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北京印刷学院投诉电话 北京市旅游投诉电话:010-6513082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北京印刷学院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教学型大学。学院是全国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教育部普通高校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一、历史沿革
北京印刷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将印刷工艺系并入轻工业部所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基础上组建北京印刷学院,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全国高校管理体制调整,学院改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
二、学院现状
1、办学条件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约20.26万平方米(约303.89亩),校舍建筑面积16.6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8.94万平方米,生均12.84平方米;运动场地总面积3.64万平方米,生均5.23平方米,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8843.89万元,生均值逾万元;多媒体教室78个,语音教室10个,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9934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142.57个;教学用计算机2105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30.21台;图书馆藏图书83.28万册,生均113.52册,近三学年生均年进书12.95册。中文期刊1647种,外文期刊173种,各种数据库24种。馆内设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和特色馆藏室;校园网“千兆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印刷出版文化教育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建在院内,展陈面积6000余平方米,馆藏珍品21556件;学院现有2个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3个北京市品牌建设本科专业,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内实习基地和79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和期刊研究所等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国内著名印刷、出版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有22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26项奖助学金,这些企业集团成为学生实习、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
2、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778名,其中专任教师425名,正高职称教师45名,副高职称教师141名,高级职称教师占在编教师总数的43.7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05人,两者合计258人,占在编教师总数的60.71%;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21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148名,占青年教师总数的66.97%;硕士生导师68人;入选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学术创新团队2个,中青年骨干教师24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级优秀教师10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3人;获教育创新奖4人;获得北京市级师德先进奖励6人;中国印刷最高奖“毕昻奖”3人,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森泽信夫奖”4人,“数字艺术教育贡献奖”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9人。
3、人才培养
目前,学院已形成研究生、本科和专科(高职)三个层次的办学格局。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6968人,其中本科生5425人,研究生90人,高职、成人脱产生共1453人。
现设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出版传播与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学院,基础部、社科部和体育部3个教学部。本科教育设有印刷工程、包装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工业设计、编辑出版学、广告学、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绘画和动画17个专业,设有1个编辑出版学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设有传播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设计艺术学、机械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学6个专业。
学院自建立以来,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共培养各类人才3万多人。
4、教学与科研
近三年,全校教师有400多人次主持或参加了各级各类教改研究,近三年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0多篇;5人获得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2人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出版教材34部,其中国家级教材3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
我院教师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北京市教委等的科研课题,“十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合计171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担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4项,北京市级项目105项,共发表论文1578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9篇,艺术作品342件,专利及转让5项。
5、校园文化
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1994年被授予“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部分教师获得了北京市“师德先进”、“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学院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人文精神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现有科技类、文体类和公益类学生社团37个,社团成员累计达到4500余人次。学生在大学生科技活动、各种比赛竞赛、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奖励363项。
6、国际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文化交流与国际学术合作,先后向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等国派遣了留学人员、研修教师及高级访问学者;近三年,学院先后组织了2次国际学术会议;有近200多人次参加了国内外的国际学术会议,选送11人次到国外进行了双语及业务培养。有24人次与世界著名印刷出版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企业集团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协作关系,9人次参加了美国、德国组织的有关印刷技术国际展览。 | | 北印校徽
北京印刷学院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58年文化部所属文化学院印刷系,1961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撤消文化学院,将印刷系并入轻工业部所属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基础上改建北京印刷学院。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为我国印刷、包装、出版等媒体和传播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全国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教育部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出版印刷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之“动漫创作及艺术人才培训中心”。
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本科、高职三个学历层次的办学格局,现有传播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设计艺术学、机械电子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企业管理学等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有印刷工程、包装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工业设计、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设计、绘画和动画等19个本科专业;有版面编辑与校对、市场营销、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印刷设备及工艺、电子商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8个高职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600余人。
学校现有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品牌建设专业,3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示范实习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校内实习基地和79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中国编辑研究资料中心和期刊研究所等省部级科研机构;与国内著名印刷、出版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85个。印刷出版文化教育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建在校内,展陈面积6,000余平方米,馆藏珍品21,556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8,843.89万元,生均值逾万元;多媒体教室78个,语音教室10个,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9,934个,百名学生配多媒体和语音教室座位数142.57个;教学用计算机 2,105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30.21台;图书馆藏图书83.28万册,生均113.52册,办学条件名列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786名,其中专任教师447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211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47名,副高职称教师139名,共计186名,占教师人数的42%;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32名,共计288名,占教师人数的64%。“全国优秀教师”5人,获中国印刷最高奖“毕升奖”3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森泽信夫奖”4人;入选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2个,拔尖创新人才3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教育创新奖5人,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奖励30余人次,有29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校构建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研究计划”为龙头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现有各类学生组织50余个,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际莫必斯多媒体光盘大奖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英语口语大赛”、“首都高校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国际、国家、北京市的竞赛类活动中,累计获奖达400余人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部分学生出国深造的发展需求,学校与美国俄亥俄大学、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英国波恩茅斯大学、莫斯科国立印刷艺术大学等国外大学建立了有长期合作和交流关系,开展学生交流、联合培养项目。
面对新科技革命对媒体与传播业和相关行业以及人才需求带来的划时代变革,以及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新走向,尤其是“数字北京”、“都市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实施,学校牢牢把握并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首都产业结构调整和媒体与传播业发展的脉搏,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办学目标、办学重点等作进一步的谋划,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印刷、出版等传媒类专业为特色,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使学校成为国家和北京市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办学特色]
