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 > 出殯
目錄
chū bìn chū bìn
  移棺至墓葬地或殯儀館捨
把靈柩運到埋葬或寄放的地點 The coffin was transported to the location of burial or deposit them
  把靈柩運到埋葬或寄放的地點。《水滸傳》第二六回:“若是停喪在傢,待 武二 歸來出殯,這個便沒甚麽皂絲麻綫。”《儒林外史》第二六回:“ 鮑廷璽 又尋陰陽先生尋了一塊地,擇個好日子出殯,衹是沒人題銘旌。”《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聽説明日就要出殯,倘有用我們的去處,請姑娘吩咐一句。” 老捨 《四世同堂》十:“今天,他應下一當兒活來,不是搬傢,而是出殯。”
No. 3
  詞語解釋:把靈柩運到埋葬或寄放的地點。
  入殮以後,緊跟着就要定出殯的時間。山西各地辦喪事,一般不“熱死熱埋”,否則便會被認為對死者不孝不敬。至於什麽時候出殯,往往要根據準備情況、時令、至親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備等因素來定。時間可長可短,大抵最短的為三日,依次為五、七、九日……長者可達百餘日,均須單數。舊時還講究由陰陽先生擇吉日,定墳“空”,即所謂墳地上什麽時候能進得去。
  出殯時間確定以後,便要通告親友,五寨一帶稱之為“送孝”。去時要帶去孝布一塊,依關係遠近親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晉中祁縣等地,於出殯這天,門前要懸挂用白麻紙剪成圖案的幡狀物;紙與紙的銜接不用漿糊粘連,而是用鐵器或石器把紙摺叠後搗在一起,名為“砸歲紙”。這類似於前面提到的“歲數紙”,衹是懸挂時間不一罷了。死者達到耄耋高齡的“歲紙”,當地人時行撕一條給孩子佩戴,據說可以延年益壽。撕回傢糊在面甕上 ,不生蟲子 。舊時有些地方還要在大門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僅寫明生卒年月、出殯日期,還要列出避忌事項。
  除寧武一帶有“ 崖葬”習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 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後臨時開穴打墓的。打墓舊時要請陰陽先生坐看風水,將穴定點 。然後撒五穀,在所定穴位上用銀針開“ 十”字,名為“ 開土”或“ 破土”。“開土”之後,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衹須在舊葬處旁邊另開一穴。死者如入祖墳,其墓穴在上輩腳下。依次類排,直到墳地無法再開穴後 ,再請陰陽先生看風水 ,選新地另建新墳。
  舊時出殯前,在山西各地,如沁縣、祁縣等地都有“點主”的儀式。即請人用朱砂筆往牌位上原來寫的“ 王”字上加一點,使“ 王”字成為“主”字。俗稱“成主”,即成為神靈之意。點主的人稱為“點主官”,要請當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學者或地方長官擔任。這項儀式一般衹限於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喪及兇死者不舉行。
  出殯這一天,親友、鄰里匯集喪傢,祭送奠儀,以示哀悼。奠儀一般包括祭席、饅首、輓幛、紙紮。至親送祭席。俗稱“祭”,以餚饌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紙花,其次則為饅首,即一種用碗扣出上籠蒸熟的面食。親朋好友大多送輓幛、輓聯,以後衍化為一塊布料。普通街坊則送四色紙禮,含蠟燭、香、錫箔、紙四樣,或僅紙一道。五十年代以後,紙禮多為花圈代替。
  吊祭者公奠之後,死者的長子跪拜緻禮,即身背棺木大頭,在衆人的協助下把棺木移出靈棚,俗稱“出靈”。山西各地都有在出靈時於棺木後頭打碎死者生前用過的一個飯碗的習俗,五寨一帶稱之為“斬殃”,取的是斬殃殺祟,祛災除禍之意。有些地方還要磕碎死者生前用過的藥罐,表示今後傢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藥了。起靈前,晉中祁縣一帶,死者的兒子們還要進行一種摁“食壓鉢”的儀式。他們在一個瓷罐中挾入各種菜餚、食品,然後輪番摁捺 ,一直到滿為止 。最上面放一個饅頭蓋住,用一雙筷子竪立穿孔,上面再盤一些染紅的粉絲。此罐食品連同“下氣饅首”、“長明燈”等,在出殯時都將隨棺下葬。
