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則天聖母廟投訴電話呂梁旅遊投訴電話:0358-336610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地理位置則天廟又名則天聖母廟,位於文水縣城北5公裏,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古跡。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米,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裏便可到達。則天廟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寺廟,占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綫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則天廟以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1996年12月,被公佈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景色特點武則天時代,建築技術空前前進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建成明堂,名曰通天宮,高294尺,方300尺,圓錐狀的頂部,共分三層:底層正方形,莊嚴穩重;第二層12邊形,雍容華美;第三層24邊形,玲瓏瑰麗。在中國歷史上截至目前還沒有一處如此高大壯麗的古代木結構建築。明堂是皇帝祭天、布政的殿堂,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要建而示建成,武則天實現了他們的遺願。雕塑藝術堪稱世界頂峰。竜門石窟被稱為世界藝術寶庫,武則天時代的雕塑作品更為其中的精華。在敦煌石窟,武周時期的作品多於武德、貞觀及上元各時期的總和,其中天册萬歲元年(695年)完成的北大佛彩塑,高33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胎泥塑佛像。景點介紹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築的中心。它原建於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殿內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麯,整座建築被專傢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武則天廟的始建在唐天寶七年(747)之前,清朝初年,被改名為“水母廟”。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兩個:其一,宋代以後至明清統治者對武則天謾駡最甚,斥為“牡雞司晨”,故官方把她的廟改掉以示貶責與除滅;其二,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為泌水,是從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人們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認為是則天聖母賜給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則天廟為水母廟,或稱“則天水母廟”。到宣統元年,纔恢復了“則天皇后廟”的名稱。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傢族史料陳列,全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跡陳列。遊客在此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封建時代傑出女政治傢的不朽業績,還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國的文化遺産。 |
|
則天廟又名則天聖母廟 |
|
位於文水縣城北的南徐村北側,距離縣城5千米。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清水秀的名勝古跡。 |
|
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是千餘年前為紀念武則天所建造的。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唐代風格,至今則天廟頂部與神龕基座上還留有部分唐瓦與唐磚,神龕後側兩根粗大的金柱仍然是唐代的原物,這些堪稱是珍貴的文化遺産。 |
|
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米,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裏便可到達。 |
|
占地2.6萬平方米 |
|
從中軸綫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正殿3 間,柱頭有捲剎鬥拱作雙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類似五臺山佛光寺的構造。配殿東樓、鐘鼓樓造型一般,但佈局合理,與正殿相得益彰。 |
|
唐代風格 |
|
據專傢考證,武則天廟原建於唐代,最晚不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後歷代維修過多次,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 |
|
殿內梁架建造中,采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麯,整座建築被專傢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回音亭是一座全石雕雙頂八角亭,由八根石柱支撐。整座亭子由50噸海底沉積岩雕成。亭子中央一平方米的範圍內形成一個特殊的音響反射區。因此,在亭子中央無論擊掌或歌唱,都會有響亮的回音,恰似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
|
清代初年,則天聖母廟曾被改名為水母廟,其原因有二:一是宋代以後直到明清,封建統治者對武則天貶責最甚,故官方將其祀廟改名,以示貶責;二是武則天與水有關,南徐村東南有條小河稱沁水,是從武氏深井泉涌而成,千百年來澆灌農田數百頃,造福一方,因此當地鄉親把這一井泉稱為神福泉,認為是則天聖母所賜。不過這都屬於古老傳聞。到了宣統年間,該廟又恢復了原名。 |
|
壁畫布滿殿內北、西、東三面墻壁,北面壁畫高25米,東西兩面的壁畫高37米,總面積7637平米。壁畫場面壯闊,人物衆多,內容是反映聖母的後宮起居生活的情景。北面壁畫《燕樂圖》作為主神塑像的陪襯,是表現聖母後宮享樂生活的場面,圍繞聖母塑像展開。亭臺樓閣,鬆梧竹石,花木扶疏。身姿秀美的樂伎為主人獻藝。最精美動人的是東側一組正在行進的女樂隊,演奏的樂器有琴、瑟、笙、笛、琵琶、阮鹹、二鬍等。並有棒茶、酒、鏡、泛、香爐等物的宮女們,形象刻畫細膩,神態各異。與東西壁比較,北壁畫面更顯作者功力,設色淡雅,給人以清新、活潑、祥和的感覺。東壁是表現奉迎聖母的《迎駕圖》一部青竜駕禦的乘輦正在宮門前,禦者肅立侍駕,前面持節使者莊嚴肅穆,文武官員在馬上恭候。竜輦兩側儀仗樂隊環繞四周。西壁是表現聖母的《出巡圖》描寫行進中的竜輦內端坐着聖母。極力頌揚道教神抵(聖母)的盛德威儀,主要表現聖母巡幸途中,竜輦飛馳,山川襯托,隨行侍吏躍馬奔馳的情景。其前隅“聖母娘娘殿”的牌匾醒目,雲霧沉沉,使吏、守衛、宮女守候。壁畫中的仕女造型,註意了人物組合,動態變化,所以並不感覺板滯,特別是一組調弄樂器宮女們的手式,形象生動,衣飾飄逸,精工豔麗。整個畫面,勁健有力,技法熟練,色彩鮮豔奪目,以朱色為主,加以當時流行的瀝粉堆金裝飾手法,畫面熱烈輝煌。配景則工筆寫實,施淺縧淡彩,用以陪襯人物,避免了色彩上的喧賓奪主。大片彩雲也起了加強主題、烘托人物的作用,它的精湛藝術是值得珍視的,是現存壁畫中不可多見的珍品。
聖母殿中壁畫的藝術風格承襲宋、元畫風,而又具有明代典型的特色,運筆輕重疾徐、頓挫轉折,狀物抒情的變化,有着異常的表現能力。壁畫雖是宗教內容,但卻充滿了世俗氣息,宛然是明代宮廷生活的寫照。也是研究明代建築、衣冠、服飾、車馬儀仗、音樂舞蹈、工藝器物的很直接的資料,聖母殿壁畫是藝術藉鑒和歷史研究的重要遺産。
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傢族史料陳列,全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跡陳列。遊客在此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封建時代傑出女政治傢的不朽業績,還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國的文化遺産。 |
|
1996年12月,被公佈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傢族史料陳列,全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跡陳列。遊客在此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封建時代傑出女政治傢的不朽業績,還可以看到她留在全國的文化遺産。
1988年9月,武則天紀念館成立。該館主要負責則天廟的保護、維修與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