根據周恩來總理要辦專門的航空大學的指示及中央軍委作出的《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决議案》中籌建航空學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製定出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計劃,對航空院係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業部、中央教育部决定,並經國傢財經委員會批準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學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和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航空係合併的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4月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以下簡稱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興。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學改革與基本建設齊頭並進”的工作方針,遵照中央“一邊倒”與“先搬過來後消化”的嚮蘇聯學習的方針,聘請了一批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學管理組織和制度,設立了飛機、發動機兩個係,各設置設計、工藝兩個專業,成立了12個教研室、5個專業實驗室,開始了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使教學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軌。在1953年10月正式進入新校址前,全校師生員工分散藉居在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等城內外三個地點。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澱區柏顔莊選定校址後,6月1日就在四周沒有公路的一片農田及墳堆土窪上正式動工興建,數千名建築工人日夜奮戰,半年之內就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建築。同年10月全體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即遷居新校,開始正常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中的基本建設任務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積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資3560餘萬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為北航第一任院長。同年,為適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北航增設飛機設備、航空材料兩個係以及航空儀表與自動器、飛機電氣設備、特種設備、金相熱處理、鑄造、壓力加工和焊接7個專業。
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議關於“知識分子中間的絶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傢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述和嚮科學進軍的號召,給全校師生以極大的鼓舞。院黨委及時召開了黨員代表會議,動員嚮科學進軍,並成立科學研究部統一規劃、領導、組織全校科研工作,召開了北航第一屆科學討論會,出版《北京航空學院學報》,由此北航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據我國12年科學規劃的要求,北航在國內率先設立導彈類、管理類以及理科與工科相結合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增設了導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動力學、無綫電設備、航空工程經濟、儀表工藝等專業,成立了當時國內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經濟係。這樣就開始有了不同於蘇聯模式而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需要自行設置的新專業,並成立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及噴氣發動機原理3個研究室。
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學質量、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這一時期黨委明確提出“為提高航空工程師的培養質量而奮鬥”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廣大學生和青年教職工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關於“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對全體教師和各級幹部提出了負起全面培養學生的責任,自覺地把教學和教育工作統一起來的要求,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加強對體育活動的領導;認真貫徹“學少一點,學好一點”的原則,結合我國和北航的實際修訂了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法工作;倡導廣大學生要樹立“艱苦頑強、獨立鑽研”的學習態度,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組織多種多樣的思想教育和群衆文化體育活動,使這一時期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1958年,在黨的總路綫和教育方針指引下,北航開展勤工儉學,提倡並實踐教學與科研、設計、 生産的四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製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的研製,同年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裏的航綫試飛;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於同年9月22日在東北白城子靶場發射試驗成功;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即在安2型飛機上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無人駕駛控製係統,將該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於同年9月25日試飛成功,為我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國防部舉辦的“北京航空學院‘十一’獻禮展覽會”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黃剋誠等黨政軍領導110多人前往參觀。周恩來總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帥在參觀時題了詞。結合型號研製,教師理論聯繫實際地指導高年級學生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動教學與科研的發展,也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還出現了艱苦奮鬥、敢想敢幹、勇於創新的好風尚。同年,北航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火箭係和航空無綫電係。
1958年新設立解算裝置、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專業。1959年又設立航空非金屬材料、腐蝕與表面保護、無綫電導航、雷達、遙控遙測、航空原子能發動機設計等新專業,建立了火箭發動機、導彈控製係統等研究室,連同前已建立的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噴氣發動機原理及陀蠃儀研究室,形成了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在 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决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 這是對北航成 立7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還進行了運動機、高空高速靶機、單人飛行器、伊爾18型飛機無人駕駛控製係統、中程導彈、衝壓發動機等型號及各種國防新技術研究。與瀋陽滑翔機廠共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架運動機於1960年試製成功。在高強度耐熱鈦合金及鋁合金、液浮陀蠃、銀鋅高能電池、水銀引電器、高溫電阻絲、化學銑切工藝、電脈衝工藝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藝等研製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風洞、熱應力實驗、衝壓發動機試車臺、中推力液體火 箭發動機試車臺、動態模擬設備及高空實驗室等多項重大實驗設備。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係,1961年又設立飛行器自動控製係。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係35 個專業。
1961年以後,北航認真貫徹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高教60條”,壓縮規 模,修訂教學計劃,減少學時,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整頓了教學秩序,對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衆運動,違反了教學工作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規律以及科 研工作後期戰綫過長、計劃指標過高、速度要求過快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糾正。在專業上也作了調整,取消了核動力係和工程物理係,專業數減為25個。調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這一階段的室內爆炸成形工藝、全晶體化多普勒導航雷達、28路遙測設備、0.02微米精度 陀蠃動平衡機、浮子式積分陀蠃儀等科研成果屬國內首創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還進行了高 空高速靶機的研製和美製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殘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設置經過調整後 確定為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航空噴氣發動機、陀蠃儀表及慣性導航、無人駕駛飛機控製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無綫電導航、自動控製技術、航空核動力及測試技術等10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教學工作中斷,當時在校的4 968名學生全部停課,學校停止招生,廣大幹部、教師受到嚴重迫害,教學、科研和學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壞。1971 年開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學 員4558名(學製3年)、進修班學員1067名(學製1年)。由於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各門課程起點低,又以“ 階級鬥爭”作為主課,違背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使得人才培養質 量和數量都嚴重下降。廣大教職工為維護教學科研正常秩序進行了各方面的鬥爭和抵製,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堅持科學研究。相繼開展了高空高速靶機、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殲6飛行模擬器等型號研製並且承擔了200多項的課題研究,還率先在國內研 製成功全金屬蜂窩機翼膠接工藝及設備、x—6000噸橡皮囊成形液壓機及x—1200噸立式橡皮 囊深壓延液壓成形機、無氰鍍鎘鈦新工藝、700°C溫度自補償電阻應變片及高溫粘結劑、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及其地面設備、渦噴11發動機等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文革”期間研製成功的很多項目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了奬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通過撥亂反正,北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逐步轉嚮正常,出現了欣欣嚮榮、全面發展、質量與效益同步增長的景象。
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類21個專業組織本科生招生,它們是: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飛行器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數學力學類,含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航空結構力學與強度2個專業; 航空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發動機設計、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2個專業;航空材料及機械製造工程類,含航空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航空非金屬材料及成形工藝、金屬腐蝕與防護、航空焊接、飛行器製造工程5個專業;航空自動控製類,含航空陀蠃儀表與慣性導航、航空儀表與傳感器、航空液壓氣壓附件、航空電機電器、飛行器自動控製5個專業;航空電子及計算技術類,含遙控遙測、電子計算機、雷達與導航、微波技術4個專業。
1978年7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11月恢復製造工程係的建製。是年製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建了無人機研究所,恢復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成立了發動機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决策,北航的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9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精神,學校在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黨的肌體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擺脫多年來“左”的思想的束縛、影響和林彪、“四人幫”假馬剋思主義謬論的毒害,使廣大黨員幹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北航於1979年下半年集中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討論的補課,從1980年至1983年,又先後召開過7次100人左右的擴大的黨委學習會、8次400人左右的基層幹部學習會,舉辦過200多人參加的經濟理論讀書班和有227人參加的《鄧小平文選》讀書班,組織了中央關於“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指示的學習和討論,使黨員幹部的思想逐步從“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高對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剋思主義的思 想路綫、政治路綫和組織路綫的偉大意義的認識,增強了對黨中央的信任、擁護和愛戴,保證了學校黨組織的團结一致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在學校的貫徹執行。學習和討論也為明確辦學方向,即把北航建設成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重視管理的社會主義的重點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大學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79年學院黨委調整和加強了領導班子的建設,貫徹執行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製, 初步剋服了黨政不分的傾嚮,建立起院長辦公會議和黨委、教學科研、後勤三個方面的辦公會議制度,逐步加強了院行政領導的職能,以有利於工作着重點的轉移。
同年,設立了院學術委員會,圍繞認真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總要求,修訂了教學計劃,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礎課部(1984年對外分別稱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和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開始試行學分製教學,對外語、高等數學課采取分班教學,提出外語教學4年不斷綫,積極醖釀啓發式教學、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加強了對科研項目的計劃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項目納入國傢計劃和航空工業部科研規劃,召開了院第四屆科學討論會。
1980年3月召開了全院第二次實驗室工作會議,由此持續開展了有組織、有領導的為期3年的全院實驗室整頓驗收工作,為80年代新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9月,學校對飛行器設計與 應用力學係05大班的104名新生,進行啓發式教學、加強學 生能 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在整個試點過程中,都貫穿着教師講授為主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原則, 大力精簡講授的教材,壓縮講課時數,安排自學時間,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同年學校形成拓寬專業、按學科劃分專業類的設想,把幾個相近的專業合併為一個專業類,按專業類招生和培養,按專業分配,在同一專業類中,不同專業約有200學時的不同的選修課。
這一年院長瀋元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1年初恢復航空工業係統工程係後,學校形成了8個係、10個專業類、27個專業的格局:
(1)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含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金屬腐蝕與防護3個專業。
(2) 無綫電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無綫電工程類,含微波技術與天綫、導航、雷達、遙控遙測4個專業。
(3) 航空自動控製係,有2個專業類:航空自動控製類,含飛行器自動控製、航空陀蠃與慣性導航、航空電器工程、航空儀表與測試4個專業;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類,含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1個專業。
(4) 發動機係,有1個專業類: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2個專業。
(5) 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有2個專業類: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力學類,含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3個專業。
(6)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類,含電子計算機、計算機 軟件2個專業。
(7) 航空製造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航空製造工程類,含航空焊接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機械加工工程、機械製造自動控製工程4個專業。
(8) 航空工業係統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航空工業係統工程類,含航空工業係統工程1個專業。
進入80年代後,學校科研工作在“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 的方針指引下,科研專職機構逐步恢復並得到發展,科研面嚮從單一承擔軍口任務逐漸拓寬,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務,並開展高新技術的預研工作以及面嚮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技開發工作,科研項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製成功的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含無人飛機整機、渦噴11發動機及遙控遙測信標三合一地面控製和機載設備)於1981年裝備了部隊。 這是北航第一個交付部隊使用的自行研製的飛行器整機(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983年以 北航為主研製的殲6飛行模擬器經過國傢鑒定交付空軍使用,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臺殲擊機型飛行模擬器(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研製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數(walsh函數)遙測係統(獲國傢發明二等奬);還研製成功了傘翼5號及蜜蜂1~3號係列超輕型飛機。由寧晃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高歌發表的《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及方法》論文,解决了航空發動機多年來燃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並在現有國産發動機上得到應用,是我國航空技術上的重大發明(獲得國傢發明一等奬)。
