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劍吻鯨
目錄
No. 1
  劍吻鯨體長為6-7米。身體呈紡錘形,體高略大於體寬,身體的中部最粗,嚮兩端逐漸變細。軀幹部較長,肛門以後尾部較短。喙短而粗,喙的端部至噴氣孔之間的距離較短,大約為體長的1/8-1/10。頭部的額頭是同類中最小的。由喙到額再到背部之間的過渡較為平緩。上頜沒有牙齒,雄獸的下頜上的牙齒長度一般為7釐米,呈圓錐形,位於前端,偶爾也有上、下頜具15-40枚呈牙簽尖狀的痕跡齒,雌獸的牙齒一般都埋藏於齒齦之中。背鰭為三角形,後緣略微凹入。鰭肢較小,前、後緣平行的部分較長。鰭肢上有5指。尾鰭後緣的中央分叉點的缺刻小。咽喉部具有“v”字形的溝,長度大約為60-70釐米。消化道中具有盲腸,輸膽管在開口於腸道之前先行膨大,開口處的直徑小於膽管的直徑,所以膽汁容易淤積於管內,使輸膽管起着膽囊的作用。雌獸的乳腺開口於鼠蹊部,具雙角子宮。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之內。身體的背部為棕灰色,腹面的顔色較淡,但類型卻很多,從近似棕色或灰色到近似黑色的都有,顔面部的顔色更淡,有的個體喙的周圍以及腹部帶有淡紅色,從前方看過去很象嬰兒的臉龐。
  劍吻鯨的分佈範圍較廣,遍及除了高緯度區域以外的北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日本海、白令海、澳斯海域、南非海域和南美洲海域等世界各大海洋,在我國見於臺灣的彰化、鹿港、恆春、蘇澳等地附近海域。
  劍吻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劍吻鯨科、劍吻鯨屬。它喜歡結成3-5衹的小群,但甚至在洄遊時也不結成大群。呼吸時噴出的霧柱不太明顯。深潛水時尾鰭舉出水面之上,幾乎以垂直於水面的角度潛下水去。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深潛水,持續30分鐘左右。它的食性範圍也很廣泛,嗜吃烏賊,也吃底棲魚類、海參、毛蟹和海星等。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10個月。幼仔出生時的體長小於3.1米。在胚胎時期上、下頜的左右各有28-30枚牙齒,但在發育過程中漸退化成痕跡性齒。
  劍吻鯨的“家庭”組成是原始的“母係氏族社會”形態。每一支隊伍中包括5頭~20頭劍吻鯨。雄性幼鯨有權留在傢裏接受媽媽的庇護,有時它們甚至都過了性成熟期,還對媽媽戀戀不捨。3頭~4頭劍吻鯨“家庭”組成一個部落。
  劍吻鯨的“家庭”雖組成十分嚴格,但這並不妨礙社群中的交流,部落間的“友好訪問”是劍吻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節目。劍吻鯨社群之間的交流很少被觀察到,因為每兩個社群之間的間隔海域很大,很少有相遇的機會,另外,每一個社群都有自己特殊的“方言”。
  研究表明,劍吻鯨能發出幾十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音自然含義不同。生活在不同海區裏的劍吻鯨,社群不同,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也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劍吻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表達了不同的方言。令人疑惑的是,它們的方言不同,怎麽能夠聽得懂對方的語言?是彼此之間還有翻譯嗎?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破譯。
  另外,科學家還認為劍吻鯨的方言和它們為了進行回波定位而發出的聲音完全不同。一個家庭發出的聲音,大多數衹能在這個家庭裏面使用;通過使用家庭語言,劍吻鯨能夠彼此辨認出對方,但遇到外面的劍吻鯨時,這種語言就成了方言。
  此外,劍吻鯨還有唱歌的本領。有些鯨魚的音量甚至可以達到150分 貝,就算一個“傢族”散布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海面上,仍能憑藉歌聲瞭解每一個成員所在的位置。
  現在,喜歡唱歌的鯨已經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鯨喜歡單獨或兩三頭結伴遷徙,最後在繁殖和撫養幼鯨地點會合。一個鯨群最多可有12頭鯨,以核心母鯨和一頭被稱為“首席護衛”的成年雄鯨為首。“首席護衛”的成年雄鯨充當核心母鯨的保衛者,對付任何企圖接近的雄鯨。
  很早的時候,漁夫們就發現了它們會唱歌。不過,那個時候,沒有人去研究。後來,一位科學家錄下了聲音,對此進行了一係列的分析,發現它們的歌聲非常美妙動聽,而且還遵循着一定的規律。
No. 2
  種名: 劍吻鯨
  學名: Ziphius cavirostris (Cuvier, 1823)
  英文名: Cuvier's beaked whale
  別名: 鵝喙鯨、柯維氏喙鯨、貧齒鯨
  科屬:劍吻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劍吻鯨科、劍吻鯨屬。
