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 地理学教育 : 中国铁路客运营业站 : 中国 >山东 > 兰陵
显示地图
目录
兰陵地名起源
  (一)鲁国建立次室邑
  地处鲁南的今苍山县兰陵镇周围区域在夏、商、西周时代为鄫国(向城西北有鄫国故城遗址)所属。公元前602年,经淮河入海的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改道,北上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鄫国以南茫茫湿地和浩瀚湖泊现露大面积滩涂,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前601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这时期南方的淮夷人趁势北上,抢占黄淮滩涂。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北犯,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鲁国军队、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同时,在鲁国、鄫国井田上耕作的奴隶们也纷纷南下谋生,到泇水、泗水中下游的湖泊滩涂边开垦“王土”。一时间黄淮滩地私田大量增加,奴隶们成了自由人。前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此推行“初税亩”制度。于是,次室周围的土地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农户家庭单位,有了属于诸侯规定或自己登记纳税的姓氏,老百姓从此成为农民的别称。公元前568年,鄫国秘密归附鲁国,鲁国莒国发生战争,鲁国收复鄫国故地。因鲁国三桓之一的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据鲁穆公和三年后的时间推算,此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成为与吴越争霸北方的阵地。今县域至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这一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地域成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荀子》“尧问”篇中有缯丘(鄫国故地)之封官拜见见楚相孙叔敖的记载。(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公元前350年诸侯称雄形势图)。
  (二)楚国更名兰陵
  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2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
  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在春秋无义战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谁占地盘谁做主。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还要让鲁国遗民接受楚人的统治。他们认为,既要用儒家理念治理鲁国旧地,还要打上楚国政治的印记。拟定一个充满时代理想色彩的新地名,其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政治家屈原身上。
  战国时代,烽烟四起、群雄争霸,诸侯林立。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邑在泇水之上,楚地东北边城,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屈原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对东北边邑密切关注,应是这个时期将次室改名兰陵。公元前255年,荀子任兰陵令,距楚人占据兰陵127年,和屈原在公元前319年秋使齐亦64年间隔,兰陵地名早已定位。
  (三)兰陵地名寓意
  楚国为何选“兰陵”二字拟名?传统解释是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这一观点毋庸置疑。黄淮流域是先秦时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气候温和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兰的踪迹已再难寻。
  楚人以“兰陵”作区域地名,应是屈原封建治国理念的体现,极具理想色彩和浪漫王者气息。兰本是山隅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在先秦时期,自然界兰花的香郁被先民推崇为王者之香。在神话传说中,仓颉创造的“兰”字,犹如一幅美丽的画,门前绿草如茵,门内有请帖寓意的“柬”字中又是明月映照。孔子喻:“兰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与善人处,如入蕙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他把兰比作理想人格之化身,这说明了兰无媚素态和俗气,“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困穷而改节”的优雅崇高之品德。左丘明说“兰有国香”,将兰提升为君子的高尚品德,孟子又将君子德行上升为的“王道”理想,建设儒家境界中的王道乐土。屈原时楚国朝野崇尚兰花,宫苑内广植兰花,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中,把兰比作“美女”、“君子”、“贤人”等崇拜之物。