1981年,國務院批準北航為首批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有11個博士專業點和17個博士生指導教師,並有28個碩士專業點。從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為學位研究生,並相應地製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的規定與辦法,招生規模也逐步擴大。
1982年,院黨委舉行擴大會議,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振奮精神,挖掘潛力,有所作為,全面貫徹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調整與改革相結合,在調整中提高。中心點是沿着把學校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統籌安排。這一年在部黨組和市委大學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院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工作,具備幹部“四化”條件的院黨政領導新班子6人,平均年齡為52歲,為開創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是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頭一年,學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與整個過程,始終抓住培養又紅又專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指導 思想和基本任務,提出從學校作為教育單位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全面而係統地改、堅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進行機構改革、幹部調整和定編工作,將18個部、處、辦調整為16個 , 39個科室合併成為16個,52名部、處級幹部減至36名,66名科級幹部減至46名,取消秘書長 、教務長、總務長職務設置。與此同時開始以食堂科改革為中心的後勤單個科室改革試點。 在按黨章規定對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進行試點後,當年10月開始全面改變係的領導體製,實行係主任負責製,將係黨委改成係總支。這一年還製定了1984~1990年北航發展規劃。同年學校增設了應用數學、機械設 計和鈑料塑性成形工藝專業。
1984年,北航被列為全國“七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並成為被國務院首批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全國22所大學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機構改革、幹部調整、人員定編和製定學校七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經過第十次院黨代會、教職工代表會等反復醖釀討論,並徵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師和職工意見,製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經航空工業部批準並明確北航為部內院校改革試點單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須促進學校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的實現;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學水平 , 培養出質量高、品種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學成果;中心環節是教學、科研等業務改革;方法是從管理改革入手。當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進展,製定並實施了《關 於擴大係級單位自主權和加強係主任負責製的十條措施》、《關於幹部職級待遇的暫行規定 》和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製、工作規範及考核辦法,嚴格控製人員編製。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發展規劃的落實和各項工作,調動了各級幹部和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學改革都不能離開辦學指導思想,即一個根本任務(培養人),兩個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個面嚮(面嚮現代化、面嚮世界、面嚮未來)。教改的具體實施應貫徹“五改一展寬”的要求。五改為:把灌輸知識型的教學改 為培養能力型的教學;把“抱着走”的教學改為學生獨立自主的教學;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改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啓發、誘導)的教學;把分割式的教學(即德、智、體相互 分割,專業課和基礎課分割,各學科之間、各教學環節之間、教師之間等相互分割)改為融合一體的教學;把單一的課堂教學改為多種環節互相結合的教學。一展寬就是把窄而尖的專業擴展為寬而厚的專業。同時提出在全校推廣05大班教學改革試點經驗,在教學內容掌握上要求通過“講一、練二、考三”(即講一部分,練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時成績 在學期總成績中的比重。根據中央教育部《關於做好高等學校工科本科專業名稱整理和調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業“保軍轉民”擴大專業面嚮的精神,這一年還對金屬材料等18個專業的名稱作了調整。
1985年7月,院黨委通過《關於實行院長負責製的决議》,並經航空工業部黨組批準,北航試行院長負責製,12月製訂了院長負責製條例,次年1月正式開始實行。
1985年北航全面開展教學改革。在多年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製定並推行以彈性教學計劃為基礎的全面加權學分製,把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納入教學計劃;把教學內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選三類;把完成德、智、體教學活動的“量”與“質”均折算成學分來表示,以保證德、智、體三育的統一和基本規格與因材施教的統一。新的教學計劃和管理辦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把嚴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統一起來。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係統、工業外貿、英國語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專業並開始招生,成立了工程係統工程係。
1986年召開了全院科技工作會議,會上在總結“六五”科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交流了工作經驗,製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幹管理條例,並結合本院實際製定了開放、搞活 、競爭的科技工作方針,要求按基礎性研究課題、應用性科研課題、開發實用性強的課題3個層次開展科技工作,團结協作,聯合攻關,動員全校教職工行動起來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當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的審定權,並批準北航作為全國高校第二批教師職務評審試點單位 ,全面開展15個技術職務係列的職務評審工作。通過職稱改革使學校技術職務結構有了較大變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級職稱的24人,合計362人,講師811人 ,工程師380人,合計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個技術係列的高級技術職稱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員10人,副教授493人,高級工程師、副研究員189人,講師、工程師等1239人;年齡結構等也趨於合理,促進了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發展。
這一年成立了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編的基礎上,1987年又進行定編工作,全院教職工人數從1982年的4427人,減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這5年共補充了750人(其中40歲以下的有713人) ,並開始執行離退休制度。通過控製教職工編製,促進人員合理流動,補充了年輕人員,調整了人員結構,實現了航空工業部要求北航的控編指標。當年還開展了對各類人員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總結考核、群衆監督評議與領導考核審定相結合的辦法。定編、人員考核、職稱、工資等人事管理改革的開展,將北航管理改革不斷引嚮深入。
1988年4月,經國傢教委批準,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同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空氣動力學、航空發動機、機械學、航空陀蠃及慣性導航、飛行器導航控製係統5個學科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黨的十三大召開以後,廣大師生員工對如何深入進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 形勢需要極為關心。學校黨政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團體分別就如何實現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的辦學目標、深化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院長負責製、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進一步改善財政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全面的研究、討論,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總體設想”,並在1988年4月召開的北航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報告了總體設想的思路和內容。之後又經副處級以上幹部討論和校教代會三屆四次會議審議,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總體構想”。其基本點是以建立一校兩製的新體製為主綫,逐步開展一係列的配套改革,並按分步進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則提出了6條措施。在改革開放以來的10年間,北航已在五個方面發生了重要轉變:辦學面嚮已由單一的面嚮航空轉變成以航空、航天為主,面嚮整個國民經濟;學科結構已由單一的工科結構發展成為以工為主, 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科性結構;學生層次結構由以本科生為主,轉變成為有訪問學者、博士後、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雙學位生、助教進修生、研究生班學生、本科 生、專科生及以單科進修為主的崗位培訓生等多個層次,初步建成了各種不同規格的人才培養環境;由以教學為中心,轉變為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的多功能辦學模式;由封閉辦學,轉變為開放型 辦學。10年間北航采取多種形式,逐步擴大和加強了國際交往與學術交流。先後與7個國傢 與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進行科技項目合作研究,召開雙邊學術研討會,互派訪問學者, 參加學術會議,聯合培養研究生等;與20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簽訂了正式協議,聘請了36名教 授 、專傢為北航名譽教授、顧問教授或兼職教授;來校講學、學術報告、參觀訪問、商談合作事宜的外賓逐年增多,1988年達400多人;從1979年到1988年選派出國進修、訪問及學習的有783 人,其中學生79人,很多師生均學成回國,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也擴大了北航 的影響。
1989年北航又被列為“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並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貢獻的單位”稱號,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學院。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養”、“北航優化本科教學過程的改革”、“材料力學優秀教學質量與優質課程建設”等3項成果獲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
根據1985年版教學計劃修訂的1990年新版教學計劃於同年在本科新生中開始執行。新版教學計劃進一步落實全校統一的德育教學計劃、加強基礎的指導思想和“前三年按專業大類打好基礎,後一年按需調整專業方向”的思路組織教學,專業由33個專業組並為17個專業類 ,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的環節也有所增加,並適當增加課內負擔,標志着教育改革又嚮前推進了一步。
從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間,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發展。科技面嚮大大拓寬,科研任務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科技經費成倍增長,1988年度科技經費首次超過年度教育經費, 1989年度科技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經費總和達10867萬元,是“六五”期 間的3.47倍;獲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間共獲得國傢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奬148項(其中國傢三大奬14項);科研與教學密切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人才培養,五年全校新開課296門,60%新編教材來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畢業論文和100%研究生學位論文都是結合科研進行的;科研工作還為培養拔尖人才提供了條件,並促進了新學科與新專業 的建設,五年新增碩士點17個、博士點9個、博士導師29名、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4個(含1 7個專業);建立了老中青結合、師生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的科技隊伍,形成了三種類型的科研組織機構,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緊密結合科研建設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設備新增值3050萬元,全校儀器 設備固定資産達1.2億元,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5個專業實驗室獲世界銀行貸款;科技開發、橫嚮合作和創辦科技産業初見成效,5年中與20幾個省市、地區和航空航天廠、院、所建立 協 作關係,5年纍计科技開發經費達2395萬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及合作有了進一步發展。
90年代,北航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1991年召開的第十二次校黨代會上確定了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大學的奮鬥目標。會議認為本世紀的最後1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北航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動員全校黨員,團结廣大師生員工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努力奮鬥。
校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以後,全校各級黨組織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會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北航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為了實現北航的發展目標,學校黨政領導及各部門在不斷地認真總結改革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綜合改革綱要》,並立足於學校整體改革和長遠發展,逐步在發展戰略、辦學體製、辦學模式、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係列較為明確、完整的辦學思路和工作方針,並積極付之實施,這就是:
在發展戰略上,提出“三部一市兩面嚮”,即學校要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門服務,要為北京市服務,同時要面嚮地方和區域經濟以及國際上可合作的部門和單位,走産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 。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在辦學體製和辦學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在學科建設上,根據學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科技 大學”的性質,按照“加強基礎、保軍轉民、發揚特色、拓寬更新、支持重點”的指導思想,搞好學科佈局和重點學科群的建設。
在隊伍建設上,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戰略地位。解放思想,敢於啓用年輕人,提倡政策上要寬鬆、工作上壓擔子、生活上關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資,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師熱愛事業,熱愛北航,穩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時要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遵循“提高質量,控製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加強管理”的方針,全力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養上,遵照“適應社會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兩條原則,突出“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重實踐、高素質和註意個性發展”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培養能面嚮未來世界,把握環境變化,適應工作轉移,具有創造品格,以研究、開發、設計為主的多層次、多規格的專門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堅持“打基礎上水平,抓聯合爭工程、促轉化創效益”的方針,發揚“團结協作,聯合攻關,知難而進,奮力拼搏”的光榮傳統,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競爭”的激勵政策,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産品研製”四個層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在內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兩製,分流發展,以係(院)為基點,因係(院)而異”以及“ 理順機製、練好內功、強化管理”的思路進行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按“管理科學化,機構綜合化,小編製完成大任務”進行組織機構調整。
經過40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北航已逐步由單科性的航空學院,發展成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主要為航空、航天、民航服務,同時面嚮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綜合性科技大學,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培養並重,同時開展繼續工程教育並接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的多層次和多規格的教育體係。設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管理學院、宇航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係、 電子工程係、自動控製係、動力係、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製造工程係、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社會科學係、外國語言係、工程係統工程係等16個院係,36個本科專業,46個碩士學科專業點,20個博士學科專業點,4個博士後學科專業流動站,5個國傢重點學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專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碩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職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級職稱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的77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瀋元、高為炳、高鎮同等3名教授。40年來共培養各 類畢業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碩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專科生1807人 。這些人才分佈在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有關部門,已經在國傢科技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成為重要的技術骨幹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1952年建立以來,與社會主義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經歷了麯折的發展過程,並在自身演進與變革中,逐步形成了獨有的辦學特色及優良的傳統,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原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黨代會上代表部黨組講話中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作為國內著名的重點大學之一,多年來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我國的四化建設和航空航天工業 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北航,就沒有我國的航空工業。”對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黨委書記:杜玉波
