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 > 剪刀差
目錄
剪刀差的概述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産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産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産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在資本主義國傢,工業品和農産品之間的這種價格差距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它的具體表現是:當一般物價上漲時,雖然農産品價格也同時上漲,但它上漲的幅度往往低於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幅度。而當一般物價下跌時,雖然工業品的價格也同時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於農産品價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時期(比如一年)內工農業産品價格變動的情況用統計圖表表示出來,那麽,工業品價格呈上升趨勢,而農産品價格呈下降趨勢,二者猶如張開的剪刀的形狀一樣,因此稱為工農業産品價格的“剪刀差”。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维埃俄國。這個詞首見於托洛茨基在俄共8大上(1919)的發言。隨後列寧在關於工會問題的爭論,以及托洛茨基在其《新方向》中又提及了這個問題。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也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不過,斯大林得出的結論卻是“農業集體化是必要的”。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物。占有先進生産技術的工業資本傢在與生産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産品時,擡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産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剪刀差還反映着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剪刀差是發達國傢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傢利用壟斷地位控製發展中國傢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傢生産的初級産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傢生産的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傢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
剪刀差的發展
  在資本主義國傢中,農業的發展通常都遠遠落後於工業,這樣,就使得工業資本傢能夠利用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擡高工業品的價格,壓低農産品的價格,對分散的小農進行掠奪。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組織控製了商品生産和銷售的絶大部分,他們按壟斷高價出售自己的工業品,又按壟斷低價收購農民的農産品,使農産品價格和工業品價格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對小農的掠奪更加嚴重。同時,壟斷組織也藉助壟斷價格對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進行殘酷的掠奪。在這種情況下,工農業産品價格之間的差距,便更加擴大了。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農業産品價格的剪刀差是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對立的一種表現,是資産階級剝削和掠奪本國農民群衆和殖民地附屬國廣大勞動人民的重要手段。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隨着生産資料公有製的建立,代表工農勞動群衆利益的無産階級專政的國傢,掌握了國傢的經濟命脈,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這便消除“剪刀差”,製定工農業産品的合理比價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我國自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從鞏固工農聯盟和鞏固無産階級專政的前提出發,根據工業和農業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對工農業産品的比價,進行過多次調整,從而使兩者之間的比價日益趨嚮合理。過去那種反映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封建主義共同剝削廣大農民的 “剪刀差”,已經從基本上消除了。
剪刀差在中國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工農業産品交換中存在的剪刀差,是歷史形成的。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衹是農業的附庸。農産品和手工業品基本上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用武力奪取了對華貿易的各種特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主要是工業消費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主要是農産品)的基地。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國內剝削階級利用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地提高工業品銷售價格,降低農産品收購價格,用擴大剪刀差的辦法剝削農民。僅據安徽六安、陝西安康、廣西百色、四川大竹四個農村初級市場的價格指數來計算,從1936~1948年的十多年間,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就擴大了65%,相應的剪刀差也達到了最高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政府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了一些調整,提高了農産品收購價格和穩定了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逐步縮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過大的工農業産品交換剪刀差。到1958年,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已經縮小到1930~1936年時的水平。因此,從工農業産品交換的實物形態變化看(即從同等數量的農産品可換得工業品的數量看),從抗日戰爭開始至1950年期間擴大的剪刀差已基本上消除。1958年以後,除了政治動亂的時期外,政府繼續采取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降低農業生産資料銷售價格,基本穩定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等措施,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進一步縮小。據統計,1978年同1950年相比,農産品的收購價格提高了 107.3%,而農業生産資料的銷售價格僅提高了0.1%。同期,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水平僅提高了9.8%。因此,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1978年比 1950年縮小了53%。也就是說,農民換回同等數量的工業産品,1978年可以比1950年少拿出53%的農産品;或者說,農民用同等數量的農産品, 1978年要比1950年多換到 112.7%的工業産品。如果結合工農業産品價值的變化來考察,工業産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産品價格低於價值的狀況仍然存在,而且這種差額有時縮小,有時還有所擴大。這種差額是由於工農業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它不同於過去的剪刀差,所以,應稱為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這種差價也反映不等量價值交換,差額過大則不利於工農業生産的協調發展。
