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 Tushuguan
北京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中國國傢圖書館。前身是1909年 4月24日清政府學部奏請籌建的京師圖書館。1912年8月 27日正式開館接待讀者。建館初期館址在北京什剎海附近的廣化寺。1917 年 1月館址遷往安定門內方傢鬍同的清國子監南學舊址。1928年 7月改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 8月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建立的北平北海圖書館合併,館名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1931年在北海西側興建了主體館捨(即文津街館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圖書館,成為中國唯一的國傢圖書館。1987年10月館址遷至白石橋路紫竹院公園北側新館,原館捨改為分館。北京圖書館的第一任館長(監督)是繆荃蓀,馬敘倫、梁啓超、蔡元培、袁同禮、馮仲雲、丁西林、劉季平、任繼愈等先後擔任館長。
館藏 北京圖書館的藏書基礎可以遠溯到 7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它繼承了南宋皇傢藏書樓緝熙殿和明代皇傢藏書樓文淵閣的部分珍藏。建館時,又以清廷內閣大庫、翰林院及國子監南學的藏書為基礎,陸續入藏了存於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的《四庫全書》和敦煌石窟寫經等刻本和寫本。館藏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書有:北魏太安四年(458)的敦煌寫經《戒緣》、北宋初年刻本《開寶藏》、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刻本《楚辭集註》、金刻本趙城《大藏經》、元大德九年(1305)刻本《夢溪筆談》、明寫本《永樂大典》等。(見彩圖北魏太安四年(458)的敦煌寫本文獻《戒緣》、明永樂年間編纂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
北京圖書館目錄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該館開始搜集入藏馬剋思列寧主義經典作傢的著作和革命根據地出版物。收藏有馬剋思、恩格斯的親筆函件,馬剋思著《資本論》1867年德文第一版等文獻。1954年起建立手稿專藏,到1990年底已收藏有章太炎、王國維、魯迅、郭沫若、聞一多、茅盾、老捨、周立波、巴金、曹禺等著名作傢、學者以及美國作傢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等人的著作手稿。
該館自1917年開始接受國內出版物的繳送本。1949年以後,根據政府有關規定,全國各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期刊、報紙等都要繳送給該館 3册(份)。該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博士論文和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出版物的收藏館。除印刷本和手稿以外,還收藏縮微膠捲與平片、錄像帶、錄音帶、光盤、 磁盤等多種載體的文獻資料。到1990年底,共藏有包括115種語言文字的國內外文獻1598萬册(件),其中中文普通圖書265萬册,綫裝古籍163萬册,中文善本27萬册,外文普通圖書245萬册,外文善本書2.5萬册,期刊718萬册,報紙10萬册,地圖9.7萬件,照片和圖片1107萬件,金石拓片25.6萬件,手稿書札8.2萬件,縮微資料59.8萬件,聲像資料8000件,聯合國文獻27萬件,會議文獻6.4萬件,政府出版物5.7萬件。
北京圖書館書庫
服務 北京圖書館遵循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通過館內閱覽、外藉、館際互藉、解答咨詢、文獻復製(包括縮微復製)、舉辦書刊展覽和學術報告會以及聲像服務等方式,為讀者提供廣泛深入的服務。其主要服務對象是中央黨、政、軍、群領導機關和重點科學研究、生産建設單位,同時為一般讀者提供一定範圍的閱覽服務,旨在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在館內設有綜合閱覽室、工具書閱覽室、科學文獻檢索室、馬剋思主義研究資料室、中文新書閱覽室、外文新書閱覽室、中文科技期刊閱覽室、中文社科期刊閱覽室、外文期刊閱覽室、報刊閱覽室、臺港圖書閱覽室、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出版物閱覽室、縮微文獻閱覽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