校長:李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將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團结一致,奮力拼搏,滿懷信心地為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十八,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八,2007中國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八。 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是國傢在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工程院是我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國傢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决策咨詢,致力於促進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院士是學術界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北航現有兩院院士十四名,他們是北航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北航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和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出了重大貢獻。
高鎮同 李未 劉大響 李椿萱 鐘群鵬 陳懋章 王瀎 姚福生 馮培德 姚駿恩 李伯虎 杜善義 張彥仲 戚發軔
國傢突出貢獻專傢
北航匯集了一批在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學者,他們師德高尚,學風端正,治學態度嚴謹,專業知識紮實,理論功底深厚。他們是構成學校社會地位的中堅力量。北航擁有國傢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傢、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傢和中青年專傢以及先進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的名師。他們以自己的才華智慧和無私奉獻,譜寫着極富特色的航空航天心麯,和其他北航人為北航的現在和未來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陳宗基 周盛 張其善 武哲 李未 李椿萱 高歌 傅惠民
長江學者
“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由教育部與香港李嘉誠基金會於1998年共同籌資、合作設立的跨世紀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這項計劃主要立足國內,通過實施高校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奬”,吸引國內外中青年界精英投身高校重點學科建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以迅速提高我國高校在國傢創新體係中的能力和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北航現有十九名“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他們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和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各自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推動着北航教育和科研不斷發展。
張廣軍 傅惠民 高以天 任 章 孫茂 孫曉峰 王田苗 徐惠彬 楊嘉陵 蔡開元 張濤 武哲 賈英民
王東明 楊威迦 湯濤 王華明 張軍 陶智
國傢級教學名師
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是教育部開展的重要表彰奬勵項目。旨在表彰在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是教育部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推進教育創新,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舉措。 2003 年設立 “ 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奬 ” ,並對首屆國傢級教學名師奬進行表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次。獲得此奬項是高等學校具備教育競爭力和較高社會聲譽的重要體現。
王琪 李尚志 張曉林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7號
郵政編碼:10008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簡稱北航或BUAA。成立於1952年,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術優勢的多科性、開放式、研究型大學。作為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航一直是國傢重點建設的高校。學校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是國傢“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重點高校和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工程院共建學校。
校訓:德纔兼備 知行合一
校風: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全面發展,勇於創新 學校現有院係27個,本科專業50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4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4 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9個。學科涵蓋理、工、文、法、經濟、管理、教育、哲學等8個門類,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製造、交通、儀器和管理等領域形成明顯的比較優勢。北航原有的11個國傢重點學科,9個進入全國前5名,2個名列全國第7名。2007年新一輪國傢重點學科評審和增補,有8個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傢重點一級學科,位於全國高校第7名,國傢重點二級學科由11個增加到28個。在全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評估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名列全國第一,力學、交通運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名列全國前5名,11個一級學科進入國內前10名。
學校現有教職工3499人,其中專任教師1851人, 1514人具有高級職稱。院士14人,長江學者26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1位;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博士生導師471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8人,跨世紀優秀人才1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64人;國傢級教學名師奬3人,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國傢級教學團隊1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2個。
建校以來,北航共培養10萬餘名畢業生。目前全日製在校生總數為22768人,其中本科生12746人,碩士研究生6292人,博士研究生3403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為1:1.31。在校攻讀學位的外國留學生268人,是國內接收外國工科研究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北京一號雕塑學校科研實力雄厚。2006年,獲批籌建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傢實驗室,成為該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標志。同時,學校還擁有“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國傢重點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飛行器控製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和“國傢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等6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國傢級工程中心以及3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學校面嚮國傢和國防戰略需求,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取得了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學術聲譽高,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十五”期間獲得國傢級科技奬17項(其中國傢科技進步奬一、二等奬15項,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國傢發明奬1項),省部級科技奬勵201項,國防科技進步一等奬10項。2006年又獲得國傢級科技成果一、二等奬7項,國防科技一等奬5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奬6項。2007年,獲得國傢級科技成果一、二等奬4項,其中,“衛星新型姿控/儲能兩用飛輪技術”項目獲得當年全國唯一的一項國傢發明一等奬。“十五”以來,主持國傢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10項、參與研究31項,承擔國傢高技術“863計劃”241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6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8項,國防預研項目448項,其中千萬元級以上重大科研項目50餘項,人均科研經費近年來始終保持在全國高校前5名。
建校以來,先後獲得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纍计有105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嘉奬,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國內高校前列。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係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此外,學校還在自動化領域的飛行模擬器研製、信息領域的海量信息多媒體實時交互工作環境、數字電視與多媒體平臺、空天地一體化空中交通服務網關集群平臺、應用於國傢級大型會議的電子表决係統、材料領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溫功能塗層材料、智能技術領域的多自由度機器人,乃至參與“神舟”飛船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武器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係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
我國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據現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18年的三四月間,北洋政府在福州馬尾海軍學校內附設一所“飛潛”學校,設立了飛機製造科,學製3年,其程度與普通大學相當。該科畢業了一個班的學生共17人,後因經費睏難停辦。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先後在北洋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10所國立大學設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係科。
這些係科的設立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迅速侵入並瓜分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中國人民處於水深 火熱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神聖領土的侵略行徑,強烈 地 激起廣大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運動。為了輓救 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很多愛國青年遠涉重洋赴歐、美學習航空, 國後剋服重重睏難,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辦航空係科,來造就中國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愛國青年抱着“航空救國”的強烈願望報考各大學的航空工程係科。各高校航空係科的教師們為培養我國航空高級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從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共培養了近千名畢業生。他們不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裏參加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 黨反動派的鬥爭,也為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航空工業和航空高等教育事業創造了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創立、發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開闢了廣阔的前景。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國傢把建立新興的航空工業作為發展經濟和鞏固國防的一個重要支柱,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軍和航空工業的建設提到重要 議事日程。與此同時,中央也極為重視航空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1951年1月,中國政府代 表團赴蘇聯,在與蘇聯談判援助中國建立航空工業時,就將發展中國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請蘇聯專傢事項作為重要內容。同年3月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係調整,對國內大學原有的航空工程係、科作了初步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係 ,合併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雲南大學航空係並入四川大學航空係;原中央工業專科學校航空科和華北大學航空係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航空係。1952年5月,根據周恩來總理要辦專門的航空大學的指示及中央軍委作出的《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决議案》中籌建航空學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製定出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計劃,對航空院係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業部、中央教育部决定,並經國傢財經委員會批準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學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和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航空係合併的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4月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以下簡稱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興。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學改革與基本建設齊頭並進”的工作方針,遵照中央“一邊倒”與“先搬過來後消化”的嚮蘇聯學習的方針,聘請了一批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學管理組織和制度,設立了飛機、發動機兩個係,各設置設計、工藝兩個專業,成立了12個教研室、5個專業實驗室,開始了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使教學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軌。在1953年10月正式進入新校址前,全校師生員工分散藉居在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等城內外三個地點。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澱區柏顔莊選定校址後,6月1日就在四周沒有公路的一片農田及墳堆土窪上正式動工興建,數千名建築工人日夜奮戰,半年之內就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建築。同年10月全體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即遷居新校,開始正常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中的基本建設任務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積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資3560餘萬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為北航第一任院長。同年,為適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北航增設飛機設備、航空材料兩個係以及航空儀表與自動器、飛機電氣設備、特種設備、金相熱處理、鑄造、壓力加工和焊接7個專業。
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議關於“知識分子中間的絶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傢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述和嚮科學進軍的號召,給全校師生以極大的鼓舞。院黨委及時召開了黨員代表會議,動員嚮科學進軍,並成立科學研究部統一規劃、領導、組織全校科研工作,召開了北航第一屆科學討論會,出版《北京航空學院學報》,由此北航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據我國12年科學規劃的要求,北航在國內率先設立導彈類、管理類以及理科與工科相結合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增設了導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動力學、無綫電設備、航空工程經濟、儀表工藝等專業,成立了當時國內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經濟係。這樣就開始有了不同於蘇聯模式而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需要自行設置的新專業,並成立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及噴氣發動機原理3個研究室。
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學質量、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這一時期黨委明確提出“為提高航空工程師的培養質量而奮鬥”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廣大學生和青年教職工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關於“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對全體教師和各級幹部提出了負起全面培養學生的責任,自覺地把教學和教育工作統一起來的要求,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加強對體育活動的領導;認真貫徹“學少一點,學好一點”的原則,結合我國和北航的實際修訂了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法工作;倡導廣大學生要樹立“艱苦頑強、獨立鑽研”的學習態度,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組織多種多樣的思想教育和群衆文化體育活動,使這一時期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1958年,在黨的總路綫和教育方針指引下,北航開展勤工儉學,提倡並實踐教學與科研、設計、 生産的四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製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的研製,同年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裏的航綫試飛;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於同年9月22日在東北白城子靶場發射試驗成功;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即在安2型飛機上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無人駕駛控製係統,將該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於同年9月25日試飛成功,為我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國防部舉辦的“北京航空學院‘十一’獻禮展覽會”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黃剋誠等黨政軍領導110多人前往參觀。周恩來總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帥在參觀時題了詞。結合型號研製,教師理論聯繫實際地指導高年級學生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動教學與科研的發展,也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還出現了艱苦奮鬥、敢想敢幹、勇於創新的好風尚。同年,北航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火箭係和航空無綫電係。
