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清華大學院係部門 : 德勝街道 [顯示全部] > 出版社
目錄
chū bǎn shè chū bǎn shè
  出版圖書的機構
No. 2
  大學出版社
出版圖書刊物等的機構 Publishing books and other publications of the organization
  出版圖書刊物等的機構。 陳夢傢 《論簡樸》:“一個出版社請了一位封面設計者,他嫌封面一張光紙不好看,來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圖案和不美的美術字,作者和讀者都不答應了。” 孫犁 《秀露集·文學和生活的路》:“前二年,出版社又再版這本書,不再提這篇文章。”
No. 4
  出版社,指進行圖書、圖畫、雜志,報紙和電子物品等有版權物品的出版活動的組織。
  什麽叫出版?這是出版學研究中首先要接觸的問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理解不同,對出版學知識體係構架的認識也就不同。因此,中外出版界都很重視對出版內涵的研究,並形成了不同的認識。
  日本學者認為:“采用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方法,對文稿、圖畫、照片等著作品進行復製,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嚮大衆頒布的一係列行為,統稱為出版。”(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英國學者認為,出版是指“嚮公衆提供用抄寫、印刷或其他任何方法復製的書籍、地圖、版畫、照片、歌篇或其他作品”(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美國學者認為:“出版——公衆可獲的,以印刷物或電子媒介為形式的出版物的準備和印刷、製作的過程。”(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8)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等6條給出版所下的定義是:“可供閱讀或者通過視覺可以感知的作品,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復製,並把復製品嚮公衆傳播的行為。”(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韓國學者認為:出版是“以散布或發售為目的把文稿、文書或圖畫、樂譜之類印刷出來,使問世、刊行”(註:林穗芳.明確出版概念,加強出版學研究.出版發行研究,1990(6):14;23;15;20)。
  各國學者給出版所下的定義儘管在文字上稍有差別,但對出版活動本質特徵的描述卻十分接近。各國學者都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由以下內容構成:①出版是將已有的作品形成為出版物的過程;②原始作品必須經過一個大量復製的過程,使其形成一定的載體形式,成為出版物;③通過一定方式使公衆獲得這些出版物,也是出版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國外學者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較為一致的情況相比,國內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則有着較明顯的差異。現將國內學者對出版內涵的幾種代表性觀點陳述如下:①“凡將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都稱為出版。”(註:趙曉恩.出版詞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3;104~105)②“把著作物編印成為圖書報刊的工作。”(註:辭海編委會.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094)③“把書刊、圖畫等編印出來。”(註:漢語大字典編委會.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5)④“出版是指出版機構根據一定的方針和計劃,選擇、整理人類的思維成果和資料,通過出版生産賦予它們一定的物質形態,然後嚮社會傳播。”(註:闕道隆、實用編輯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5)⑤出版是“指將作品編輯加工後,經過復製嚮公衆發行”(註: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1991.6)。⑥“所謂出版,就是選擇、整理著作物,通過一定生産方式將其復製在特定載體上,並以出版物的形態嚮社會傳播的一係列行為。”(註:彭建炎.出版學概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9)⑦“通過出版生産的手段,把著作物編印成圖書、期刊、雜志等印刷品,經過發行渠道,把這些精神産品推嚮社會,供應讀者,即為出版。”(註:嚴成榮,桑百安.圖書發行詞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12)⑧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文稿、圖片、信息、音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匯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工,使用一定的物質載體,復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
  國內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諸種觀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觀點認為出版活動主要是出版物的印刷工作,上述①②③種意見都屬於此種類型。這類在我國出版界長期占主流地位的傳統觀點,是在我國出版發行實踐活動長期按計劃分工模式運作的條件下形成的,它將發行活動排斥於出版之外,缺乏出版內涵中最關鍵部分——出版目的的描述。很顯然,這類觀點對出版內涵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另一類觀點吸納了國外出版界對出版內涵認識中的合理部分,並結合我國出版業非常重視編輯工作的特點,對出版活動內涵進行了較全面的描述,這些表述已與國際出版界對出版活動內涵的認識逐步接近。林穗芳在為《編輯實用百科全書》所撰寫的有關詞條中,提出了將作品轉化為出版物要具備的四個條件:①經過編輯,具有適於閱讀或吸取的內容;②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③經過復製;④嚮公衆發行,如出售、出租等(註: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編輯實用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7;150;161)。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類觀點對出版活動內涵理解的代表性描述。
