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包公祠联系方式地址: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包公祠投诉电话合肥市旅游投诉电话:0551-2619228
安徽省旅游投诉电话:0551-28217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包公祠景区荣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公祠门票价格50元包公祠最佳旅游时间合肥四季可游,自然风景优美,古址遗迹众多,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至10月。
合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15.7℃,最冷1月,平均气温2.4℃,最热7月,平均气温28.4℃。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春秋两季与夏季相交时期雨水较多。年平均无霜期228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主要自然灾害为旱、涝、寒流、低温、淫雨、倒春寒、大风、晚霜冻。包公祠美食到合肥,葡萄鱼、怀胎鱼、油爆虾、安庆素火腿、素烤鸭等是游人必尝的美味佳肴。
包河所产鲫鱼背乌,人称“包公鱼”,烹饪后骨酥肉嫩,回味无穷;名菜曹操鸡,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皮黄骨酥,肉白细嫩,别有风味,比之烧鸡、扒鸡之类,胜过百倍。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得主棗庐州烤鸭,原系宫廷御膳美食,选料严谨,加工考究,香气浓郁、皮酥肉嫩、咸淡适宜、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脍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鸿章大杂烩”。相传李鸿章在访问美国期间宴请美国宾客时,厨师急中生智的发明。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合肥的点心小吃也颇有名气,尤以麻饼、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点著称。麻饼外皮松软香甜,内馅甜而不腻,具有橘、梅等果料风味;烘糕金黄油润,疏松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饼、桂花的特有香气,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质白透明的特点,并带有浓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黄山菜馆、长江路的淮上酒家、淮河路的刘鸿盛饺面馆及绿杨村酒家,均颇有特色,是餐饮的好去处。包公祠住宿近十数年来,合肥的宾馆酒店业发展很快,如今已有数十个高、中,上百个低档宾馆或旅馆、招待所,档次齐全,大多服务良好,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安徽饭店是安徽省首家四星级旅游涉外饭店,位于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风景区,北临清碧河塘,南眺繁华闹市。饭店拥有311间(套)客房、装修豪华,皆颇具匠心。房间设有中央空调、程控电话、迷你冰箱、私人保险柜,闭路电视和24小时客房服务等。三所高雅餐厅提供正宗徽菜、粤菜、淮扬菜和西餐。绿荫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个大小宴会厅任您随意选择,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处。
合肥的梅山饭店、西阂饭店、望江宾馆、稻香楼宾馆、花冲饭店及江淮饭店等高级宾馆服务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厦、东怡饭店、金安徽国际大酒店、雅高齐云山庄、庐阳饭店、花园宾馆、新亚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包公祠购物合肥有名的特产,那就不得不提合肥的;白切;烘糕;麻饼;寸金四大名点了,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时候,合肥的四大名点可以说享誉全国,当地市民也只有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时候带两样,那就是非常好的礼物了。现在的合肥产品非常的多,但是你要让我一下子说出合肥有哪些特产,还真有些困难,因为现在产品太多了,有合肥特色的产品也非常的多,如小刘瓜子、恰恰瓜子、三河的大米等等非常的多。包公祠交通合肥市内公交四通八达,有80多条线路,非常便利,不仅有大公交车,还有小公交车;其中大公交车实行单一票价,无人售票,投币上车,均为1元/人。市区所有景点均有公交车通达。
合肥出租车起步费6元,3公里后夏利白天1元/公里,桑塔纳、富康白天1.2元/公里;夜间行车要加收20%的夜行补贴。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
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包公祠有正殿、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在“包孝肃公词”大直匾下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
包公祠的正堂,供奉着用檀香木雕刻的包公彩绘像。包公白面、长髯、儒雅、端庄。他坐在神坛上,左立捧印文官,右立持剑武吏,案几上放着令箭、朱笔、虎头签、惊堂木等,仿佛升堂在即。令人颇感兴趣的是这个包公并非黑脸,而是一个白面儒生,额头也没有日月阴阳眼,或许这才是“包拯”真实的尊容。摆在大堂一侧的三把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寒气逼人,那里终日围满了参观的游人。这三把铡刀是老百姓心目中的正义之剑!它与包大人须臾不离,仿佛再现了包公在开封府升堂办案的正气与威严。好一派“色正芒寒”、“节亮风清”的“庐阳正气”!
