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俗语 > 冒天下之大不韪
目录
冒天下之大不韪 Defiance
拼音: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éi

用法: 动宾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资料来源: 先秦·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例子: 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No. 2
  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韪"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No. 3
  语本《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后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谓公然干普天下都认为是最大错误的事。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冲决藩篱,悍然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济其私心之所欲。” 毛泽东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礼志二》:“严諭集议,尚未裁决遵行,则后人孰肯冒大不韙?”
No. 4
  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词目
  冒天下之大不韪
发音
  mào tiān xià zhī dà bù wěi
释义
  不韪:不是,错误。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息侯伐郑,不但留下一个字数最多的汉语成语“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且留下一个最常使用的汉语成语“自不量力”——如今,“不韪”几乎在语言中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量力”也有些行文不畅了,取而代之是“自不量力”。“冒天下之大不韪”与“自不量力”源出《左传》,没有“息侯伐郑”这一历史事件,也许汉语世界里就不会有这两个成语,今天的息县街头也不会竖起汉白玉雕刻的息夫人塑像。
  息国大败而还,能吓我一跳的,当然不是这两个成语。从“息侯伐郑”能够读出的,也不仅仅是它的失败——从息国敢于征伐春秋初年“小霸”天下的郑国看,息国当时也该是威风八面的;而息国敢“犯五不韪”而伐郑,也未尝不是敢于挑战传统。至于“知息之将亡”、“不量力”等,当是“事后诸葛亮”、“胜者王侯败者贼”惯性思维下的一种解读吧!
示例
  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做最大错误的事情
英文解释
  1. n.:  against the world
近义词
冒大不韪
包含词
冒天下之大不韪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