  綜合國內外專傢對出版活動內涵認識的各種趨同化意見,我們認為出版活動的內涵,應由以下基本特徵構成。
  (1)出版是對已有的作品進行深層次開發的社會活動。出版不是對原始信息進行開發,而是對現成的作品進行開發。接受原始信息,將其歸納成知識,形成知識産品的任務,已由作者完成,或者說已主要由作者完成,已有作品的形成過程屬於作者勞動過程,不歸屬於出版活動。作傢創作、畫傢寫生、音樂傢譜麯等,都不能算出版,就是這個道理。
  (2)出版是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使其具有適合讀者消費的出版物內容的過程。出版過程雖不是知識信息的主要形成過程,卻是一個對知識信息體係進行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是按照適合讀者消費的要求進行的,並且,還要按照同樣的要求對所選定的作品裏的知識信息進行整理、補充、完善,也就是通過編輯工作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紙質貨幣不是出版物,紙幣的印製不是出版活動,就是因為沒有對原作品進行編輯加工,從而缺少供讀者消費的知識信息內容的緣故。
  (3)出版是對加工好的已有作品進行大量復製,使其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一定載體形式的過程。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作品進行復製,都是使加工好的知識信息具有能供讀者消費的載體形式的過程。衹有經過大量復製,作品中所含的知識信息才能被衆多的讀者接受。檔案工作也需要對原作品(文件)進行編纂、整理,使分散的材料能編輯成一捲一捲的案捲,但檔案工作不是出版,因為沒有大量復製的過程。在商品社會,作品大量復製過程也是出版物的商品生産過程。
  (4)出版包括將出版物公之於衆的過程。通過各種方式將大量復製的原作品廣泛嚮讀者傳播,也是出版活動的重要內涵。從西方對“出版”這一詞彙的演變來看,法語Publier和英語Publish均源自拉丁語Publiare,而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卻是“公之於衆”。可見,在賦予“出版”的衆多涵義中,“公之於衆”的涵義更有着特殊的地位。
  綜合上述四個特徵,筆者用如下定義對出版活動的內涵試加描述:所謂出版,就是將知識信息産品經過加工後,以商品生産的形式大量復製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並使其廣泛傳播的過程。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chubanshe
  出版社
  publishing house
    負責編輯出版書籍、圖片、樂譜、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機構。它的性質、方針、任務和工作範圍是由社會政治和國傢制度的性質以及文化發展狀況决定的,是隨着時代和出版工作的發展水平變化的。
    中國出版機構的發展 中國出版事業歷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奴隸社會已出現原始的書籍,到春秋戰國就有了編輯工作。一些儒傢經典,很多都是那時整理編輯出來的,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之後,出現了民間的私營出版業性質的刻坊。宋元時代的官刻機構──國子監、興文署設有專職官員、編輯校勘人員和刻字工人、印刷工人,是後來印書館、印書局的雛型。明代的國傢出版機構已分門別類刻書 (如都察院、工部、禮部、兵部等國傢機關兼理刻書工作);地方出版機構比宋、元時期有所發展,各省都有布政司、按察司刻書,許多府縣也刊刻書籍和地方志。清代初期改變了明代中央機關分管出書的辦法,官刻集中統一於皇室內府的武英殿。刻坊是一般書商所辦的手工業刻書機構,在唐代出現,到宋代更為興盛,成為書籍出版的重要力量。宋時全國各大城市都有書坊,杭州和建陽最為發展。元代的坊刻比官刻還多。明代時,刻坊遍布各地,刻書種類有醫書、類書、小說、戲麯等。清代坊刻更為興盛。除官刻、坊刻外,還有一種私刻,也稱傢刻,是私人出資校刊書籍。這些人盡量選擇優秀善本,進行認真細緻的校訂翻印,一般質量較高,其中不少成了傳世的“善本書”。
    鴉片戰爭以後,隨着西方印刷設備的傳入,外國傳教士辦的墨海書館於1843年由新加坡遷到上海。清政府創立的同文館(1862)、江南製造局翻譯館(1868)開始編譯書籍。一批近代資本主義出版企業如商務印書館(1897)、文明書局(1902)、中華書局(1912)、亞東圖書館(1913)、泰東圖書局(1918)等先後成立,並大量編印圖書。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出版事業開始有了大的轉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1921.9)、上海書店(1923.11)、長江書店(1926.11)、華興書局(1929)先後成立。一大批私營出版企業,如華夏書店、光華書店、開明書店等和著名的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以及共産黨領導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知識書店一起在艱苦的條件下,編輯出版圖書。到1949年,全國公私營圖書出版社有 200多傢。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新華書店兼有出版、印刷和發行三重任務。1950年全國新華書店第二屆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國營書刊出版印刷發行企業分工專業化與調整公私關係的决定》,從此,出版、印刷、發行分開管理。同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211,其中,中央級6,地方21傢,私營184傢。到1956年底,經過合營調整,減為 101傢。30多年來,尤其是在1978年以後,適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要,中國出版事業有了大的發展,到1987年底,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 467傢。在圖書出版社中兼辦音像出版物的有24傢,另有專營音像出版物的出版社72(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事業)。
    出版社的類型、工作範圍和組織機構 出版社的類型,在中國,按隸屬關係區分,有中央級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業務範圍區分,有綜合性出版社和專業出版社。綜合性出版社的出書門類比較多,專業出版社衹負責編輯出版一定專業和門類的讀物。按出版物的形式分,有圖書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出版社的工作範圍,從歷史上和廣義來看,包括編輯、印刷、發行。在中國,出版社中衹有少數有自己的印刷廠。從現狀來看,出版社衹負責編輯和出版,其具體內容包括:製定選題,確定作者,組織稿件,審閱稿件,編輯加工,定稿發稿 (包括插圖和版面、封面的裝幀設計), 校對付印