经过五十年的实践、探索和创新,形成了“工科与文科结合、艺术与科技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工科与文科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为了适应印刷出版业对编辑、设计、出版、印刷、营销、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十分注重加强工科与文科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中,学校在构建印刷工程、包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学科专业群的同时,构建了编辑出版学、广告学、英语和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文科和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群,使工科专业与文科、管理专业群形成相互支撑。在培养方案中,为提高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设置了自然科学类、人文类、社会科学类、科学技术类、美育与艺术类、外语类、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平台,在工科专业设置了“出版概论”、“大众传播学”、“网络传播学”、“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在文科专业设置了 “文科高等数学”、“自然科学概论”、“印刷工艺学”、“模拟图书印刷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课程。通过学科支撑和课程交叉,突出了印刷与文化、出版与技术、工科与文科的结合,体现了人才培养中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统一,使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同时,提高了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2.突出艺术与科技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技术运用能力。印刷技术与艺术的内在紧密联系在高质量的印刷品上得到综合反映。印刷品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仅现代出版传播的发展对印刷品质量提出高标准要求,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印刷品质量也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印刷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融入艺术教育,突出对学生科技能力与艺术素养结合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美育模块,同时针对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专业需要,开设了《平面设计基础》、《版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艺术类课程,使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他们在掌握工科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色彩、版式设计和造型设计等艺术知识和表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育人和教学效果。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学校在加强艺术学科建设的同时,率先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印刷、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工科知识,开设了多媒体艺术设计、网络艺术设计等新型专业方向,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填补了国内艺术教育领域的空白。具有我校特色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中央领导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3.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印刷出版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特点,学校历来重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结合,科学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占四年总学时20%的实践教学学时,精心设计和完善印刷出版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和优化设计,形成了结构合理和内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了加强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建设了由“印刷工程实习中心 ”、“机械工程实习中心”、“电子工艺实习基地”、“印刷文化教育基地”等构成的覆盖印前、印中和印后各技术环节的校内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实际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了加强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数字出版、电子商务和信息仿真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出版和信息处理、传播设备与软件,为学生提供“出版过程模拟仿真”训练,学生通过模拟实操训练,掌握了选题策划、编辑、输入、排版、打样、输出、装订、发行全流程的模拟出版过程,使学生在文字表达、出版流程、信息处理技术和出版营销等环节得到了综合锻炼与提高。为了增强学生对印刷出版业的了解,加强生产实践能力,学校还在全国印刷、出版、包装、机械、电子等行业的79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提供了组织保障。
[办学优势]
为了发展中国的印刷出版高等教育,培养祖国急需的印刷出版高级专门人才,国务院批准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系基础上改建北京印刷学院。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传承中华印刷文明,不断探索印刷出版教育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并优化育人模式的历史。
构建了以印刷、出版为特色的学科专业群。经过五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编辑出版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为主的专业群,跨越工科、文科和管理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以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信息视觉再现和传播为学科核心的现代印刷学科体系;形成了以新闻出版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为支撑,以信息传播和管理为学科核心的现代出版学科体系;建立了与现代印刷出版传媒业配套的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艺术设计、绘画、印刷工程、包装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学科专业群,为培养印刷出版人才搭建了学科专业平台。
形成了由“专、本、研”构成的办学格局。根据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学校由建校初期的印刷工艺、印刷机械两个专业逐步发展到目前的6个研究生专业、18个本专业、8个高职专业,逐步建立起本科、研究生和高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格局,高职培养操作型人才、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研究型人才,适应了印刷出版等传媒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建立“ 专、本、研”联动机制,不仅为“专科、本科”教育提供了学科和智力支撑,而且也为专科学生、本科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校内通道。自建院以来,培养了各类、各层次印刷出版行业所需人才3万多人,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发展。
打造了我国印刷出版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经过五十年的努力,学校在国内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中已产生重要影响,是教育部印刷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包装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印刷与包装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和中国编辑资料研究中心、期刊研究所和北京出版产业与文化研究基地。我校学术骨干在国内印刷、出版、包装以及相关学术和行业组织中担任一系列重要职务,对国内印刷出版学科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学校还承担了多项国家有关印刷出版领域中的重大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在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突显了学校在出版、印刷等传媒领域的学术交流、知识创新、服务咨询、高级人才培养的优势地位。
建立了“服务首都、贴近行业”的就业模式。学校根据“立足北京,服务首都,贴近行业,面向全国”的办学宗旨,在培养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所需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同时,还根据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培养行业性人才。行业办学的特色打造了我校毕业生特有的就业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印刷出版等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培养的毕业生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等出版单位和中国造币总公司、雅昌企业集团、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印刷企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北京高校前列。
赢得了北京市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双重支持。学校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市属高校,划转以后,不仅得到北京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而且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贯的支持。为了培养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和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需要的更多高素质人才,北京市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签署了《共建北京印刷学院的协议》,协议约定: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北京市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出版人才培养的基地,协议双方要从学校软硬件、学科专业、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署共建 ”不仅为学校赢得了北京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的地方支持,而且赢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各地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协会、企业等的行业支持,地方和行业的双重支持对学校的发展、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优势。
“校地企”联合培养人才取得了明显收效。学校以“校地企活动周”为平台,积极挖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管辖的行业优势资源,驻地大兴区辖区内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包装产业园等的地方优势资源,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资源等,开展“校地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的探索,形成了“雅图仕定向培养”,“佳信达职业经理人”,“金光就业见习”等一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项目,搭建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平台,每年有300余名同学参与各类项目的锻炼。通过开展“校地企”联合培养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解决了“培养—就业”之间脱节的问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参与项目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在参与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就业。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北路25号
邮编:102600
招生办电话:(010)60261041
网址:www.bigc.edu.cn | | | |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宁夏工作站 | 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潍坊工作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