  孟子年长屈原30多岁。屈原使齐时,孟子为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儒学大师,桃李满天下。屈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联齐抗秦,拜访齐国君臣,访问稷下学宫,向儒学大师孟子学而论道,寻求治国方略,亦在情理之中。屈原通过齐都之行,对孟子的“王道”治国理论,一定有全新的理解和诠释,建设楚国的王道乐土,也是屈原追求的理想。 “兰”寓意“王道”,“陵”原义为高地,引申为“乐土”。楚人以“兰陵”命名,就是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我们认为还有一个更确切的喻意,即“圣地”之义。古代称大思想家为“君子”、“圣人”,称封建帝王为“国君”、“圣上”。所以,“兰”字的“王者”即“圣者”,“兰陵”即“圣地”。荀子是儒教正宗,两任兰陵令,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屈原之后800年,在南朝齐梁两代称帝的萧氏后裔,更将兰陵作为自己祖先发祥的圣地。
  在中外地名中,被称为“圣地”的地方很多,从现有国内地名词义中含有“圣地”释义的,我们觉得唯有“兰陵”二字,虽“香格里拉”地名也是圣地、净土的意思,但它是近代文学史上泊来的音译之词。“兰陵”的“圣地”含义在中国古代地名文化史上是少见的。我们感谢楚人,在我们脚下创造了一个充满王者浪漫气息的地名兰陵。我们也查到,屈原家乡的后人们为纪念这位文化圣人,也把其故乡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屈原镇)的一条河流命名为兰陵溪,使圣地之水永远在故土上流淌。
兰陵区域变迁
  先秦时代兰陵县治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秦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楚国是最早设县的国家之一,在春秋初期就把兼并得到的地方建立县,春秋中期以后,新建的县就逐渐多起来。县的长官称令,这是秦在商鞅变法时所设置的官称。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曾任命当时著名的学者荀子为兰陵令。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从公元前261年起,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荀子是从齐国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职位15年的基础上来到兰陵,他任县令时,兰陵县治早已设立,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今长城镇)、开阳(今临沂城)两个军事要地,是楚军驻扎与越国对峙的边防线。因当时“县”的概念是悬在边疆的行政区域,秦楚等国在新辟的疆土率先设立县治。因为齐鲁两国没有实行郡县体制,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
  秦汉魏晋兰陵郡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今县域属东海郡,设有兰陵县(今兰陵镇)、襄贲县(今长城镇)和鄫县(今向城镇),是东海郡县治所最密集的区域。前206年西汉建立,今兰陵镇为徐州东海郡兰陵县。兰陵县辖9乡35亭,规模居东海郡第四位,东汉末年王莽改制,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县制,兰陵仍为东海郡县治。
  公元196年,兰陵为曹魏政权统治。西晋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历史上始有兰陵郡。氶,即今峄城。兰陵郡驻氶城,兰陵县仍在兰陵,郡县共存,驻地不同。为什么要设兰陵郡,这也许和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有关。时间不长,发生永嘉(307—313年)内乱,导致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五胡乱华”。接着晋朝官民大量南逃迁徙,史称“永嘉南渡”,淮阴令萧整率兰陵萧氏族人等离兰陵故土南渡,在今常州武进侨置兰陵郡县,有南兰陵之称。
  东晋时期,北方祸乱不息。在“五胡十六国”年间,兰陵分别为羯族建立的后赵国(319-351年)、氐族建立的前秦国(351-394年)。这期间,一个叫冉闵的在兰陵郡起家,后冉闵推翻羯赵,350年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失败。
  383年东晋和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晋乘胜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兰陵回归东晋,兰陵县回归故土王朝,此后的80多年间由偏安的南方政权统治。
  南北朝兰陵郡县
  北魏(386-534年)鲜卑政权于439年完成北方统一,大江南北进入对峙阶段。466年北魏军队开始了夺取刘宋徐、兖、青、冀四州等地区的新一轮战争,于468年1月攻克兰陵县城,南朝刘宋守将投降,兰陵归附北魏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魏书》记载,公元480年(北魏太和四年,南朝齐建元二年),为响应南朝萧齐光复故土的计划,兰陵人桓富率众起义,攻破兰陵县城,杀死县令,并北上与昌虑(今滕州)起义军首领桓和、泰山首领张和颜等联合建立根据地,推举司马朗之为领袖。这场兰陵起义没有得到南朝大力支持,北魏孝文帝政权调淮阳王尉元等领兵镇压。此后兰陵先后为北魏、东魏(534-550年)、北齐(550-577年)、北周(557-581)政权管辖,分属兰陵郡的兰陵县。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后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氶(今峄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今薛城一带)。
