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杜甫 Du Fu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
|
诗人: 陆游 Lu You
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 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 上马出门愁敛版,还家留客强传杯。 探春漫道江梅早,盘里酥花也斗开。 |
|
诗人: 陆游 Lu You
老遇阳生海上村,川云漠漠雨昏昏。 邻家祭彻初分胙,贺客泥深不到门。 万卷纵横忘岁月,百年行止村乾坤。 明朝晴霁犹堪出,南陌东阡共一樽。 |
|
诗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书云今日事,梦破晓鸣钟。 家祸三生劫,年愁两度冬。 江山乏小草,霜雪见孤松。 春色蒙泉里,烟芜几万重。 |
|
请鉴赏:
|
|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参看〖节气 〗、〖二十四节气 〗。 |
|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
|
冬至(winter solstice) |
冬至节节气 Winter Solstice gas steadily |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一或二十二两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其中一个,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
冬至节由来 Origin of the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
冬至节传说 Legend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
传说之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传说之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传说之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冬至节风俗 Winter Solstice Festival Customs |
冬至国人历来很重视。冬至日也称“冬节”,由来已久,明清两代皇帝例行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即“冬至郊天”,仪式非常隆重。是日,百官纷纷向皇帝进贺表,互相投送名刺祝贺。民间,大多要在这一天改善伙食,北京地区流行一句俗语:“冬至饺子腊八粥。”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意思。也有说“冬至馄饨腊八粥”的,据说吃肉馄饨能保住元气,抵御严寒。而在高寒地区,则流行冬至日吃肉,有道是“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因此,不管穷家富户,这一日都要煮肉吃,并以肉食馈赠亲友,也是为了御寒和养生。所以冬至成为大人孩子们企盼的节日。
满族人则借冬至日消灾祈福,一般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亲戚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磨刀杀猪,开始祭拜“祖宗杆子”,仪式并不繁琐,有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通常在大门的东南角矗立一高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放一方形筐,内盛碎猪肠和猪腔骨拌的米饭,用以祭祀乌鸦,据说乌鸦是满族古老氏族的图腾。祭祀完毕,亲朋围坐共吃俗称“神余”的“白肉”以此求得祖宗的保佑和神灵的庇护。
不仅如此,围绕着冬至还衍生出很多有趣的习俗,有的甚至流传至今。
在传统的农历中,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飈”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民间还流行“九九歌”,这首歌由于地域不同,风俗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北京地区广泛传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堤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内蒙古的边远乡村里,则唱成:“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六九消井口,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而在河北的蔚县地区则流传“一九二九呀门叫狗,三九四九冻破碌碡,五九六九开门大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这些微妙的变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气候条件和生活习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数九以后,三九四九天气最冷,此后日渐变暖,寒气渐消,温暖的春天一步步走近。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有的老人常常在冬至数九时念叨:“数九是数暖呢!”年轻人往往不理解,其实从节气上讲,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阴冷的寒气达到极盛,气候的发展也遵循辩证规律,盛极而衰,温暖的阳气已经开始悄悄萌芽,三九四九的极冷是冬天最后的淫威,此后冬天便逐渐地向春天缴械,你看,九九还没数完,河已开,雁归来,春天正向人们频频招手呢。
话虽这么说,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尽管冬天步入尾声、春天指日可待,然而距离春天毕竟还有一段时日,于是入九以后,人们更注重的是消寒和养生。民间往往在逢九日饮酒消寒,席间惯摆九碟九碗,为了体面成桌者用“花九件”席,取九九消寒之意。中老年人往往在这个时候进行饮食调养,为的是度过严冬和来年少生疾病。因为,冬季人的免疫机能下降,容易患病,适当进补对恢复体力和提高抗病能力有积极作用,体弱的人不妨试着喝点山药羊肉汤等,可以提高御寒能力。当然,适当的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最短,夜最长,并以这一天为分水岭,白天逐渐增长,黑夜逐渐变短,直至第二年的夏至。这一规律周而复始,岁月就在这种变化中悄悄流逝。
北方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南方习俗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四川地区冬至吃饺子(抄手)。
广西地区冬至吃豆腐包,把豆腐炸成一个空心的,把肉放进去,蒸熟。
【苏州冬至大如年】
苏州人有“冬至大如年”的称叫,即特别重视此节。节前,亲朋各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檐盒,充斥道路,谓之冬至盘。节前一夜,俗呼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不利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家人有外出的,也照样放一副碗筷。各种菜都有吉祥名称,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线粉称“金链条”,鸡称“朴朴腾”,鱼称“吃有余”,黄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安乐菜”,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先放两只热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夜饭时喝一种用草药酿制的酒和糖浆调制的极低度数的冬酿酒,小儿妇女均可饮。至于穷人家,缴租还帐之后,所剩无几,就只好“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
冬至晨起,吃冬至团(圆子或南瓜团子)。这一天开始起九,叫连冬起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尽。另外,俗以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若冬至天晴,则年末多雨雪,道路泥泞。故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之说。
