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凯里学院投诉电话贵州省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一、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成立,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成绩显著。
二、办学现状
凯里学院是黔东南州目前唯一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占地面积1407亩(93.8万平方米),生均面积192.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7.23万平方米,生均14.9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7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校园面积的65%;体育场地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篮(排)球场10个,简易室内体育场2个;还有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英语节目调频台、音乐排练厅、美术展览厅、苗侗文化艺术馆、生物博物馆等教学科研设施。
现有教职工415人,其中专任教师291人。在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高职称129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45人,在读博士4人,在读硕士42人;兼职特聘教授1人,兼职教授72人,外籍文教专家3人;省管专家1人,省社科规划专家候选人7人,全国、全省优秀教师9人,曾宪梓教育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文联和省文联“德艺双馨”会员2人。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30万元(单台件800元以上),6416台(件),生均值5317元。建有千兆校园网,教学用计算机749台,每百名学生拥有15.4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737个,每百名学生拥有15.1个;有6个省级评估合格的基础课实验室(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基础、语言、计算机中心)。
图书馆舍面积7226平方米,馆藏图书53.9万册,生均图书105.4册;期刊近1000种,电子文献藏量3000张,电子阅览室107座;有先进的图书网络自动检索、借阅系统。
学院现设12个系和5个教学部(中心),专业设置有6个本科专业,28个专科专业及民族预科,另外汉语言文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技术7个专业与贵州师大联合招收本科生。涵盖文学、理学、教育学、法学、工学、管理学6个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苗侗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12门校级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正在与华中师大文学院开展合作建设学科教学和科研基地。另建有附属中学和36所中学教育实习基地。
近10年来,全院教职工发表论文累计2100多篇,其中核心、重要和权威期刊论文130多篇;独著、主编和参撰出版各类著作70多部;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持厅级课题8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州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学院立足黔东南,服务基础教育。现有在校生4866人,另有成教生2467人,外国留学生4人。学院历来注重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后勤为保障”的管理模式,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严格要求、严密管理、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1978年以来,在历届毕业生中仅州内就有200余人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些毕业生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业务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学院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州先进单位,其中1993年被国家语委、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推广普通话优秀学校”,2003年11月,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作为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选入简报刊出(第55期),2004年4月被省语委评为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学校;1994年教务处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1997年、2001、2004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998年党委被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党组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2001年7月被贵州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图书馆通过省级评估;2002年物理、化学、计算机中心三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省级评估;2004年基础生物学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语言教学实验室通过省级评估;2004年6月通过省教育厅全省师专教学工作检查,是通过合格评估的第一家;2005年11月通过省教育厅的两课教学评估。1978年以来为国家和自治州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12000余名合格师资和建设人才,同时还先后接收了来自美、英、澳等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汉语和苗侗文化。学院已成为黔东南州在“科教兴州”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州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2010年学院发展战略规划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学工作始终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学院管理,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把凯里学院建成在中国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和办学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定位: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多科型、教学型、开放型。“三性三型”的办学定位,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必然反映,是地方高等院校本质属性和办学特殊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学院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办学基本理念: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办学条件改善为基础,以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凯里学院办成全面合格且有一定办学特色的本科学院,使之成为贵州省特别是黔东南州重要的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信息集散中心,为创办一所在西部地区办学特色鲜明、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地方综合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重点: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阶段:2006年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办学思路,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启动实施合格本科学院建设工程,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起好步、开好头;2007至2009年为扩张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标准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本科办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学院各方面工作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为调整阶段,主要任务是更加致力于内涵发展,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强化办学特色,实现由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实质性转变,建成全面合格的地方本科学院,基本形成“立足黔东南、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的发展格局,为学院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对策: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拟重点实施以“教师工程”为核心的学院建设“八大工程”:一是以扩充数量、改善结构、提升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工程”;二是以完善内部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学院管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工程”;三是以打造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工程”;四是以完成新校区建设、加强校舍建设、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为主要内容的“场所工程”;五是以添置和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好和用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主要内容的“设备工程”;六是以扩充纸介图书和电子图书、强化图书馆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图书工程”;七是以创建节约型学校为目标,实现增收与节支、投入与产出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节约工程”;八是以塑造学院良好形象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内外部公共关系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公关工程”。 | | 一、历史沿革
