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 : 名人 : 文藝 > 劉禪
目錄
劉禪 Liu Chan (207~271) 
  蜀漢後主即劉禪(“禪”,拼音:shàn(同“善”);207年-271年),初名鬥,字升之,後改名禪,字公嗣,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漢朝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
  
  出身
  據《三國志》記載,劉禪是甘夫人所生。荊州當陽長坂坡之戰時被趙雲從亂軍中救出。
  
  212年,被孫夫人攜返東吳時被張飛和趙雲截下。
  
  221年,劉備稱帝,立劉禪為皇太子。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報關羽被殺之仇,親率大軍攻吳。在夷陵之戰戰敗之後,劉備一病不起,223年四月病故。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在位期間
  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放權於丞相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政事無巨細,鹹决於亮”。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製,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製衡,軍政事務分開。
  
  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修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諸葛亮死後蜀漢維持了近三十年的統治,但,劉禪對於主張積極北伐的姜維也諸多製衡,嚴重地拖慢了北伐的進度。而且劉禪對於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姜維畏懼黃皓,衹得擁兵屯墾漢中的沓中(今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
  
  最後鄧艾偷渡陰平大軍壓境,劉禪召開御前會議,與群臣商議如何抵禦。最終劉禪接受譙周的開城建議,在263年嚮曹魏投降。
  
  樂不思蜀
  蜀漢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某日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樂麯,並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宴畢對他說:“陛下,下次如司馬昭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註視著宮殿的上方,接着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後張開雙眼,很認真地說:‘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麽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麽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這就是“樂不思蜀”這一典故的來歷。)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劉禪去世,晉謚劉禪為安樂縣思公。西晉末年,劉淵起事,國號為漢,追謚劉禪為孝懷皇帝。
  
  評價
  《三國志》陳壽認為他是“素絲”,早年得諸葛亮輔助,所以“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但後來寵信黃皓,敗壞政事,卻是“惑閹竪則為昏闇之後”。孫盛則認為他是庸主。而由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形象影響,於是其小字為“阿鬥”,被後世意指政事無才幹者,“扶不起的阿鬥”就是指劉禪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提到:“阿鬥是很庸愚的,沒有一點能耐。”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後主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晉朝張華問李密:“安樂公(劉禪)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竪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臯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晉書‧李密傳)
  
  家庭
  
  父
  蜀漢昭烈帝劉備
  
  妻
  敬哀皇后,張氏,張飛長女。劉禪為太子時立為太子妃。於223年立為皇后,237年去世。
  張皇后,張飛次女。敬哀皇后死後,於238年正月立為皇后。蜀漢滅亡後,隨劉禪到洛陽。
  王貴人,劉禪後宮,劉璿生母。
  李昭儀,劉禪後宮,蜀漢滅亡時自殺。
  
