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古代的銅幣。形狀像刀,故稱。春秋戰國時齊、趙、燕等國鑄造,種類很多。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 |
|
春秋戰國時期齊、燕、趙等國的刀形銅幣,由生産工具的刀演變而成。也叫“刀布” |
|
古代貨幣。形如刀,故名。《管子·國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 漢 桓寬 《????鐵論·錯幣》:“山澤無徵,則君臣同利,刀幣無禁,則姦貞並行。”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黑狗肉兩個刀幣一斤,黃狗肉三個刀幣兩斤,白狗肉一個刀幣一斤。”參閱 王獻唐 《中國古代貨幣通考》第一編第二章“刀幣”。 |
|
刀幣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銅幣名。由生産工具的刀演變而成。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製,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嚮外,嚮左而不嚮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釐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着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係列。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製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釐米,寬2.87釐米,重44.5-50.5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釐米,最寬2.8-3釐米,重59-61剋;安陽之法化長18-18.5釐米,最寬2.8-2.9釐米,重44.5-47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釐米,寬2.6-2.9釐米,重42.3-47剋;齊法化長約17.8-18.7釐米,寬2.6-2.9釐米,重40.8-50.4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範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𠔌、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傢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釐米,寬約1.8-2.6釐米,重約15-16剋。其形製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釐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綫,個別為一道脊綫,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釐米,刀首寬2.2-2.8釐米,重11-15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係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製,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符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傢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纔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釐米,寬約1.3-2.2釐米,重15-18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麯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釐米,寬1.6-1.9釐米,重約14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衹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釐米,寬1.5-1.7釐米,重12-18剋,有的僅重1.4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傢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占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釐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睏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幹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衹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
|
刀幣是一種中國古代的銅幣名。由生産工具的刀演變而成。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製,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針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齊刀、圓首刀等各種刀形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遊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
|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嚮外,嚮左而不嚮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釐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着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係列。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製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釐米,寬2.87釐米,重44.5-50.5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釐米,最寬2.8-3釐米,重59-61剋;安陽之法化長18-18.5釐米,最寬2.8-2.9釐米,重44.5-47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釐米,寬2.6-2.9釐米,重42.3-47剋;齊法化長約17.8-18.7釐米,寬2.6-2.9釐米,重40.8-50.4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範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𠔌、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傢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釐米,寬約1.8-2.6釐米,重約15-16剋。其形製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釐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綫,個別為一道脊綫,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釐米,刀首寬2.2-2.8釐米,重11-15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係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製,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符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傢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纔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釐米,寬約1.3-2.2釐米,重15-18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麯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釐米,寬1.6-1.9釐米,重約14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衹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釐米,寬1.5-1.7釐米,重12-18剋,有的僅重1.4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傢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占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釐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睏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幹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衹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
|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
a、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
b、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 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
c、越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e、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
|
1918年,山東榮成市石島鎮車腳河村北出土大批古刀幣。1930年,山東省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刀幣殘頭,上有“莒邦”二字,稱為譚邦刀。1971年韓傢鬍同居民院挖防空洞時出土“匽字刀幣”,約是戰國晚期燕國及其附近流通的一種貨幣。 |
|
daobi
刀幣
Knife Coin
中國古代仿照環首小刀形狀鑄成的銅幣,屬戰國銅幣中的一種。《管子》、 《地數》、 《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幣”,都是指銅幣而言。戰國時齊、燕、趙等國都鑄造過刀幣。
齊國刀幣 通高約17釐米,重約40~55剋,是各國刀幣中形體最大的。也有極少數形體較小。刀柄略帶彎麯,刀身正面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邦長法化”之類的錢文。近人或釋“法化”為“大刀”。傳世齊刀錢文有長達九字者,似出於偽作。“安陽”、“節墨”皆為齊國城邑名。 “安陽” 不見於文獻記載,“節墨”即即墨,在今山東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橫綫 3道, 綫下一般都有一字或兩字,常見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鑄工所作的記號。齊刀銅質,鑄工都比較好。經檢測,含銅量為70%左右,其餘為鉛、錫。齊刀遺留下的實物頗多,多出土於今山東省黃河以南、京滬綫以東,包括今濟南、淄博、濰坊、昌邑、掖縣、福山、榮成、海陽、平度、青島、諸城、日照、沂南、莒南、兗州、平原等地。齊刀的鑄範有泥質和石質兩種,尤以泥範為多。清代陳介祺所藏的泥範有數以千計。近幾十年,在今臨淄的齊城遺址內,也屢有發現。範以砂泥製成,每範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鑄 3枚。但所有泥範僅見“齊法化”一種,餘尚未發現。
節墨之法化“刀幣”(拓片)
燕國刀幣 其上多鑄有一“明”字,故這種刀俗稱明刀,較齊刀輕小,通高約13~14釐米。早期的形體較大,刀背略彎,刀身上寬下窄,通高約14釐米,重13剋左右,“明”字作“□”、“□”,背文多為一字;中期的形體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寬,刀背較直,柄嚮內屈麯明顯,刀重減輕到10剋左右,“明”字寫成“□”,有人誤釋為“□”或“易”。中期、 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數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係以數目字。
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 45~58%,這可能和燕、 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錢作坊的遺跡,除出土明刀外,還有不少的泥範,範為長方形,一範之上並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還發現有石質鑄範,可知當時鑄範質地不止一種,鑄地也不止燕下都一處。
燕“明”刀幣(拓片)
明刀是戰國刀幣中發行數量最多的一種,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時可達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較多的地區在今河北省、遼寧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帶。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內蒙古的東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東省的臨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過這種刀幣。這些現象表明,明刀的流通範圍並不限於燕國,甚至在趙、齊等國境內也可流通。現在出土的明刀絶大部分來自窖藏,也有少數是從墓葬中發現的。
刀幣中還有一種尖首刀,似屬燕國的一種貨幣。這種刀通高約16釐米,重11~15剋。從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綫,刀柄較細,刀首較尖,故俗稱尖首刀。有的刀尖長如錐形,俗稱針首刀。這兩類刀的特點是無一定的面文,甚至有無字的。錢文一般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這些字可能是記號。出土這種刀的地區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帶,包括張傢口、保定、易縣、徐水、安國、河間、靈壽、藁城、石傢莊等地。北面如遼寧省的凌源,南面如山東省臨淄,也都有出土。從出土地點看,大部分皆在燕國境內,可知此刀為燕幣的可能性較大。有時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數量很少,或許這是一種比明刀更早的 |
|
- : knife-shaped coin
- n.: knife mon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