1958年新設立解算裝置、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專業。1959年又設立航空非金屬材料、腐蝕與表面保護、無綫電導航、雷達、遙控遙測、航空原子能發動機設計等新專業,建立了火箭發動機、導彈控製係統等研究室,連同前已建立的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噴氣發動機原理及陀蠃儀研究室,形成了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在 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决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 這是對北航成 立7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還進行了運動機、高空高速靶機、單人飛行器、伊爾18型飛機無人駕駛控製係統、中程導彈、衝壓發動機等型號及各種國防新技術研究。與瀋陽滑翔機廠共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架運動機於1960年試製成功。在高強度耐熱鈦合金及鋁合金、液浮陀蠃、銀鋅高能電池、水銀引電器、高溫電阻絲、化學銑切工藝、電脈衝工藝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藝等研製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風洞、熱應力實驗、衝壓發動機試車臺、中推力液體火 箭發動機試車臺、動態模擬設備及高空實驗室等多項重大實驗設備。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係,1961年又設立飛行器自動控製係。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係35 個專業。
1961年以後,北航認真貫徹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高教60條”,壓縮規 模,修訂教學計劃,減少學時,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整頓了教學秩序,對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衆運動,違反了教學工作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規律以及科 研工作後期戰綫過長、計劃指標過高、速度要求過快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糾正。在專業上也作了調整,取消了核動力係和工程物理係,專業數減為25個。調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這一階段的室內爆炸成形工藝、全晶體化多普勒導航雷達、28路遙測設備、0.02微米精度 陀蠃動平衡機、浮子式積分陀蠃儀等科研成果屬國內首創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還進行了高 空高速靶機的研製和美製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殘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設置經過調整後 確定為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航空噴氣發動機、陀蠃儀表及慣性導航、無人駕駛飛機控製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無綫電導航、自動控製技術、航空核動力及測試技術等10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教學工作中斷,當時在校的4 968名學生全部停課,學校停止招生,廣大幹部、教師受到嚴重迫害,教學、科研和學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壞。1971 年開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學 員4558名(學製3年)、進修班學員1067名(學製1年)。由於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各門課程起點低,又以“ 階級鬥爭”作為主課,違背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使得人才培養質 量和數量都嚴重下降。廣大教職工為維護教學科研正常秩序進行了各方面的鬥爭和抵製,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堅持科學研究。相繼開展了高空高速靶機、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殲6飛行模擬器等型號研製並且承擔了200多項的課題研究,還率先在國內研 製成功全金屬蜂窩機翼膠接工藝及設備、X—6000噸橡皮囊成形液壓機及X—1200噸立式橡皮 囊深壓延液壓成形機、無氰鍍鎘鈦新工藝、700°C溫度自補償電阻應變片及高溫粘結劑、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及其地面設備、渦噴11發動機等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文革”期間研製成功的很多項目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了奬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通過撥亂反正,北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逐步轉嚮正常,出現了欣欣嚮榮、全面發展、質量與效益同步增長的景象。
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類21個專業組織本科生招生,它們是: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飛行器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數學力學類,含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航空結構力學與強度2個專業; 航空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發動機設計、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2個專業;航空材料及機械製造工程類,含航空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航空非金屬材料及成形工藝、金屬腐蝕與防護、航空焊接、飛行器製造工程5個專業;航空自動控製類,含航空陀蠃儀表與慣性導航、航空儀表與傳感器、航空液壓氣壓附件、航空電機電器、飛行器自動控製5個專業;航空電子及計算技術類,含遙控遙測、電子計算機、雷達與導航、微波技術4個專業。
1978年7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11月恢復製造工程係的建製。是年製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建了無人機研究所,恢復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成立了發動機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决策,北航的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9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精神,學校在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黨的肌體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擺脫多年來“左”的思想的束縛、影響和林彪、“四人幫”假馬剋思主義謬論的毒害,使廣大黨員幹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北航於1979年下半年集中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討論的補課,從1980年至1983年,又先後召開過7次100人左右的擴大的黨委學習會、8次400人左右的基層幹部學習會,舉辦過200多人參加的經濟理論讀書班和有227人參加的《鄧小平文選》讀書班,組織了中央關於“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指示的學習和討論,使黨員幹部的思想逐步從“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高對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剋思主義的思 想路綫、政治路綫和組織路綫的偉大意義的認識,增強了對黨中央的信任、擁護和愛戴,保證了學校黨組織的團结一致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在學校的貫徹執行。學習和討論也為明確辦學方向,即把北航建設成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重視管理的社會主義的重點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大學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79年學院黨委調整和加強了領導班子的建設,貫徹執行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製, 初步剋服了黨政不分的傾嚮,建立起院長辦公會議和黨委、教學科研、後勤三個方面的辦公會議制度,逐步加強了院行政領導的職能,以有利於工作着重點的轉移。
同年,設立了院學術委員會,圍繞認真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總要求,修訂了教學計劃,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礎課部(1984年對外分別稱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和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開始試行學分製教學,對外語、高等數學課采取分班教學,提出外語教學4年不斷綫,積極醖釀啓發式教學、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加強了對科研項目的計劃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項目納入國傢計劃和航空工業部科研規劃,召開了院第四屆科學討論會。
1980年3月召開了全院第二次實驗室工作會議,由此持續開展了有組織、有領導的為期3年的全院實驗室整頓驗收工作,為80年代新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9月,學校對飛行器設計與 應用力學係05大班的104名新生,進行啓發式教學、加強學 生能 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在整個試點過程中,都貫穿着教師講授為主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原則, 大力精簡講授的教材,壓縮講課時數,安排自學時間,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同年學校形成拓寬專業、按學科劃分專業類的設想,把幾個相近的專業合併為一個專業類,按專業類招生和培養,按專業分配,在同一專業類中,不同專業約有200學時的不同的選修課。
這一年院長瀋元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1年初恢復航空工業係統工程係後,學校形成了8個係、10個專業類、27個專業的格局:
(1)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有一個專業類: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含金屬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金屬腐蝕與防護,高分子與復合材料,材料加工五個專業方向。
(2) 電子信息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無綫電工程類,含微波技術與天綫、導航、雷達、遙控遙測4個專業。
(3) 航空自動控製係,有2個專業類:航空自動控製類,含飛行器自動控製、航空陀蠃與慣性導航、航空電器工程、航空儀表與測試4個專業;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類,含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1個專業。
(4) 發動機係,有1個專業類: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2個專業。
(5) 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有2個專業類: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力學類,含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3個專業。
(6)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類,含電子計算機、計算機 軟件2個專業。
(7) 航空製造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航空製造工程類,含航空焊接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機械加工工程、機械製造自動控製工程4個專業。
(8) 生物工程係;
(8) 宇航學院;雖然號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是宇航的實力卻在哈工大之下,沒有辦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北航的宇航學院的實力在全國範圍內都是超一流的。
(8) 土木工程係
進入80年代後,學校科研工作在“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 的方針指引下,科研專職機構逐步恢復並得到發展,科研面嚮從單一承擔軍口任務逐漸拓寬,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務,並開展高新技術的預研工作以及面嚮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技開發工作,科研項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製成功的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含無人飛機整機、渦噴11發動機及遙控遙測信標三合一地面控製和機載設備)於1981年裝備了部隊。 這是北航第一個交付部隊使用的自行研製的飛行器整機(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983年以 北航為主研製的殲6飛行模擬器經過國傢鑒定交付空軍使用,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臺殲擊機型飛行模擬器(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研製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數(walsh函數)遙測係統(獲國傢發明二等奬);還研製成功了傘翼5號及蜜蜂1~3號係列超輕型飛機。由寧晃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高歌發表的《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及方法》論文,解决了航空發動機多年來燃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並在現有國産發動機上得到應用,是我國航空技術上的重大發明(獲得國傢發明一等奬)。
1981年,國務院批準北航為首批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有11個博士專業點和17個博士生指導教師,並有28個碩士專業點。從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為學位研究生,並相應地製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的規定與辦法,招生規模也逐步擴大。
1982年,院黨委舉行擴大會議,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振奮精神,挖掘潛力,有所作為,全面貫徹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調整與改革相結合,在調整中提高。中心點是沿着把學校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統籌安排。這一年在部黨組和市委大學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院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工作,具備幹部“四化”條件的院黨政領導新班子6人,平均年齡為52歲,為開創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是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頭一年,學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與整個過程,始終抓住培養又紅又專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指導 思想和基本任務,提出從學校作為教育單位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全面而係統地改、堅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進行機構改革、幹部調整和定編工作,將18個部、處、辦調整為16個 , 39個科室合併成為16個,52名部、處級幹部減至36名,66名科級幹部減至46名,取消秘書長 、教務長、總務長職務設置。與此同時開始以食堂科改革為中心的後勤單個科室改革試點。 在按黨章規定對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進行試點後,當年10月開始全面改變係的領導體製,實行係主任負責製,將係黨委改成係總支。這一年還製定了1984~1990年北航發展規劃。同年學校增設了應用數學、機械設 計和鈑料塑性成形工藝專業。
1984年,北航被列為全國“七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並成為被國務院首批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全國22所大學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機構改革、幹部調整、人員定編和製定學校七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經過第十次院黨代會、教職工代表會等反復醖釀討論,並徵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師和職工意見,製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經航空工業部批準並明確北航為部內院校改革試點單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須促進學校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的實現;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學水平 , 培養出質量高、品種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學成果;中心環節是教學、科研等業務改革;方法是從管理改革入手。當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進展,製定並實施了《關 於擴大係級單位自主權和加強係主任負責製的十條措施》、《關於幹部職級待遇的暫行規定 》和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製、工作規範及考核辦法,嚴格控製人員編製。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發展規劃的落實和各項工作,調動了各級幹部和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學改革都不能離開辦學指導思想,即一個根本任務(培養人),兩個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個面嚮(面嚮現代化、面嚮世界、面嚮未來)。教改的具體實施應貫徹“五改一展寬”的要求。五改為:把灌輸知識型的教學改 為培養能力型的教學;把“抱着走”的教學改為學生獨立自主的教學;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改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啓發、誘導)的教學;把分割式的教學(即德、智、體相互 分割,專業課和基礎課分割,各學科之間、各教學環節之間、教師之間等相互分割)改為融合一體的教學;把單一的課堂教學改為多種環節互相結合的教學。一展寬就是把窄而尖的專業擴展為寬而厚的專業。同時提出在全校推廣05大班教學改革試點經驗,在教學內容掌握上要求通過“講一、練二、考三”(即講一部分,練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時成績 在學期總成績中的比重。根據中央教育部《關於做好高等學校工科本科專業名稱整理和調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業“保軍轉民”擴大專業面嚮的精神,這一年還對金屬材料等18個專業的名稱作了調整。
1985年7月,院黨委通過《關於實行院長負責製的决議》,並經航空工業部黨組批準,北航試行院長負責製,12月製訂了院長負責製條例,次年1月正式開始實行。