  南朝时期,萧氏后人从南兰陵起家登上政治舞台,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分别建立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皇朝,历11帝。
  隋唐兰陵郡县存废
  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承县属徐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缯州,将并入氶县的兰陵地区析出,又置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兰陵县并入氶县,属彭城郡管辖。大业十三年(公元619年),氶县被左君衡领导的农民义军攻破。
  唐初,承县属沂州,兰陵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氶,《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是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盛唐诗人李白吟诵兰陵美酒的绝句《客中行》。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开始了寄居东鲁的日子。嗜酒如诗的李白游历兰陵古镇,为美酒陶醉,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使兰陵美酒名扬天下。
  唐之后兰陵县治取消
  五代十国(公元907—960年)时,兰陵古城属于沂州的承县管辖,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暂朝代。北宋时,兰陵仍属沂州承县管辖。
  金(1115—1234年)统治初期,兰陵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治所在承城(峄城)21年。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兰陵县治所移至土娄村(见《金史·志第六》),共49年。金兴定中(1217—1222年)在承县旧地设置峄州。
  元代(1206—1368年),据《新元史·志第十三》载:“金兰陵县,属邳州。元初,于县置峄州。至元二年,又省县入州。李璮为益都路行省,以其姻亲胡甲知沂州,峄州畏其逼,尽割州东二十里外与之,后遂因而不改。”李璮是反叛蒙元的山东军阀,1262年初举兵反元,7月兵败济南,被忽必烈处死。李璮将峄州东部强行划归沂州,是利用益都路行省为基地,扩大自己的反元势力范围。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并入峄州,东部包括兰陵并入沂州。
  兰陵县治设置1000多年,长期在兰陵原址,只是随着社会动荡时侨置、迁徙。宋末元初,民族矛盾尖锐,兰陵县治所迁至峄城和土楼,并未将兰陵地名留在这里,兰陵旧地仍作为一个东部盛产兰陵美酒的古镇在那儿,没有更名的记载。1265年元朝撤销兰陵县,兰陵古镇划归沂州府管辖。
  明清两代兰陵属沂州府兰山县,兰陵一直是沂州西南重镇。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维护地方统治,镇压农民起义,兰山县在兰陵镇设立分防县丞镇守,应是副县级单位。
  抗日战争设立兰陵
  民国时期兰山县更名临沂县,兰陵一带被称为临沂西南乡。
  1938年6月,中共在抱犊崮山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中共临郯费峄四县边区县委和统一战线性质的“四县边联办事处”,简称“边联县办事处”,1941年2月成立边区县抗日民主政府。随着抗战形势发展需要,1942年8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在临沂县西南部和边联县南部地区成立中共兰西工委,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设置兰陵县,中共兰西工委扩建为兰陵县委。1943年3月成立兰陵县办事处。1944年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4年3月,为纪念牺牲的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鎛,将“边联县”改称赵鎛县。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临沂城解放,临沂县抗日根据地大部划归赵镈县。10月,兰陵县撤销,辖区归属赵鎛县。1945年底,今县域只有赵鎛县一个建制。
  解放战争再建兰陵
  1947年春,国民党军向山东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中共鲁南区党委、行署决定缩小县级行政区划,将赵鎛县东部析出置县,新县治取名苍山县。后因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赵镈县南半部兰陵地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决定恢复兰陵县,刘向一任县委书记。这时,在今苍山县域内,出现了赵镈、苍山、兰陵三县并存的局面。
  1953年撤销兰陵
  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原辖区划归苍山、峄县,原属江苏省及山东省突出部分地区划归江苏省,兰陵划归苍山县,为十六区。1957年改区为乡。1959年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
兰陵历史文化
  兰陵荀子文化
