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污泥而不染 Mud, but not stained | 拼音: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解釋: 比喻生於污濁的環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資料來源: 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 出污泥而不染 (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
解 釋 染:沾上。比喻生於污濁的環境卻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純潔的品格
出 處 宋·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陶斯亮《一封終於發出的信》:“你看它~,光明磊落,象徵了一種崇高的品德。”
近義詞 出淤泥而不染
反義詞 同流合污
燈 謎 荷花
褒 義:
釋 義:比喻從污俗的環境中走出來,卻能保持純真的品質而不沾染壞習氣.
近 義:濯清漣而不妖,潔身自好
反 義:同流合污
辨 析:"出淤泥而不染"和"潔身自好"都有保持自身潔白,不同流合污之意.但:"出淤泥而不染更強調出污泥之意,強調環境污染,更顯示其品格難能可貴.
故 事 北宋時期,理學開創者周敦頤定居到廬山蓮花峰下的濂溪邊著書立說,他著有《太極圖說》和《通書》,提出簡單而有係統的宇宙構成論。他認為菊花像人間的隱士,牡丹像人間的富貴人,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像人間的君子
出處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xiǎn)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水陸草木之花【①】,可愛者甚蕃【②】。晉陶淵明獨愛菊【③】。自李唐來【④】,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⑤】,濯清漣而不妖【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⑦】,香遠益清【⑧】,亭亭【⑨】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①①】也;牡丹【①②】,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①③】者也。噫【①④】!菊之愛【①⑤】,陶後鮮有聞【①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①⑦】衆矣。
註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ā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嚮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裏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裏積存的污泥。染:沾染。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長枝節。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更加。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淨植,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裏。
【⑩】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①①】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富有真氣的人。
【①④】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①⑤】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中、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受人喜愛者特別的繁多。晉朝的陶淵明惟獨喜愛菊花。自從唐代以來,世上的人們都很喜愛牡丹。我惟獨喜愛蓮花,它從淤泥中成長出來,卻不受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並不顯得妖豔。蓮花的葉柄中間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傳播得越遠就越顯得幽香;筆直地挺立在那裏,衹可以在遠處看,而不可以在近處玩弄。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人;蓮花,是花中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有聽聞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詞 目: 出淤泥而不染
音: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近義詞: 潔身自好
反義詞: 同流合污
用 法: 復句式;作定語、賓語、分句;比喻處於污濁環境保持純潔品格
釋 義: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長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 處: 宋·朱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