  子女
  劉璿,劉禪長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蜀漢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劉瑤,劉禪二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琮,劉禪三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瓚,劉禪四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諶,劉禪五子,北地王,曾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但被劉禪拒絶,遂於蜀漢亡國當日自殺[1]。
  劉恂,劉禪六子,蜀漢亡後投降。蜀亡後,洮陽王劉恂不願降魏,派諸葛質為使,與夷帥孟虯通好,劉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劉璩,劉禪七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禪資料
  小名:阿鬥
  籍貫: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職位:蜀漢皇帝(後主)
  謚號:思公(魏朝、晉朝)之安樂公
  謚號:懷皇帝(劉淵追謚)
  生卒:207 — 271(65歲)
  傢族資料 :父親 劉備 母親 甘氏
  配偶:敬哀皇后,張氏,張飛長女。劉禪為太子時立為太子妃。於223年立為皇后,237年去世。
  張皇后,張飛次女。敬哀皇后死後,於238年正月立為皇后。蜀漢滅亡後,隨劉禪到洛陽。
  王貴人,劉禪後宮,劉璿生母。
  李昭儀,劉禪後宮,蜀漢滅亡時自殺。
  子女:
  劉璿,劉禪長子,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蜀漢亡後,鐘會在成都作亂,被亂兵殺害。
  劉瑤,劉禪二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琮,劉禪三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瓚,劉禪四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劉諶,劉禪五子,北地王,曾反對譙周降魏的提議,但被劉禪拒絶,遂於蜀漢亡國當日自殺。
  劉恂,劉禪六子,蜀漢亡後投降。蜀亡後,洮陽王劉恂不願降魏,派諸葛質為使,與夷帥孟虯通好,劉恂得在南中永昌定居。
  劉璩(劉虔),劉禪七子,蜀漢亡後投降。於永嘉之亂被殺。
  兄弟姐妹:劉封 劉永 劉理
  相關人物:趙雲 諸葛亮 孫夫人 蔣琬 黃皓 譙周 鄧艾 姜維 張飛
  所屬勢力:蜀漢 西晉
劉禪-簡明歷史傳記
  劉禪,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軍國大事先後全權委任於諸葛亮、蔣琬等人,自己沒有什麽表現。諸葛亮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蜀國逐漸衰敗。後魏朝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傢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幾年後去世。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駕崩,他於同年五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结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着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麯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嚮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裏情況復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蜀漢滅亡。
劉禪 - 簡明演義傳記
  劉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禪(李鐵飾)禪,小名阿鬥,劉備之子,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充分信任,軍國大事全權委任於諸葛亮,但後期越發聽信讒言,干涉諸葛亮的軍政方針,使得諸葛亮一次次北伐無功而返。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後,劉禪自身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亂,蜀國逐漸衰敗。後魏國大舉伐蜀,劉禪投降,舉傢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
  劉禪 - 歷史評價 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竪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製漸虧,優劣著矣。
《三國志》記載
  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及即尊號,册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禪為皇太子,以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緩,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可不勉與!”禮記曰:行一物而三善者,惟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鄭玄日:物猶事也。三年夏四月二十三日,先主殂於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後。大赦,改元。是歲魏黃初四年也。魏略曰: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傢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及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扶風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問知其良傢子,遂養為子,與娶婦,生一子。初禪與備相失時,識其父字玄德。比捨人有姓簡者,及備得益州而簡為將軍,備遣簡到漢中,捨都邸。禪乃詣簡,簡相檢訊,事皆符驗。簡喜,以語張魯,魯(乃)洗沐送詣益州,備乃立以為太子。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臣鬆之案:二主妃子傳曰“後主生於荊州”,後主傳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則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敗於長阪,備棄妻子走,趙雲傳曰“雲身抱弱子以免”,即後主也。如此,備與禪未嘗相失也。又諸葛亮以禪立之明年領益州牧,其年與主簿杜微書曰“朝廷今年十八”,與禪傳相應,理當非虛。而魚豢雲備敗於小沛,禪時年始生,及奔荊州,能識其父字玄德,計當五六歲。備敗於小沛時,建安五年也,至禪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禪應過二十矣。以事相驗,理不得然。此則魏略之妄說,乃至二百餘言,異也!又案諸書記及諸葛亮集,亮亦不為太子太傅。
  悼し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魏氏春秋曰: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闓。臣鬆之案:以為房為褒所誣,執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姦慝?斯殆妄矣!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是歲,主皇后張氏。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二年春,務農殖𠔌,閉關息民。
  四郡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徵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今巴郡故城是。
