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環境保護 > 全球氣候變暖
目錄
·No. 1·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History and Forecast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的條件 Conditions of global warming·全球變暖的原因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全球持續變暖 Continued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的溫度預測 Temperature prediction of global warming·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如何減緩全球變暖 How to slow global warming
·我們的呼籲 Our appeal·什麽是全球變暖 What is global warming·全球變暖的原因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如何減緩全球變暖 How to slow global warming·美國《時代》周刊列舉50項措施 "Time" magazine lists 50 measures
·什麽是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 What i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No. 1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産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出現全球變暖趨勢的具體原因是,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産生的二氧化碳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為了阻止全球變暖趨勢,1992年聯合國專門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該公約於同年在巴西城市裏約熱內盧簽署生效。依據該公約,發達國傢同意在2000年之前將他們釋放到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時的水平。另外,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計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60%的國傢還同意將相關技術和信息轉讓給發展中國傢。發達國傢轉讓給發展中國傢的這些技術和信息有助於後者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挑戰。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個國傢正式批準了上述公約。
全球變暖的歷史與預測 History and Forecast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是真實的,而且正在進行!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他們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表面平均溫度的地球增加了約1.1f ( 0.6攝氏度) 。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 0.2-0.3攝氏度) 。在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在20世紀是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紀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因為可靠的溫度測量開始的。
  此外,變化,在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 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 在過去四十年裏,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裏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範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衆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纔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纔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臺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臺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據新華社電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古代農業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說明,人類活動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持續了數千年。研究人員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大氣中甲烷和co 2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拉迪曼承認,研究結果非常容易引起爭議。
  美國國傢大氣研究中心17日說,科學家通過兩項最新研究預測,即使現在全世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紀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國傢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從不同角度預測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成果將由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傢委員會評估,收錄到2007年公佈的下一份全球氣候變化報告中。
  在第一篇論文中,國傢大氣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個較簡單的數學模型來理解全球氣候變化。他認為,由於海洋存在“熱慣性”,對溫室氣體等外界影響的反應有所滯後,本世紀全球變暖的趨勢衹不過是以前排放溫室氣體的後果。
  據魏格雷預測,到2400年,已存在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成分,將至少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1攝氏度;不斷新排放的溫室氣體,又將導致全球平均氣溫額外升高2至6攝氏度。這兩個因素還會分別引起海平面每世紀上升10釐米和25釐米。
  他在論文中說,要遏製氣候變暖的趨勢,現在就必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控製在極其低的水平,即使這樣海平面上升的趨勢恐怕也難以避免,每世紀10釐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樂觀的預測。
  由傑拉爾德·梅爾等人發表的第二篇論文則預測,由於“熱慣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紀中人類不嚮大氣排放任何溫室氣體,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也將至少升高0.5攝氏度,海平面將上升11釐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學家早先的預測值高了一倍多。梅爾對此解釋說,這是因為以前的預測沒有考慮到冰川融化等的影響。
  梅爾的研究小組用兩套數學模型,藉助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為低、中、高時的氣候和海平面變化情況。
全球變暖的條件 Conditions of global warming
  地球氣候變暖和人類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有關。但日本和丹麥科研人員近日指出,溫室氣體增加並非導致氣候變暖的惟一原因,太陽活動變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環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紀教授製作了一張圖表。從圖上看,過去200年間地球平均氣溫和太陽磁場強度的變化麯綫基本吻合。伊藤公紀由此推斷,太陽活動對氣候變暖也有影響,僅用溫室氣體增加解釋氣候變暖可能不夠全面。
  太陽活動對地球氣溫的影響已被專傢們關註了很長時間。一般來說,太陽黑子多的時候,太陽活動劇烈。比如史料曾記載,公元17世紀時太陽黑子很少出現,當時的地球氣候也相對寒冷。但地面獲得的探測信息也顯示,太陽活動強弱變化引起的太陽輻射能量變化幅度僅為0.1%,如此微小的變化似乎不足以對氣候造成太大影響。
  然而,最近國際空間科學界出現了一種假說,認為太陽活動的變化會改變地球上空的雲量,“放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從而左右氣候變化。提出這種假說的丹麥科學家推測,射嚮地球的宇宙射綫可較穩定地使部分大氣離子化,使雲容易生成,從而吸收太陽的大量輻射,降低地球溫度。但是,太陽活動高峰時釋放出的高速帶電粒子流,能幹擾宇宙射綫射嚮地球,使雲不易形成,進而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目前,丹麥科研人員正在研究與雲形成有關的各種因素,以論證上述假說。
  也有日本專傢提出,雖然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幅度衹有0.1%,但他們發現這種能量變化能使地球大氣對於太陽紫外綫的吸收量變化幅度達到百分之幾,這種吸收量的增加會使大氣臭氧層溫度升高。日本氣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負責人小寺邦彥表示,臭氧層溫度的變化會波及對流層,從而對寒流和季風造成影響,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機製能對地球氣候變暖産生多大影響。為了繼續研究這個課題,小寺邦彥等人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已於去年開始工作。
全球變暖的原因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後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着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傢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産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註。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傢,一些發展中國傢,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絶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係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全球持續變暖 Continued global warming
