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 : 影視 : 影視歌麯 : 林青霞電影 : 香煙 > 八百壯士
目錄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又於8月13日在上海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 July 1937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the Japanese, then on August 13 launched a large-scale military offensive in Shanghai
  1937年7月蘆溝橋事變後, 日本 帝國主義又於8月13日在 上海 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在人民抗 日 救亡熱潮的推動下,駐 上海 的 中國 軍隊奮起抵抗。第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長 謝晉元 率領官兵堅守 四行倉庫 ,誓死不退。時稱“八百壯士”,也稱“四行孤軍”。 老捨 《四世同堂》二六:“最使他興奮的是象 鬍阿毛 與八百壯士一類的消息。”
歷史事件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嚮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國民政府先後在上海地區投入40多萬兵力,與日軍展開“淞滬大戰”。9月,閘北寶山路陣地陷落;10月,日軍突破大場防綫。奮戰在閘北、江灣一帶的中國軍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嚮西撤退,第八十八師師長,著名長腿將軍孫元良屬下第五二四團副團長謝晉元率領所部第一營的官兵,奉命堅守四行倉庫,吸引日軍註意,掩護主力撤退。據青年歷史學家們考證,當時堅守的官兵一共衹有300多人,由於顧及到早期傷亡和原有建製(一加強營700餘人),也出於“湊整數”和鼓舞士氣,擴大聲勢的目的,故號稱800。之所以在四行倉庫這個必死之地防守,是因為該地就在公共租界邊上,毫無遮掩,相當於嚮全世界進行現場戰事廣播,有利於擴大影響,爭取同情。謝晉元將軍
  四行倉庫位於蘇州河北岸,是一幢六層樓的鋼筋水泥建築,高大堅固。當時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占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日軍進攻的時候,顧忌誤傷到租界,不敢使用重炮轟擊和飛機轟炸。將士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其間公共租界的民衆隔河搖旗吶喊,甚至渡河送去慰問品。各國媒體現場報道,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完成使命後,本來就無路可退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裝。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全部落入敵手。謝晉元已被漢姦殺死。其餘官兵下場悲慘。(參見“謝晉元”、“四行倉庫”詞條)
  八百將士以彈丸之地抗擊日軍的英勇事跡,迅速傳遍國內外,人們稱贊他們是“八百壯士”並專門譜寫了頌揚他們的歌麯《八百壯士歌》。
1938年版電影(一)
  改革開放後的四行倉庫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八百壯士
  影片類型
  戰爭
  片長
  53分鐘
  國傢/地區
  香港
  《八百壯士》海報
  對白語言
  粵語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製作公司
  中南光榮影片公司
  上映日期
  中國香港
  Hong Kong
  1938年4月2日
  演職員表
  導演
  魯司Si Lu
  編劇
  魯思Si Lu
  主演
  伊秋水qiushui yin
  鄺山笑Shanxiao Kuang
  馮燕萍Yanping Feng
  黃麗絲Lisi Huang
  劇情介紹
  抗戰期間,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堅守陣地的英勇故事。有壯士身縛十餘顆炸彈,與30多名敵人同歸於盡。有壯士冒死登樓懸挂中國國旗。在他們的感召下,曾經花天酒地的楊大名也覺悟了,他拿出自己的一般傢業購買救國公債。其子楊啓信也主動參軍奔赴抗戰前綫。八百壯士一直孤軍奮戰,受到群衆的熱烈歡迎。
1938年版電影(二)
  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八百壯士
  影片類型
  戰爭
  片長
  53分鐘
  國傢/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製作公司
  中國電影製片廠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應雲衛 Yuwei Ying
  編劇 Writer
  陽翰笙 Hansheng Yang
  演員 Actor
  袁牧之 Mouzhi Yuan
  陳波兒 Boer Chen
  洪虹 Hong Hong
  攝影 Cinematography
  王士珍 Shizhen Wang
  劇情介紹
  影片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製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冒着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藥,當牽製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衹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衝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導演能把握住雙方衝突的因素,安排叢生的險象,利用我軍在槍林彈雨下,冒着生命危險,遊過蘇州河,民衆都為軍人擔心的正反打鏡頭蒙太奇剪接手法,形成扣人心弦的場面,把劇情推嚮高潮。
1975年版電影
  基本信息
  電影片名
  八百壯士
  地區
  中國臺灣
  導演 Director
  丁善璽 Shan-si Ting
  編劇 Writer
  丁善璽 Shan-si Ting
  演員 Actor
  陳鴻烈 Hung Lieh Chen
  柯俊雄 Kog Jung-Xung
  林青霞 Brigitte Lin .....Yang Hui-min
  張艾嘉 Sylvia Chang
  秦漢 Han Chin
  金漢 Han Chin
  徐楓 Feng Hsu .....Mrs. Hsieh
  攝影 Cinematography
  Wenjin Lin
  劇情介紹
