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寺院 : 中國風景名勝 : 南京市區 : 玉田縣 [顯示全部] > 淨覺寺
目錄
No. 1
  淨覺寺投訴電話唐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315-280235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淨覺寺交通圖
  淨覺寺位於玉田縣城東南蠻子營村東,係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唐,重修於清,是一座規模較大,佈局嚴謹,結構合理,主次有序,獨具一格的古建群體。
  
  其主要建築有三殿:門殿、正殿、後殿;三樓:碑樓、鐘樓、鼓樓。另有配殿、配房、耳房等80多間,各式門樓6座。寺內各建築結構獨特,形式奇異有別,彩繪、壁畫精工細作,技藝高超。
  淨覺寺的建築藝術兼具明清兩代風格,融會官延民間兩種特色。正殿兩側竜門樓和鳳門樓上的竜鳳圖騰民間少見。殿前廊用高浮雕手法建造的兩個竜盤石柱,獨具匠心。
  
  梁柱設施上既有力粉貼金,又有蘇式彩畫;訪頭、椽頭上既有人頭肖像,又有故事連環。整個寺院建築彩繪壁畫技藝精湛,石刻雕塑栩栩如生,碑文書法更是令人贊嘆不已。
No. 2
  淨覺寺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淨覺寺位於城南三山街,初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係南京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宣德五年(1430)淨覺寺遭火災被毀,此時恰逢鄭和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的前夕,明宣宗特準鄭和的奏請,動用國庫資金重建淨覺寺,清代又有過兩次重修,嘉靖年間重修時還敇建磚雕牌坊一座。現在淨覺寺磚雕牌坊雖然是近年重建,但上方仍有“敇建”二字,以保持當年風貌。淨覺寺現存建築有院落四進,有望月樓、正殿、後殿、阿訇齋及南北講堂等。禮拜堂後有高墻一座,相傳為明代所建,為南京寺廟中最高的墻壁。如今,淨覺寺仍是穆斯林們進行伊斯蘭教活動的地方。
五峰山淨覺寺
  江西宜豐縣黃崗鄉境內五峰山淨覺寺,始建於南朝劉宋時期,距今一千六百餘年,宜豐的佛史資料概括起來這樣敘述五峰山:“五峰山;歸雲,積翠、羅漢、月桂、拂岩也。山中有"淨覺寺”。為南朝開國皇帝劉裕(420--422年)禦批敕建。唐大中年間(847--859)高僧常觀駐錫於此。常觀禪師與黃檗山臨濟始祖希運同是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高足弟子。出師後,一個在黃檗山開創臨濟宗風,一個在五峰山弘法托鉢五峰。明末清初(1663--1714)臨濟三十二、三十六世孫煦杲照禪師,慈念等重振受挫臨濟於五峰山林,擊鼓傳燈,為世人留下擷橋飛瀑、摩崖石刻、臥佛碑林、匾牌蓮座、香道幡經和歷朝歷代的滿山詩文。
  一
  車出宜豐黃崗集鎮折北朝西,轉瞬即投入大山的環抱,層巒疊嶂,公路粗糲,沿途鬥折蛇行、高低跌顛。宛如在平平仄仄的詩國旅行,陰陽上去地把山水情結活化成鋼聲鐵響。一路上,我們仿佛與詩人謝靈運、蘇轍、黃庭堅、趙師秀、錢鍪、倪思,毛逵比肩同行,一步一詩地把進山之情寫在這滿澗緑蔭中,其中南宋詩人趙師秀的《五峰山》七律最剴切。
  峰形如掌翠相環,頭白山僧引客看。
  積葉壞來泥徑滑,斜陽移去石橋寒。
  近聞瀑布尋還遠,易得菖蒲采極難。
  分我一峰於此住,自甘清趣願辭官。
  趙師秀的詩寫得很直白,在人生得意和失意的字裏行間,尋找摧眉折腰與脫俗歸真的解貼。
  車到汪溪村,五峰如掌,蔭靜生涼。周邊山形儼然僧人的道帽峨冠:鳥驚山間,泉挂梯田,風嘯𠔌底。千年寺院,千年瀑布,千年陳釀,千年詩文,俯仰千年情結。
  以史臆推,南朝的劉裕皇帝可能與宜豐關係不一般:一是他“招陶淵明為著作郎而不就”;二是敕建“淨覺寺”於五峰山;三是稍後又差人在今宜豐縣城東郊建有石頭寺(清涼寺)。就是這位信佛的開國皇帝釀成了“南朝西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寺院經濟。
  佛教宗派是寺院經濟的産物。史載:南北朝以前,佛事法場的開支全由權貴達人樂施捐助,寺院沒有穩定收入和財産,一個寺院的住持死了可以請另一個學派的僧人住持,所以佛教之內"有派無宗",尚未形成宗法 關係,到了南北朝末期,寺院可以養"白徒"(沒有出傢在寺院服役的男人)尼姑可以養"養女"(沒有出嫁在寺院服役的女人)。僧,尼,白徒、養女均不入戶籍,不課稅賦。寺院還建有"長生庫"掌管資産。所以劉宋時期,"竭財以赴僧,破産以趨佛"之風日尚。寺院因為有了産業,同時産生了廟産繼承問題,佛教徒之間也發生了世俗地主封建宗法關係那種傳法關係。寺院成了支撐南北朝文明的主要經濟形態。淨覺禪師目睹了這場嬗變和演義,也奠定了五峰山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淵源地位。