  中國氣象局國傢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據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預測,未來50—100年人類將完全進入一個變暖的世界。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溫室氣體和硫化物氣溶膠的濃度增加很快,使未來100年全球、東亞地區和我國的溫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上升1.4℃-5.8℃。到2050年,我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
  “入鼕以來罕見大霧天氣頻發也是暖鼕的一個徵兆。”羅勇說,大霧天氣係“暖鼕”造成強冷空氣非常弱所致。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嚮世界各國敲響警鐘,氣候變暖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涵蓋政治、經濟、能源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全球變暖的事實已經上升到國傢安全的高度
全球變暖的溫度預測 Temperature prediction of global warming
  德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全球氣溫可能會遠遠高於一些科學家此前所做的預測,如果新的計算機模型關於氣候變化所做的預測是正確的話。
  據路透社報道,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由各國氣象專傢組成,研究全球氣候趨勢)此前預測,到本世紀末,隨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氣溫將升高1.5至4.5攝氏度。但德國美因茲馬普化學研究所的邁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測算方法卻表明,全球氣溫上升的最高幅度可達到6攝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這種新的方法是將懸浮微粒、溫室氣體和生物圈效應統一在一起,改變了以往關於氣候變化的預測,即使之從人們可以容忍的程度發展到更迅速變化的危險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將溫室氣體比作是導致全球變暖的加速器,懸浮微粒的存在則可以減緩氣溫的上升。懸浮微粒是空氣中産生於燃燒、化學製品和煙塵之中的細小微粒。隨着新的空氣淨化調節裝置的使用,懸浮微粒的數量將會減少,因而其冷卻功效也就隨之變小。相反,全球氣溫卻會隨之上升。
  懸浮微粒衹能在大氣中停留一周的時間,而溫室氣體則能停留大約50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懸浮微粒的冷卻作用減少得快,而溫室氣體減少得慢。這樣,在長期的競賽中,溫室氣體最終必將戰勝懸浮微粒,隨之而來的就是灼熱的高溫天氣。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時承認,這種情況具有高度的科學不確定性,氣候的變化也遠遠超出了經驗和科學理解所能達到的範疇。如果他的計算是正確的,21世紀氣候的變化就會超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預測。
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據新華社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警告說,全球氣候升溫將緻全球農業減産,或許在下個世紀出現食品匱乏的局面。研究人員在分析聯合國和美國國立科學院發佈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場趨勢後得出了這一看法。
  世界觀察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了這一點。
  全球升溫還會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會被淹沒,以前所說的大西洲就是這樣被淹沒的。
  美國政府發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美國國立科學院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水稻生長季節氣溫異常上升將使收成減少。另外,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問題,也將對糧食産量構成影響。
如何減緩全球變暖 How to slow global warming
  地球升溫使地球在多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其中的一些變化本身也會抑製地球升溫的趨勢。
  其一,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液態水的比熱高於冰雪,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因為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溫度顯著上升,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雖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溫度顯著上升,但由於其與地球上的液態水發生熱交換,使整個地球不再顯著升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延緩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緑色植物生長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溫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溫室氣體,使這部分溫室氣體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熱量嚮外輻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
  地球升溫使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緑色植物吸收更多溫室氣體,反過來延緩了地球升溫的趨勢,有利於達到均衡。當然,隨着地球升溫趨勢的緩解,地球上液態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溫室氣體增量越來越小,如果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地球又會升溫,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輪的液態水總量增加和緑色植物生長峰值,再次延緩地球升溫的趨勢。所以,在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上述均衡會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環使地球氣溫較之以前發生更大的波動,而不是單調遞增;而如果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或將排放的溫室氣體固定,可平復地球氣溫的波動。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圍繞地球建立一個由小微粒或太空飛船組成的人工太空環,遮蔽熱帶陽光,調節地球溫度。
  不過,一些反對者認為,這種想法肯定會有一些副作用,一個能夠對太陽光進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帶將會使我們的每個夜空都變成和滿月時一樣明亮;而且這一計劃的預算將高得驚人,可能達到6萬億到200萬億美元,就連全球資金最為充足的科研機構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無法承擔,如果把散射粒子改為太空飛船的話,預算額可能會少一些,估計能降到5000億美元左右。
  地球誕生以來,大氣溫度曾經幾度升降,太陽輻射、雲層遮蔽和溫室氣體等各種因素都曾經或正在影響着我們的氣候。如果給地球圍上一個粒子或飛船組成的“腰帶”的話,赤道上空就會出現一個陰影,要部署這些粒子,就必須使用一些專門的控製飛船,像牧羊犬一樣照看粒子群。
  過去的一個世紀,地球溫度明顯上升,未來一百年間這一趨勢還會繼續下去,很多研究都證實地球氣溫將在未來幾個世紀裏提高1到20華氏度,海平面明顯上升,一些海濱城市將不復存在。有科學家指出,減少太陽光照射,地球溫度就會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係統完全可以實現這一目的。不過,有科學家指出,人們目前還無法計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陽光,又有多少陽光被反射回太空,而這正是實施上述計劃的關鍵一步。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古代農民的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一結果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不是新現象,它可能持續了數千年。英國《觀察傢報》最近援引研究人員的話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地球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威謙·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人類幹預,地球會比現在低2攝氏度,蔓延的冰蓋和冰川會影響世界很多地區。人類排放的一些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具有吸收紅外綫輻射的功能,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在大氣中大量存在,如同一個罩子,把地面上散發的熱量阻擋。就像“暖房”一樣,造成地表溫度的上升。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有一種說法:認為溫室效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是科學家考察了近一百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與氣溫上升相關性而提出的。認為控製溫室氣體的排放,可能會控製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生態平衡破壞,農業變異,冰川融化等災害發生。當然,根據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對溫室效應和全球候氣變暖的相關程度,還在進一步探索。但人們確實已經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異常,在這方面,科學家提出控製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許是防患於未然吧。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産生大量溫室氣體;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氣層和地表這一係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着一定的溫度,産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係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採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生産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産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還包括看不見摸不着的電磁污染,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專傢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係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的進化纔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採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許多現在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産開採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産品交易還在繼續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傢和政府執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産品的需求,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