  齋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諸葛亮集載禪三月下詔曰:“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是以湯、武脩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兇慝,董卓造難,震蕩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內,懷無君之心。子丕孤竪,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當此之時,皇極幽昧,天下無主,則我帝命隕越於下。昭烈皇帝體明叡之德,光演文武,應乾坤之運,出身平難,經營四方,人鬼同謀,百姓與能。兆民欣戴。奉順符讖,建位易號,丕承天序,補弊興衰,存復祖業,誕膺皇綱,不墜於地。萬國未定,早世遐殂。朕以幼衝,繼統鴻基,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焉。是以夙興夜寐,不敢自逸,每從菲薄以益國用,勸分務穡以阜民財,授方任能以參其聽,斷私降意以養將士。欲奮劍長驅,指討兇逆,朱旗未舉,而丕復隕喪,斯所謂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殘類餘醜,又支天禍,恣睢河、洛,阻兵未弭。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衆,董督元戎,龔行天罰,除患寧亂,剋復舊都,在此行也。昔項籍總一強衆,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如焚)〔焚如〕,為笑千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今賊效尤,天人所怨,奉時宜速,庶憑炎精祖宗威靈相助之福,所嚮必剋。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後。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鬍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師貞勢並,必無敵矣。夫王者之兵,有徵無戰,尊而且義,莫敢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經至,亦不欲窮兵極武。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葉、中外,有能規利害、審逆順之數,來詣降者,皆原除之。昔輔果絶親於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項伯歸漢,皆受茅土之慶。此前世之明驗也。若其迷瀋不反,將助亂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廣宣恩威,貸其元帥,吊其殘民。他如詔書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稱朕意焉。”知
  航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剋。鼕,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齋
  較略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剋定二郡。鼕,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上,築漢、樂二城。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𠔌,斜,餘奢反。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絶,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知攏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秋八月,都護李平廢徙梓潼郡。漢晉春秋曰:鼕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十一年鼕,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𠔌口,治斜𠔌邸閣。是歲,南夷劉胄反,將軍馬忠破平之。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𠔌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於渭濱。徵西大將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南鄭;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
  春正十三年春正月,中軍師楊儀廢徙漢嘉郡。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
  四月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臣鬆之案:湔,縣名也,屬蜀郡,音翦。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廣都。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大赦,改元。立子璿為太子,子瑤為安定王。鼕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二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
  三年春,使越雋太守張嶷平定越雋郡。
  書令四年鼕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
  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六年鼕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
  芩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嚮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大將軍費禕督諸軍往赴救,魏軍退。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禕還成都。
  。十八年秋八月,皇太後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秋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秋,大赦。鼕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魏略曰:琬卒,禪乃自攝國事。
  無戴十年,涼州鬍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衆降,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於繁縣。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往討,破平之。
  屯漢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秋,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往討,皆破平之。
  等,十二年春正月,魏誅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來降。夏四月,大赦。秋,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剋而還。將軍句安、李韶降魏。
  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剋而還。
  十四年夏,大將軍費禕還成都。秋八月戊寅,宣皇帝司馬懿崩於洛陽。鼕,復北駐漢壽。大赦。
  十五年四月,吳帝孫權崩於建業。是歲,立子琮為西河王。
  十六年春正月,大將軍費禕為魏降人郭循所殺於漢壽。夏四月,衛將軍姜維復率衆圍南安,不剋而還。
  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大赦。夏六月,維復率衆出隴西。鼕,拔狄道、(河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綿竹、繁縣。
  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於洮西,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主
  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鬍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於上邽。維退軍還成都。是歲,立子瓚為新平王。大赦。
  二十年,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衆出駱𠔌,至芒水。是歲大赦。
  ,改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吳大將軍孫綝廢其主亮,立琅邪王休。景耀二年夏六月,立子諶為北地王,恂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
  三年秋九月,追謚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
  四年春三月,追謚故將軍趙雲。鼕十月,大赦。
  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是歲,姜維復率衆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中。主