1985年北航全面開展教學改革。在多年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製定並推行以彈性教學計劃為基礎的全面加權學分製,把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納入教學計劃;把教學內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選三類;把完成德、智、體教學活動的“量”與“質”均折算成學分來表示,以保證德、智、體三育的統一和基本規格與因材施教的統一。新的教學計劃和管理辦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把嚴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統一起來。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係統、工業外貿、英國語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專業並開始招生,成立了工程係統工程係。
1986年召開了全院科技工作會議,會上在總結“六五”科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交流了工作經驗,製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幹管理條例,並結合本院實際製定了開放、搞活 、競爭的科技工作方針,要求按基礎性研究課題、應用性科研課題、開發實用性強的課題3個層次開展科技工作,團结協作,聯合攻關,動員全校教職工行動起來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當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的審定權,並批準北航作為全國高校第二批教師職務評審試點單位 ,全面開展15個技術職務係列的職務評審工作。通過職稱改革使學校技術職務結構有了較大變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級職稱的24人,合計362人,講師811人 ,工程師380人,合計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個技術係列的高級技術職稱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員10人,副教授493人,高級工程師、副研究員189人,講師、工程師等1239人;年齡結構等也趨於合理,促進了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發展。
這一年成立了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編的基礎上,1987年又進行定編工作,全院教職工人數從1982年的4427人,減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這5年共補充了750人(其中40歲以下的有713人) ,並開始執行離退休制度。通過控製教職工編製,促進人員合理流動,補充了年輕人員,調整了人員結構,實現了航空工業部要求北航的控編指標。當年還開展了對各類人員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總結考核、群衆監督評議與領導考核審定相結合的辦法。定編、人員考核、職稱、工資等人事管理改革的開展,將北航管理改革不斷引嚮深入。
1988年4月,經國傢教委批準,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同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空氣動力學、航空發動機、機械學、航空陀蠃及慣性導航、飛行器導航控製係統5個學科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黨的十三大召開以後,廣大師生員工對如何深入進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 形勢需要極為關心。學校黨政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團體分別就如何實現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的辦學目標、深化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院長負責製、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進一步改善財政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全面的研究、討論,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總體設想”,並在1988年4月召開的北航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報告了總體設想的思路和內容。之後又經副處級以上幹部討論和校教代會三屆四次會議審議,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總體構想”。其基本點是以建立一校兩製的新體製為主綫,逐步開展一係列的配套改革,並按分步進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則提出了6條措施。在改革開放以來的10年間,北航已在五個方面發生了重要轉變:辦學面嚮已由單一的面嚮航空轉變成以航空、航天為主,面嚮整個國民經濟;學科結構已由單一的工科結構發展成為以工為主, 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科性結構;學生層次結構由以本科生為主,轉變成為有訪問學者、博士後、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雙學位生、助教進修生、研究生班學生、本科 生、專科生及以單科進修為主的崗位培訓生等多個層次,初步建成了各種不同規格的人才培養環境;由以教學為中心,轉變為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的多功能辦學模式;由封閉辦學,轉變為開放型 辦學。10年間北航采取多種形式,逐步擴大和加強了國際交往與學術交流。先後與7個國傢 與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進行科技項目合作研究,召開雙邊學術研討會,互派訪問學者, 參加學術會議,聯合培養研究生等;與20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簽訂了正式協議,聘請了36名教 授 、專傢為北航名譽教授、顧問教授或兼職教授;來校講學、學術報告、參觀訪問、商談合作事宜的外賓逐年增多,1988年達400多人;從1979年到1988年選派出國進修、訪問及學習的有783 人,其中學生79人,很多師生均學成回國,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也擴大了北航 的影響。
1989年北航又被列為“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並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貢獻的單位”稱號,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學院。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養”、“北航優化本科教學過程的改革”、“材料力學優秀教學質量與優質課程建設”等3項成果獲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
根據1985年版教學計劃修訂的1990年新版教學計劃於同年在本科新生中開始執行。新版教學計劃進一步落實全校統一的德育教學計劃、加強基礎的指導思想和“前三年按專業大類打好基礎,後一年按需調整專業方向”的思路組織教學,專業由33個專業組並為17個專業類 ,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的環節也有所增加,並適當增加課內負擔,標志着教育改革又嚮前推進了一步。
從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間,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發展。科技面嚮大大拓寬,科研任務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科技經費成倍增長,1988年度科技經費首次超過年度教育經費, 1989年度科技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經費總和達10867萬元,是“六五”期 間的3.47倍;獲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間共獲得國傢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奬148項(其中國傢三大奬14項);科研與教學密切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人才培養,五年全校新開課296門,60%新編教材來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畢業論文和100%研究生學位論文都是結合科研進行的;科研工作還為培養拔尖人才提供了條件,並促進了新學科與新專業 的建設,五年新增碩士點17個、博士點9個、博士導師29名、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4個(含1 7個專業);建立了老中青結合、師生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的科技隊伍,形成了三種類型的科研組織機構,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緊密結合科研建設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設備新增值3050萬元,全校儀器 設備固定資産達1.2億元,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5個專業實驗室獲世界銀行貸款;科技開發、橫嚮合作和創辦科技産業初見成效,5年中與20幾個省市、地區和航空航天廠、院、所建立 協 作關係,5年纍计科技開發經費達2395萬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及合作有了進一步發展。
90年代,北航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1991年召開的第十二次校黨代會上確定了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大學的奮鬥目標。會議認為本世紀的最後1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北航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動員全校黨員,團结廣大師生員工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努力奮鬥。
校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以後,全校各級黨組織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會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北航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為了實現北航的發展目標,學校黨政領導及各部門在不斷地認真總結改革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綜合改革綱要》,並立足於學校整體改革和長遠發展,逐步在發展戰略、辦學體製、辦學模式、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係列較為明確、完整的辦學思路和工作方針,並積極付之實施,這就是:
在發展戰略上,提出“三部一市兩面嚮”,即學校要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門服務,要為北京市服務,同時要面嚮地方和區域經濟以及國際上可合作的部門和單位,走産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 。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在辦學體製和辦學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在學科建設上,根據學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科技 大學”的性質,按照“加強基礎、保軍轉民、發揚特色、拓寬更新、支持重點”的指導思想,搞好學科佈局和重點學科群的建設。
在隊伍建設上,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戰略地位。解放思想,敢於啓用年輕人,提倡政策上要寬鬆、工作上壓擔子、生活上關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資,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師熱愛事業,熱愛北航,穩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時要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遵循“提高質量,控製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加強管理”的方針,全力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養上,遵照“適應社會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兩條原則,突出“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重實踐、高素質和註意個性發展”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培養能面嚮未來世界,把握環境變化,適應工作轉移,具有創造品格,以研究、開發、設計為主的多層次、多規格的專門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堅持“打基礎上水平,抓聯合爭工程、促轉化創效益”的方針,發揚“團结協作,聯合攻關,知難而進,奮力拼搏”的光榮傳統,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競爭”的激勵政策,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産品研製”四個層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在內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兩製,分流發展,以係(院)為基點,因係(院)而異”以及“ 理順機製、練好內功、強化管理”的思路進行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按“管理科學化,機構綜合化,小編製完成大任務”進行組織機構調整。
經過40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北航已逐步由單科性的航空學院,發展成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主要為航空、航天、民航服務,同時面嚮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綜合性科技大學,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培養並重,同時開展繼續工程教育並接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的多層次和多規格的教育體係。設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管理學院、宇航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係、 電子工程係、自動控製係、動力係、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製造工程係、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社會科學係、外國語學院、工程係統工程係等16個院係,36個本科專業,46個碩士學科專業點,20個博士學科專業點,4個博士後學科專業流動站,5個國傢重點學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專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碩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職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級職稱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的77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瀋元、高為炳、高鎮同等3名教授。40年來共培養各 類畢業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碩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專科生1807人 。這些人才分佈在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有關部門,已經在國傢科技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成為重要的技術骨幹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1952年建立以來,與社會主義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經歷了麯折的發展過程,並在自身演進與變革中,逐步形成了獨有的辦學特色及優良的傳統,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原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黨代會上代表部黨組講話中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作為國內著名的重點大學之一,多年來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我國的四化建設和航空航天工業 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北航,就沒有我國的航空工業。”對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年表:
1952年 建立“北京航空學院”
1958年 北航師生在100天內研製成功“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在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裏往返試飛;同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和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
1977年 文革結束,高考恢復
1988年 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2001年 北航新體育館建成,並作為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場館使用;
2002年 校內院係調整;英文校名由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變更為“Beihang University”,同時擬定將中文名稱更改為“北航大學”,擬定將英文簡稱變更為BHU,但是由於校內師生及畢業校友的強烈反對而被迫終止,最終保留現有中文名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和現有英文簡稱“BUAA” 。
2005年 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合辦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
2006年 北航藝術館建成;教學科研樓(新主樓)於下半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得學校在教學硬件設施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新主樓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教學樓 黨委書記:杜玉波
校長:懷進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將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團结一致,奮力拼搏,滿懷信心地為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北航校內活動豐富,有學生社團一百餘個。
馮如杯
“馮如杯課外科技學術作品競賽”從1990年開始舉辦,每年舉辦一次。“馮如杯”意為紀念飛行英雄馮如。馮如杯參賽對象為本科生,2005年起增加論文形式的參賽作品。如果一個院係能夠連續三屆獲得總分第一名,那麽可以永久保存馮如杯。
網球協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網球協會(下稱網球協會)始建於1998年,並於2003年發展成為具有會員650餘人的學生團體,並協助組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校網球隊。網球協會於同年創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網球公開賽(BUAA OPEN)。
凌雲文學社
北航凌雲文學社創建於1989年,由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發起成立。作為文學性社團,凌雲社始終堅持“以青年之心,做青年之事”的宗旨,在全校範圍內開展文學活動,舉辦係列講座,傳播文學知識。在組織活動的同時,《凌雲》報紙的創辦,宣傳和促進了北航文學事業的發展,為北航學子展現自己的文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舞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體育館落成於2001年8月,是為了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興建的。此後,該體育館又承辦過全國男子排球聯賽,各項設施齊備。北航體育館是一個全封閉的、室內環境可調控的競技場地,總座位數5400個,其中固定座席3400個,臨時座席2000個,曾是大運會的排球場地。外形看似飛碟,北航體育館體態輕盈又充滿力量。讓人産生航空、航天、空間、宇宙的遐想,似飛碟、似航船的寓意,銀灰色現代化、高科技的造型,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校園裏獨特一景。
為了舉辦北京奧運會舉重項目比賽,該體育館進行了一係列改擴建工程,於2007年10月20日完工。改擴建後,比賽場館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固定座席3400個,臨時座席2600個。2008北京奧運會期間承接舉重比賽項目,殘奧會期間的舉重比賽項目也將在此舉行。29屆奧運會中國的第一塊金牌在這裏産生。2008年1月20日,這座北京奧運會舉重比賽的場館成功舉行“好運北京”測試賽, 當時有20位世界優秀男女運動員應邀前來,提前感受了奧運場館的魅力。
2008年8月9日,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首日角逐。在北航體育館進行的女子舉重48公斤級决賽爭奪中,來自中國廣東的陳燮霞不負衆望,她以總成績212公斤奪取該項目金牌並打破奧運會總成績紀錄。這是中國代表團在北京奧運會贏得的第一枚金牌!