  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我們的呼籲 Our appeal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淡水。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多種植樹木減慢沙化。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不要隨意扔廢舊電池。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全球變暖。
什麽是全球變暖 What is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礦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産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綫,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係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着一定的溫度,産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係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産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占全球總量的 13.6%。
  1、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
  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2、最近科學家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念 說宇宙射綫是全球變暖的原因之一,他通過改變低層大氣中形成雲過去1000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示意圖層的方式來使氣候變暖。
  溫室氣體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脅着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着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傢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産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註。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傢,一些發展中國傢,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絶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係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全球變暖的原因 Causes of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後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着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製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着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傢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後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産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産。衆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於農業生産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着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鐘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産力及其保持生産力的能力;並可能造成大範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並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範圍內,由於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註。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傢,一些發展中國傢,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絶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係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1.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全球變暖的可怕後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係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絶。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對氣候的影響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産生的。2006年才能準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傢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纔采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衆瞭解,纔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産生什麽樣的影響呢?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裏,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巨大的變化就會産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幹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幹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釐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冰川融化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纔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裏幹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範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佈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裏的巴爾納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裏。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鼕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註意到,植物也隨雪綫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着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密西西比、德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傢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嚮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新冰河期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嚮南部的深層海水????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係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絶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着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衹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準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製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1. 生態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佈,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幹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製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産生製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傢“減排”,還是在發達國傢“減排”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在發展中國傢。有關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係”問題,從而使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性政治問題。