  捍笮六年夏,魏大興徒衆,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為炎興。鼕,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鬥絶一隅,幹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京畿攸隔萬裏。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於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暗弱,竊貪遺緒,俯仰纍紀,未率大教。天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投戈釋甲,官府努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後來之惠,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賫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輿櫬在近,不復縷陳。”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漢晉春秋曰: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緩。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者。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艾得書,大喜,即報書,王隱蜀記曰:艾報書云:“王綱失道,群英並起,竜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也。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徵,思聞嘉響,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啓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衝,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典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采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遣紹、良先還。艾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晉諸公贊曰:劉禪乘騾車詣艾,不具亡國之禮。因承製拜後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衆鈔略,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後主舉傢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鹹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竜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於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間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來,幹戈不戢,元元之民,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言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籓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漢晉春秋曰: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公泰始七年薨於洛陽,年六十五。蜀記雲:謚曰思公子恂嗣。後匈奴亂華,匈奴主劉淵謚之曰懷皇帝。
生平概括
  《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華陽國志》:丞相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原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啓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臣鬆之以為“赦不妄下”,誠為可稱,至於“年名不易”,猶所未達。案建武、建安之號,皆久而不改,未聞前史以為美談。“經載十二”,蓋何足雲?豈別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歿後,延熙之號,數盈二十,“茲製漸虧”,事又不然也。
  《三國志》: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竪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製漸虧,優劣著矣!
劉禪 - 著名典故
  “單騎救主” 三國演義中曹操大軍將劉備擊潰,劉備妻離子散,狼狽遁逃,但是妻子和兒子阿鬥卻落入了曹軍的手裏,蜀名將趙子竜奮不顧身單騎突入曹百萬大營衹身救出劉阿鬥,為了不拖纍趙雲,劉備的妻子投井自殺,而趙雲也攜帶着襁褓中的阿鬥拼死殺出重圍,為此劉備曾怒摔阿鬥以報子竜之恩。並說即便丟了兒子也不能失去子竜。由此傳為佳話。
  “截江救阿鬥”是三國演義中劉備之子阿鬥被劉備之妻孫尚香私自抱回江東,面對此種政治形勢和東吳的一步狠棋,蜀將趙子竜親自渡江追阿鬥,英勇的趙子竜衹身闖入孫尚香的船上,戰勝孫尚香的衆多侍衛,成功將阿鬥救回蜀營,避免了被東吳挾持皇子的局面。
  “扶不起的阿鬥” 三國演義中蜀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名叫阿鬥。劉備死後他繼承皇位,稱為蜀後主。劉禪平庸無能,雖然有諸葛亮等賢臣良將人輔佐,也不能振興蜀國,最後還主動投降魏國。後用“阿鬥”,“扶不起的劉阿鬥”形容軟弱無能,沒有大志,不思振作的人。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産生於三國時的洛陽。 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谢,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麯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傢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郤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衹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麽像是郤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臨終前囑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劉禪繼位初期也確實聽從父親的遺命,“政事無巨細,鹹决於亮”,放權給諸葛亮處理軍政大事。隨着劉禪對軍國治理的深入瞭解,開始對諸葛亮窮兵黷武的進行獨力北伐導致國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於劉備訂立的北伐統一中國恢復漢朝宗師室的既定政策和諸葛亮在國內的崇高威望,劉禪在諸葛亮主政期間,以團结為重,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後,據《三國志》記載,劉禪廢除了丞相製,設立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製衡,軍政事務分開。後來“乃自攝國事”,提出“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由蔣琬、費禕、董允等人主政,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後從長計議再北伐的政策,親自處理除了對外戰爭領域之外的國內軍政事務。 劉禪對於繼承了諸葛亮職務的姜維也諸多製衡,嚴重的拖慢了北伐的進度。
  可是由於劉禪對軍隊沒有可靠的控製權,不敢對主張急於北伐的軍方將領太過壓迫,導致施政方針混亂。而且劉禪對於宦官黃皓也頗為寵信,最後蜀漢於263年亡國。蜀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留下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名句。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晉謚安樂縣思公,劉淵謚孝懷皇帝。
劉禪 -- 歷史評價
  在世人的心目中,劉禪是平庸昏聵之君,在市井街頭的平頭百姓眼裏,劉禪的形象始終是碌碌無為的的庸主一個,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因劉禪小名為阿鬥,於是在我們國語的形容詞中,又多了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有人預言,這個形容詞將流傳千年。
  阿鬥真的扶不起嗎?他真的是個昏庸、愚鈍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嗎?
  《三國志》中有這麽一段記載,說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贊劉禪,射君又將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劉備遺詔)意思是連諸葛亮都稱贊劉禪“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不會不識人,陳壽也不會弄虛作假,所以,劉禪絶不是像傳統觀念中那麽無能。
  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事實上:“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
  縱觀歷史,劉禪就任蜀漢皇帝共計41年,是三國時期所有董事長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其中,諸葛亮輔佐劉禪11年,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還在賢臣的輔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個群雄割據的動亂時代,能執政這麽久,劉禪肯定有其過人之處。
  有容人之量
  劉禪繼承帝位時,年僅17歲。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於是呼,“政事無巨細,鹹决於亮”,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按丞相說的辦”。對於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