英文解釋
  1. n.:  house,  publisher,  author's free -pies,  a publishing house,  publishing house
法文解釋
  1. n.  maison d'édition
近義詞
出版業, 印刷業, 出版商, 出版者
相關詞
英國文化出版百科辭典大學出版社集團報紙知識分子
新聞文學教育書籍教材百科大全大學媒體
清華大學軟考教材法律科學更多結果...
包含詞
出版社長某出版社豆康出版社
戰士出版社世界出版社檔案出版社
思想出版社紅旗出版社進步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瀋陽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成文出版社華樂出版社格緻出版社
黃河出版社海風出版社黨史出版社
企鵝出版社志文出版社大旗出版社
三環出版社昆侖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長河出版社卓著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海峽出版社鷺江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天則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西安出版社知識出版社農業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出版社轉製華藝出版社
書譜出版社寧波出版社三晉出版社
青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作傢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新華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九章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長徵出版社長城出版社華齡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海潮出版社群衆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朗文出版社臺灣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九州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學苑出版社南京出版社團结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大連出版社濟南出版社
東立出版社珠海出版社工商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長春出版社百傢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東方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現代出版社灕江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遼海出版社金城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朝華出版社遠方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鳳凰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藍天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宇航出版社海天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氣象出版社文物出版社讀書出版社
尖端出版社群言出版社京華出版社
乾坤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文學出版社廣州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開明出版社武陵出版社專業出版社
文藝出版社香港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盲人出版社大學出版社漫畫出版社
高校出版社音像出版社民辦出版社
北大出版社燕山出版社日本出版社
湖南出版社出版社網站機械出版社
北航出版社同心出版社研究出版社
青年出版社天大出版社大地出版社
學術出版社童趣出版社教育出版社
新聞出版社微軟出版社海圖出版社
原子能出版社布拉格出版社榮寶齋出版社
解放軍出版社金字塔出版社山菊逸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拉魯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古吳軒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文匯報出版社
內蒙古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編省教育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社贈送作者出版社的小工友
中國文獻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國防大學出版社
四川美術出版社人民武警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貴州民族出版社雲南民族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人民中國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西安地圖出版社
雲南科技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
萬國學術出版社讀圖時代出版社浦東電子出版社
中國書店出版社南方人民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湖北美術出版社雲南教育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遼寧電子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四川文藝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中國大地出版社
航空工業出版社西北大學出版社中國市場出版社
遼寧人民出版社湘潭大學出版社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