  3. 氣候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幹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4. 海洋
  隨着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製全球氣候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嚮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群落。
  5. 農作物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産,且溫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幹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氣候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産量。
  6. 人體健康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心髒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係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如何減緩全球變暖 How to slow global warming
  地球升溫使地球在多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其中的一些變化本身也會抑製地球升溫的趨勢。
  其一,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部分冰雪消融,全球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液態巨型空中森林水的比熱高於冰雪,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因為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而未使水的溫度顯著上升,因溫室效應而增加的熱量雖然使地球上的岩石、土地等溫度顯著上升,但由於其與地球上的液態水發生熱交換,使整個地球不再顯著升溫,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延緩了地球上冰雪的融化。
  其二,地球升溫使地球上的緑色植物生長旺盛,其光合作用比地球升溫前吸收了更多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主要部分),固定了一部分溫室氣體,使這部分溫室氣體不再阻止地球上的熱量嚮外輻射,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溫室效應。
  地球升溫使地球上液態水總量增加,緑色植物吸收更多溫室氣體,反過來延緩了地球升溫的趨勢,有利於達到均衡。當然,隨着地球升溫趨勢的緩解,地球上液態水增量和被吸收的主要溫室氣體增量越來越小,如果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地球又會升溫,在地球上引起新一輪的液態水總量增加和緑色植物生長峰值,再次延緩地球升溫的趨勢。所以,在不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況下,上述均衡會交替地形成和打破,如此循環使地球氣溫較之以前發生更大的波動,而不是單調遞增;而如果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或將排放的溫室氣體固定,可平復地球氣溫的波動。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要圍繞地球建立一個由小微粒或太空飛船組成的人工太空環,遮蔽熱帶陽光,調節地球溫度。
  不過,一些反對者認為,這種想法肯定會有一些副作用,一個能夠對太陽光進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帶將會使我們的每個夜空都變成和滿月時一樣明亮;而且這一計劃的預算將高得驚人,可能達到6萬億到200萬億美元,就連全球資金最為充足的科研機構美國航空航天局也無法承擔,如果把散射粒子改為太空飛船的話,預算額可能會少一些,估計能降到5000億美元左右。
  地球誕生以來,大氣溫度曾經幾度升降,太陽輻射、雲層遮蔽和溫室氣體等各種因素都曾經或正在影響着我們的氣候。如果給地球圍上一個粒子或飛船組成的“腰帶”的話,赤道上空就會出現一個陰影,要部署這些粒子,就必須使用一些專門的控製飛船,像牧羊犬一樣照看粒子群。
  過去的一個世紀,地球溫度明顯上升,未來一百年間這一趨勢還會繼續下去,很多研究都證實地球氣溫將在未來幾個世紀裏提高1到20華氏度,海平面明顯上升,一些海濱城市將不復存在。有科學家指出,減少太陽光照射,地球溫度就會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係統完全可以實現這一目的。不過,有科學家指出,人們目前還無法計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陽光,又有多少陽光被反射回太空,而這正是實施上述計劃的關鍵一步。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古代農民的活動曾使世界避免進入新冰川期。這一結果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不是新現象,它可能持續了數千年。英國《觀察傢報》最近援引研究人員的話說,砍倒大樹並開墾第一片田地的史前農民使地球大氣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發生了很大變化,全球氣溫因此逐漸回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威謙·拉迪曼說:“要不是早期農業活動帶來的溫室氣體,目前地球氣溫很可能還是冰川時期的氣溫。”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人類幹預,地球會比現在低2℃,蔓延的冰蓋和冰川會影響世界很多地區。人類排放的一些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具有吸收紅外綫輻射的功能,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在大氣中大量存在,如同一個罩子,把地面上散發的熱量阻擋。就像“暖房”一樣,造成地表溫度的上升。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有一種說法:認為溫室效應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這是科學家考察了近一百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與氣溫上升相關性而提出的。認為控製溫室氣體的排放,可能會控製全球氣候變暖,防止生態平衡破壞,農業變異,冰川融化等災害發生。當然,根據現代環境科學研究,對溫室效應和全球候氣變暖的相關程度,還在進一步探索。但人們確實已經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異常,在這方面,科學家提出控製溫室氣體排放量也許是防患於未然吧。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産生大量溫室氣體;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氣層和地表這一係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着一定的溫度,産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係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採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生産過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産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還包括看不見摸不着的電磁污染,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專傢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係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的進化纔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採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許多現在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産開採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産品交易還在繼續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傢和政府執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産品的需求,又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
  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小組根據氣候模型預測,到2100年為止,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2.5~10.4華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全球變暖宣傳漫畫我們的呼籲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淡水。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多種植樹木減慢沙化。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不要隨意扔廢舊電池。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每人都愛護花草樹木。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您積極宣傳保護環境。
  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請保護我們共同的傢園。
  記得國際知名圖畫作傢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的一本名作「花婆婆(Miss Rumphius)」,故事中的小女孩對她爺爺說 ,我長大之後,要到很遠的地方旅行,然後,我要住在大海邊。她 的爺爺說,這些都很好……但是,你還要再做一件事: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於是,小女孩長大後,選擇在海邊種滿了美麗的紫藍 色扁豆花,美化地球。「Who say 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誰說您不能改變世界),你呢?特別是在4月22日國際性地球 日的紀念日子裏,你選擇如何行動呢?