中國奧運首金在北航體育館産生,國內外數百傢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浪網、搜狐網等國內媒體和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國外媒體等均以大篇幅報道。
8月10日晚,在奧運會舉重男子56公斤級决賽中,中國衹有17歲的小將竜清泉以總成績292公斤奪得金牌。
8月11日下午,在奧運會女子舉重58公斤級比賽中,老將陳豔青以抓舉106公斤、挺舉138公斤和總成績244公斤的優異成績摘得金牌,這一成績刷新了她自己保持的挺舉和總成績兩項奧運會紀錄。這也是繼雅典奧運會稱霸之後,陳豔青第二次摘得該項目的奧運金牌,她也由此成為中國女子舉重隊第一位蟬聯奧運冠軍的選手。
8月11日晚,在男子62公斤級比賽中,張湘祥以抓舉143公斤、挺舉176公斤和總成績319公斤奪得金牌。
8月12日晚,在奧運會舉重男子69公斤級比賽中,廖輝以總成績348公斤獲得金牌。
8月13日下午,在奧運會舉重女子69公斤級比賽中,劉春紅以總成績286公斤衛冕成功,同時打破該項目抓舉、挺舉和總成績三項世界紀錄。在晚上進行的舉重男子77公斤級决賽中,李宏利以366公斤的總成績摘得銀牌。
8月15日下午和晚上,奧運會舉重女子75公斤級决賽和男子85公斤級决賽相繼在北航體育館舉行。在舉重女子75公斤級决賽中,曹磊以總成績282公斤奪取冠軍,並打破抓舉、挺舉和總成績三項奧運會紀錄。
在舉重男子85公斤級决賽中,陸永以總成績394公斤奪取金牌並打破總成績世界紀錄。
至此,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隊在舉重項目收穫八金一銀,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
國際舉重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舉重協會主席馬文廣在緻詞中嚮北航領導、全體教職員工以及北航奧運場館團隊為舉重比賽所作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最衷心和最真摯的感謝,並表示要嚮北航學習、嚮航天人學習。他指出,中國舉重男隊和女隊在北航各取得4枚金牌,中國舉重隊在北航取得舉重大級別項目的突破,可以說中國舉重在北航創造了奇跡。第29屆奧運會中國隊首金獲得者陳燮霞在講話中代表舉重隊感謝北航,表示將更加努力,為國爭光,並表達了對北航的美好祝願。
國際舉重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舉重協會主席馬文廣代表舉重隊嚮我校贈送錦旗,杜玉波書記代表學校嚮國傢舉重隊贈送紀念品,李未校長代表學校嚮國傢舉重隊贈送北航體育館首日封。中國奧運舉重隊領導和教練以及獲奬運動員在北航體育館首日封上簽字留念,這些首日封將放在北航檔案館,成為永久的歷史記憶。在熱烈的掌聲中,我校為9名獲奬運動員留取手模。整個聯誼會在歡笑和掌聲中圓滿結束。 地址:北京市海澱區學院路37號
郵政編碼:100083
新郵政編碼:100191,可以更快收寄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2006年,獲批籌建航空科學與技術國傢實驗室,成為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學的重要標志。同時,學校還擁有“航空發動機氣動熱力實驗室”、“軟件開發環境實驗室”、“虛擬現實技術與係統重點實驗室”、“飛行器控製一體化技術實驗室”、“可靠性與環境工程實驗室”、“國傢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和“國傢空管新航行係統技術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2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傢級工程中心以及3個省部級工程中心。
北京一號雕塑 學校面嚮國傢和國防戰略需求,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取得了大批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學術聲譽高,社會與經濟效益顯著。“十五”以來,獲得國傢級科技奬37項,省部級科技奬勵250項,國防科學技術一等奬19項,其中:獲國傢科技進步特等奬2項、一等奬3項;獲國傢技術發明一等奬3項;主持國傢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13項,承擔國傢高技術“863計劃”475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82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1項,國防預研項目448項,其中千萬元級以上重大科研項目53餘項,人均科研經費近年來始終保持在全國高校前5名。
建校以來,先後獲得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纍计有1100餘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嘉奬,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國內高校前列。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係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此外,學校還在自動化領域的飛行模擬器研製、信息領域的海量信息多媒體實時交互工作環境、數字電視與多媒體平臺、空天地一體化空中交通服務網關集群平臺、新型慣性儀表與導航係統、應用於國傢級大型會議的電子表决係統、材料領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溫功能塗層材料、智能技術領域的多自由度機器人,乃至參與“神舟”飛船研製等方面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為國民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與武器裝備關鍵技術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貢獻,得到社會的公認與好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創建於1952年,是由當時清華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院係合併而成的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
我國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據現有史料考查,可追溯到20世紀初。1918年的三四月間,北洋政府在福州馬尾海軍學校內附設一所“飛潛”學校,設立了飛機製造科,學製3年,其程度與普通大學相當。該科畢業了一個班的學生共17人,後因經費睏難停辦。自1935年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先後在北洋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10所國立大學設立了航空高等工程教育的係科。
這些係科的設立是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的。自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列強迅速侵入並瓜分中國,使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中國人民處於水深 火熱之中。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神聖領土的侵略行徑,強烈 地 激起廣大中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國運動。為了輓救 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很多愛國青年遠涉重洋赴歐、美學習航空, 國後剋服重重睏難,以極大的愛國熱情辦航空係科,來造就中國的航空科技人才。又有很多愛國青年抱着“航空救國”的強烈願望報考各大學的航空工程係科。各高校航空係科的教師們為培養我國航空高級人才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從1936年起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共培養了近千名畢業生。他們不僅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裏參加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 黨反動派的鬥爭,也為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航空工業和航空高等教育事業創造了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也為中國航空工業的創立、發展以及航空高等教育的新生開闢了廣阔的前景。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不再受帝國主義的欺凌,國傢把建立新興的航空工業作為發展經濟和鞏固國防的一個重要支柱,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把人民空軍和航空工業的建設提到重要 議事日程。與此同時,中央也極為重視航空高等教育事業的建設。1951年1月,中國政府代 表團赴蘇聯,在與蘇聯談判援助中國建立航空工業時,就將發展中國的航空高等教育及聘請蘇聯專傢事項作為重要內容。同年3月全國高等學校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院係調整,對國內大學原有的航空工程係、科作了初步調整:清華大學、北洋大學、西北工學院和廈門大學的航空係 ,合併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雲南大學航空係並入四川大學航空係;原中央工業專科學校航空科和華北大學航空係合併成立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航空係。1952年5月,根據周恩來總理要辦專門的航空大學的指示及中央軍委作出的《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决議案》中籌建航空學院的决定 ,中央教育部又製定出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計劃,對航空院係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同年6月中央重工業部、中央教育部决定,並經國傢財經委員會批準及中央軍委同意,正式籌建北京航空學院。
1952年10月25日,在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和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航空係合併的基礎上,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學——北京航空學院(1988年4月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以下簡稱北航)。
建校初期,百事待興。為加速建成北航,采取了“教學改革與基本建設齊頭並進”的工作方針,遵照中央“一邊倒”與“先搬過來後消化”的嚮蘇聯學習的方針,聘請了一批學模式進行了教學改革,建立了成套的教學管理組織和制度,設立了飛機、發動機兩個係,各設置設計、工藝兩個專業,成立了12個教研室、5個專業實驗室,開始了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使教學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軌。在1953年10月正式進入新校址前,全校師生員工分散藉居在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等城內外三個地點。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澱區柏顔莊選定校址後,6月1日就在四周沒有公路的一片農田及墳堆土窪上正式動工興建,數千名建築工人日夜奮戰,半年之內就完成了6萬平方米的建築。同年10月全體學生及部分教職工即遷居新校,開始正常的學習與工作。計劃中的基本建設任務到1957年基本完成,竣工面積135 245平方米,修建道路64160米,完成投資3560餘萬元。
1954年6月,武光被任命為北航第一任院長。同年,為適應航空工業建設的需要,北航增設飛機設備、航空材料兩個係以及航空儀表與自動器、飛機電氣設備、特種設備、金相熱處理、鑄造、壓力加工和焊接7個專業。
1956年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議關於“知識分子中間的絶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傢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論述和嚮科學進軍的號召,給全校師生以極大的鼓舞。院黨委及時召開了黨員代表會議,動員嚮科學進軍,並成立科學研究部統一規劃、領導、組織全校科研工作,召開了北航第一屆科學討論會,出版《北京航空學院學報》,由此北航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出現了新的局面。
1956~1957年,根據我國12年科學規劃的要求,北航在國內率先設立導彈類、管理類以及理科與工科相結合的空氣動力學等專業。增設了導彈設計、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動力學、無綫電設備、航空工程經濟、儀表工藝等專業,成立了當時國內航空高等院校惟一的航空工程經濟係。這樣就開始有了不同於蘇聯模式而根據我國航空工業實際需要自行設置的新專業,並成立了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及噴氣發動機原理3個研究室。
為了貫徹中央提出的提高教學質量、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這一時期黨委明確提出“為提高航空工程師的培養質量而奮鬥”的目標和任務,要求廣大學生和青年教職工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關於“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指示;對全體教師和各級幹部提出了負起全面培養學生的責任,自覺地把教學和教育工作統一起來的要求,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加強對體育活動的領導;認真貫徹“學少一點,學好一點”的原則,結合我國和北航的實際修訂了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法工作;倡導廣大學生要樹立“艱苦頑強、獨立鑽研”的學習態度,培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組織多種多樣的思想教育和群衆文化體育活動,使這一時期學校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1958年,在黨的總路綫和教育方針指引下,北航開展勤工儉學,提倡並實踐教學與科研、設計、 生産的四結合,開展了航空型號研製工作。全校師生在100天內,完成了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的“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的研製,同年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裏的航綫試飛;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於同年9月22日在東北白城子靶場發射試驗成功;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即在安2型飛機上安裝了自行研製的無人駕駛控製係統,將該機改裝成無人駕駛飛機,於同年9月25日試飛成功,為我國無人駕駛飛機的發展開了先河。
1958年9月28日至10月16日,在國防部舉辦的“北京航空學院‘十一’獻禮展覽會”上,展出了上述成果。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黃剋誠等黨政軍領導110多人前往參觀。周恩來總理作了指示,朱德等5位元帥在參觀時題了詞。結合型號研製,教師理論聯繫實際地指導高年級學生真刀真槍進行畢業設計,不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推動教學與科研的發展,也提高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還出現了艱苦奮鬥、敢想敢幹、勇於創新的好風尚。同年,北航還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火箭係和航空無綫電係。
1958年新設立解算裝置、火箭地面機械與發射裝置專業。1959年又設立航空非金屬材料、腐蝕與表面保護、無綫電導航、雷達、遙控遙測、航空原子能發動機設計等新專業,建立了火箭發動機、導彈控製係統等研究室,連同前已建立的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噴氣發動機原理及陀蠃儀研究室,形成了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的中心。1959年5月,中共中央發佈了《關於在 高等學校中指定一批重點學校的决定》,北航成為全國第一批16所重點高校之一。 這是對北航成 立7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
1959-1960年還進行了運動機、高空高速靶機、單人飛行器、伊爾18型飛機無人駕駛控製係統、中程導彈、衝壓發動機等型號及各種國防新技術研究。與瀋陽滑翔機廠共同設計製造的我國第一架運動機於1960年試製成功。在高強度耐熱鈦合金及鋁合金、液浮陀蠃、銀鋅高能電池、水銀引電器、高溫電阻絲、化學銑切工藝、電脈衝工藝等新材料、新元件、新工藝等研製上也取得了成功。建立了超音速風洞、熱應力實驗、衝壓發動機試車臺、中推力液體火 箭發動機試車臺、動態模擬設備及高空實驗室等多項重大實驗設備。1960年增設航空核動力、航空工藝和工程物理係,1961年又設立飛行器自動控製係。至此,北航已設立了10個係35 個專業。