要搞清为何唯独苏州“冬至大如年”,首先就要搞清冬至节气的来历:绵绵几千年,我国一直是处于农耕社会,而为了适应农耕文明,我们的老祖先一向很重视四季气象和节令变化。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已经有关于冬至的记载,当时称之为“短日”。而到了周朝初年,在我国形成的24节气中,便正式有了冬至一说,并见诸《汲冢周书·时训解》。对于冬至,现在很多人按字面意思理解,以为冬至冬至,就是从这一天起,冬天来了,而事实上,它的本意并不是冬天到了,而是“冬天太阳活动至南方的极点”,“至”,是“极点”的意思,故又称为“日南至”。
提起苏州盛行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时间的确不短,应该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嘉靖·姑苏志》曰“尤重冬至,三日罢市,一如元旦”,清《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可以说当时就有了民间的“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我国传统中,对于一年四季,我们一向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说法。而所谓冬藏,就是秋忙以后的休息日,就是庆祝丰收的节令。苏州山温水软,一向就是国家的粮仓,宋朝以来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应该不仅是因为国家对我们苏州作为粮食大后方的重视,更表现为苏州老百姓对农业、水利的重视。而提起我们苏州的祖先,众所周知,自商末泰伯奔吴以来,其带来的不仅是人口的迁徙,更有因为居民迁徙而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吴地的居民,有不少是周朝的一部分后裔。苏州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地方,它有着很强的传承文明的能力,而对于民俗,自然也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周历计算,一年的开始是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的,由此看来,我们苏州人沿袭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至也就不足为怪了。《清嘉录》引蔡云《吴俞欠》曰“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唐朝人亦有以冬至为一年新的开始的说法,当时称冬至前一天晚上为“除夜”。 |
冬至吃饺子 Winter Solstice dumplings |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
|
冬至是严冬季节,人们以食取暖,以食治病,经过数千年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传统,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狗肉羊肉等都作为冬至节令食品。而伴随着冬至食俗,还有很多民间传说。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此俗由来已久。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祈求平息战乱,安享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后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在南宋时,临安人也在冬至吃馄饨,也包含着对异族的憎恨和对太平的向往。
河南人在冬至有吃饺子的风俗,称为吃“捏冻耳朵”。这也有传说: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原为医官,告老还乡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的乡亲受冻饿之苦,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于是他就叫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捏成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吃。乡亲们服食后,冻烂的耳朵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这种“捏冻耳朵”吃,说是冬至吃了饺子不冻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而且混身发热,头上冒汗,于是称赞冬至吃狗肉真好。狗肉性热,冬天吃了确能暖身壮阳。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狗肉羊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在冬至至大寒的节令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补益身体,以求来年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在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吃赤豆粥的习俗。这也缘于古代传说,南方的部族首领共工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因这个疫鬼最怕赤豆,所以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后来这种赤豆粥也称为“冬至粥”,其中除了赤豆以外,也加入红枣、核桃肉等,补益身体。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用糯米粉制成,内包用赤豆制成的豆沙,加上芝麻晕油等,这种圆形的甜品,也许原来也有与赤豆粥相同的起源?但后来逐渐引伸到“团圆”“圆满”,合家同吃表达人们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见冬至吃汤圆的风气之盛。 |
冬至诗歌 Winter Solstice Poetry |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
冬至祝福短信 Winter Solstice Blessing SMS |
明日冬至,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
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所以称之为”冬至”。愿我的朋友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永远荡满着暖意!
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那个经常给您添麻烦的孩子。冬至了,我祝您全家幸福,万事顺意。
老去襟怀常瀋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再美的日子如果没人牵挂也是种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但却能给心灵带来温馨,所以我花了十分钱发条信息给您,祝冬至快乐!
冬至送你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快乐与你拥抱,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
冬至送你一碗平安如意汤圆,用真情煮水,以祝福调味,让你吃出一天好运气,一年好福气。
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惫送上我的安慰;但愿我的祝福赶走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惫。冬至到了,希望你以后开心每一天!
关怀不是今天才开始,祝福也不是今天就结束,我把最诚挚的心,最多的关怀和最深的祝福送给你,轻轻的告诉你,今天是冬至别忘记吃饺子!
冬至吃饺子,一个饺子一颗心。吃韭菜馅饺子,愿你青春常驻;吃萝卜馅饺子,愿你健康长寿;吃蘑菇馅饺子,愿你钱袋渐鼓;吃三鲜馅饺子,愿你家庭和睦。
今天是冬至,我送你一碗特制饺子:平安皮儿裹着如意馅儿,用爱心煮熟,吃一个快乐,吃一个幸福,吃三个健康,吃一碗发财,喝汤顺利!!
今天冬至,别忘记吃饺子,若忘记了。后果严重:一不漂亮了,二没法带眼镜了,三没法听甜言蜜语了……吃饺子可防止耳朵被冻掉。
这条短信,收到就行;要是在忙,不回也行;我祝福你,知道就行;今天是的你,顺心就行;记得复我,偶尔就行;看完之后笑就行。冬至快乐!
冬至祝福短信愿摘下彩色的花,扣上思念许下祝福,愿平安绕你身旁 喜悦与你同行,让好运永相随……
知你工作辛苦送上我的祝福;懂你上班疲惫送上我的安慰;但愿我的祝福赶走你的辛苦;希望我的安慰消去你的疲惫。冬至到了,希望你以后开心每一天!
当凉意与秋雨结伴;当黄叶与晨露相依;当冷月共霞光一色;当大雁也打点南归,我的祝福伴随着冬至的到来飘然而至:天气凉了,请记得添加衣裳!
漫天的雪花是飞舞的音符,以思念谱成乐章,用祝福奏出期盼,带给你欢乐,祝冬至团圆,温暖溢满整个冬天!