  後來劉禪年紀漸長,按照漢代朝廷的常規,諸葛亮應當逐漸地將大權交還給劉禪,讓劉禪順利“轉正”,徹底襬脫“見習”皇帝的命運。可是,諸葛亮仍緊握大權。諸葛亮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劉禪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所以纔總攬全局。這讓人不禁要問,劉禪現在是沒有經驗,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兒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
  諸葛亮帶兵出外徵戰,對已年滿22歲的劉禪依舊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為侍郎,統宿衛親兵,“監管”劉禪。在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劉禪的口氣和語感,簡直猶如一個嚴峻的父親在冷酷地調教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
  對這些,劉禪一讓在讓,不想引起國內的政治混亂。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劉禪雖然不贊成,但還是為諸葛亮鼓勁加油。可以說,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充分領會並嚴格執行了劉備的教導以及對長輩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團结了內部領導班子,保持了領導集團的穩定,這樣最終得實惠的還是老百姓。難怪有人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劉禪具有一個政治傢寬容大度的胸懷。
  劉禪不僅對諸葛亮寬宏大量,對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亂被殺,劉禪對於魏延沒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魏延作為其父親最信任的將領之一,信任程度猶勝於馬超,怎麽會忽然叛亂?說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諸葛亮的差,不過是剛愎自用,人際關係不好,諸葛亮逝世後,諸葛亮利益集團沒人製服得了,所以被殺。劉禪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來證明其志,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畢竟陣前叛亂,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賜棺槨葬之”的。
  劉禪生活腐化時,學者譙周和老臣董允上書勸柬,劉禪最多也就是無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開殺戒。後主劉禪可能是中國歷代帝王裏,對大臣動刀較少的一個了,這點非常難得。
  頭腦清楚、知人善用
  劉禪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頭腦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強的分析能力,絶對不是弱智。劉禪專用諸葛亮來治國,就是他聰明的地方,雖然諸葛亮有窮兵黷武的問題,但是他治理蜀國的措施確實給蜀國帶來了發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後,劉禪仍然繼續延用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諸葛亮所選拔的人。
  諸葛亮急於北伐,劉禪此時頭腦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水平綫上,又不好直接反對,衹能規勸諸葛亮說:“相父南徵,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徵,恐勞神思。”儘管諸葛亮執意北伐,沒有聽從劉禪的勸告,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
  在人事任免上,劉禪也表現出過人的一面。鑒於諸葛亮生前權力太重,劉禪廢除了丞相製。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以蔣琬為大司馬,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製,但又各有側重。蔣琬以管政務為主,兼管軍事;費禕以管軍事為主,兼管政務,軍政及內政大權不再同一人一把抓。這種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劉禪决不允許再次出現事無巨細,皆决於丞相一人,而自己則大權旁落的尷尬局面。蔣琬死後,劉禪更進一步“自攝國事”。任官封爵,要劉禪同意;人事任免,要劉禪同意;出兵徵討,要劉禪同意,幾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劉禪同意。劉禪總統一切,直接掌管蜀漢政權達19年之久。這一係列舉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嗎?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曹爽與司馬懿爭權被殺後,夏侯霸害怕受到株連而入蜀,劉禪親自出迎。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為老將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從妹,所以劉禪纔這麽說。之後,劉禪對夏侯霸“厚加爵寵”。劉禪對夏侯霸的這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即使其父劉備在世,大概也不過如此,足見劉禪絶非平庸之輩。
  作為三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君主,劉禪有自己的一套治國理念,絶對不是昏庸低能之輩。
  樂不思蜀 沒皮沒臉
  歷來各方專傢對後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於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而降、苟且偷安。
  “樂不思蜀”一個詞語讓劉禪徹底被定格為一個反面人物,被認定是個沒皮沒臉的窩囊廢,從而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話說曹魏兵圍成都,劉禪心裏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傷忙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為了保全子民,劉禪在深思熟慮後,决定開門投降。劉禪投降後,北上到達洛陽,被封為安樂公。這樣一來,劉禪多了一個賣國的駡名,卻保全了百姓的姓名財産,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對於劉禪不戰而降,實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註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傢,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傢所不能同日而語,他沒有為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
  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劉禪自傢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傢手裏。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某個西方的著名文學家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在劉禪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着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劉禪降魏後,司馬昭在一次大宴蜀國君臣時,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樂,以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無不現出悲慽之容,衹有劉禪一人不悲反笑,開心得不得了,活脫脫是一個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麽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從此誕生。說完這個話以後,劉禪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果然,不久司馬昭再次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麽聽着不像你說的,像你某個大臣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麽說的! 乍一看,劉禪的確是一幅沒皮沒臉的嘴臉,而且無恥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可細細一想,劉禪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馬昭若想殺劉禪,可謂易如反掌,身為階下囚的劉禪,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禪所釋放的一個煙霧彈,給司馬昭留下了:“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當時的環境中這是最為明智的選擇,堪稱上上之策。在這個問題上,劉禪實在是一個能稱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