  二
  唐大中年間(847--859)高僧常觀在此住持,這位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高足弟子看上了五峰山這塊地方,踏破芒鞋,托鉢而來,他的思想佛化成禪農,决定把自己定格在這裏。與他同時投師百丈寺懷海法師的還有希運禪師。兩個青燈佛子,一對袈裟陀頭,一個在黃檗山弘法,發脈臨濟;一個在五峰山卓錫,承傳清規。兩人背山而居,聚首揚佛。晨鐘暮鼓之餘,或壠耕田園,或懸壺濟世,或卜卦化緣,或蒔花弄草,或博弈吟詩……,一個抱元守真,創下機鋒峻烈的臨濟禪風;一個操守篤定,重振日作而食的白丈清規。
  真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伫立在山前寺邊,透過這擷雪橋,雙竜瀑,卓錫泉,塔林,棧道,摩崖石刻所感悟到的文化韻味,絶沒有希運,常觀那麽睿智和專註。或許這就是五峰山給人的神示:他們和許多高僧大德一樣,把自己對佛的參悟和理解弘揚於世,他們將勸人為善的旨意發展到了一種緻細。擷雪橋下的那幅《臥佛圖》精工巧奪。這是一塊五平米見方的自然石壁,刻在石壁中的佛像,襢胸露乳,枕肘假睡、微笑、微醉的彌勒佛,好像一個烈日下鋤禾歸來在路邊小憩的農夫平民。石壁的左側上方直書"臥佛"兩字奔突而又靜定。我想,常觀,希運他們把佛融洽在"擔水挑柴"的勞作中,把人生的追求轉化到了"貧而無怨,富而不驕"的輕安自得之中。栩栩如生的石刻,散發着悠悠的人生況味。"去時擷茗春風香,歸來秧插夏日長"(黃庭堅《贈密長老》)以詩度未,黃庭堅和五峰山的長老們有過採茶、插秧、品茗,以詩會友的交往。並在交往中淡出自己"去與青山作主人,莫負法昌老禪將"對五峰山的流連。
  三
  導遊是我的好友,黃崗鄉的人大副主席竜湖北先生,他駕輕就熟地把我們帶到了淨覺寺的山門舊址前,這個可以上溯1700年歷史的"南北東西古道場",堵墻黃瓦已經蕩然無存。石碓、石磨、石墩、石鉢、石缸散落在周邊數裏山中田裏,青苗頑石並不和諧地躺在一起,給人錯位的感覺。好在一塊六尺來長書有"淨覺禪林"的石匾,給遊人的意緒稍稍安慰。據說,這石匾上的字是淨覺寺住持臨濟宗三十二世孫煦杲照的手筆,章法從容,氣定神閑,與臨濟宗的機鋒峻烈大相徑庭,有史說煦杲照是位不抱怨,不執着,不認同世事的詩僧,畫僧和書僧。他將禪融入了文學和藝術的胴體中。
  我們註意到山上有兩座保留較好的墓塔:一是覆鉢型的常觀禪師塔,塔剎四層,建於鹹通(856)年;一座是煦杲照大師塔,亭閣型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應該說是較高級別住持的墓葬。但是,千年祖庭享譽,與眼前直覺是很難苟合,與某些一擲千金的人造景觀就更難媚美,這樣一塊千年禪林,他的價值究競有多大?廈門大學歷史係教授劉澤亮參觀之後在宜豐召開的《贛文化研究》出版十周年座談會上說:“我看到這些墓很感動,也很感慨,我不忍心看,盛唐時一代宗師,他的墓塔競是如此凄涼,我想談兩個問題:1、黃檗山(五峰山)希運(常觀)到底有多重要;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黃檗山(五峰山)。黃檗山(五峰山)不僅僅是宜豐的,也是全國的,更是世界的,世界上佛教97%是禪宗,其中十分之七是臨濟宗,臨濟宗創始人義玄的老師是希運。希運的《傳心要法》是佛教中國化的第三個里程碑,現在,加拿大和臺灣都在研究《傳心要法》。”
  我聽了老教授的演講,怎樣對待五峰山,黃檗山,我說不仔細,但是《傳心法要》告訴我:現代科學和東方神秘主義是人類精神互補的體現,衹有兩者相互融通,才能更完整的理解世界。我姑且把這種理會叫做"五峰體驗"吧。
  夜深了,窗外,月白風清,如銀世界中由遠及近的繞梁笑聲,從五峰山竹瓦土屋中飄來,印驗着"緑竹黃花印佛性,炎日皓月照禪心"的頓悟。
東阿淨覺寺
  (最早的淨覺寺
  東阿淨覺寺位於山東省東阿縣劉集鎮臯上村東北500米,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東阿縣佛教協會駐地。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阿淨覺寺始建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明正統六年(1441)寺僧普錦重修。民國九年(1920)時任山東省督軍兼省長張懷芝還願再度出資擴修,並將其內設有義學學堂。