明日冬至,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
冬至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加上这天是阳气初萌而冬尽春回的日子,所以称之为”冬至”。愿我的朋友虽然天气寒冷但心里永远荡满着暖意! |
电影《冬至》 Movie "Winter Solstice" |
中文片名:《冬至》
英文片名:《the coldest day》
导演:谢东
领衔主演:许亚军饰学志
秦海璐饰小白菜
胡靖钒饰新美
〖影片简介〗
庭院美化师jim winters是个沉默的工匠,一个喜欢生活有条不絮,说话轻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与之相反,大儿子gabe正在在计划逃往佛罗里达,放弃与女朋友间任何稳固未来的尝试。小儿子pete蜷缩在愤怒、流荡和失望的个人世界中。jim艰难地注视着孩子们作出的选择,把它看成是痛苦地妥协.直到他遇到了新邻居molly,jim找到了处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来的方法。 |
|
——北京的冬至
刘长温
冬至是24个节气之一,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短至。”
每年仲冬之月的冬至日,这一天日昼在一年四季中最短,所以又将“冬至”称为“短至”。而冬至后,白昼从最短的一天逐渐加长,故冬至又称为“长至”。由于有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最早在春秋时代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定出了这第一个节气——冬至。《史记·律出》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易经》上也有“冬至阳生”之说。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长了,阳气回升,是个吉日。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名句,诗咏冬至这个节。《清嘉录》中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按照史书记载,在周朝十一月里的“冬至”节,比后人夏历的岁首“过年”还受重视。周朝在冬至时就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之礼俗。冬至时,天子要在城外荒郊处边乐舞表演,边进行拜天大礼,以祈求上天的恩赐和保佑。
到汉代时冬至被列为“冬节”。《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官府要放假七天,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四民月令》云,冬至要“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元旦。”这一天民间百姓也有贺冬习俗,此日要穿新衣,备办饮食佳肴,外出的家人要回家过冬节,以示年终有所归宿,全家和谐团圆。
贺冬之俗至唐宋明清时更为热闹,据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载:“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
在明清时期,宫廷王府及民间冬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自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城南修建天坛后,明清历代皇帝在每年冬至日都要亲自率众大臣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冬至祀天大典被称为“国之大典”,祀典时要在圜丘坛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黄帝列祖列宗配位,由皇帝率众大臣在古乐演奏的九曲乐章中,进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礼序的祭天典仪,以求皇天的庇护,国泰民安。老北京时清代的满族官宦人家,也延续着原在关外长白山时的祭神祭祖的民族风俗,不论是宫廷还是王府内的祭祀,都仍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乾隆年间还颁布过《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规范,冬至时宫廷及王府的祭祀,都要依据此典。冬至日时紫禁城里的坤宁宫,王府里的家庙或神殿祭祀时,要面向神祖画像叩拜,然后要祭祀殿外的“祖宗杆子”或神龛,不忘祖先恩德,并祈福迎祥。
冬至节与众多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俗话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吃汤圆、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羊肉、狗肉、腊肉)、冬至团等,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传说和由来。
冬至吃饺子馄饨,盛行于寒冷地域。饺子与馄饨均是由带馅的“汤饼”逐渐演变而来的古老美食,虽然南北各地制法各异称谓不同,但都极受喜爱。冬至吃饺子传说,与汉代医圣张仲景有关。
相传祖籍河南南阳的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因严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与弟子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乡亲们医病。他支起锅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娇耳汤”的汤剂,把羊肉药材等物捞出切碎,用白面皮包制成像小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送给求医的乡亲们服食。当每人一大碗娇耳和汤入肚后,身体暖和了,两耳也发热了,吃几次后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因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后来人们都传承在冬至时吃这像耳朵似的扁食——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于世。
馄饨,原写做“混沌”,传说也很多。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时,朝廷民间都盛行。相传宋高宗赵构很爱吃御厨给制作的馄饨,因有一次没把馄饨煮熟有人要送厨师去大理寺治罪,但由于这厨师会做馄饨,赵构皇帝就赦免于治罪。后来,馄饨制法传向民间,街市上馄饨店肆众多,馄饨花形馅料各异,有几十余品种,当时谓之“百味馄饨”。
冬至节时各家百姓都包馄饨,先祭祖然后全家吃馄饨。至明清民国时期,馄饨也成为北京民间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那时就像过除夕夜一样,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准备次日冬至节的祭礼用的食品,忙着包馄饨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似除夕守岁,故称之为“冬至夜”。
北京的街市上,除了店铺,还有不少沿街串巷挑担卖馄饨的小贩。老北京制售馄饨最著名的店铺,清代有“致美斋”,而后又有“馄饨侯”,其多种细馅独特调料的美味馄饨很受文人墨客、戏曲名伶和学子们的欢迎。每逢冬至日时,更是门庭若市,食客盈门。清人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书中有词赞曰:“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冬至日时,吃一顿热乎乎的美味馄饨,成为旧京时百姓家里很不错的佳肴小吃。
冬至的一些食俗,还与冬至起的“数九”民俗有关。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载,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盛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之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学子们,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消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约九人一同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席间要摆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有“消寒节”之称。
冬至数九后,因天寒地冻,除一些按月定期开放的庙会外,街市上再没有热闹的“花会”、“社火”等表演,大人孩子们多缩在四合院大杂院里,圈炉取暖,数着“九九”盼着春暖之日早日到来。自明清时起,一些文人墨客根据“数九”之俗,逐渐编制出很多“文墨游戏”,如现今南北各地仍传唱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旧京时百姓家墙上常贴“九九消寒图”,上面画着白梅花一枝,上有梅花81朵,从冬至起由少儿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明刘侗的《帝京景物录》中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朵)八十又一,日梁一瓣(朵)则春深矣。”相传这种消寒图最初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出来的。此外,还有用笔描写九个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81天写81笔的“九九消寒句”以及在八十一个格中从冬至起每日涂格,格涂满则寒消,谓之“九九消寒表”,有口诀是:“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相传此诀是识天文知气象的神机军师刘伯温所云。