  战国时期两任兰陵县令的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公元前255年,先后两次任兰陵县令近二十年,后居于兰陵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其墓地陵园犹存,为儒家所景仰。荀子的治国理念奠定了秦汉封建帝国统一发展的局面,治县政绩为兰陵地区世代传颂。荀子学术思想源于儒家而又有创新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荀子文化为代表,兰陵地区人才辈出,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与秦朝开国丞相李斯“俱事荀卿”,从其“学帝王之术”;汉代学者刘向曾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传说中造字的仓颉、造律条的邱营均出自兰陵。历代著名学者有:秦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孟喜、萧望之、匡衡、王良等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缪袭、何承天、鲍照、鲍令晖、徐勉、何逊、颜之推,隋唐以后的颜师古、萧颖士、贾仲明、兰陵笑笑生等。
  兰陵美酒文化
  兰陵是美酒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酿酒业发达,以兰陵美酒而著称,酿制历史可上溯到春秋时代, 距今有2000多年。1995年,徐州汉墓出土了两坛印有“兰陵承印”的陶质器皿装有兰陵酒,酒香依旧。唐朝诗人李白为兰陵美酒留下了一首《客中行》绝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使兰陵美酒香冠天下,名扬古今,定格了兰陵古城特有的酒文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兰陵美酒荣获金质奖章,更使这一传统名酒名播海外,跻身于国家名酒之列。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至今兰陵美酒系列产品以其品牌化、产业化优势,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兰陵氏族文化
  萧望之,萧何六世孙,字长倩,宣帝时,历任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前将军光禄勋等职,为官刚正不阿,后遭宦官陷害,被迫自杀。其墓在今兰陵镇小仲村(实为萧冢村)。其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的萧齐、萧梁政权统治江南78年,出了11位皇帝,在中国封建文化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一章。兰陵是萧氏郡望寻根之地,近年来已有大批海内外萧氏后裔前来祭祖,吸引越来越多的历史爱好者慕名前往探究。
  兰陵运河文化
  明朝万历二十二至三十二年(1594~1604),明政府征召民力历时10年,在兰陵西泇河下游开掘泇河运道,长260余里,避开黄河的险要河段330里,沿泇河运道可直达京杭。此工程使兰陵古镇有了通航之利,成为经济战略重镇,兰陵古城牌坊高悬的“逵达邹鲁”、“衢通淮徐”匾额,见证了兰陵明清时期的繁荣和辉煌。
  兰陵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兰陵地区留下了许多英雄史诗。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王思玷,被茅盾先生誉为文坛上的一颗彗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兰陵红枪会起义;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军在临沂、台儿庄大战时重创日军的阻击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兰陵文化采撷
  大禹治水:传说五千年前夏代,黄淮洪患,大禹引谷入海,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兰陵地区成为一方沃土。
  仓颉造字:相传轩辕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荀子弟子李斯在此地作《仓颉篇》,后辅佐秦王嬴政建立秦朝,任丞相,将小篆体定为秦帝国统一文字。【镇北8千米,作字沟村有仓颉庙遗址。】
  缯国故地:夏代少康传位长子杼,将次子曲烈封于盛产丝织品的“缯”地。周代封鄫子国,公元前567年灭于莒,鄫太子巫归附鲁国,以“曾”为姓氏。前553年,延续1600年的鄫国正式归属鲁国。【镇内有刘堡子商周文化遗址,镇北17千米有鄫国故城遗址。】
  季孙行父:季孙行父(?-前568年),谥号季文子,春秋时鲁国正卿,辅佐鲁三代君主33年。在此地建次室亭,开垦湖田,推行“初税亩”。凡事三思而后行,家无私积,以节俭著称。【镇北17.5千米文峰山有鲁大夫季文子墓。】
  左氏春秋:左丘明(前502-前422年),曾任鲁国太史,被誉为 “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为解孔子《春秋》作《左传》,亦称《左氏春秋》。元朝方志《齐乘》载:峄州东北七十里有邱明墓。【镇东北12千米,兴明乡左家官庄有左丘明墓。】
  寿圣高柴:高柴(前521-前393年) ,字子羔。孔子门下弟子,曾在鲁国、卫国做官,后教书兰陵,创办书院,著有《子羔》等书,定居终老兰陵,高寿128岁,被后人尊为寿圣。【镇东北5千米,刘堡后村有高柴子羔墓。】
  次室义女:公元前380年,鲁穆公时,诸侯争霸,鲁国衰微,鲁次室之女忧君忧民,倚柱长歌当哭,担心君老太子幼,其乱必生,竟如其言,次室邑后为楚地。次室女是为爱国贞女。【镇中心有鲁次室亭遗址】
