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The innermost part of the ear, the management of Web results from the complex structure, divided into two semicircular tubes, vestibular and cochlear three parts of the body in charge of hearing and balance. 骨迷路(bony labyrinth)沿颞骨岩部长轴排列,由后外上至前内下共分为三部即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1、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位于颞骨岩部的后外上方,是三个“c”字形的骨性管道,按照各自与颞骨岩部长轴的关系分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三者互相垂直排列。前骨半规管凸向上,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凸向后外,与颞骨岩部的后段接近平行;外骨半规管凸向外侧,呈水平位,又称为水平骨半规管。每个骨半规管有两个骨脚,较细的一端为单骨脚,粗的为壶腹骨脚。其中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为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以五个孔开口于前庭。
图示:1、砧骨 2、锤骨 3、鼓膜 4、蜗窗 5、咽鼓管 6、耳蜗7、前庭蜗神经ⅷ 8、半规管、壶腹、椭圆囊、和球囊 9、位于卵圆蜗(前庭窗)上的镫骨
2、前庭(vestibule) 位于骨迷路中部,是一不规则、扩大的腔隙,其前下方有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接骨半规管。前庭内侧壁邻接内耳 道底,有神经穿过。前庭外侧壁构成鼓室的内侧壁,此壁中部的隆起称为岬,岬的后上方有卵圆形的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岬的后下方有圆形的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
3、耳蜗(cochlea) 位于前庭的前内下方,形似蜗牛壳,由骨螺旋管围绕其中心骨轴(蜗轴)构成。耳蜗尖端称为蜗顶,朝向前外侧;耳蜗底部称为蜗底,对向内耳 道底。蜗顶至蜗底之间锥形的部分称为蜗轴,由骨松质构成。蜗轴内有蜗神经血管穿行。自蜗顶至蜗底由蜗轴向外侧发出一骨螺旋板,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呈镰刀样的薄骨片,在蜗顶处与蜗轴之间形成一孔,称为蜗孔。骨螺旋板伸入骨螺旋管内,但未达到骨螺旋管的外侧壁,其间缺损的部分是膜蜗管附着的基础。由于骨螺旋板和膜蜗管的存在,将骨螺旋管的内部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前庭阶,与前庭窗相连;下部称为鼓阶,与蜗窗相连。两阶内的外淋巴液在蜗孔处相通。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是套在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被内淋巴液填充。根据其与骨迷路的对应关系依次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1、膜半规管(semicircular ducts) 位于骨半规管内,其形态类似于相应骨半规管,也有三个,分别称为前膜半规管、后膜半规管和外膜半规管。各自的膨大称为膜壶腹,其内壁的隆起称为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
2、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椭圆囊在后上方,球囊在前下方。椭圆囊与膜半规管相通,球囊与蜗管相通,囊内壁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觉感受器。
壶腹嵴、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统称为前庭器或位置觉感受器,其中壶腹嵴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能感受直线变速(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此感受器病变时,不能准确地感受位置变化的刺激,而导致眩晕症(以旋转为主),临床上称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3、蜗管(cochlear duct) 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附着于骨螺旋板的游离缘,分隔前庭阶和鼓阶,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高低不等的毛细胞,称为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可相应接受低高声波的刺激。外侧壁富含血管,是膜迷路内的内淋巴液的发源地。 内耳 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部,自内耳 门到内耳 道底,长约10mm,内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走神经穿行。内耳 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有一横位的骨嵴,称为横嵴,将内耳 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有面神经通过;上部的后份为前庭上区,有椭圆囊壶腹神经通过。下部的前份有螺旋孔列,排列成螺旋状,有蜗神经通过;下部的后份为前庭下区,有球囊神经通过,此区的后方有一单孔,容壶腹神经通过。 : internal ear n.: inner ear organ EENT coccidiosis anatomy semicircular canal pocket cochlea audiology Hair cell blackout
labyrinthitis stirrup at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