另外,冬至日有“观兆测年”之俗,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农家观天象气候变化,以预知来年的好光景。喜欢学武术的少年,要在冬至这天拜师学艺,古时称为“看冬”之俗。 |
漫话冬至 Talk on the winter solstice |
洪万利
每年阳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日南至,称为冬至。冬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气,三代历法以冬至为岁首,举国大祭。
据史料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史记·夏本纪》)正月“初昏斗柄县(悬)在下”。(《夏小正》)“昔自在古,历建正作于孟春……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史记·历书》)“古黄帝、夏、殷、周、鲁冬至日在建星,建星即今斗星也。”(《后汉书·律历中》)这样,“建正”就是初昏(傍晚七点钟)斗柄垂直下指之时,为冬至。由于岁差运动,小熊座α星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取代了天龙座α星成为现在北极星的,时间与“夏正以正月”相符。北极星古称北辰、勾陈,古人有以氏名星的习俗。案《说文》极,渠力切;辰,植邻切;句,九遇切;陈,申声;申,失人切;人,如邻切。上古时氏族首领常以“子”(即里切)为名号,可知极、辰、勾陈与子为同名异写。古代岁终大祭有“祖腊”、“大蜡”(亦作“大腊”)和“腊”等祭名,“祖腊”为被切字“子”的反切字,“大蜡”或“大腊”则为被切字“嫡”(都历切)的反切字,“腊”为简称。古代岁终祭天、祭地、祭神、祭人其核心还是祭祀仙去的先祖,故以为祭名。甲骨文“冬”与“终”通,读“终”声时,“冬至”(脂利切)即是“祖腊”;读“冬”声时,“冬至”则为“大蜡”。天龙座α星曾是四千年前的北极星,似得名于“大腊”。一万四千年前,织女星位于北天极,那时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农业和家禽饲养初步萌芽,织女星似得名于神农。
《史记·历书》有“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之说,通常以为夏历一年是十二个月。一些史料证明,夏历一年分十个月(或称十个时段)。“彝族十月历法……用虎、兔、龙……鼠、牛等十二属相轮回纪日。它把十二属相经三次轮回即三十六日,作为一个‘时节’或‘时段’,三十次轮回即十个‘时段’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每十个时段终结之后,另加五至六日为‘过年日’。”(刘尧汉(彝)著《中国文明源头新探》彝族原称“夷族”。该族称源于氏族称,所以彝族十月历法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历法的活化石。这种历法在汉族中也有不少遗存,如冬至之后开始“数九”,俗称“交九”,这是一个月为三十六天的佐证;旧历正月初五有“破五”习俗是“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的佐证;旧历十一月称“冬月”,十二月称“腊月”,这是由古祭名“大蜡”和“大腊”以及“冬至”拆分而成的佐证。除了彝族十月历法之外,傈僳族在1950年以前也行用一年分为十个季节月的自然历。《夏小正》说,正月“初昏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五月“时有养(长)日”;十月“时有养夜”。根据北斗七星在傍晚时的位置可以看出,“初昏斗柄县在下”是冬至,“初昏斗柄正在上”是夏至,二至之间半年是五个月;从长日到长夜为半个回归年也是五个月;每个月是36天。《诗·小雅》中有《十月之交》,“交”为两腿拼拢两掌在胸前合十行拱手之礼,表示过去的一年结束,大祭迎新。案《说文》,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诸良切;交,交胫也,古爻切;胫,壬声;壬,如林切。则“交胫”是被切字“子”的反切字,可知“饺子”也得名于先祖名号用以祭祖。
夏代十月星历源于上古时的十月太阳历。《山海经·海外东经》说:“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又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远古时人们将一年分作十个月并认为是由十个太阳轮流值月。成都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有一株青铜神树,枝杈上有九只太阳鸟,正是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值月,可作物证。《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还列出了日月所出的六座山,不难看出,日出位置在最南边一座山时为日南至即冬至,在南数第一与第二座山之间时为正月,在第二与第三座山之间时为二月……在第五与第六座山之间时为五月,到第六座山即最北边一座山时为夏至,日出位置由北向南返回时,依次为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和十月,到最南边一座山时重新回到冬至,一年结束,岁终大祭。 |
电视剧《冬至》 TV drama "Winter Solstice" |
片长:30集
题材类型:悬疑推理片
导演:管虎
主要演员:
陈道明饰-陈一平 丁勇岱饰-蒋 寒
陈瑾饰-戴 嘉张子建饰-戴 葳
刘斌饰-刘家善李成儒饰-薛 非
孔琳饰-沈 囡刘敏涛饰-郁青青
制作公司:
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故事梗概:
这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暗战。齐州银行和平区支行柜台会计陈一平,妻子戴嘉和十二岁的女儿幼幼有一个不怎么富裕但是还算美满的三口之家。而身为北京市局刑警处长的蒋寒比较起来生活可谓差强人意:虽然工作业绩突出,但是婚姻生活很不幸福。一个是平凡的银行小职员,一个是警察,他们的生活本是两条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可是一场较量却在不知不觉中展开了……
一宗看似平淡的银行库款失窃案这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为了尽快确定嫌犯,警方决定借助先进的心理测试技术,陈一平作为当事人之一接收了实验……
案件的推进并不顺利,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齐州市局请求北京支援调查工作。好奇心吸引着蒋寒来到齐州。他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破解这个看似没有丝毫头绪的案件。
经过几件错综交叉的相关事件,薛非已经渐渐进入了蒋寒的调查视线。蒋寒通过蛛丝马迹确信薛非身上一定隐藏着其他重大线索!与此同时,在一个极其偶然的一分钟里,陈一平发现了薛非的一个天大的秘密……正当刑警支队决定沿着这条线索继续调查时,却接到一个急促的报案电话:薛非在家中自杀身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案情趋于复杂化。在并没有其他佐证的情况下,蒋寒凭敏锐的判断力主深入调查薛非的死因;而听到这个消息后陈一平感慨万分。他准备干脆辞职,彻底脱离银行这个是非之地。
也许是命运之神故意开的一个残忍的玩笑,就在陈一平递交辞职报告的第二天,一封神秘的邮件像一枚重磅炸弹重又将他击得粉身碎骨——一张神秘的电脑软盘。面对这张软盘,何去何从,陈一平面临着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对薛非之死展开的全面调查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蒋寒明确感觉到似乎已经明朗的案情背后隐隐潜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他没有错,事实上,陈一平已经向黑暗势力迈出了第一步……
已经完全没有退路的陈一平那天夜里的日记上只写下了这么寥寥数字:2002年12月20日,冬至。
几经周折张老向终于被捕归案,在幕后主使库款盗窃以及谋杀薛飞的黑手也浮出了水面,辛苦了近一月的专案组成员眉开眼笑……可是当他们正准备起获赃款的时候才明白: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 |
冬至(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九九消寒图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西施浣纱苏州人过冬至——吃混沌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羊肉粉汤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安溪长坑:为避农忙
安溪县博物馆黄炯然先生说,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倒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是在冬至扫墓。而且在长坑还有一奇特的风俗,若有人过世,先抬去山上,称为“寄山”,当天不哭,而要选一天日子才哭的。
经过文博工作人员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
长坑原来的老书记王新春说,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计算公式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养生
冬季吃萝卜赛过小人参
萝卜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A、维生素C、尼克酸,以及无素钙、磷、铁等。萝卜内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对人体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脂肪等成分,使之为人体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淀粉、脂肪等成分,使之为人体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萝卜的这种功能使它赢得了“小人参”的美称。