  繼《英烈千秋》之後,丁善璽編導的這部影片,敘述1937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國民黨八八師五二四團團長謝晉元,為牽製日軍,掩護國民黨軍隊後撤,率領四八○ 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達三個月之久,軍人英勇殺敵,女童子軍楊惠敏冒着生命危險給守軍輸送食物、醫藥,當牽製任務完成,守軍越過蘇州橋後撤。此部影片的格局手法與《英烈千秋》完全不同,衹局限於幾成孤島上海的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數百國民黨軍人與包圍的日軍的陣地戰。導演根據一些史實,利用四行倉庫周圍有英法租界,蘇州河對面又是國統區,蘇州河兩岸戰爭與和平不同環境造成的戲劇衝突,表現了愛國軍隊抗擊侵略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和上海人民熱烈聲援國民黨守軍的時代氣氛。
  影片評價
  就影片本身而言,由於屬於臺灣國民黨當局政治宣傳電影,本片的創作內核實際上已經是大打了折扣。但就歷史本身來說,無論是八百壯士的史詩壯舉,還是電影中那激越的雄魂,都是我輩當頂禮致敬的楷模。影片由著名影星柯俊雄主演,而且扮演楊惠敏的就是日後紅遍華人世界的著名女星林青霞。此片曾經獲得多項國際大奬,如1976年在韓國首都漢城第22屆亞太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最佳女主角兩項大奬。
八百抗戰壯士遺骸亂葬海外
  《法製周報》與十萬網友發起“接抗戰英魂回國”活動
  2008年12月底,一位北京網友發出《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遺骨在海外無人問》的帖子後,不少網友發出接抗戰英魂回傢的呼籲。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幸存者田際鈿及楊養正聽聞此事後,飽含熱淚回憶了在戰俘營的悲慘生活。
  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前首府拉布爾附近的一處荒坡上,靜靜地安葬着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中國緬甸遠征軍和新四軍等抗戰英雄的遺骨。
  一位華僑的意外發現,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悲壯歷史。
  “他們都是為國傢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英魂,我們不應該把他們遺忘!”網友“天竺道”的呼籲,得到了超過十萬名網友的簽名支持。即日起,《法製周報》聯合海內外網友,嚮社會發起“接抗戰英魂回國”的活動。
  一位華僑的意外發現
  2008年12月底,北京網友“天竺道”在某社區發佈了一條《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遺骨在海外無人問》的帖子,講述了在遙遠的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一處荒涼的山坡上,有600多名中國抗戰將士的遺骸,其中包括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死守上海四行倉庫的謝晉元領導的“八百壯士”、中國緬甸遠征軍將士,還有新四軍戰士的遺骨。
  這條帖子立即引發了衆多網友的強烈關註。
  “他們都是為國傢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英魂,我們不應該把他們遺忘!” 《法製周報》記者聯繫到網友“天竺道”時,他頓時覺得熱血沸騰。
  “天竺道”是北京一傢公司的職員,他告訴記者,這片悲壯的墓地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當地一位華僑意外發現的,他從國外的朋友那裏得知這個消息後,將此情況發佈到了網上,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關註。
  這片墓地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前首府拉布爾(Rabaul)附近,一位前澳大利亞飛行員在執行任務時,意外發現密林中有幾座刻着中文與中國軍隊標志的墓碑和墓地。一位當地華僑知道後,雇請叢林土著人帶路,費盡周折後,在一處荒坡蔓草叢間找到了三座中國軍人墓碑。其中,有兩座可辨識碑文,分別是原陸軍67師200團的上尉吳坤、原陸軍新30師上士孔憲章,另一座破壞嚴重難以辨識,但死亡時間都是1945年。他們都是抗戰期間被日軍送到當地當勞工,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就客死他鄉。
  華僑的這次意外的發現,揭開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歷史。
  二戰期間,拉布爾成為日軍的海空軍基地,先後約有1600多位中國軍人被解送到拉布爾戰俘集中營當勞工。在運輸途中死亡的不計在內,先後在俘虜營中死亡者達653人,剩下約1000人,到1946年時被美國海軍送回中國。這600多名抗戰英魂的遺骨從此流落海外。 
  當年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退入上海租界後,被英軍軟禁成為“孤軍”。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入英租界,“孤軍”成了戰俘。1942年,除成功逃脫的戰俘外, “八百壯士”中的50名官兵,由二排長薛榮鑫(四川人)帶領,被押解到遠離祖國的西太平洋的拉布爾島嶼上,過着非人的苦役生活。
  幸存者的傷痛回憶
  據當年擔任戰俘營譯員的華僑張榮煦回憶:幸存官兵回國前,曾與當地僑界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安葬259位官兵遺骸。但十幾年後,墓園失修荒廢,被夷為平地。
  隨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獨立,大量華人遷居澳洲。後來,拉布爾市區毀於火山爆發,留在當地的僑胞更少,埋骨於此的抗日將士也更加鮮為人知。這次被發現未被破壞的墓碑,便屬於其中的一小部分。
  湖北籍的“八百壯士”之一田際鈿老人,是當年拉布爾戰俘集中營的幸存者。據他回憶,部分“八百壯士”被送到島上後被拆散,田際鈿所屬的“中國軍人勤勞隊”共有160人,其中包括部分新四軍戰俘。戰俘們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住的是岩洞,吃的是地瓜,生病得不到醫治,就眼睜睜地等死。
  1945年8月,他們看到日軍垂頭喪氣,整天酗酒,纔知道日本已經戰敗,反過來把看守的日軍抓起來當了俘虜。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接管拉布爾的盟軍澳大利亞第十三師所屬軍艦來了,島上的戰俘爭相跳下海迎接,遊了近半公裏爬到艦上,和艦上盟軍士兵一起享受勝利的喜悅。
  但存活下來的戰俘所剩無幾,田際鈿所屬的勞工隊,兩年後僅剩38人。
  1946年3月18日,衹有34名壯士回到上海,14人客死他鄉,另有兩人,一人被日軍毆打緻傷罹病,一人精神錯亂,留在當地治療而暫緩回國。
相關詞
上海歷史人物抗日戰爭女英雄
包含詞
八百壯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