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寧德 > 分水關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分水關投訴電話寧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593-2883671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分水關:位於城東北15公裏,屬貫嶺鎮分水關村,104國道穿此而過,是福寧高速公路起點。地處浙江省之泰順縣、蒼南縣與福鼎縣交界處修建“友誼亭”。關隘建於五代“開閩王”王審知時,為確保閩地安全,以禦吳越(《方輿紀要》載:“疊石、分水二關,俱閩王時築,以備吳越。”),形勢險要,號稱“閩東北門戶”。在封建割劇時代,分水關為兵傢必爭之地。宋末永嘉陳自中扶秀王興擇入閩,殉節於此。明嘉靖福寧州黃良林造隘房駐守。清乾隆福寧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清乾隆學者俞樾(字麯園)由浙江德清往霞浦省親,過此時留題曰:“嶺上嚴嚴分水關,令人回首故鄉山,歸途倘踐山靈約,雁蕩天台咫尺間”。清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間,浙江平陽金錢會起義軍在謝公達率領下,奔襲分水關,與清兵展開激戰,大獲全勝,殺死烽火營外圍張振彪等清兵近百名,長驅入閩,功占桐山城。今日分水關遺址尚存,此處有清同治七年所立清陣亡兵士墓。1956年閩浙公路(現為104國道)從關口貫穿南北,分水關被切為兩段,尚存殘墻500多米,墻高約2~3.5米,寬0.90米,磚石結構。1989年福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物保護單位。
崇安分水關 Sung watershed off
崇安分水关
  崇安分水關又名大關,是崇安縣八關之一。位於崇安西北分水嶺上,接江西鉛山界,當閩贛交通的要衝,自古有“八閩第一關”之稱。五代時在此置寨。宋開慶間並置大安驛。元廢。明洪武初復置關,設巡司戍守。由崇安至江西鉛山(縣)界,路程80裏,衹有從分水關到車盤一段長10裏比較崎嶇,西嚮鉛山,一路平蕪,成為閩贛孔道。明代王世懋有這樣的描述:“凡福之絲綢,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泉之桔,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
  解放戰爭時期,崇安分水關是中共閩浙贛邊區黨委活動的中心和交通要道。崇安至分水關公路始建於民國26年(193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支前公路主綫——上饒至廈門綫,即通過分水關,現為省道13—101綫(福州至崇安分水關公路)的終點出口處,是福建省對外聯繫的交通要道。
詔安分水關 Zhao'an watershed off
  詔安分水關位於詔安縣西南境,離詔安縣城13公裏的群山屏列隱處。是福建、廣東兩省的交界,又是漳汕公路的咽喉。早在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漳潮巡檢司就在山上建築石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詔安知縣李尚理和竜溪知縣林鬆建立“閩粵之交坊”石牌樓。天啓年間(1621~1627年),詔安知縣周立擴建關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詔安知縣楊慶容又擴建石門關,並在關門上題署“漳南第一關”。關城依山勢取土圍之,並修築有炮臺一座。
  詔安分水關歷史上是漳潮交通要道。“東連五福、西接兩廣”。原有古道穿關而過。商旅來往,物資交流,使詔安縣在經濟、文化上受潮汕影響頗大,關係密切。30年代初期,漳汕公路穿過分水關,詔安到饒平開始通達汽車,行旅更加方便。從此,分水關被譽為“福建的南大門”。
  詔安分水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漳汕公路通過多次整修,成為國道324綫的一部分,交通地位更加重要。詔安分水關在1959年由深橋上營耕山隊經營,以後建成深橋公社綜合場,成為一個小村莊,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胞出入頻繁,內外貿易,商品流通,源源不斷。
包含詞
分水關村福鼎分水關分水關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