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山古墓群位於西藏林芝地區朗縣距金公區4公裏多的列村北約15公裏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 該編號為79的墓於1982年8月25日開始發掘至8月31日清理完畢。墓平面成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Z68 米,封土未經夯打,封土內夾有網狀石墻,東西長50米,南寬70米,北 寬5.1米,石墻高度為0?0米,高0.3米。 其內填滿大卵石和小石塊 及原生墓穴內土。沒有規律,十分零亂。東西兩角各立有尖形的大卵石一個,似為有意立置。未用完的石料堆放在東壁。墓穴通道口在封堆下0.3米的北偏西處,均用石塊壘砌而成,東西長0.2米,南北寬0.7米,深1.7米,無臺階,呈斜坡狀,平面呈橢賀形。墓室為大型竪穴,均用較有規則的石方錯縫,並用粘性相當大的泥土抹縫。墓室東西長1.56米,南北寬1.38米,墓頂高1.48米。平面呈圓形。墓底鋪有一層很薄的白砂土,土質堅硬。墓門嚮北偏5゜,墓門口鋪有石板臺階二級,每階高0.13米,長0.78。左邊有一塊方木,其中章有一凹槽,直徑0.5米,係安裝墓門之用。但是未見有安過門的跡象。門道長1804米,寬0F78米,呈斜坡。墓室內有塊石板,屍體早已腐爛。已零亂的骨架周圍和骨架下面發現的一些物質好似檀香木,頭嚮正西,面嚮正北,葬式為屈肢葬。
該墓隨葬器物很少,從已殘破的碎片來看,有兩個木碗和長條木棍,還有一把殘缺的勺。這些東西都分佈在骨架的北邊。木棍兩頭用刀加工過,長0.3米,直徑0.6米,表外有刀削過的痕跡。兩個木碗已殘缺,僅存一半。兩碗皆是圈足,內外塗有一層很薄的黑漆,殘存的半個木碗為敞口。唇厚0.16米,口徑0.8米,高0.5米,淺腹斜下接圈足,圈足高0.9米。 在清理過程中發現此墓有被盜過的明顯痕跡,其理由:墓穴及墓道口所填土石十分零亂,墓內人骨架被擾亂,隨葬品被打碎,特別值得註意的未發現其隨葬品的殘缺部分。 關於該墓所經歷年代,經碳十四測定,屬吐蕃時期,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 發掘出的79號墓的墓室結 構,為研究吐蕃時期墓葬的結構提供了實物資料。
該建築群氣勢宏偉,構築奇特,整個墓群延綿幾公裏。是西藏境內難得一見的景觀。烈山古墓不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對於研究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將對研究西藏歷史與探討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氣候、古環境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0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