  ◎ 食:
  一、4月22日地球日吃素一天。(畜牧業消耗大量的𠔌、豆類,也消耗 大量珍貴的水;為了放牧牛衹及飼養豬衹,犧牲原始森林,造成溫 室效應。
  二、少吃(在傢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處,吃不完打包回傢)
  三、禁食一日(體驗體內環保滋味)
  四、拒用保麗竜,並要求自助餐店或coffee shop使用紙杯(保麗竜是一種緻癌物質,它同時破壞保護地球的臭氧層。喝咖啡的保麗竜杯子、 自助餐盤子,幾百年後還是垃圾,繼續污染環境)。
  五、拒絶購買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讓臺灣的森林消失、破壞山地水土保持,無法發揮儲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農藥與肥料,污染水源與水庫的生態)。
  ◎ 衣:
  一、認識衣料來源: 1.選購天然棉、麻等自然材質(有機性的),纔可回收再生。 2.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以延長衣服的壽命。
  二、需求量的决定,依:洗衣的次數、傢中的容量、生活方式、 經濟狀況等四要素來决定購衣頻率,盡量控製好,不要超量(重質不重量)。
  三、舊衣新穿要訣:
  1.自我的認知:體態、膚色、生活型態的考量。
  2.找出流行的重點:如長短、色調等,一般以簡單、好的剪裁(立體 裁剪)最能表現出人與素材的互動關係。
  3.配件因體積小、變化多、效果佳、收藏較易,如圍巾、別針、皮帶 ,少量的衣服即可靠配件來凸顯穿衣藝術的效果。
  ◎ 住:
  一、多用二手傢俱(無論買房子、租房子,多利用二手傢俱,既可回收再 利用、節省資源,若能在辦公室、社區、網路舉辦定期二手舊貨交換的跳蚤市場,既環保,又可互助,增進人際間的情誼)。
  二、多用植栽緑化來做居傢佈置(居傢勿做過度性的裝潢佈置,應以簡單、天然為原則。居傢佈置不必然要人造的材料,不妨多用生態性的自然材料。多種花草盆栽,盡量用本土性的樹種,傢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質性的鋪面)。
  三、請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盤、刷牙、洗臉,以節約珍貴的水源(中國是全球排名第十八位缺水國,目前南臺灣已陷入嚴重幹旱,但我們目前的使用水的需求量卻已經到達民國100年的標準。法國目前節約用水的宣導政策是「一星期洗一次澡」;如果我們的用水量持續惡化,我們也將面臨相同的處境。
  四、房間之電源、冷氣集中使用(盡量少一間房間開一部冷氣,人少時盡量集中辦公,減少冷氣、電燈用量)。
  ◎ 行:
  一、走樓梯,不搭電梯(住在大樓者,無論在辦公室、或傢裏,若您不趕 時間,不妨試著安步當車,試著不搭電梯,改走樓梯,既節省能源,又可運動健身)。
  二、出門多走路、騎單車、利用大衆運輸係統、少開車和騎機車。
  ◎ 其他:
  一、如果您飼養寵物,請拒絶購買貓狗防蟲圈(當您丟棄貓狗防蟲圈,其殺蟲劑的成分,對地球的殺傷力很強,並會對動物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拒絶購買用動物做實驗的産品(大量殘忍無謂的動物實驗計劃,除浪費納稅義務人的稅金,造成自然基因遺傳的問題之外,亦對臺灣生態 環境與重大衛生問題沒有太多的協助與改善。
  三、拒絶拿取或使用氣球(氣球是非常難分解的化學品,它造成地球上嚴重的污染,除此之外,當氣球飄走,可能導致野生動物(老鷹,鯨或海龜等,誤食而死亡的現象)。(註:我國從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倡導消費者重拎布帶子、重提菜籃子,減少使用塑料袋。)
  請大傢保護環境,別破壞大自然
美國《時代》周刊列舉50項措施 "Time" magazine lists 50 measures