萝卜除了是人们喜欢食用的大众化蔬菜外,其药用丛价值更令人刮目相看。
萝卜味甘辛、性凉,有下气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和清热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气管炎或咳嗽痰多气喘者,用白萝卜洗净切片或丝,加饴糖腌后食用,有降气化痰平喘的作用。呕吐时,可将萝卜捣碎,加密水煎煮,细细咽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萝卜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这是因为萝卜内含有纤维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菌、异物以及坏死细胞的功能,从而加强人体抗癌的能力。这种抗癌作用以生食萝卜为最好。另外,萝卜含有的糖化酵素还能分解致癌物亚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萝卜汁有缓慢的降压作用。生萝卜汁加蜂蜜可作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很好的辅助食疗品。
冬至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肿瘤,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现代医学也认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使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季进补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1是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2是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3是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4是阳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三忌慕名进补。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就不宜喝鸡汤:
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冬令进补”中医膏方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冬令进补”适应人群:
1. 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脏病、风湿等)的老人
2. 公司文员、中高级管理人员等长期处于高压下的亚健康人群
3. 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后的虚弱人群
4. 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的女性
5. 癌症康复期的病人
进补前中医体检不可少:
冬令进补不可盲目,应该遵循“虚啥补啥,对症用药”的原则,否则不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还可能事与愿违!一般来说,需要进补的人,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几种类型,因此最好至正规医疗机构检查自己是属于哪种体质。
中医体检,是专业医师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加上经“中医经络诊测仪”检测的体质报告,从而指导您对症用药、科学进补!
冬令进补首选中医膏方
补膏,又称膏方,是将药物浓浓地煎汤,再加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质药物,共同煎熬成膏状,根据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饴糖等调味。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时,放在杯中以开水冲服,一天两次,十分方便,一般需连续服用五十天。配制补膏最好请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与所患疾病,进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制成完全适合于患者的特点的补膏。膏药配置需要一周时间,因此打算在今年冬至进补的人群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延误最佳进补时机。
冬日正确食用蔬菜
很多人认为冬天是养人的季节,物美质丰,蔬菜就在其中之列。聪明的“煮妇”也会给家人献上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佳肴。
胡萝卜:胡萝卜玉米猪骨汤是喜欢喝汤的佛山人的家常汤,因为胡萝卜的营养丰富,而且它不怕高温,在高温下煮,其营养价值也不会受到损坏。所以胡萝卜煲靓汤,其鲜美可口的汤汁不知道锁住多少“汤王”的胃口。
另外,胡萝卜也可以切条炒菜,或者剁碎作为包子馅和饺子馅。因为胡萝卜在高温下营养价值不会流失,所以很多食客都选用煎鲜肉胡萝卜包子或者饺子,香脆的外皮,甜美的馅料,吃了不会油腻。
番茄:多数人认为吃番茄好处多,甚至对这种可以抗癌的食物情有独钟,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番茄怎么吃最能保住它的营养价值以及特有的功效。
有些市民将番茄洗净后直接食用,有些市民则将番茄切成片撒上白糖食用,其实,这种生吃并不一定能够将番茄本身的价值都体现出来,而有饮食专家推荐,番茄中有一种物质叫番茄素,和蛋白质结合后周围被纤维素包裹,生吃是很难吃到番茄素的,最好的办法是将番茄煮熟后再食用,比如说,番茄炒蛋、番茄蛋汤等都是不错的搭配。
蒜头:在佛山人的筵席上频频可见蒜头的身影,如蒜茸炒生菜、蒜茸炒菜心、蒜茸炒油麦菜、蒜茸配海鲜等等,虽然蒜头看似简单,实际上吃起来还颇为讲究。
将蒜头切成片状,让氧气充分接触蒜的表面,这样的蒜片除了有杀菌的作用外,据称还可以帮助抗癌。
冬季合理进补水果
俗话说得好“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寒冷的冬天给自己适合的进补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饮食的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在这个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丽来。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梨:吃秋梨解“秋燥”――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水分减少,此时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
梨是冬季水果中的首选,它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梨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缓解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等症较为适宜。除此以外,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梨性寒冷,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适合的量:一天吃1个梨是营养最易被吸收的。
适合时段:饭后2-3个小时是最适合的。
吃法:可以洗净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块煮冰糖梨水可以润肺止渴,还可以榨梨汁喝。
猕猴桃:早晨吃猕猴桃治便秘——秋冬季是便秘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这个时节干燥的气候容易在人体内诱发燥邪,耗伤人体津液,便秘就是这一现象的主要体现。临床上总是建议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疗的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副作用。多吃水果就是食疗中最有效的一种。
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被誉为“水果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种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包括丰富的钙、磷、铁,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猕猴桃对保持人体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猕猴桃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抑制胆固醇的沉积,从而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脏病等,也能对抗癌起到一点儿作用。多食用猕猴桃,还能阻止体内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缓人体衰老。冬天常吃猕猴桃可以调节人体机能,增强抵抗力,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
适合的量:1-2个是能被人体充分吸收的量。
适合时段:不能空腹吃,饭前饭后1-3个小时吃都比较合适。
吃法:可去皮后直接食用;也可在猕猴桃汁中加适量水、白糖和香蕉丁、苹果丁一起煮沸后,用水调淀粉勾芡食用。