  東阿淨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605平方米 。現存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藏經樓、鐘鼓樓等。其建築佈局采用的是我國傳統的中軸綫對稱形式。天王殿位於東西柵門之間,面闊3間,通高8.3米。在前壁的中央上方鑲嵌着楷書陰刻“淨覺寺”匾額一方。天王殿兩側為鐘鼓樓,臺階較高,磚石築砌,距地面1.8米 ,圓形窗,邊緣飾鋸齒紋和三角紋一周。鐘鼓樓北緊靠是東西觀音殿和地藏殿。兩殿面闊各3間,通高7.2米,券拱門窗,2根檐柱支撐,磚登頂,灰瓦覆蓋,檐枋繪花卉圖案,造型逼真。大雄寶殿位於寺院的中心,面闊5間,進深3間,4扇門,直欞窗,木結構,大殿有16立柱支撐,柱頭以額枋、平板枋相連接,柱礎為古鏡式,頂脊高起,通高約8.8米。殿內雕梁畫棟,造型精巧,豔而不俗。大雄寶殿後是藏經樓,藏經樓為2層,面闊3間,磚石築砌,券拱門窗,灰瓦蓋頂,通高約11.5米 。一樓有兩根檐柱支撐,內有樓梯一個,高3.85米,30級臺階,樓板為木板平鋪。檐枋鏤刻麒麟,繪花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房頂檐雕刻、殿內佛像擺設及門窗丟失一空,即將倒塌廢棄得以修復。
  2002年8月,在中國佛教協會與山東省佛教協會的支持下,得到東阿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中國佛教圖書館常務館長圓持法師的指導,永悟法師住持修復。從九華山請古建隊修復。迎請各殿堂佛像。由中國佛教協會一誠會長親題寺名“淨覺寺”。正式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200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保留以弘揚佛教三大綱領的“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而不迷;”的建寺宗旨為精神。在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傳人釋永悟禪師的帶領下做到了繼承祖師風範,禪淨雙修,自耕自食的農禪並重,道風嚴禁受到社會廣泛關註。
  東阿淨覺寺的所有建築物均為硬山式,並全部用磚石築砌而成。在設計和營造技術方面,采取了中軸綫對稱形式,排列有序,使寺院的建築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組合,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的結晶。
黑竜江淨覺寺
  位於黑竜江省大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東南面,始建於1996年,寺院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其建築特點:主體突出、佈局協調、中軸對稱、錯落有緻、典雅古樸、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寺院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佛教文化、古典建築、現代建築藝術的精髓,展現了石油城獨具一格的佛教文化特色。
  1997年3月,寺院開始動工興建,2004年竣工開光。寺院的天王殿、天王殿兩側鐘鼓二樓於2000年奠基,2002年9月19日正式完工。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門前的八個竜柱和四大天王像,均是選於國內知名石材産地福建惠安出産的石材雕刻而成,雕刻綫條精緻細膩、栩栩如生,均為石刻珍品,將成為大慶市佛教寺院建築妙品,有較高的藝術、歷史價值。
  大雄寶殿面積為498平方米,雙檐徒峭,可容納500人同時聽經、拜佛。殿內供奉着用上等樟香木雕製貼金而成的三如來像,居中為釋迦如來,阿難、迦葉二位尊者合十肅立於兩側;左為藥師如來、右為阿彌陀如來。三如來端坐正殿,神態端莊寧靜,慈悲安詳,結跏趺坐於多邊形蓮臺上。背後有影壁,彩畫“海島觀音”的故事,畫面構圖緊湊莊重,海島觀音菩薩兩側站立着善財、竜女像。大殿東面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西面有大行普賢菩薩;在大殿兩側為十八尊金身羅漢像,金碧輝煌,惟妙惟肖,仿佛正在聆聽當年釋尊宣講佛法。大雄寶殿兩側的四棟二層配殿中供奉着漢白玉雕刻而成的四菩薩像、及東方三聖像、西方三聖像、祖師像。
  大雄寶殿前甬道是藏經樓,藏經樓也是上下兩屋建築,內部天井造花,供奉一尊六米長的緬甸漢白玉雕臥佛,造型莊嚴高雅是稀世珍寶;二樓供奉着玉製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和大藏經,代表着正法久住,法輪常轉,殿內彩畫青緑疊翠,巧奪天宮,氣韻雅緻。
相關詞
聊城東阿文物古建築
包含詞
東阿淨覺寺南京市淨覺寺黑竜江省大慶市淨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