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薛能 Xue Neng
像閣與山齊,何人緻石梯。萬煙生聚落,一崦露招提。 齋月人來上,殘陽鴿去棲。從邊亦已極,烽火是瀋黎。 |
|
詩人: 李習 Li Xi
古寺臨江間碧波,石梯深入白雲窠。 僧禪寂寂無人跡,滿地落花春又過。 |
|
詩人: 晁公溯 Chao Gongsu
問途出青郊,踐勝得紺園。 始登十尋閣,敬禮兩足尊。 仰觀碧玉蠃,瑞光發面門。 飛霞在指瑞,甘泉生耳根。 屹為江山壯,高揭日月存。 念此未雲誇大,法身滿乾坤。 東望烏牛峰,突起如伏黿。 少休白雲亭,遠見蒼煙村。 晴波溢清輝,午樹增重昏。 方袍無平叔,佳處莫與論。 |
|
凌雲寺投訴電話樂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833-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過載酒亭,舉目仰視,凌雲寺寺門高踞,飛檐凌空,紅墻碧瓦,巍峨壯觀。寺門正中高懸巨大金匾,上集蘇東坡書“凌雲禪院”四字。兩旁聯文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此聯言簡意賅,既使人有佛法莊嚴之感,又表明了凌雲寺所踞地理位置,還巧妙地將“大佛”兩字嵌於其中,顯示了這座千年古剎的不凡氣勢。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鑿佛像時,寺字又有擴建。據《方輿勝覽》記載:“會昌前,峰各有寺”,可見會昌以前佞佛之風的盛行。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於唐武宗李炎揚道抑佛,以僧尼耗蠢天下”為由,下令滅佛,凌雲山寺廟僅凌雲寺得以“工作精妙”而保存。岑參《登嘉州凌雲寺》一詩曾這樣描寫凌雲寺:“寺出飛鳥外,青峰載朱樓“不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寺,早已不是唐代原貌。唐建凌雲寺,毀於元順帝戰亂,明代進行了兩次較大修復,明末又經毀。現存凌雲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後又經多次修茸,尤其是解放後不斷維修,保存了現在面貌。凌雲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築,丹墻碧瓦,緑樹掩映。天王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外兩側分列着四座明清兩代重修寺字的碑記。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皤腹歡顔,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天王殿後為韋馱殿,供奉木雕裝金的護法神韋馱。穿過天王殿,為明代建築大雄寶殿,是僧衆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今身、應身、報身),造型優美,神態莊重。兩旁分列十八羅漢,神形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背面是新塑的淨瓶觀音,兩邊分列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至四菩薩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寺內最後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捲的地方,於1930年新建。從它的結構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築風格,在寺字中別具一格卻另有一番情趣。樓下新闢“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法師、章仇兼瓊、韋臯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後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目前,凌雲寺已開闢成“樂山大佛陳列館”,館內陳列大量實物、文獻、圖片和模型,展示了樂山大佛九十年建造史和歷代保護維修史,充分反映出樂山大佛不愧為世界藝術瑰寶。 |
|
凌雲寺是香港著名三大古剎之一。新界錦田觀音山腳有一所建於明代的凌雲寺,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為本港最老的古剎之一。凌雲寺原名凌雲靜室,是明初錦田望族鄧洪義的長子鄧欽,馬庶母黃氏奉佛淨修局而建。所以寺內現時尚供奉鄧洪義以及歷代的長生祿位。
到凌雲寺經觀音徑上行,可抵山門,過山門而進入圍圃,即見“甘露門”。登石階抵寺前的小廣場,廣場上有涼亭及寶爐。寺門上以石刻“凌雲寺”三字,兩邊可見重修住持法師妙參老和尚的石刻門聯“涌出西方千葉寶,遠承南海一枝春”。
內過寺門,迎面為韋馱像,再進為雄寶殿,寶殿高而雄偉,燈火璀璨,全身佛像光輝奇目,神態慈祥。寶殿兩側,有鐘鼓高懸,據說此千斤大鐘,響徹遐邇。寺的兩側面,分別為禪房、客房、齊堂、地藏殿、放生池等等。寺貌堂皇肅穆。現任住持慧皆法師,帶領多位比丘尼修行於此。
寺前的廣埸低處,是一座蓮池,小橋流水風景甚佳。據慧皆法師介紹,二、三十年前,寺前樹木尚未高參,在寺門可遠眺元朗屯門的山水,時人稱“小西湖”。現今猶可於樹從掩映中,見遠處景色,大有置身於人間仟境的空錄感覺。
據寺門前所立的碑記以及《明史何真傅》等記載:洪武二九年(1396年),鄧洪義因其弟被婁舅傢所纍,要戌遼東,鄧洪義冒弟名代其遠戌。幾年後在流放途中行乞至江南,被陳氏傢族收容為傢塾教師,並與其養女黃氏成婚。三年後鄧洪義病逝,黃氏帶領其子鄧銷護喪歸錦田。原居於錦田的鄧洪義三位兒子亦善待黃氏。翌年,鄧銷早天,黃氏痛不欲生,為此,幾兄弟在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為庶母築建凌雲靜室,並設洪義木主在室內,以使黃氏於靜室中安度晚年。
凌雲寺在建成以後,間有興替。清道光二年(1822年)滌麈法師重修靜室,改名為“凌雲寺”。至光緒元年(1875年)釋圓光,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釋淨圓,曾先後任住持。之後,因後繼乏人,寺門破落,歸鄉紳鄧伯球管理,鄧將之壁為休憩的埸所。1911年,妙參法師應黃慧清居士等之邀來港,遊至觀音山,見寺已荒涼,於是會同徒工衆剪草斬荊,並勸鄧伯球改奉佛教,使鄉人捐出寺地。又募捐錢物,重修寺門,並於寺側建禪堂大樓,鑿蓮花塘於山門前,圍籬建墻,廣袤十丈,可容百餘衆。至1924年春完工,並立碑記於寺前志事。
是時適香港各地小型精捨、茅蓬等漸多,內地出傢男女衆到港參學或居留者不少,妙參法師住持的港島中環士丹頓街延祥分院,經常客滿。法師有感於香港未有十方從林之設,更默察港地女衆信佛者比其它地方為多,於是發願辨女衆從林,化凌雲寺為十方道埸。
凌雲寺重建落成,在妙參法師主持下,嚴守從林規製,不久更集衆傳戒,先後挂褡進林者不少,開香港傳戒之先河。據資料載,凌雲寺的叢林規製依鎮江金山寺的律儀,除晨昏二課,並聚衆於禪堂坐香談禪,其餘時間念佛靜修,寺內經常開講經教。至1932年,妙能法師的法徒智修、喜修兩比丘尼更在寺旁另蓋建築物並成立戒堂,毅然接受寶華山的的戒法,建凌雲寺為律寺,接着,更成立凌雲佛學研究社,提倡佛學,興育法纔。如今年內的凌雲寺,雖不再傳戒及開講經教,但仍偶有法會。寺中女衆以清修為主。每逢假日,村族中人及信衆都來拜佛上香,瀏覽此清幽勝境,足可滌潔心靈。
地址:新界錦田觀音山西北山腳下。 |
|
題凌雲寺 | 凌雲寺村 | 樂山凌雲寺 | 賦凌雲寺二首 | 登嘉州凌雲寺作 | 正月十四日遊凌雲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