甘蔗:冬季吃水果首选甘蔗和梨——入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那么,冬季吃什么水果好呢?冬天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干燥的冬天补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铁量在众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拥有滋补清热的作用,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治疗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不过,由于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适合的量:甘蔗的量是最需要控制的。
适合时段:睡觉前不宜吃糖分太多的水果。
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还可以切成20~30厘米的段,放入锅里煮十来分钟后捞起趁热削皮吃,这样会更甜。
柚子:柚子香味让女性年轻6岁——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很多人甚至采用各种办法来让自己青春常驻。虽然年龄的增长任何人无法改变,但一些适当的方法确实可以让别人觉得你更年轻!——身上有适当的柚子香味就是一个不错的妙招哦!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女性身上如果飘着柚子味的香水,男性会觉得你比实际上年轻6岁呢。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为它皮厚耐藏,等到这样寒冷的冬季来吃是理想的选择,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它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这是其他水果所难以比拟的。除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健胃、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能促进食欲、治消化不良等症,理气散结。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冬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气、抑制口腔溃疡。
适合的量:一个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较容易被人体所吸收的。
适合时段: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适宜空腹食用,饭前1个小时吃可促进食欲。
吃法:鲜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贝母、未经漂染雪耳各50克,加数瓶蜜糖,炖后食用。
冬至诗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名称:冬至
外文名称:The Coldest Day
类型:剧情
片长:102分钟
地区:中国
对白:汉语普通话
时间:2003年
色彩: 彩色
主创人员
导演:谢东
编剧:谢东
演员名单
胡靖钒
秦海璐
许亚军
幕后制作
本片是青年导演谢东的导演处女作。谢东在此前作为张艺谋的第一副导演长达七年,参与了《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影片的制作。此片虽然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但他本人却已经是电影界的一名“老兵”。该片是首部真正意义上的高清数字电影,在视觉创作方面很有特点,用高清晰度数码摄像机拍摄后,经过计算机抽色,再转印胶片,使影像色调几乎接近黑白片,这种低温色调强烈渲染出了作品所要传达的清冷凝重的气氛,特别是使中国北方冬天的城郊风景更加打动人心,带给观众一种发自内心的孤寂寥落感受。 |
|
冬至海报片名:冬至
英文片名:Winter Solstice
外文片名:En uzun gece .....Turkey (Turkish title)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89 分钟 / 阿根廷:92 分钟/ 美国:93 分钟 /美国:95 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Rated R for language.
日期:上映2004年
演职员表
导演:Josh Sternfeld
编剧:Josh Sternfeld
演员: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Anthony LaPaglia .....Jim Winters
亚伦·斯坦福 Aaron Stanford .....Gabe Winters
马克·韦伯 Mark Webber .....Pete Winters
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Molly Ripkin
朗·里维斯顿 Ron Livingston .....Mr. Bricker
米歇尔·莫娜汉 Michelle Monaghan .....Stacey
Brendan Sexton III .....Robbie
Ebon Moss-Bachrach .....Steve
Tim Dowlin .....Friend #2
Lars Engstrom .....Andrew
Jason Fuchs .....Bob
Paul Iacono .....Jr.
马特·郎 Matt Long .....(scenes deleted)
Kel O'Neill
Rocco Rosanio .....Pete's Friend #1
Thomas Sadoski
Dana Segal .....Math teacher
Louis Centanni .....Ice Cream Patron (uncredited)
制作人:
Doug Bernheim .....producer
Marco Henry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Anthony LaPaglia .....executive producer
John Limotte .....producer
George Paaswell .....co-producer
Jodi Peikoff .....executive producer
Amanda Slater .....associate producer
剧情简介
庭院美化师Jim Winters是个沉默的工匠,一个喜欢生活有条不絮、说话轻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与之相反:大儿子Gabe正在在计划逃往佛罗里达,放弃与女朋友间任何稳固未来的尝试;小儿子Pete蜷缩在愤怒、流荡和失望的个人世界中。Jim艰难地注视着孩子们作出的选择,把它看成是痛苦的妥协,直到他遇到了新邻居Molly,Jim找到了处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来的方法。 |
冬至(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Winter Solstice)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节或一气,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国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台湾,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使得台湾处于冬季的季节,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台湾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所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的回升。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由来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清代,有的旗人为了消灾祈福。于冬至日五更时分,邀请本家嫡亲姑表及挚友齐聚庭院席地而坐,用矮桌供上“天地码儿”或牌位,杀猪祭天。顺便祭“祖宗杆子”(系两、三丈高的旗杆,顶端为葫芦形,稍下为“刁斗”,斗下悬旗,代表祖先)。祭罢,亲朋围坐吃“白肉”,这种白肉谓之“神余”。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九九消寒图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西施浣纱苏州人过冬至——吃混沌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羊肉粉汤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当公历11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安溪长坑:为避农忙
安溪县博物馆黄炯然先生说,安溪大部分人家,都是在清明扫墓,与泉州大多地方无异,倒是安溪长坑较为特殊,是在冬至扫墓。而且在长坑还有一奇特的风俗,若有人过世,先抬去山上,称为“寄山”,当天不哭,而要选一天日子才哭的。
经过文博工作人员调查,长坑冬至扫墓原因很简单——避开春耕大忙时。
长坑原来的老书记王新春说,清明时节,长坑雾气很重,土地湿润,常是阴雨连绵,加上地僻山高,山路不好走,又逢春耕大忙,遂改清明祭扫为冬至祭扫,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至于这一习俗从何时开始,早已无从考证。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计算公式
冬至日期的计算 [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冬至养生
冬季吃萝卜赛过小人参
萝卜中含有蛋白质、糖、维生素A、维生素C、尼克酸,以及无素钙、磷、铁等。萝卜内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对人体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脂肪等成分,使之为人体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淀粉、脂肪等成分,使之为人体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食欲、帮助消化,萝卜的这种功能使它赢得了“小人参”的美称。