  棺木擡出靈堂後,便放到預先綁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竜杠、獨竜杠等數種形式。五寨一帶,還要在棺木前擺上供桌、供品,傢人扛着引魂幡,在鼓樂聲中繞棺木左轉三圈 ,右轉三圈 ,以表示對死者的依戀難捨。每轉一圈,就要澆奠一次。繞棺完畢,升棺起靈,當地稱為“繞靈大起喪”。
  山西各地出殯盛行用棺罩,其狀如長形轎體,上有錫頂葫蘆頭金頂,四角男性死者用竜頭竜尾 ,女性用鳳頭鳳尾 ,周圍飾以紅、藍、黃布帷幔,上繪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這種器物均有店鋪專門出賃。
  厚重的棺木,加上龐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較吃力。於是,擡者由8 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稱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門後,要一路不歇氣( 路祭除外 ),送到墳地。擡棺人手衆多,既便於做到這一點,前呼後擁,又顯得氣派。
  棺木擡起之前 ,死者的長子雙膝跪倒 。手捧燒紙錢的瓦盆,痛哭失聲,然後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帶稱之為“摔喪子盆”。民間認為,摔破喪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燒化的紙錢帶到陰間去用了。
  摔過“喪子盆”,出殯便正式開始了。晉南一些地方講究棺木出院門時,要大頭在前;出了門後,都要掉個頭,一直擡到墳地。原來人們認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樣,出門頭嚮前,等於回首瞻顧傢園,表示了對人世的依戀;出門以後頭朝後,等於再不往後看,一往無前,直奔西天樂土。
  出殯隊伍最前面有開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紙或白紙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拋撒引路紙錢,以示買通沿路鬼魂。次為儀仗、各種紙紮(興縣一帶稱為“紙文”)、粗、細樂班、由外甥或孫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條凳的 ,然後即為牽纜持喪棍的孝子 ,孝子之後是棺木,棺木後跟着的是坐着車轎的女眷和步行的親友。
  送殯隊伍至人多處或大路口,還要停靈路祭,鼓樂也要停下來演奏。古代一般由親友、鄰里設祭,後來大多為喪傢自己設祭,其意不過是顯示喪事辦得排場、隆重罷了。
  來到村外後,送葬的親朋止步,由死者的兒子“謝孝”。然後除去棺罩、停下儀仗,衹有傢人與至親攜紙紮及祭品隨棺前往墳地。時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後,晉中祁縣一帶,陰陽先生要擺下羅盤儀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認為可以為止。大體上方位為東南——西北嚮(乾——巽位),當地有“頭頂紫金山,足蹬雁門關”的說法。晉東南沁縣等地則還要由陰陽先生安置鎮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穀等。死者的兒子入墓檢視,然後傢人往墓內扔“富貴錢”、“富貴饃”。浮山一帶,墓內要放由陰陽先生畫符的新磚、新瓦,民間認為這是陰間的鎖和鑰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時,要求“ 人停鍬不停”。傢人則要呼喊死者“ 躲土”。墳丘堆成後,死者兒孫所持的“ 哭杖”和“ 引魂幡”要插在墳頭(引魂幡也有放置於棺頂的),接着燒化所有紙紮(“童男童女”已經被把頭或腳扭嚮後,置於棺木一側),大傢再祭奠一番,痛哭盡哀,然後悄然退出,讓死者永遠安息於此。
英文解釋
  1. n.:  funeral,  carry a coffin to the cemetery,  hold a funeral procession
  2. v.:   carrya coffin to the grave for burial,  a funeral procession
法文解釋
  1. v.  suivre un convoi funèbre, faire des funéra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