  其中一些衹是舉手之勞。
  電器篇
  關掉電腦——
  屏幕保護程序不等於環境保護程序。美國能源部的數據顯示,家庭中75%的用電都耗在使電視、電腦和音響等保持待機狀態上。平均一臺臺式電腦(不包括顯示器)每天耗電60至250瓦。如果一臺電腦每天使用4小時,其它時間關閉,那麽每年能為你節省70美元,且能減少8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每年63千克。
  呵護熱水器——
  提高家庭用熱效率,並不意味着花費數小時窩在閣樓上塗隔熱層。其實方法可以非常簡單,比如給你傢的熱水器一個溫暖的“擁抱”——包一層隔熱毯,成本衹需10到20美元,但可以使你傢每年減少250磅(合113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大多數熱水器使用5年後,內部隔熱性能會變差,損耗熱量,浪費能源。所以,摸一下熱水器表面,如果能感覺到溫熱,就給它買件“外套”吧。
  出行篇
  讓工作地點離傢近一點——
  開車上班,浪費時間也浪費能源。看來,唯一的解决辦法就是把傢搬到辦公室隔壁。可要是讓辦公室離你傢近一點呢?
  這種概念稱作“最近交換”。如果一傢公司在地鐵綫路覆蓋區域內有多傢分支機構,這種概念就能非常好地運用並發揮作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軟件開發工程師吉恩·馬林斯設計了一個項目,幫助公司把工作地點靠近員工居所,大量節省上下班路上花費的時間。
  馬林斯在對星巴剋公司、美國Key Bank國傢銀行、波音公司和西雅圖市消防局調查後發現,衹有4%的消防員在離傢最近的消防站工作,有些消防員上班單程需145英裏(合233.3公裏);波音公司在華盛頓州皮吉特灣的8萬名員工,每天上下班路程總和可繞地球85圈。
  使用馬林斯的項目後,Key Bank銀行一些分行的員工上下班路程減少69%。對員工而言,能夠逃離上下班高峰時刻的擁堵是最好的奬賞。一樣的報酬,一樣的工作,誰不願意少花點時間在路上?
  選乘公交車——
  交通産生的二氧化碳占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30%以上,減少此類排放量的最好辦法之一是:乘坐公交車。美國公共交通聯合會稱,公共交通每年節省約14億加侖(合52.996億升)天然氣,這意味着能減少15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不幸的是,美國衹有大城區內公共交通便利,88%的路程仍由小轎車承擔。目前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建立快速公交係統,在特定公路上專載長途旅客。
  雖然公交車的碳化物排放量比火車多,但可以通過使用混合燃料或者壓縮天然氣引擎來減少排放量。美國突破科技學院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中型城市的快速公交係統在20多年時間裏能夠減少65.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網上支付賬單——
  為避免在發薪日開車去銀行,排放不必要的二氧化碳,要求雇主直接將薪水劃到你的賬戶上。
  在網上進行銀行業務和賬單操作,不僅能夠輓救樹木,還能減少運輸紙質文件所耗能源。根據賈夫林戰略研究機構的估算,如果每戶美國家庭都意識到這一點,身體力行用網絡支付賬單,那每年將減少16億噸紙張消耗和21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 那網上支付的安全問題呢?不必擔心。忽略那些“釣”個人信息的郵件,監控那些未經授權的機構發來的賬單,發現問題及時匯報,你的信用卡就不會遭到“襲擊”。
  衣食篇
  解下領帶——