  剪刀差在我國解放前就已經存在,解放後一個時期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日益擴大,發展成為我國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工人和農民之間的一個重大政治經濟問題。如果單從農業稅上看,農民對國傢的貢獻是很小的、農民負擔是不重的,如1982年我國農業各稅收入是29.4億元,衹占當年財政收入的2.4%。而該年度農産品價格轉移總額是740億元,農業總産值是2,785億元,農副産品收購總額為1,083億元。那麽套用剪刀差的絶對量測算公式:(740÷2,785)×1,083,可以得出1982年國傢通過價格渠道從農業部門創造的國民收入中轉移出去的價值量是288億元。1982年農民剪刀差絶對量負擔是當年農業各稅稅收的9.8倍,與1982年國傢財政收入1,212.3億元之比是23.8%。農業各稅與剪刀差絶對量之和是317.4億元,占當年財政收入的26.2%。
  關於國傢從實行糧食統購統銷開始到取消統購統銷制度,國傢通過工農産品剪刀差從農民手裏取得多少錢的問題,官方沒有給出正式的數據,下面列出一組研究者根據不同計算口徑測算出的剪刀差額度數據,從中可以看出農民所承受的這種剪刀差隱性負擔是很沉重的
縮小剪刀差的途徑
  主要是:
  ①努力發展農業生産,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降低成本,使單位農産品的價值量不斷下降,從而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價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縮小,愈來愈接近等價交換。這是縮小差價的根本辦法。
  ②通過價格杠桿來調整工農業産品價格。當農産品的價格低於其價值較多時,應逐步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當工業品(尤其是農用工業品)的價格高於價值較多時,應盡量降低其銷售價格,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逐漸縮小。但是,提高農副産品的收購價格需要與以農副産品為原料的工業産品的價格統籌考慮,綜合平衡,以免引起輪番提價。同時,工農業産品價格的調整,必須考慮到市場商品供應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平衡,特別是農村工業品供應量和農民購買力之間的平衡。不僅要求商品供應總額和社會購買力之間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的供應量盡可能適合消費者的需要,特別是適合農民的需要。
  ③通過辦農工商聯合企業,以及采取農産品加工利潤部分返回農業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另外,放開農産品價格,積極開展農産品議購議銷業務,繼續開放集市貿易,也是縮小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的重要方面。
百科辭典
  jiandaocha
  剪刀差
  price scissors
  工農業産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産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産品價值的不等量交換。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詞源 剪刀差一詞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蘇维埃俄國。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間曾就當時存在的情況從理論上作過多次的論述。從歷史的發展看,它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産物。占有先進生産技術的工業資本傢在與生産技術落後的農民交換工農業産品時,擡高工業品價格,壓低農産品價格,利用剪刀差來剝削農民。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傢,剪刀差還反映着帝國主義的經濟掠奪。
  中國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工農業産品交換中存在的剪刀差,是歷史形成的。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國民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衹是農業的附庸。農産品和手工業品基本上按照它們的價值進行交換。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用武力奪取了對華貿易的各種特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外國資本主義傾銷商品(主要是工業消費品)的市場和掠奪原料(主要是農産品)的基地。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國內剝削階級利用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優勢地位,不斷地提高工業品銷售價格,降低農産品收購價格,用擴大剪刀差的辦法剝削農民。僅據安徽六安、陝西安康、廣西百色、四川大竹四個農村初級市場的價格指數來計算,從1936~1948年的十多年間,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就擴大了65%,相應的剪刀差也達到了最高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政府在保持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對某些不合理的價格作了一些調整,提高了農産品收購價格和穩定了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逐步縮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過大的工農業産品交換剪刀差。到1958年,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已經縮小到1930~1936年時的水平。因此,從工農業産品交換的實物形態變化看(即從同等數量的農産品可換得工業品的數量看),從抗日戰爭開始至1950年期間擴大的剪刀差已基本上消除。1958年以後,除了政治動亂的時期外,政府繼續采取提高農産品收購價格,降低農業生産資料銷售價格,基本穩定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等措施,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進一步縮小。據統計,1978年同1950年相比,農産品的收購價格提高了107.3%,而農業生産資料的銷售價格僅提高了0.1%。同期,供應農村的工業品零售價格水平僅提高了9.8%。因此,工農業産品交換比價1978年比1950年縮小了53%。也就是說,農民換回同等數量的工業産品,1978年可以比1950年少拿出53%的農産品;或者說,農民用同等數量的農産品,1978年要比1950年多換到 112.7%的工業産品。如果結合工農業産品價值的變化來考察,工業産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産品價格低於價值的狀況仍然存在,而且這種差額有時縮小,有時還有所擴大。這種差額是由於工農業勞動生産率的增長快慢程度不同形成的,它不同於過去的剪刀差,所以,應稱為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這種差價也反映不等量價值交換,差額過大則不利於工農業生産的協調發展。
  縮小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的途徑 主要是:①努力發展農業生産,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降低成本,使單位農産品的價值量不斷下降,從而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價值量的比例差距逐步縮小,愈來愈接近等價交換。這是縮小差價的根本辦法。②通過價格杠桿來調整工農業産品價格。當農産品的價格低於其價值較多時,應逐步提高農産品的收購價格;當工業品(尤其是農用工業品)的價格高於價值較多時,應盡量降低其銷售價格,使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逐漸縮小。但是,提高農副産品的收購價格需要與以農副産品為原料的工業産品的價格統籌考慮,綜合平衡,以免引起輪番提價。同時,工農業産品價格的調整,必須考慮到市場商品供應量和社會購買力之間的平衡,特別是農村工業品供應量和農民購買力之間的平衡。不僅要求商品供應總額和社會購買力之間平衡,而且要求主要商品的供應量盡可能適合消費者的需要,特別是適合農民的需要。③通過辦農工商聯合企業,以及采取農産品加工利潤部分返回農業的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另外,放開農産品價格,積極開展農産品議購議銷業務,繼續開放集市貿易,也是縮小工農業産品交換差價的重要方面。
  (王振之 王永治)
英文解釋
  1. n.:  price scissors,  scissors movement of price,  scissors difference in prices between industrial good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法文解釋
  1. n.  fourchette
包含詞
反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