  在“成者王侯、敗者寇”的主導文化氛圍裏,人們不願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衹有幹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劉禪投降後在洛陽的一段表演,為他博得了“全無心肝”的臭名,從此“扶不起的阿鬥”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頭上,甚至連他的名字劉禪(Shàn),我們也經常錯誤地讀成Chán,可見世人對他的誤解之深了。
  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霧裏看花,糊裏糊塗;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來。在魏蜀吳三個企業集團中,劉禪領導的蜀國一直處於弱勢,然而41年來,劉禪能知人善任,公司穩固發展,重現實輕面子,使百姓免受戰爭塗炭,要是阿鬥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這點?
  綜上所述,蜀漢皇帝劉禪有容人之量、頭腦清楚、知人善任,而且,樂不思蜀並不等於沒皮沒臉,所以,劉禪不是昏君。
“阿鬥”的意思
  劉禪,小名阿鬥。據傳劉禪之母甘夫人因夜夢仰吞北斗而懷孕,所以劉禪的小名叫做“阿鬥”。
“劉禪”讀音
  劉禪中的“禪”字現今雖然有兩個讀音:“shàn”與“chán”。結合歷史實情,此處應該讀“shàn”。原因至少有三:
  一。劉禪字公嗣。名、字相配是古人取字的慣例。僅以三國人物為例,就有諸葛亮字孔明,黃蓋字公覆,周瑜字公瑾等等不勝枚舉。若禪字讀chán,那它和嗣字有何關聯?而若它讀shàn,則和嗣字成相輔相成的關係。一禪一嗣,一讓一繼。
  二。禪字的chán的讀音何時而有雖不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和佛教有直接關係。按正式文獻記載,佛教在漢朝纔剛傳入中國,(漢武帝為了使得中印交好,所以支持傳播進中國),而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不過百餘年,且道教與儒道極盛,佛教影響甚微,而且也沒有明確證據證明劉備篤信佛教,那麽何以給當時唯一的兒子用佛教用語取名?
  三。劉備胸懷大志,致力統一全國,結束紛爭。劉備在得劉禪前,認了個養子劉封,劉封本羅侯寇氏之子,劉備入荊州,收為義子,可見是改動的名字。後來劉備為長子取名劉禪,讓人難免聯想到“封禪”(fēng shàn),衹說巧合未免牽強(中國人取名嚮來看重藴意)。封禪是中國古代有德帝王祭奠泰山的儀式,有三個條件;一、祭祀主體衹能是皇帝;二、要有德之君,無德則無資格;三、祭奠要在泰山上進行。在泰山頂上祭天叫做“封”,在泰山腳下祭地叫做“禪”,合稱為“封禪”。聯繫後來的劉永,劉理二子,或可見劉備之志及其對子孫的期待。
評價
  《三國志》陳壽認為他是“素絲”,早年得諸葛亮輔助,所以“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但後來寵信黃皓,敗壞政事,卻是“惑閹竪則為昏闇之後”。孫盛則認為他是庸主。而由於《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形象影響,於是其小字為“阿鬥”,被後世意指政事無才幹者,“扶不起的阿鬥”就是指劉禪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也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提到:“阿鬥是很庸愚的,沒有一點能耐。”。
  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傢人民去留之際,後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産的無謂犧牲。
  劉備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之“和諧和美妙”(相對的),為歷代有識之士贊不絶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接任者,劉禪能從父親那裏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史載:劉備生前,諸葛亮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對於劉禪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之所以寧背駡名而不作辯解,乃“全國為上之策”。劉禪這樣註重國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傢,與“打腫臉衝胖子”的面子政治傢所不能同日而語。
  莎士比亞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着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劉禪亡國之後,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傢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傢手裏。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鬆。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後,潛藏着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鬥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以說,後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小時候,我老子教育我時,可我總是一個耳朵聽,一個耳朵冒,聽到不順耳的地方,還想頂上兩句。我的小兒子更是門裏出身,我的每一句話,兒子不僅不聽,而且認為句句多餘。一次,我說多了,兒子氣憤地說:“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帳!”我之所以如此羅嗦,就是為了說明:人和人其實很難長期相處,父子尚且不行,又何況君臣關係呢?
  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於事無巨細,大權獨攬的諸葛亮,劉禪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常規,諸葛亮本應還政與劉禪。北伐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後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象對待孩子一樣提耳面教劉禪的“親賢臣,遠小人”,而青年天子劉禪從大局考慮,委麯求全。
  諸葛亮的違背了先主輔政的囑托,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着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着想,剋製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說:“勝負兵傢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竜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裏相迎。諸葛專權對後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反對為其立廟。但在衆人的一再要求下,阿鬥也沒有固執己見。
  儘管如此,劉禪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順民意,從而保證了政局的長期穩定。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衹要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綫鬥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劉禪對此卻能從長遠着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專製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南朝史學家裴鬆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
  後主劉禪不僅分析問題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鬍氏入賀太後,太後留鬍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於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後主並沒有委過與人,衹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後,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後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
英文解釋
  1. :  Liu Chan
近義詞
公嗣, 安樂縣思公/孝懷皇帝
相關詞
年號蜀漢三國中國歷史歷史文化詞語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