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祠堂东南角的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关于亭外的包河还有一段故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时,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公却说:“臣作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仁宗听了暗暗称赞,但又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又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公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此外,包公祠里还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所以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
在包公祠内有一块引人的刻石,此乃是1973年4月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包拯墓中清理出来的“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刻石,这块墓志刻石较《宋史·包拯传》更为详细地叙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补史的作用,极为珍贵。碑中记叙了包拯好几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事迹,其中有这样两件:包拯在其家乡任庐州知府时,性情峭直,“故人、亲党皆绝之”。当时,他的一位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里,包拯铁面无私,依法处治,打他一顿大板;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仅凭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个军政要职。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专门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奏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使仁宗“感其忠恳”,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到河南开封游览的人,多想探寻包公的遗踪,然因开封多次被黄河水淹没,目前惟一流传下来的仅一个碑石,此碑即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今保存在开封市博物馆内。碑上按先后顺序题刻着北宋开封府从第一任到最后一任知府183人的姓名和上任年月。由于包拯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深受群众崇敬,人们参观碑石时总是在他的名字上指指点点,称颂不已,久而久之竟将姓名磨去,而刻下了深深的指痕。从这极深的指痕中,可以看出包公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 |
|
包公祠联系方式位置: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
电话:0378-3931595
包公祠投诉电话开封旅游投诉电话:0378-3934810
河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371—6550677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包公祠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包公祠门票价格20元包公祠开放时间7:00-19:00包公祠交通乘8/10/14/16/20路公交车或出租车均可抵达
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包拯(999-1062)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从小就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父亲名令仪,号肃之,在进士及第之后,曾在今河南商邱一带做官,官至刑部侍郎。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因其双亲年高体弱,须人侍奉,一直不曾到任视事。父母谢世后,才出任长县知县。
嗣后,包拯历任端周知州、监察御使、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瀛州、扬州、庐州、池州、江宁、开封府知府及三司使,最后官至枢密副使而卒,追赠礼部尚书。包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南宋和金已经有以他为主人翁的故事、小说和戏曲。元杂剧中有大量的包公戏,他是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1062年包拯病逝,享年64岁,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商议》传世.开封人民为了纪念他,遂以“包府”代称
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它座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开封包公祠占地l公顷多,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
执法如山的黑脸包拯名垂青史,三口铡刀的传说妇孺皆知,老百姓都尊称他为包公。为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开封市政府在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修建了占地一公顷左右的包公祠,以供后人瞻仰。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全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风格古朴,庄严肃穆。
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它座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包拯,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政治改革家。他一生优国优民、刚正不阿、执法知山、清政廉洁。尤其是他知开封府时,倒坐甫衙开封府,抑强扶弱、铁面无私,为百姓伸张正义,成就了一个古今中外、妇孺皆知的美名——包青天。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
开封包公祠占地l公顷多,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是一组典型的仿宋古建筑,气势宏伟、风格典雅,分为主展区、景区、综合服务区等是一组典型的仿宋古建筑。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祠内主要建筑与景现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厢廊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亭与喷泉、小桥流水、磷峋奇石。其中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其出仕明志诗开宗明义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使一个大义凛然、正气冲天的包公跃然纸上;包公晚年留下的铁严家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更充分反映出包公嫉恶如仇、清廉传家的高贵品质;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谓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它正是历代人民爱戴包公的见证。
园景区内假山起伏跌宕,瀑布飞流直下,小桥潺潺流水,锦鲤嘻戏清波,奇古嶙峋、石雕精美、花园茂盛、绿草如茵,令人留恋忘返。综合服务区内设有定点涉外餐厅、停车场、商品部、导游部、高档卫生间、公用电话、咨询台等,能为游客提供导游、购物、餐饮、停车、咨询、摄像等多项服务。
开封包公祠坚持面向全体游客实行义务讲解、优质服务,共接待游客六百多万人次,成功地接待了杨尚昆、乔石、朱钅容基、刘华清、胡锦涛、温家宝、李岚清、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泰国王后诗丽吉和前总理班汉等国内外众多贵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先进集体、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等荣誉称号;开封包公祠还与开封博物馆、延庆观、大相国寺等共同组成了开封包公湖风景旅游区,交通、食宿、购物、观光等极为方便
元代诗人王恽赋诗赞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顷扬包公和范件淹的盛德和威名光耀千古,把贪宫污吏比作可恶的乌鸦,既使千百年后,见其碑犹如见二公其人,仍谅惧万分,不敢近前逗留。可见“包青天”名不虚传;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如生,倍受中外游客赞扬 |
|
|
|
开封包公祠位于开封城西南碧水环抱的包公湖畔,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祠堂。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包公祠占地1公顷,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东侧为灵石苑,由石雕、水榭构成,典雅别致。祠内陈展有包公铜像,龙、虎、狗铜铡,包公断案蜡像,《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正史演义等文物史料。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点。