1961年以後,北航認真貫徹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高教60條”,壓縮規 模,修訂教學計劃,減少學時,貫徹“少而精”的教學原則,整頓了教學秩序,對在前3年“教育革命”中大搞群衆運動,違反了教學工作中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規律以及科 研工作後期戰綫過長、計劃指標過高、速度要求過快的做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了糾正。在專業上也作了調整,取消了核動力係和工程物理係,專業數減為25個。調整工作取得了成效 。這一階段的室內爆炸成形工藝、全晶體化多普勒導航雷達、28路遙測設備、0.02微米精度 陀蠃動平衡機、浮子式積分陀蠃儀等科研成果屬國內首創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還進行了高 空高速靶機的研製和美製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殘骸的分析等工作。研究室的設置經過調整後 確定為空氣動力學、飛機結構力學、航空噴氣發動機、陀蠃儀表及慣性導航、無人駕駛飛機控製技術、液體火箭發動機、無綫電導航、自動控製技術、航空核動力及測試技術等10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教學工作中斷,當時在校的4 968名學生全部停課,學校停止招生,廣大幹部、教師受到嚴重迫害,教學、科研和學校各方面工作遭到全面破壞。1971 年開始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到1976年共招收普通班學 員4558名(學製3年)、進修班學員1067名(學製1年)。由於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各門課程起點低,又以“ 階級鬥爭”作為主課,違背學校教育的客觀規律,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使得人才培養質 量和數量都嚴重下降。廣大教職工為維護教學科研正常秩序進行了各方面的鬥爭和抵製,在極其睏難的條件下,想方設法提高教學質量,堅持科學研究。相繼開展了高空高速靶機、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殲6飛行模擬器等型號研製並且承擔了200多項的課題研究,還率先在國內研 製成功全金屬蜂窩機翼膠接工藝及設備、X—6000噸橡皮囊成形液壓機及X—1200噸立式橡皮 囊深壓延液壓成形機、無氰鍍鎘鈦新工藝、700°C溫度自補償電阻應變片及高溫粘結劑、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及其地面設備、渦噴11發動機等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文革”期間研製成功的很多項目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了奬勵。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通過撥亂反正,北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逐步轉嚮正常,出現了欣欣嚮榮、全面發展、質量與效益同步增長的景象。
1977年恢復全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1978年又恢復研究生招生。1978年北航按6大類21個專業組織本科生招生,它們是: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飛行器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數學力學類,含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航空結構力學與強度2個專業; 航空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發動機設計、固體火箭發動機設計2個專業;航空材料及機械製造工程類,含航空金屬材料及熱處理、航空非金屬材料及成形工藝、金屬腐蝕與防護、航空焊接、飛行器製造工程5個專業;航空自動控製類,含航空陀蠃儀表與慣性導航、航空儀表與傳感器、航空液壓氣壓附件、航空電機電器、飛行器自動控製5個專業;航空電子及計算技術類,含遙控遙測、電子計算機、雷達與導航、微波技術4個專業。
1978年7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11月恢復製造工程係的建製。是年製定了北航8年(1978~1985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建了無人機研究所,恢復了空氣動力學研究室,成立了發動機部件研究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决策,北航的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工作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9年,根據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精神,學校在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上,開始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工作中去。“文化大革命”使黨的肌體受到嚴重損害。為了擺脫多年來“左”的思想的束縛、影響和林彪、“四人幫”假馬剋思主義謬論的毒害,使廣大黨員幹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北航於1979年下半年集中進行“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討論的補課,從1980年至1983年,又先後召開過7次100人左右的擴大的黨委學習會、8次400人左右的基層幹部學習會,舉辦過200多人參加的經濟理論讀書班和有227人參加的《鄧小平文選》讀書班,組織了中央關於“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指示的學習和討論,使黨員幹部的思想逐步從“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提高對三中全會重新確立馬剋思主義的思 想路綫、政治路綫和組織路綫的偉大意義的認識,增強了對黨中央的信任、擁護和愛戴,保證了學校黨組織的團结一致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在學校的貫徹執行。學習和討論也為明確辦學方向,即把北航建設成為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以工為主,理工結合,重視管理的社會主義的重點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大學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1979年學院黨委調整和加強了領導班子的建設,貫徹執行了黨委領導下的院長分工負責製, 初步剋服了黨政不分的傾嚮,建立起院長辦公會議和黨委、教學科研、後勤三個方面的辦公會議制度,逐步加強了院行政領導的職能,以有利於工作着重點的轉移。
同年,設立了院學術委員會,圍繞認真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的總要求,修訂了教學計劃,成立了第一、第二基礎課部(1984年對外分別稱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和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開始試行學分製教學,對外語、高等數學課采取分班教學,提出外語教學4年不斷綫,積極醖釀啓發式教學、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加強了對科研項目的計劃管理, 逐步使全院科研項目納入國傢計劃和航空工業部科研規劃,召開了院第四屆科學討論會。
1980年3月召開了全院第二次實驗室工作會議,由此持續開展了有組織、有領導的為期3年的全院實驗室整頓驗收工作,為80年代新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9月,學校對飛行器設計與 應用力學係05大班的104名新生,進行啓發式教學、加強學 生能 力培養的教改試點。在整個試點過程中,都貫穿着教師講授為主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原則, 大力精簡講授的教材,壓縮講課時數,安排自學時間,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同年學校形成拓寬專業、按學科劃分專業類的設想,把幾個相近的專業合併為一個專業類,按專業類招生和培養,按專業分配,在同一專業類中,不同專業約有200學時的不同的選修課。
這一年院長瀋元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81年初恢復航空工業係統工程係後,學校形成了8個係、10個專業類、27個專業的格局:
(1)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有一個專業類:材料科學與工程類,含金屬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金屬腐蝕與防護,高分子與復合材料,材料加工五個專業方向。
(2) 電子信息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無綫電工程類,含微波技術與天綫、導航、雷達、遙控遙測4個專業。
(3) 航空自動控製係,有2個專業類:航空自動控製類,含飛行器自動控製、航空陀蠃與慣性導航、航空電器工程、航空儀表與測試4個專業;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類,含流體控製與操縱係統1個專業。
(4) 發動機係,有1個專業類:發動機設計類,含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2個專業。
(5) 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有2個專業類:飛行器設計類,含飛機設計、有翼導彈設計、高空設備3個專業;航空工程力學類,含固體力學、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3個專業。
(6)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類,含電子計算機、計算機 軟件2個專業。
(7) 航空製造工程係,有1個專業類:航空製造工程類,含航空焊接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機械加工工程、機械製造自動控製工程4個專業。
(8) 生物工程係;,屬於北航一流專業,是在我國載入航天事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於2001年年底成立的,經過”211”、“985”學科建設,目前已在生物力學、空間生物技術、空間生態生保、人體行為工程、生物醫學儀器和信息等領域都有了迅速的發展。現有生物工程本科專業和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碩、博士點,擁有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9) 宇航學院;雖然號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是宇航的實力卻在哈工大之下,沒有辦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北航的宇航學院的實力在全國範圍內都是超一流的。
(10) 土木工程係 進入80年代後,學校科研工作在“全國重點高等學校應努力辦成教育中心和科學研究中心” 的方針指引下,科研專職機構逐步恢復並得到發展,科研面嚮從單一承擔軍口任務逐漸拓寬,承接了很多民品任務,並開展高新技術的預研工作以及面嚮國民經濟主戰場的科技開發工作,科研項目大量增加,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北航研製成功的無偵5高空無人駕駛照相偵察機(含無人飛機整機、渦噴11發動機及遙控遙測信標三合一地面控製和機載設備)於1981年裝備了部隊。 這是北航第一個交付部隊使用的自行研製的飛行器整機(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1983年以 北航為主研製的殲6飛行模擬器經過國傢鑒定交付空軍使用,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臺殲擊機型飛行模擬器(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研製成功了非正弦正交函數(walsh函數)遙測係統(獲國傢發明二等奬);還研製成功了傘翼5號及蜜蜂1~3號係列超輕型飛機。由寧晃教授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高歌發表的《沙丘駐渦火焰穩定器設計原理及方法》論文,解决了航空發動機多年來燃燒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並在現有國産發動機上得到應用,是我國航空技術上的重大發明(獲得國傢發明一等奬)。
1981年,國務院批準北航為首批學位授予單位之一,有11個博士專業點和17個博士生指導教師,並有28個碩士專業點。從這一年起,北航招收的研究生均為學位研究生,並相應地製定了一整套研究生的招生、培養和學位授予的規定與辦法,招生規模也逐步擴大。
1982年,院黨委舉行擴大會議,提出全院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振奮精神,挖掘潛力,有所作為,全面貫徹以調整為中心的八字方針,調整與改革相結合,在調整中提高。中心點是沿着把學校辦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方向,大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各項工作都要圍繞這個中心統籌安排。這一年在部黨組和市委大學部的直接領導下,進行院級領導班子的調整工作,具備幹部“四化”條件的院黨政領導新班子6人,平均年齡為52歲,為開創北航的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3年是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頭一年,學校把以改革的思想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與整個過程,始終抓住培養又紅又專的高質量人才作為指導 思想和基本任務,提出從學校作為教育單位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全面而係統地改、堅决而有秩序地改的改革思路,進行機構改革、幹部調整和定編工作,將18個部、處、辦調整為16個 , 39個科室合併成為16個,52名部、處級幹部減至36名,66名科級幹部減至46名,取消秘書長 、教務長、總務長職務設置。與此同時開始以食堂科改革為中心的後勤單個科室改革試點。 在按黨章規定對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進行試點後,當年10月開始全面改變係的領導體製,實行係主任負責製,將係黨委改成係總支。這一年還製定了1984~1990年北航發展規劃。同年學校增設了應用數學、機械設 計和鈑料塑性成形工藝專業。
1984年,北航被列為全國“七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5所高等院校之一,並成為被國務院首批批準設立研究生院的全國22所大學之一。1984年,在前一年機構改革、幹部調整、人員定編和製定學校七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經過第十次院黨代會、教職工代表會等反復醖釀討論,並徵求一部分中老年教師和職工意見,製定了《北航改革工作方案》。經航空工業部批準並明確北航為部內院校改革試點單位。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必須促進學校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的實現;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和科學水平 , 培養出質量高、品種多的人才,研究出高水平的科學成果;中心環節是教學、科研等業務改革;方法是從管理改革入手。當年改革方案中提出的措施都取得了進展,製定並實施了《關 於擴大係級單位自主權和加強係主任負責製的十條措施》、《關於幹部職級待遇的暫行規定 》和各類人員的崗位責任製、工作規範及考核辦法,嚴格控製人員編製。這些改革措施推動了發展規劃的落實和各項工作,調動了各級幹部和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這一年也 提出了加速北航教改的方案,方案提出一切教學改革都不能離開辦學指導思想,即一個根本任務(培養人),兩個中心(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三個面嚮(面嚮現代化、面嚮世界、面嚮未來)。教改的具體實施應貫徹“五改一展寬”的要求。五改為:把灌輸知識型的教學改 為培養能力型的教學;把“抱着走”的教學改為學生獨立自主的教學;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改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啓發、誘導)的教學;把分割式的教學(即德、智、體相互 分割,專業課和基礎課分割,各學科之間、各教學環節之間、教師之間等相互分割)改為融合一體的教學;把單一的課堂教學改為多種環節互相結合的教學。一展寬就是把窄而尖的專業擴展為寬而厚的專業。同時提出在全校推廣05大班教學改革試點經驗,在教學內容掌握上要求通過“講一、練二、考三”(即講一部分,練一部分,考全部分的方法);要提高平時成績 在學期總成績中的比重。根據中央教育部《關於做好高等學校工科本科專業名稱整理和調整工作的通知》和航空工業“保軍轉民”擴大專業面嚮的精神,這一年還對金屬材料等18個專業的名稱作了調整。
1985年7月,院黨委通過《關於實行院長負責製的决議》,並經航空工業部黨組批準,北航試行院長負責製,12月製訂了院長負責製條例,次年1月正式開始實行。
1985年北航全面開展教學改革。在多年教學改革實踐的基礎上,製定並推行以彈性教學計劃為基礎的全面加權學分製,把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納入教學計劃;把教學內容分成必修、限修、任選三類;把完成德、智、體教學活動的“量”與“質”均折算成學分來表示,以保證德、智、體三育的統一和基本規格與因材施教的統一。新的教學計劃和管理辦法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能動性,把嚴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統一起來。這一年成立了信息工程、管理信息係統、工業外貿、英國語言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新專業並開始招生,成立了工程係統工程係。
1986年召開了全院科技工作會議,會上在總結“六五”科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交流了工作經驗,製定了北航科技工作的若幹管理條例,並結合本院實際製定了開放、搞活 、競爭的科技工作方針,要求按基礎性研究課題、應用性科研課題、開發實用性強的課題3個層次開展科技工作,團结協作,聯合攻關,動員全校教職工行動起來開創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當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具有教授、副教授任職資格的審定權,並批準北航作為全國高校第二批教師職務評審試點單位 ,全面開展15個技術職務係列的職務評審工作。通過職稱改革使學校技術職務結構有了較大變化:1985年前全院有教授45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其它高級職稱的24人,合計362人,講師811人 ,工程師380人,合計1191人;至1987年全院具有各個技術係列的高級技術職稱的共有860多名,其中教授113人,研究員10人,副教授493人,高級工程師、副研究員189人,講師、工程師等1239人;年齡結構等也趨於合理,促進了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的發展。
這一年成立了管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教育研究所。