  形態: 吻短小,不似本科其它種那樣突出,上頜由吻端至頭後部緩慢隆起。背鰭較小,後緣凹入,高35~40釐米,位於體後部肛門垂綫前方。鰭肢小。喉部有嚮後張開的V形褶溝。體色因年齡、性別及棲息區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一般背部灰褐色或灰黑色,腹部較淡。成年個體由頭至背部中央及下頜部為灰白色。雄性成年鯨下頜前端有1對5~7釐米長圓錐形齒,雌性的齒多埋沒不露。
  體長為6-7米。身體呈紡錘形,體高略大於體寬,身體的中部最粗,嚮兩端逐漸變細。軀幹部較長,肛門以後尾部較短。喙短而粗,喙的端部至噴氣孔之間的距離較短,大約為體長的1/8-1/10。頭部的額頭是同類中最小的。由喙到額再到背部之間的過渡較為平緩。上頜沒有牙齒,雄獸的下頜上的牙齒長度一般為7釐米,呈圓錐形,位於前端,偶爾也有上、下頜具15-40枚呈牙簽尖狀的痕跡齒,雌獸的牙齒一般都埋藏於齒齦之中。背鰭為三角形,後緣略微凹入。鰭肢較小,前、後緣平行的部分較長。鰭肢上有5指。尾鰭後緣的中央分叉點的缺刻小。咽喉部具有“V”字形的溝,長度大約為60-70釐米。消化道中具有盲腸,輸膽管在開口於腸道之前先行膨大,開口處的直徑小於膽管的直徑,所以膽汁容易淤積於管內,使輸膽管起着膽囊的作用。雌獸的乳腺開口於鼠蹊部,具雙角子宮。雄獸的睾丸位於腹腔之內。身體的背部為棕灰色,腹面的顔色較淡,但類型卻很多,從近似棕色或灰色到近似黑色的都有,顔面部的顔色更淡,有的個體喙的周圍以及腹部帶有淡紅色,從前方看過去很象嬰兒的臉龐。
  大小: 成體體長雄鯨可達7.5米,雌鯨可達7米,體重約3000公斤。
  生態: 喜棲息於深海區,通常單獨或成3~5頭的小群,也有多至20頭的群體。性成熟體長雄鯨5.5米,雌鯨5.8米,初生仔鯨體長2.7米。
  食物: 主以魷魚和底棲魚類為食。
  分佈: 分佈範圍較廣,遍及除了高緯度區域以外的北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日本海、白令海、澳斯海域、南非海域和南美洲海域等世界各大海洋,在我國見於臺灣的彰化、鹿港、恆春、蘇澳等地附近海域。
  習性:它喜歡結成3-5衹的小群,但甚至在洄遊時也不結成大群。呼吸時噴出的霧柱不太明顯。深潛水時尾鰭舉出水面之上,幾乎以垂直於水面的角度潛下水去。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進行較長時間的深潛水,持續30分鐘左右。它的食性範圍也很廣泛,嗜吃烏賊,也吃底棲魚類、海參、毛蟹和海星等。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10個月。幼仔出生時的體長小於3.1米。在胚胎時期上、下頜的左右各有28-30枚牙齒,但在發育過程中漸退化成痕跡性齒。
  其他介紹:劍吻鯨的“家庭”組成是原始的“母係氏族社會”形態。每一支隊伍中包括5頭~20頭劍吻鯨。雄性幼鯨有權留在傢裏接受媽媽的庇護,有時它們甚至都過了性成熟期,還對媽媽戀戀不捨。3頭~4頭劍吻鯨“家庭”組成一個部落。
  劍吻鯨的“家庭”雖組成十分嚴格,但這並不妨礙社群中的交流,部落間的“友好訪問”是劍吻鯨日常生活中的固定節目。劍吻鯨社群之間的交流很少被觀察到,因為每兩個社群之間的間隔海域很大,很少有相遇的機會,另外,每一個社群都有自己特殊的“方言”。
  研究表明,劍吻鯨能發出幾十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聲音自然含義不同。生活在不同海區裏的劍吻鯨,社群不同,它們使用的語言音調也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有時候,某一海區出現大量魚群,劍吻鯨群從四面八方趕來覓食。但它們的叫聲卻互不相同,表達了不同的方言。令人疑惑的是,它們的方言不同,怎麽能夠聽得懂對方的語言?是彼此之間還有翻譯嗎?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破譯。
  另外,科學家還認為劍吻鯨的方言和它們為了進行回波定位而發出的聲音完全不同。一個家庭發出的聲音,大多數衹能在這個家庭裏面使用;通過使用家庭語言,劍吻鯨能夠彼此辨認出對方,但遇到外面的劍吻鯨時,這種語言就成了方言。
  此外,劍吻鯨還有唱歌的本領。有些鯨魚的音量甚至可以達到150分 貝,就算一個“傢族”散布在方圓幾十平方公裏的海面上,仍能憑藉歌聲瞭解每一個成員所在的位置。
  現在,喜歡唱歌的鯨已經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對象。鯨喜歡單獨或兩三頭結伴遷徙,最後在繁殖和撫養幼鯨地點會合。一個鯨群最多可有12頭鯨,以核心母鯨和一頭被稱為“首席護衛”的成年雄鯨為首。“首席護衛”的成年雄鯨充當核心母鯨的保衛者,對付任何企圖接近的雄鯨。
  很早的時候,漁夫們就發現了它們會唱歌。不過,那個時候,沒有人去研究。後來,一位科學家錄下了聲音,對此進行了一係列的分析,發現它們的歌聲非常美妙動聽,而且還遵循着一定的規律。
包含詞
劍吻鯨科劍吻鯨屬古氏劍吻鯨希氏劍吻鯨
希氏劍吻鯨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