自金、元以来,开封就建有包公祠,以纪念这位先贤。开封包公祠是为纪念包拯而恢复重建的。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纪念包公的场所。它坐落在七朝古都开封城内碧波荡漾、风景如画的包公湖西畔,是国家旅游局开发建设的中原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之一、河南省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
|
包公祠位于市中心大门的包公湖西侧,与延庆观毗邻。 |
|
开封包公祠占地1公顷多,是一组典型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它气势宏伟、风格凝重典雅。铜铡 建筑风格古朴,全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祠内主要 建筑与景现有大门、二门、照壁、碑亭、二殿、厢廊大殿、东西展殿、假山瀑布、石雕百龙亭与喷泉、小桥流水、嶙峋奇石。其中大殿内高3米多、重达2,5吨的包公铜像引人注目,包公蟒袍冠带,正襟端坐,一手扶持,一手握拳,仿佛要拍案而起,一身凛然不可予夺的浩然 正气,是集历史、思想、艺术于一体的包公写照。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真实生平和清廉品德的历史文物与典籍。
二殿展有包公的出仕明志诗、开封府题名记碑、包公家训、包公书法手迹、墓志铭等。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有北宋开国以来148年中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可谓京官的花名册),唯有包公名下有一条深深的凹痕,这是人们观赏碑刻时总在其名下 指指点点,天长日久磨出来的,它正是历代人民爱戴包公的见证。 东西展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俱现、栩栩 如生,倍受中外游客赞扬。
包拯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
|
踩高跷是开封民间艺人的拿手好戏。从古到今,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每年的春节至灯节期间,民间艺人纷纷走上街头,进行踩高跷活动。
开封包公祠门票价格:20元
市内交通:乘 8、10、14、16、20路公交车或出租车均可抵达。 |
|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包公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原建筑物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故名为包公祠。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受战火毁坏。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李鸿章筹白银2800两加以重建,规模依旧,只增添了东西两院。当祠堂落成之时,李鸿章曾写一匾额,不料中心位置已被其兄,时任湖广总督、因母丧居家的李瀚章捷足先登,挂上“色正芒寒”的横匾。李鸿章不好相争,又不愿屈居偏旁,只得另写一篇《重修包孝肃公祠记》刻石于祠后。这块碑文现在已移到享堂正殿左侧。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就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银重建的。祠内陈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已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小洲环境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
|
大门
公祠大门前有一座白底黑框墙,称为照壁。照壁前后正中均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喻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鼓石”,它与祠内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大门都是古代象征威严和权力的建筑。据称在古代,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便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顽廉”、“懦立”(“顽廉懦立”是成语,意思为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正殿
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立台湾香客赠送的铸鼎香炉,包孝肃公祠后立新加坡香客赠送的铜制香炉。五开间的包公祠正殿(又称享堂),正中端坐一座巨大的包公塑像。塑像高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这座塑像为后来重塑,原来的塑像白面长须,手捧朝笏,威严之中又有慈祥之态,比较准确地再现包公的本来面貌,可惜毁于“文革”之初。包拯塑像的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
左匾上“节亮风清”四字,为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所题;右匾上“庐阳正气”四字,为光绪年间左锡旋所题。殿的上上下下,到处都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
包拯塑像的左面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刻,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栩栩如生的包拯遗像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铁骨铮铮的包青天形象。这方石刻是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位叫徐琪的人,请工匠以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一方石刻画像为蓝本雕刻而成,据说是包拯的真容。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书生气派。因身材较矮,显得帽翅格外长。过去,包家子孙在介绍画像的来历时,常常谈及一个传说。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后来,仁宗皇帝知道这事,就赐给他一顶特制的乌纱帽,帽翅比别的官吏要长三寸,并下令:凡碰到包拯帽翅者,杀无赦。由于包拯爱民如子,不忍加害于民,所以每逢他步行办案之时,就由随从高声吆喝:圣上有令,碰到帽翅者杀。百姓听到后,便纷纷让出一条路来。
享堂的东壁立有一方石刻《包拯家训》。享堂西壁还立有包拯的《乞不用赃吏疏》和他的诗作碑文。
正殿的东西两厢是陈列室。东厢陈列有《包拯生平简介》、嘉庆八年版的《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以及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等。西厢陈列有包氏宗谱,从宗谱中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其中陈列的《故宫南薰殿藏包公画像》为复制品。由包拯生前好友吴奎撰写的《包拯墓志铭》,因受战乱,碑碎为五块,有三分之一的字迹模糊不清。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廉泉亭
出正殿东行不远,即是一座六角攒尖亭,也就是祠内著名的廉泉亭。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井因亭生辉,亭由井得名。
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廉泉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只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李鸿章侄孙李国蘅撰写了一篇《香花墩井亭记》,曰:“闻昔有太守来谒祠,启开汲饮,忽头痛,复堙如故。是说也,余窃疑。命从人开井汲泉,煮茗自饮,味寒而香烈,饮毕无异,目而笑谓诸曰: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
廉泉的井沿上,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为井绳长期磨擦所致。正对井口的亭子顶端中央,雕有一块圆形彩绘木质浮雕龙像。雕龙倒映井内,随着井水的晃动,好似龙影在舞,颇有游龙戏水之景趣,故人们又称廉泉井为“六角龙井”。
其他建筑
享堂西边有一座临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小亭为歇山亭建筑,倒挂楣上,雕梁画栋,三面临空,相传是包公幼时读书之后休息玩耍的地方。
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此外,祠内近年陆续新建的“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包公文化长廊”也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参观游览的好去处。
包孝肃公墓园
与包孝肃公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
|
包拯,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是我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我国的传统戏曲曲目中的《铡美案》等都生动描述了这位清官是怎样的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包拯在北宋时期曾任开封府尹,一生为官清廉,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
包公家训 |
|
安徽包公祠 | 肇庆包公祠 | 开封包公祠 | 合肥包公祠 | 包公祠包公墓 | 肇庆城西包公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