在1983年全院初步定編的基礎上,1987年又進行定編工作,全院教職工人數從1982年的4427人,減少到1987年的4327人,而這5年共補充了750人(其中40歲以下的有713人) ,並開始執行離退休制度。通過控製教職工編製,促進人員合理流動,補充了年輕人員,調整了人員結構,實現了航空工業部要求北航的控編指標。當年還開展了對各類人員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自我總結考核、群衆監督評議與領導考核審定相結合的辦法。定編、人員考核、職稱、工資等人事管理改革的開展,將北航管理改革不斷引嚮深入。
1988年4月,經國傢教委批準,北京航空學院改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同年經國傢教委批準,北航空氣動力學、航空發動機、機械學、航空陀蠃及慣性導航、飛行器導航控製係統5個學科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黨的十三大召開以後,廣大師生員工對如何深入進行北航各方面的改革以適應不斷發展的 形勢需要極為關心。學校黨政領導組織有關部門、團體分別就如何實現為整個國民經濟服務的辦學目標、深化管理改革、進一步完善院長負責製、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進一步改善財政收支狀況等問題,展開全面的研究、討論,形成了“北航深化教育改革的總體設想”,並在1988年4月召開的北航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報告了總體設想的思路和內容。之後又經副處級以上幹部討論和校教代會三屆四次會議審議,1989年3月在全校提出北航“深化管理改革 總體構想”。其基本點是以建立一校兩製的新體製為主綫,逐步開展一係列的配套改革,並按分步進行、逐步到位的配套改革的原則提出了6條措施。在改革開放以來的10年間,北航已在五個方面發生了重要轉變:辦學面嚮已由單一的面嚮航空轉變成以航空、航天為主,面嚮整個國民經濟;學科結構已由單一的工科結構發展成為以工為主, 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科性結構;學生層次結構由以本科生為主,轉變成為有訪問學者、博士後、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雙學位生、助教進修生、研究生班學生、本科 生、專科生及以單科進修為主的崗位培訓生等多個層次,初步建成了各種不同規格的人才培養環境;由以教學為中心,轉變為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的多功能辦學模式;由封閉辦學,轉變為開放型 辦學。10年間北航采取多種形式,逐步擴大和加強了國際交往與學術交流。先後與7個國傢 與地區開展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進行科技項目合作研究,召開雙邊學術研討會,互派訪問學者, 參加學術會議,聯合培養研究生等;與20個高校和研究機構簽訂了正式協議,聘請了36名教 授 、專傢為北航名譽教授、顧問教授或兼職教授;來校講學、學術報告、參觀訪問、商談合作事宜的外賓逐年增多,1988年達400多人;從1979年到1988年選派出國進修、訪問及學習的有783 人,其中學生79人,很多師生均學成回國,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也擴大了北航 的影響。
1989年北航又被列為“八五”期間全國14所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並被航空航天部授予“有重大貢獻的單位”稱號,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及宇航學院。這一年“ 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養”、“北航優化本科教學過程的改革”、“材料力學優秀教學質量與優質課程建設”等3項成果獲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奬。
根據1985年版教學計劃修訂的1990年新版教學計劃於同年在本科新生中開始執行。新版教學計劃進一步落實全校統一的德育教學計劃、加強基礎的指導思想和“前三年按專業大類打好基礎,後一年按需調整專業方向”的思路組織教學,專業由33個專業組並為17個專業類 ,工程設計與實踐能力的環節也有所增加,並適當增加課內負擔,標志着教育改革又嚮前推進了一步。
從1986年到1990年的“七五”期間,北航的科技工作又有新的發展。科技面嚮大大拓寬,科研任務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科技經費成倍增長,1988年度科技經費首次超過年度教育經費, 1989年度科技經費名列全國高校第五位,五年科研經費總和達10867萬元,是“六五”期 間的3.47倍;獲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七五”期間共獲得國傢及省、部、委科技成果奬148項(其中國傢三大奬14項);科研與教學密切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人才培養,五年全校新開課296門,60%新編教材來自科研成果的支持,80%本科生畢業論文和100%研究生學位論文都是結合科研進行的;科研工作還為培養拔尖人才提供了條件,並促進了新學科與新專業 的建設,五年新增碩士點17個、博士點9個、博士導師29名、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4個(含1 7個專業);建立了老中青結合、師生結合、專職與兼職結合的科技隊伍,形成了三種類型的科研組織機構,成立了航空航天部科學技術研究院北航分院,全院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 格局基本形成;緊密結合科研建設一大批有特色的研究基地,5年科研設備新增值3050萬元,全校儀器 設備固定資産達1.2億元,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和5個專業實驗室獲世界銀行貸款;科技開發、橫嚮合作和創辦科技産業初見成效,5年中與20幾個省市、地區和航空航天廠、院、所建立 協 作關係,5年纍计科技開發經費達2395萬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及合作有了進一步發展。
90年代,北航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1991年召開的第十二次校黨代會上確定了把北航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技大學的奮鬥目標。會議認為本世紀的最後1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也是北航建設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動員全校黨員,團结廣大師生員工為實現上述目標而努力奮鬥。
校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以後,全校各級黨組織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四大以及各次全會精神,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北航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為了實現北航的發展目標,學校黨政領導及各部門在不斷地認真總結改革和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製定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綜合改革綱要》,並立足於學校整體改革和長遠發展,逐步在發展戰略、辦學體製、辦學模式、學科建設、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模式、科學研究、管理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係列較為明確、完整的辦學思路和工作方針,並積極付之實施,這就是:
在發展戰略上,提出“三部一市兩面嚮”,即學校要為航空、航天、民航三大部門服務,要為北京市服務,同時要面嚮地方和區域經濟以及國際上可合作的部門和單位,走産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 。在這一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在辦學體製和辦學模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在學科建設上,根據學校“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科技 大學”的性質,按照“加強基礎、保軍轉民、發揚特色、拓寬更新、支持重點”的指導思想,搞好學科佈局和重點學科群的建設。
在隊伍建設上,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戰略地位。解放思想,敢於啓用年輕人,提倡政策上要寬鬆、工作上壓擔子、生活上關心、思想上要有感情投資,采取措施使青年教師熱愛事業,熱愛北航,穩定地在北航工作;同時要創造條件,積極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遵循“提高質量,控製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加強管理”的方針,全力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
在人才培養上,遵照“適應社會需要,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兩條原則,突出“厚基礎、寬知識、強能力、重實踐、高素質和註意個性發展”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培養能面嚮未來世界,把握環境變化,適應工作轉移,具有創造品格,以研究、開發、設計為主的多層次、多規格的專門人才。
在科技工作上,堅持“打基礎上水平,抓聯合爭工程、促轉化創效益”的方針,發揚“團结協作,聯合攻關,知難而進,奮力拼搏”的光榮傳統,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競爭”的激勵政策,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産品研製”四個層次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在內部管理改革上,按照“一校兩製,分流發展,以係(院)為基點,因係(院)而異”以及“ 理順機製、練好內功、強化管理”的思路進行內部管理體製改革,按“管理科學化,機構綜合化,小編製完成大任務”進行組織機構調整。
經過40年的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與發展,北航已逐步由單科性的航空學院,發展成為 具有航空航天特色,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相結合,主要為航空、航天、民航服務,同時面嚮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綜合性科技大學,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格局和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培養並重,同時開展繼續工程教育並接收博士後研究人員和訪問學者的多層次和多規格的教育體係。設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管理學院、宇航學院和材料科學與工程係、 電子工程係、自動控製係、動力係、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製造工程係、應用數學與應用物理係、機械工程與電氣工程係、社會科學係、外國語學院、工程係統工程係等16個院係,36個本科專業,46個碩士學科專業點,20個博士學科專業點,4個博士後學科專業流動站,5個國傢重點學科。
1992年12月,全校共有本專科生6149人;在校研究生1212人,其中碩士生1035人,博士生177人。全校教職工4132人,具有教授等正高級職稱的228人,具有副教授等副高級職稱的77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瀋元、高為炳、高鎮同等3名教授。40年來共培養各 類畢業生34550人,其中博士生176人,碩士生2563人,本科生29888人,專科生1807人 。這些人才分佈在航空、航天和國民經濟有關部門,已經在國傢科技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成為重要的技術骨幹力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1952年建立以來,與社會主義新中國同呼吸、共命運,經歷了麯折的發展過程,並在自身演進與變革中,逐步形成了獨有的辦學特色及優良的傳統,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原航空航天工業部部長林宗棠在北航十二次黨代會上代表部黨組講話中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作為國內著名的重點大學之一,多年來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為我國的四化建設和航空航天工業 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北航,就沒有我國的航空工業。”對北航的工作做了充分的肯定。 1952年 建立“北京航空學院”
1958年 北航師生在100天內研製成功“北京一號”輕型旅客機,在9月24日試飛成功,並進行了京滬間2500公裏往返試飛;同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和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
1977年 文革結束,高考恢復
1988年 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2001年 北航新體育館建成,並作為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排球比賽場館使用;
2002年 校內院係調整;英文校名由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變更為“Beihang University”,同時擬定將中文名稱更改為“北航大學”,擬定將英文簡稱變更為BHU,但是由於校內師生及畢業校友的強烈反對而被迫終止,最終保留現有中文名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和現有英文簡稱“BUAA” 。
2005年 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合辦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
2006年 北航藝術館建成;教學科研樓(新主樓)於下半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使得學校在教學硬件設施上有了大幅度地提升,新主樓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教學樓 大學 附中 學府 北航 班長 外長 外交傢 政治人物 機構 科學 飛機 可靠性工程 工程係統工程係 北京師範大學 人物 教育 教授 科技 航天 航天器 個人 北京 政協 圖書館 高校圖書館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安徽人民廣播電臺 更多結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海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土木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生物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理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汽車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語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程係統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飛行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附屬中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圖書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體育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材料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自動化學院檢測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電子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宇航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動力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銀川函授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校醫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醫院海澱區花園路北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軟件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軟件開發環境國傢重點實驗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法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外國語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等工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化學與環境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育培訓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數學與係統科學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美校友總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教育基金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國旗護衛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海學院東盟國際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物理科學與核能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