  楚国兰陵:公元前319年,楚国著名政治家、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任楚怀王左徒期间,将楚国东北边城次室更名兰陵,取王者香兰美名,寄托王道乐土理念,蕴涵圣地之意。【镇东泇河为古代兰陵衢通淮徐水运通道】
  荀卿治县:荀子(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哲学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尊称后圣。两任楚兰陵令廿年,礼义治县,践行政治主张。晚年著述讲学,终老兰陵。【镇东南1000米有荀子墓园。】
  汉室太傅:萧望之(前106--前47年),字长倩。西汉宣帝重臣,官至三公。《齐诗》、《鲁论语学派》传人,经学大师。以儒学传家,子萧良、萧咸、萧由通晓五经,孙萧绍任御史中丞,曾孙萧闳任光禄勋,孝廉、博士辈出,数代不辍。【镇北2千米小仲村有萧望之墓园。】
  萧氏家酿:萧氏家酿即兰陵美酒。4000年前,殷商甲骨文记载“鬯其酒”。汉代萧氏精酿制造,亦称“萧王美酒”。萧家重臣,朝觐汉宫,贡酒侍宾,君臣御宴,香郁美酒,久负盛名,世代传承。【镇中兰陵美酒厂内有美酒车间有酿造工艺流程】
  儒学经师:汉家独尊儒术,兰陵经师辈出。王臧、缪生研究《诗经》;褚大深精《公羊春秋》经史兵学;孟卿精通《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其子孟喜以卦言《易》,孟氏易学派创始人;疏广、疏受叔侄精研《春秋》,分任太子太傅、少傅。王良精熟《小夏侯尚书》,弟子千人。
  齐梁故里:晋永嘉之乱,匈奴占据中原,萧整率族人离兰陵故土南渡,江南侨置兰陵,后人萧道成、萧衍在建康(南京)称帝,分别建立南朝齐(479—502)梁(502—557)两代皇朝,历十一帝。
  兰陵美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唐·李白《客中行》【镇中心兰陵美酒厂内有太白醉酒雕塑。】
  兰陵王曲:高长恭(543—573),北齐名将,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因其貌美,为阵前震慑敌人,做凶恶面具戴之,战无不胜。齐人作歌舞《兰陵王入阵曲》,展现兰陵王指麾击刺英姿。后东传日本,今属日本雅乐。【镇中心兰陵美酒厂迎壁《兰陵春秋》有兰陵王入阵曲浮雕】
  册封兰陵:古代册封兰陵公主,著名者有北魏宣武帝二姊、隋文帝五女杨阿五、唐太宗十九女李淑等。辽代后族萧氏入主中原,以兰陵为郡望册封加爵,萧朴、萧恒德、萧阿鲁、萧继先等十数人封为兰陵郡王、兰陵县公、兰陵郡公称号。
  文元功曹:萧颖士(708—759),字茂挺,兰陵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散文家,诗人。开元举进士,曾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扬州功曹参军等职。因高才博学,恃才傲物,格不近俗,门下溢为文元先生。留有《萧茂挺文集》。
  云水清音: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亦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人,徙居兰陵。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著有《云水清音》等。
  兰陵奇书:明代长篇小说《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假托对北宋中叶市侩势力西门庆及其家庭腐朽生活的自然描述,展现了晚明政治社会面相,是古代现实主义文学题材中里程碑式的奇书巨著。
  兰陵古道:兰陵古道一天晴,山色青青马首迎。美酒临觞怀李白,雄文佩笔访荀卿。村村鸡犬同豳国,户户弦歌近武城。停辔观风民物好,与农闲话劝春耕。 ——七律 《入兰陵》【作者:邵士,浙江萧山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十二年(1674年)任沂州知州。】
  铁笔衍公:王思衍(1685-1938),字仲蕃,清光绪戊戌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著名书法家、诗人。真、草、隶、篆诸体皆精,行草自成一家。有《亦嚣诗集》《嚼雪斋印谱》传世。日军攻兰陵,饮恨自缢。【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有衍公进士第遗址】
  午夜彗星:王思玷(1895-1925),兰陵西南隅人,中国新文化先驱,反帝反封建志士。兰陵任教时,发表新文学小说7篇。1925年大革命爆发,参与领导兰陵起义,遭封建武装杀害。茅盾称之“午夜彗星”。【镇西1千米温岭立中国新文化先驱王思玷纪念碑。】
  插柳学诗:王鼎钧,又名王冠才,1925年生,兰陵西南隅人,当代华文著名作家。1942年离家求学,后移居台湾、美国。著有散文集《人生三书》等40余种,回忆录《昨天的云》等4部。【镇西1.5千米插柳口村为王鼎钧少年插柳学诗之地。】
  传奇将军:罗炳辉(1897-1946)将军,云南彝良人。由奴隶当兵,加入红军,身经百战,抗战胜利任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6月21日鲁南部署自卫作战,因病在兰陵逝世。【罗炳辉墓在临沂华东烈士陵园】
  鲁南大捷:快速部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快速部队今已矣,二十六师汝何为?徐州薛岳掩面哭,南京蒋贼应泪垂。 ——陈毅 (1947年1月)【镇北部糖稀湖平原为鲁南大捷主战场】
  猴呱哒鞭:猴呱哒鞭又称双鞭洛子,全国独有的兰陵民间乐舞。男女演员以竹板、花棍为道具,演唱民歌民谣小调,间奏处配以行进打击乐,富有鲁南浓郁乡土气息,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镇西北2千米西横沟崖村,张学法先生为艺术传人。】
近义词
兰陵村
兰陵镇
兰陵街道
兰陵社区, 兰陵居委会
相关词
陵墓毗陵晋陵小说紫百合书籍言情
常州古城南兰陵兰陵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