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北京服裝學院投訴電話 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北京服裝學院是全國唯一以服裝命名,藝、工、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有鮮明特色的全日製公辦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始建於1959年,原名北京紡織工學院,現設有5個二級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材料工程學院、商學院、工業設計與信息工程學院)、2個係(外語係、美術係)、18個本科專業、1個第二學士學位點、11個碩士點,有3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和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並成為“首都服飾文化與服裝産業”研究基地。現有各類在校生7400餘人。
學校一貫遵循“一切為了學生成纔”的辦學理念,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並形成了“堅持藝工結合,圍繞服裝將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服飾文化相融合、藝術設計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辦學特色,並承擔了重大科研項目數百項,獲國傢發明奬、科技進步奬及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奬70餘項,獲多項國傢發明專利。藝術類專業師生獲國際國內重大賽事奬項200餘項。
學校積極探索産學研結合、合作辦學的新路子。先後在衆多企業、科研機構建立了教研基地和教學實踐基地。與國際國內衆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
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北京服裝學院以自身的優勢與特色,在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為2008年奧運會和北京建設“時裝之都”做貢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 |
|
北京服裝學院是全國唯一以服裝命名,藝工為主,藝、工、經、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全日製普通高等學校。學校始建於1959年,原隸屬於紡織工業部,1998年劃轉北京市為主管理。
近年來,學校秉承“求是創新、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堅持特色辦學,建立了“藝術教育與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結合,民族服飾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服裝教學體係。學校現有各類在校生北京服裝學院南門7000餘人,教職員工700餘人,設有5個二級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商學院、工業設計與信息工程學院)、2個係(外語係、美術係)、2個教學部(社科部、基礎課部)、1個教學中心(計算機信息中心)及國際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部和研究生部。有18個本科專業,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第二學士學位點、4個雙學位點。有3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服裝設計與工程、設計藝術學、材料學)和3個市級科研機構(北京市服裝材料研究開發與評價重點實驗室、首都服飾文化與服裝産業研究基地、服裝北京市技術轉移中心)。有全國“十佳”特色博物館之一的民族服飾博物館。
學校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留學生和繼續教育,形成了以本科為主的多層次辦學格局。學校按照“揚優、支重、改老、扶新”的方針,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的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服裝設計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藝術設計3個專業被確定為北京市品牌建設專業。增設了適應首都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英語、廣告學、電子信息工程、攝影、繪畫、動畫等6個專業。課程改革取得了標志性成果,學校承擔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教育部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北京市級教改項目,獲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二等奬等奬項。3年來,教師出版教材及各類參考書120部,另有《服裝工業製板》等14部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合成纖維生産工藝學》、《服裝紙樣設計原理與技術》等一批特色教材多次印刷,被國內其它院校同類專業廣泛選用。
學校積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十五”以來,承擔國傢、省部級及各類科研項目806項,獲得國傢、省部級奬勵10項。連續三年(2004~2006)均有項目獲得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其中我校主持完成的《PA6/PE共混海島法超細纖維及人造麂皮的開發和産業化研究》項目,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北京奧組委組織的“2008奧運會開閉幕式創意方案”徵集活動中,學校“奧運會開閉幕式服裝創意方案”被評為優秀標;2008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製服(包括工作人員、志願者、技術官員服裝三大類)、奧運火炬接力手服裝、中國運動員領奬服等5類服裝均由我校設計完成。在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佈的2004、2005、2006年度全國高校獲國傢科技三大奬勵項目(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技術發明奬、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統計排序中,北京服裝學院分列第36、38、40位。
學校堅持培養理論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和創新能力強、身心健康的各類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三年來,非藝術類學生獲得全國大學生創業方案大賽銀奬、北京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作品比賽特等奬、北京市大學生物理競賽特等奬、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特等奬等各類奬項213項,申請發明專利3項,發表學術論文49篇;藝術類學生獲國際國內大賽奬項592項,包括“漢帛杯”國際青年設計師作品大賽金銀奬、“2006‘大連杯’中國青年時裝設計大賽暨中國國際服裝創意設計邀請賽”金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雅緻中華”服裝設計大賽金奬、第53屆世界小姐季軍、戴比爾斯中國鑽飾設計一等奬、“2006CCTV時尚中國”首飾設計大賽鑽石組金、銀、銅奬等重要奬項。特別是在2007年國際鑽石高階會議(HRD)鑽飾設計大奬賽中,全球有44件作品入圍,來自中國的8件入圍作品中有6件出自北京服裝學院,為此,比利時王儲妃瑪蒂爾德公主殿下親臨學校,主持該大賽中國地區獲奬作品發佈儀式。
在國際與地區間,與法、意、英、日、韓等國及港澳臺地區許多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通過開展學術交流、舉辦學生活動、師資培訓等,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香港桑麻基金會、意大利卓凡尼·華倫天奴公司、美國PLAYBOY公司、香港渝振集團公司、信達集團、北京愛慕內衣有限公司等國(境)內外企業在學校設立了多項奬學、奬教金。
為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成纔,學校在社會知名人士和知名企業的資助下,設立了“錢之光奬學金”、“桑麻奬學金”、“金寶奬學金”、“齊魯石化奬學金”、“奮鬥成纔奬學金”、“奮進創新奬學金”、“風格與設計奬學金”、“天然奬學金”、“白領奬學金”、“愛慕奬學金”、“忠信奬學金”“上海和氏璧奬學金”等專項奬學金。另外,學院設立了綜合奬學金和單項奬學金,獲奬面約為在校生的50%。為幫助家庭經濟睏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學校還以助學貸款、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緑色通道等方式為特睏生解除後顧之憂。