凯里学院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开元大道旁,其历史可追溯到1901年在镇远建立的“明德中西学堂”,其高等教育历史则应从黔东南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黔东南大学算起。黔东南大学于1958年8月成立, 1959年8月改建为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7月,黔东南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同年9月搬迁至凯里,与贵州省凯里民族师范学校(1956年秋建校,后改称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合并办学。1975年12月—1977年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同时设立贵州省黔东南“五·七”师范大学。1977年,在贵州省凯里师范学校基础上举办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1978年4月,在贵阳师范学院凯里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黔东南民族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2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黔东南州人民政府与贵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与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行“一校两牌”,开展普通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改建为本科层次的凯里学院。
二、办学现状
学院现有教职工540人,其中专任教师415人;有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134人,研究生(博士、硕士)学历123人,另有在读博士12人,在读硕士47人,省管专家4人,兼职教授72人,外籍文教专家3人。设有12个教学分院,一个马列教研部,开设22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和少数民族本科预科、一个五年制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班。面向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同时招收外国留学生,有全日制在校生6842人,外国留学生15人。学校占地面积1675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57万册。
截止2008年,学院先后出版专著36部(独立完成28部,合著8部),主编或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50部(独著16部,合著34部),科普读物、文史资料等15部。承担或参加国家、厅级的课题44项,校级课题169项。发表学术论文2680余篇,其中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21篇(SCI收入11篇,EI收入7篇,CSSCI收录3篇,CA收录2篇),在国家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0篇,重要刊物、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77篇。
学院先后获地厅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33项,其中贵州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1个;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2个。
三、办学理念
凯里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发展作为治校的第一要务,按照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同志关于“凯里学院要为保护、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作出积极贡献”的重要讲话的要求,形成“办特色之校,育特质之才”的办学思路,强化本科意识,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培育特色,形成了原生态民族文化教育与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研究、教师职业技能教育与研究等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了“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出发,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后勤为保障”的管理模式,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严格要求、严密管理、严谨治学”的良好校风。在历届毕业生中,仅州内就有200余人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州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有些毕业生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和业务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黔东南地区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学院立足于黔东南地域的独特性,紧紧围绕特质人才“思想敏锐、情操高尚、知识丰富、吃苦耐劳、心身健康、多才多艺”六个方面特征,通过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不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学院特色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依托黔东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挖掘、传承和弘扬苗侗文化艺术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较完善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教育体系。开设了《苗族语言文学》、《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等课程,《芦笙艺术欣赏与表演》、《侗歌艺术欣赏与实践》等纳入了全校公选课体系,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苗侗文化艺术学术研究成果,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州级成果奖3项,其中“构建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实践和探索”获贵州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丛书——《黔东南州情教程》、《苗侗文化概论》、《黔东南民族民间音乐》、《黔东南苗族法制史》、《黔东南民族民间体育》、《黔东南方言导论》、《苗族民间诗歌》、《黔东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贵州民族服饰与蜡染艺术》等已出版。
学院把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教学渗透专业教育和延伸第二课堂。苗族民间音乐、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芦笙、反排木鼓舞等进入到各种大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如大学生民族研究协会、大学生芦笙队、大学生侗歌队、大学生舞蹈队、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民族旅游协会等,我院承担了一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把苗族反排木鼓舞改编为“反排木鼓健身操”,即将在全院大学生中推广。
学院搭建了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科研支撑体系,着力建设了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研究中心、苗侗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苗侗文学研究中心、黔东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黔东南生物资源研究中心、黔东南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民族地区旅游研究所等一批民族学科研究机构;建有“苗侗文化艺术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已获省新闻出版局批准,计划于今年10月出版创刊号;《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院级研究重大招标院级课题已立项;产生了一批从事民族文化教学和研究的知名学者,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和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
凯里学院遵循“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校训,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实施以“教授培养工程”、“博士培养工程”和“人才引进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着力打造特色学科,狠抓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研究,把黔东南作为教学的大课堂、科研的大基地、实践的大舞台,致力于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 ●建设背景 根据我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创办凯里学院势在必行。现有老校区用地面积(占地面积仅有268亩)不能满足我校教学发展需要,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凯里经济开发区选址建设新校区。2003年和2004年州委州政府把新校区规划和启动新校区建设分别列为当年“十二件实事”。
● 学校区位 新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清水江畔,位于凯里经济开发区东部,南临4号大道及凯里经济开发区的商业区,北依320国道线,距凯里市城区9公里。
● 建设规模 新校区按在校生6000至10000人的规模规划,规划用地面积2374亩(含风景林和实验农场用地),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 规划理念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新校区的规划方案,立足学校近远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新校区的自然地形特点,集中体现科技规划、人文规划、环保规划和谐统一的内涵,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建筑韵律。
● 实施方案 (一)投资估算:总投资4.7亿元;(二)建设期限:5年(2004—2008年):(三)资金来源:(1)州政府投入3.5亿元(其中含州政府从2003—2007年每年给师专的贷款贴息200万元,共1000万元)。(2)社会化引资1亿元修建公寓、食堂及后勤服务设施。(3)学校从自筹资金中每年投入400万元,五年(2004—2008年)共计2000万元。分期完成: 一期工程 用三年(2004—2006年)完成。投资2.45亿元(含社会引资6000万元),实施项目:征地1000亩、修建性详规设计、平基、排洪沟、1号和2号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3号和4号教学楼、一期主干道、绿化及水电设施、运动场、一期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行政楼等。二期工程 用2年(2007—2008年)完成。投资2.05亿元(含社会引资4000万元),实施项目:征地1000余亩、体育馆、艺术楼、苗侗艺术馆、会堂、科研楼、二期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二期主干道、绿化及水电设施、校园美化工程等。
● 近期目标 ⑴征地1400亩;⑵规划及设计;⑶平基、排洪沟;⑷修建1、2号教学(16000M2)、实验楼(14400M2)、图书馆(20300M2)、3号、4号教学楼(16000M2);学生公寓(20000M2)、学生食堂(4000M2);⑸修建田径运动场一个,篮球场12个;⑹一期给排水工程、供电设施系统、道路等。
● 进展情况 已完成 : ⑴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⑵ 征地1051亩,预备征地428亩;⑶一期平基工程;⑷排洪沟一期工程修建(360米),3号路路坯修建;⑸学术交流中心建设(4000M2);⑹1号教学楼工程(已进入装修阶段,计划2005年年底竣工)、2号教学楼工程(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计划2006年6月竣工)修建;⑺实验楼工程(基础工程在进行中,计划2006年12月竣工)。 启动 :⑴图书馆工程;⑵学生公寓工程;⑶学生食堂工程。
● 规划设计单位 由合肥工业大学设计研究院负责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