萝卜除了是人们喜欢食用的大众化蔬菜外,其药用丛价值更令人刮目相看。
萝卜味甘辛、性凉,有下气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和清热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气管炎或咳嗽痰多气喘者,用白萝卜洗净切片或丝,加饴糖腌后食用,有降气化痰平喘的作用。呕吐时,可将萝卜捣碎,加密水煎煮,细细咽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萝卜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这是因为萝卜内含有纤维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菌、异物以及坏死细胞的功能,从而加强人体抗癌的能力。这种抗癌作用以生食萝卜为最好。另外,萝卜含有的糖化酵素还能分解致癌物亚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萝卜汁有缓慢的降压作用。生萝卜汁加蜂蜜可作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很好的辅助食疗品。
冬至起居宜忌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按八卦学说,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中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的初生。我国古时曾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连同中风、肿瘤,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谓“血遇寒则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寒冷的气温作用于机体时,会使人体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不畅,甚至引起淤血阻滞,从而为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和加剧提供了条件。现代医学也认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使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滞或血管梗塞,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冬季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其他季节为高,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进补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二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1是气虚症,常见症候有精神倦怠、语声低微、易出虚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气虚当益气,此症可选用人参蜂王浆、补中益气丸、西洋参、黄芪、党参、山药等。
2是血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心悸、健忘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血虚当补血,此症可选用补血露、十全大补丸、归脾丸、当归、阿胶、龙眼肉等。
3是阴虚症,常见症候潮热盗汗、五心灼热、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涩、舌红少苔等。阴虚当滋阴,此症可选用大补阴丸、参杞蜂王浆、六味地黄丸、银耳、鳖甲、麦冬、沙参、黑芝麻等药物。
4是阳虚症,常见症候有面色皑白、四肢不温、阳痿早泄、纳少便溏、舌淡嫩、脉微细等。阳虚当壮阳,此症常可选用金匮肾气丸、鹿茸口服液、龟龄膏、鹿茸、紫河车、蛤蚧、冬虫夏草、杜仲等药物。服用补药还须注意脾胃运化功能,如脾胃虚弱、胃纳呆滞、胸脘满闷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药物,如陈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类,以健脾助运。
三忌慕名进补。鸡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鸡汤(包括炖鸡汤和下药材熬的鸡汤)营养丰富,鸡汤所含的营养物质是从鸡油、鸡皮、鸡肉和鸡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质仅为鸡肉的7%左右,而汤里的鸡油大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因为鸡汤中这一特有的营养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几种病人就不宜喝鸡汤:
胆道疾病患者胆囊炎和胆结石症经常发作者,不宜多喝鸡汤。因鸡汤内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参与,喝鸡汤后会刺激胆囊收缩,易引起胆囊炎发作。胃酸过多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溃疡、胃酸过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鸡汤。
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鸡汤,因为鸡汤内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质,患有急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于其肝肾对蛋白质分解物不能及时处理,喝多了鸡汤会引起高氮质血症,加重病情。
四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会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另外,补药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冬令进补”中医膏方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进补能更好的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冬令进补”适应人群:
1. 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脏病、风湿等)的老人
2. 公司文员、中高级管理人员等长期处于高压下的亚健康人群
3. 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后的虚弱人群
4. 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的女性
5. 癌症康复期的病人
进补前中医体检不可少:
冬令进补不可盲目,应该遵循“虚啥补啥,对症用药”的原则,否则不但达不到进补的目的,还可能事与愿违!一般来说,需要进补的人,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几种类型,因此最好至正规医疗机构检查自己是属于哪种体质。
中医体检,是专业医师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加上经“中医经络诊测仪”检测的体质报告,从而指导您对症用药、科学进补!
冬令进补首选中医膏方
补膏,又称膏方,是将药物浓浓地煎汤,再加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质药物,共同煎熬成膏状,根据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饴糖等调味。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周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时,放在杯中以开水冲服,一天两次,十分方便,一般需连续服用五十天。配制补膏最好请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与所患疾病,进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制成完全适合于患者的特点的补膏。膏药配置需要一周时间,因此打算在今年冬至进补的人群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延误最佳进补时机。
冬日正确食用蔬菜
很多人认为冬天是养人的季节,物美质丰,蔬菜就在其中之列。聪明的“煮妇”也会给家人献上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佳肴。
胡萝卜:胡萝卜玉米猪骨汤是喜欢喝汤的佛山人的家常汤,因为胡萝卜的营养丰富,而且它不怕高温,在高温下煮,其营养价值也不会受到损坏。所以胡萝卜煲靓汤,其鲜美可口的汤汁不知道锁住多少“汤王”的胃口。
另外,胡萝卜也可以切条炒菜,或者剁碎作为包子馅和饺子馅。因为胡萝卜在高温下营养价值不会流失,所以很多食客都选用煎鲜肉胡萝卜包子或者饺子,香脆的外皮,甜美的馅料,吃了不会油腻。
番茄:多数人认为吃番茄好处多,甚至对这种可以抗癌的食物情有独钟,但很多人却不知道番茄怎么吃最能保住它的营养价值以及特有的功效。
有些市民将番茄洗净后直接食用,有些市民则将番茄切成片撒上白糖食用,其实,这种生吃并不一定能够将番茄本身的价值都体现出来,而有饮食专家推荐,番茄中有一种物质叫番茄素,和蛋白质结合后周围被纤维素包裹,生吃是很难吃到番茄素的,最好的办法是将番茄煮熟后再食用,比如说,番茄炒蛋、番茄蛋汤等都是不错的搭配。
蒜头:在佛山人的筵席上频频可见蒜头的身影,如蒜茸炒生菜、蒜茸炒菜心、蒜茸炒油麦菜、蒜茸配海鲜等等,虽然蒜头看似简单,实际上吃起来还颇为讲究。
将蒜头切成片状,让氧气充分接触蒜的表面,这样的蒜片除了有杀菌的作用外,据称还可以帮助抗癌。
冬季合理进补水果