建校49年來,學校嚮社會共輸送畢業生2萬餘名,許多已成為紡織服裝行業的領軍人物。近年來學校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0%以上,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表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很高。2005年、2007年,北京市分別授予我校“功勳學院奬”和“時裝之都建設育人貢獻奬”。
北京服裝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校訓精神,努力建設成為“首都服裝業人才培養中心、服裝科技研發中心、服飾文化傳播中心”,不斷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紡織服裝強國做出積極的貢獻。 |
|
黨院辦
組織部、統戰部、黨校
宣傳部
紀檢監察處、審計室
工會
學生工作部、學生處、武裝部
保衛工作部、保衛處
教務處
研究生部
科學技術處
人事處
財務處
招生就業處
國際合作處
後勤管理處
離退休工作處
後勤服務集團
國有資産管理處 |
|
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
商學院
信息工程學院
外語係
造型藝術係
基礎課教學部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計算機信息中心
國際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部
北校區(小湯山校區) |
|
高緒珊
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1964年畢業於北京化纖工學院化學纖維專業,1980年公派赴日本東京工業大學作訪問學者,1987年獲東京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並多次赴日本、韓國、奧地利、澳大利亞、中國臺灣等地講學。研究方向:新纖維材料的開發,纖維材料的改性及其紡織染後加工。主要研究題目有:新型分形(Fractal)滌綸的開發及推廣應用;納米導電及抗靜電纖維的開發;中國-澳大利亞合作開發新型纖維等。曾獲國傢發明三等奬一項,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奬一項以及其他部級奬多項。編著有“纖維應用物理學”、“導電纖維及抗靜電纖維”等多册著作和論文100多篇。曾獲國傢優秀留學回國人員表彰;獲國傢級有突出貢獻專傢稱號;獲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傢稱號。
劉瑞璞
教授,1958年生,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1984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製衣企業研修。現任北京服裝學院設計藝術學科帶頭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服裝紙樣設計係統(PDS)和服裝語言與技術的教學、實踐與科研工作20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PDS數字化技術和男裝語言的TPO規則及應用的理論與實踐。主持省部級課題2項,合作課題2項。在PDS智能化研究和男裝語言與國際慣例兩個領域做了一定的開創性工作並取得階段性成果:曾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二等奬一項,部級科學進步三等奬一項,出版《紙樣設計原理與技術》、《男裝語言與國際慣例》等專著、教材5部,發表論文20餘篇,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一項。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稱號及紡織服裝領域“桑麻教育奬”。
王 銳
教授,碩士生導師,材料學學科帶頭人,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1986年7月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92年4月在北京服裝學院,獲碩士學位;2003年6月在四川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與改性,超細纖維製備及結構、性能研究。先後共參加國傢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其中作為課題負責人主持項目7項,現已有4項通過省部級鑒定。曾獲香港桑麻紡織科技一等奬1項。獲發明專利1項。 近年在國內外科技、學術刊物等發表論文28篇,CA收錄3篇。
陳祖剛
教授,1945年1月生, 1968年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係物理專業,1983年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與天文係,獲理學碩士學位。畢業以來,一直從事物理學的教學工作,教學效果良好,多次榮獲院教學優秀奬,曾獲桑麻奬教金,2004年榮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多年來一直指導大學生物理競賽,所指導的學生多次榮獲特等奬、一等奬、二等奬、三等奬。曾參與“Ⅱ型超新星爆發物理機製”等項目的科學研究工作,還與外單位合作參加了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突破課程傳統界限、更新內容、開發工科數學、物理教學平臺的研究與實踐”的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發表《狀態方程與激波能量損失對II型超新星爆發的影響》等論文20餘篇
趙雲川
教授,1959年12月生,1985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士學位,88年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碩士學位,94至95 年度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修建築學,96至97年度留學日本,在日本女子文化大學住宅建築研究室做特別研究員,2004至05年國傢留學基金公派訪問學者。長期從事藝術設計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和設計多項壁畫工程和展示設計工程,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大型展覽。現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資身會員,中國建築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展示設計。2005年當選北京市屬市管高校拔尖創新人才。
李從舉
教授,1972年11月生,碩士生導師,國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2004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畢業並獲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4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工作,任重點實驗室專業組長;2004年起人才引進調入北京服裝學院,2005年破格晉升為教授。目前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20餘篇為SCI或EI收錄。曾獲全軍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全軍科學技術進步三等奬等,科研成果已裝備部隊。主要研究方向:納米纖維製備及結構性能;生態與環境友好纖維材料及紡織品的開發與應用。
張大省
教授,1942年7月生,1964年7月畢業於北京化纖工學院化學纖維工程專業,留校任教,先後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培養了17名碩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其中於1986年~1988年赴日本做訪問學者。1991年~1995年任高分子係主任。共主持和參加國傢級、省部級項目20餘項,60%以上實現産業化,發表科研論文90餘篇,專著3部。共主持和參加國傢級、省部級項目20餘項,60%以上實現産業化。獲得國傢3等發明奬1項,國傢科技進步3等奬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二等奬1項,三等奬4項。獲國傢發明專利1項,受理專利申請1項。 |
|
音樂 | 人物 | 美女 | 模特 | 企業傢 | 高級工程師 | 勞動模範 | 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
|
|
北京服裝學院附屬中學 | 北京服裝學院國際合作中心 | 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效果圖學生作品精選 |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 北京服裝學院-萊佛士國際學院 | 北京服裝學院萊佛士國際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