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維管植物 > 冷蒿
目錄
No. 1
  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在草原牧民中間也流傳着一種說法,"羊要肥壯,多吃冷蒿"。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冷蒿被牧民稱之為"抓膘"的植物,因為在漫長的嚴鼕裏羊吃的是枯草,喝的是雪水,冷鼕和嚴寒使羊的消耗很大,一鼕的掉膘量常是其體重的1/3左右。而度過了鼕天後冷蒿較早返青,羊此時采食冷蒿,可以得到豐富的營養,從而很快增肉增重而健壯成長起來。
  冷蒿是小半灌木菊科植物,高10-50釐米,全體密被灰白色或淡黃色絹毛。根狀莖橫走,不定根發達。莖基部木質,葉具短柄或無柄,兩面密被灰白色或淡黃色絹毛。花半球形,花冠細管狀,黃白色。果短圓形,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冷蒿廣泛分佈於草原帶和荒漠草原帶,沿山地也進入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多生長在沙質、沙礫質或礫石質土壤上,是草原小半灌木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他草原群落的伴生植物,為生態幅度很廣的旱生植物。
  種中文名:冷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frigidawilld.
  種別名:小白蒿、串地蒿
  形態特徵:小半灌木,高40—70釐米。莖叢生,被絹毛,呈白色。葉2—3回羽狀全裂,長1—2釐米,小裂片又常3—5裂,片近條形。頭狀花序排列成狹長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下垂,總苞球形,直徑2.5—3毫米,花黃色;花序托有毛;邊花雌性。瘦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圖115)。
  地理分佈:冷蒿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蘇聯和蒙古也有。
  生物生態特徵:冷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在內蒙古一般3月中旬至4月即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
  根係發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100釐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且大量集中在30釐米以內的土層中。根係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於寇幅2—3倍。但如利用過度,生境幹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大於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甚至發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點是,枝條在適宜條件下能長不定根,當枝條長出不定根,植株受踐後,枝條脫離母株,亦能發育成新個體。在內蒙古高原上,它可隨營散射風而形成的薄層沙地延伸。冷蒿屬於溫帶早生小半灌木。性耐幹旱和嚴寒,適宜生於≥10℃的積溫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氣候條件範圍內。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質和礫質土壤上,均能繁盛地發育生長,但不能進入低濕的????漬化生境。一般在幹原和山地草原常與多種禾本科植物,如針茅、賴草、隱於草等組成群落,並在群落中占優勢地位。
  飼用價值:冷蒿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放牧場上優良的飼用小半灌木。牧民對其評價極高,被認為是抓膘、保膘與催乳的植物一,生長冷蒿之多少成為選擇草場的條件之一。就其適口性,羊及馬四平均喜食,而極喜食其營養枝及生殖枝。秋季可食率達80以上,采食後尚有驅蟲之效。産羔母羊采食後,下奶快而多,羔羊健壯。牛亦喜食,牧民認為,牛食後上膘快。但在夏季其適口性則降低至中等,此時牲畜主要采食其生殖枝。冷蒿對鼕季傢畜尤其産羔母畜的放牧具有很大價值,在霜凍之後或鼕季內,其營養枝尚保存良好,且柔軟而多汁,並保持其原有色澤,因之傢畜,特別是羊、馬極喜采食。此外駱駝終年喜食冷蒿。幹草中的冷蒿亦為傢畜所喜食。在草場上進行觀察,冷蒿早春萌發甚早,其地上部分全部可食,但此時生長甚矮小,因而傢畜采食不多,5—6月枝葉逐漸長大而繁盛,傢畜喜食,7月具有花序之枝條嚮上迅速生長,並部分開花,此時具有較濃的氣味,因而可食性又下降,傢畜僅采食其輔地之莖葉,以及具有花序的枝條上部。9月以後結實,濃味亦減少,傢畜又喜食。總之其葉、嫩莖及花序為傢畜所喜食。冷蒿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據分析,其粗蛋白質及無氮浸出物的含量較多,粗蛋白質以生長初期及分枝期最高,以後逐漸降低,至鼕季狀態為最低。無氮浸出物在各發育期內變動的幅度不大,至秋鼕仍保持很高的含量。其化學成分分析如表115。由於冷蒿耐早能力甚強,適生於沙地上,其技與地面接觸易生不定根而形成新的植株,因之可在固定沙地上大量封育,以提高其覆蓋度,增加利用價值。此外,由於品質優良,特別是適口性極高,可引入栽培試驗。但其種子甚小,千粒重0.1剋,且收集種子亦較睏難;應掌握好收種季節,註意種子的清選,作為補播及固沙之用。
草業百科
  牧草科名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屬名蒿屬
  牧草屬拉丁名Artemisia L.
  牧草屬英文名Wormwood
  天然牧草冷蒿
  牧草學名Artemisia frigida Willd.
  牧草英文名Frigid Sagebrush
  牧草圖片
  地理分佈冷蒿(別名小白蒿、串地蒿、兔毛蒿、剛蒿、寒地蒿)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蒙古、土耳其、伊朗、俄羅斯和美洲也有。
  形態特徵小半灌木。莖叢生,高40~70釐米,全體被絹毛,呈灰白色。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長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小裂片條狀披針形;中部葉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上部葉與苞葉羽狀全裂或35裂。頭狀花序半球形,直徑2~3毫米,多數在莖上排列成狹長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總苞片3~4層,花序托有毛;邊花雌性。管狀,兩性花管狀,瘦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細胞染色體:2n=18。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冷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春季返青早,生長快。在內古,3月中旬至4月開始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成熟。根係發達,在草場正常利用的條件下,主根可伸入l00釐米的土層中,側根和不定根多,大量集中在30釐米以內的土層中。根係入土深度超過株高的4~5倍,根幅大於冠幅2~3倍。利用過度,生境幹旱程度加劇,植物地下部分則犬於植株高度的10~20倍,主根作用減弱,不定根大量出現,甚至發展到以不定根代替主根的作用。另一特點是,枝條在適宜條件下能長不定根,當枝條長出不定根,植株受踐踏後,枝條脫離母株,亦能發育成新個體。在內蒙古高原上,它可嚮着由風力而形成的薄層沙地延伸。冷蒿屬於溫帶旱生小半灌木。性耐幹旱和嚴寒,適生於≥10℃的積溫2000~3000℃、年降水量150~400毫米的氣候條件範圍內。在高平原、山地、丘陵、沙地或撂荒地的沙質和礫質土壤上,均能繁盛地發育生長,但不能進入低濕的????漬化生境。一般在於草原和山地草原常與多種禾本科植物,如針茅、賴草、隱子草等組成群落,並在群落中占優勢地位。
  飼用價值冷蒿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放牧場上優良的飼用小半灌木。牧民對其評價極高,被認為是抓膘、保膘與催乳的植物之一,生長冷蒿之多少成為選擇草場的條件之一。適口性,羊及馬四季均喜食,而極喜食其營養枝及生殖枝。秋季可食率達80%以上,采食後尚有驅蟲之效。産羔母羊采食後,下奶快而多,羔羊健壯。牛亦喜食,牧民認為,牛食後上膘快。夏季適口性降低至中等,傢畜主要采食其生殖枝。冷蒿對鼕季傢畜尤其産羔母畜的放牧具有很大價值,在霜凍之後或鼕季內,營養枝尚保存良好,柔軟而多汁,保持其原有色澤,因此傢畜,特別是綿羊、馬極喜采食。駱駝終年喜食。幹草也為傢畜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