俗话说得好“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寒冷的冬天给自己适合的进补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饮食的进补还有从吃水果来补。在这个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机能调整到最好,同时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丽来。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干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
梨:吃秋梨解“秋燥”――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水分减少,此时人们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
梨是冬季水果中的首选,它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梨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等功能,最适宜于冬春季节发热和有内热的病人食用。尤其对缓解肺热咳嗽、小儿风热、咽干喉痛、大便燥结等症较为适宜。除此以外,梨还有降低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如果有头晕目眩、心悸耳鸣者,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为梨性寒冷,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血虚的人,不可多食。
适合的量:一天吃1个梨是营养最易被吸收的。
适合时段:饭后2-3个小时是最适合的。
吃法:可以洗净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块煮冰糖梨水可以润肺止渴,还可以榨梨汁喝。
猕猴桃:早晨吃猕猴桃治便秘——秋冬季是便秘的多发季节。中医认为,这个时节干燥的气候容易在人体内诱发燥邪,耗伤人体津液,便秘就是这一现象的主要体现。临床上总是建议得了便秘的人采取食疗的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没有副作用。多吃水果就是食疗中最有效的一种。
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被誉为“水果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种氨基酸,以及丰富的矿物质,包括丰富的钙、磷、铁,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猕猴桃对保持人体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猕猴桃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抑制胆固醇的沉积,从而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脏病等,也能对抗癌起到一点儿作用。多食用猕猴桃,还能阻止体内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缓人体衰老。冬天常吃猕猴桃可以调节人体机能,增强抵抗力,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
适合的量:1-2个是能被人体充分吸收的量。
适合时段:不能空腹吃,饭前饭后1-3个小时吃都比较合适。
吃法:可去皮后直接食用;也可在猕猴桃汁中加适量水、白糖和香蕉丁、苹果丁一起煮沸后,用水调淀粉勾芡食用。
甘蔗:冬季吃水果首选甘蔗和梨——入冬后,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那么,冬季吃什么水果好呢?冬天带有保健医疗性质的水果要数梨和甘蔗了。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占甘蔗的84%,在干燥的冬天补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铁量在众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拥有滋补清热的作用,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治疗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引发的咳嗽气喘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不过,由于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适合的量:甘蔗的量是最需要控制的。
适合时段:睡觉前不宜吃糖分太多的水果。
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还可以切成20~30厘米的段,放入锅里煮十来分钟后捞起趁热削皮吃,这样会更甜。
柚子:柚子香味让女性年轻6岁——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轻漂亮,很多人甚至采用各种办法来让自己青春常驻。虽然年龄的增长任何人无法改变,但一些适当的方法确实可以让别人觉得你更年轻!——身上有适当的柚子香味就是一个不错的妙招哦!一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女性身上如果飘着柚子味的香水,男性会觉得你比实际上年轻6岁呢。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为它皮厚耐藏,等到这样寒冷的冬季来吃是理想的选择,柚子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它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镁、钠等人体必需的元素,这是其他水果所难以比拟的。除了营养价值高,还具有健胃、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能促进食欲、治消化不良等症,理气散结。可促进伤口愈合,对败血病等有良好的辅助疗效。冬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气、抑制口腔溃疡。
适合的量:一个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较容易被人体所吸收的。
适合时段: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适宜空腹食用,饭前1个小时吃可促进食欲。
吃法:鲜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贝母、未经漂染雪耳各50克,加数瓶蜜糖,炖后食用。
冬至诗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
冬至海报片名:冬至
英文片名:Winter Solstice
外文片名:En uzun gece .....Turkey (Turkish title)
影片类型:剧情
片长:89 分钟 / 阿根廷:92 分钟/ 美国:93 分钟 /美国:95 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评级:Rated R for language.
日期:上映2004年
演职员表
导演:Josh Sternfeld
编剧:Josh Sternfeld
演员: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Anthony LaPaglia .....Jim Winters
亚伦·斯坦福 Aaron Stanford .....Gabe Winters
马克·韦伯 Mark Webber .....Pete Winters
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Molly Ripkin
朗·里维斯顿 Ron Livingston .....Mr. Bricker
米歇尔·莫娜汉 Michelle Monaghan .....Stacey
Brendan Sexton III .....Robbie
Ebon Moss-Bachrach .....Steve
Tim Dowlin .....Friend #2
Lars Engstrom .....Andrew
Jason Fuchs .....Bob
Paul Iacono .....Jr.
马特·郎 Matt Long .....(scenes deleted)
Kel O'Neill
Rocco Rosanio .....Pete's Friend #1
Thomas Sadoski
Dana Segal .....Math teacher
Louis Centanni .....Ice Cream Patron (uncredited)
制作人:
Doug Bernheim .....producer
Marco Henry
安东尼·拉帕格利亚 Anthony LaPaglia .....executive producer
John Limotte .....producer
George Paaswell .....co-producer
Jodi Peikoff .....executive producer
Amanda Slater .....associate producer
剧情简介
庭院美化师Jim Winters是个沉默的工匠,一个喜欢生活有条不絮、说话轻柔的人。然而,他的家庭偏偏与之相反:大儿子Gabe正在在计划逃往佛罗里达,放弃与女朋友间任何稳固未来的尝试;小儿子Pete蜷缩在愤怒、流荡和失望的个人世界中。Jim艰难地注视着孩子们作出的选择,把它看成是痛苦的妥协,直到他遇到了新邻居Molly,Jim找到了处理自己生活和家庭未来的方法。
诗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冬至】 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 |
|
- : December solstice
- n.: midwinter, winter solstice, the Winter Solstice
|
|
- n. solstice d'hiver
|
|
习俗 | 传统文化 | 绘画 | 民俗 | 汉族 | 食品 | 风俗 | 礼仪 | 饮食 | 过冬 | 福建 | 小吃 | 河南 | 饺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