  2005年夏天在日本商界可謂“涼爽”。白領紛紛脫下他們標志性的深藍職業裝,換上領子敞開的淺色衣服。這是日本政府為節約能源所作的一部分努力。那年夏天,政府辦公室的溫度一直保持在攝氏28度。
  這項政策令裁縫們感到睏惑。但整個夏天,日本因此減少排放二氧化碳7.9萬噸。
  挂根晾衣繩——
  飼養一頭羊,剪羊毛,紡紗,織布,裁衣……即便這樣,你的衣服也未必環保,最終還要取决於你的洗衣方式。英國劍橋大學製造學院的最新研究表明,一件衣服60%的“能量”在清洗和晾幹過程中釋放,例如一件體恤衫“一輩子”能排放9磅(合4.0824千克)碳氧化合物。
  需要註意的是,洗衣時用溫水,而不要用熱水;如果要洗的衣服較多,選擇一個容量大的洗衣機,而不要用多個容量小的;盡可能選用高效洗衣機,因為一臺新洗衣機耗費的能量是舊洗衣機的四分之一。
  衣服洗淨後,挂在晾衣繩上自然晾幹,不要放進烘幹機裏。這樣,你總共可減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捨棄牛排——
  哪個更應該為全球變暖負責,車還是“巨無霸”?信不信由你,事實上是肉餅。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去年公佈的一份報告,全球肉製品加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甚至超過交通業。
  這些溫室氣體主要來源於肥料和沼氣中的一氧化二氮。肥料和沼氣是“牛消化的自然結果”。沼氣對全球變暖産生的影響是碳化物的23倍,一氧化二氮的影響是碳化物的296倍。
  地球上共有15億衹傢養牛和野牛,17億衹綿羊和山羊。它們的數量還在快速增長。全球肉産量有望在2001年至2050年期間翻一番。想想在傢畜飼養、運輸和銷售過程中消耗的能源,盤子上一塊16盎司(合453.592剋)的牛排就像一隻嗡嗡作響的鋒鳴器。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轉作一名素食主義者,每年的二氧化碳排量將減少約1.5噸。
  居住篇
  種一道竹籬笆——
  竹子可以成為一道美麗的籬笆。竹子的生長速度很快,某些種類的竹子一天能長1英尺(合0.3048米),甚至更多。所以與薔薇科植物比,它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大多數屋主因為擔心竹子長得太快而加以限製。其實這樣做降低了竹子作為碳化物吸收器的功能。
  打開一扇窗——
  一個美國人每年製造約25噸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大部分來自家庭。怎樣減少這個數字?有一些簡單有效的方法:打開一扇窗戶,取代室內空調;夏天使用空調時,溫度稍微調高幾度,鼕天則低幾度;把門窗堵嚴;墻壁和天花板都作隔熱處理;等洗碗機裝滿再洗;安裝流量小的淋浴花灑;用溫水或涼水洗衣服;調低熱水器上的自動調溫裝置。這樣,等到年底,你的房子將僅排放4000磅(合1814.4千克)二氧化碳。
  生活篇
  換上節能燈——
  家庭中最受寵的節能高手,非緊湊型熒光燈(CFL)莫屬。這種小型日光燈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雖然價格比普通白熾燈泡貴3至5倍,但耗電量衹有後者的四分之一,而且使用壽命一般可達數年。此外,緊湊型熒光燈還有一個優點,它在打開的瞬間不會頻閃。
  拒絶使用塑料袋——
  超市的塑料購物袋,最後一般都作為垃圾用掩埋法處理。每年全球要消耗超過5000億個塑料袋,其中衹有不到3%可回收。
  塑料袋都由聚乙烯製成,掩埋後需上千年時間實現生物遞降分解,期間還要産生有害的溫室氣體。
  減少塑料袋污染的辦法就是,以布袋或者可分解植物原料製成的袋子取代塑料袋。下次去雜貨店的時候,別忘記帶袋子。
  舉辦緑色婚禮——
  舉行婚禮那天,雖不能阻止全球變暖,但你可以選擇減少碳排放量。不管在哪裏舉行慶典,你都可以購買當地産的紅酒或者啤酒,從當地蛋糕店定做婚禮蛋糕,使用應季而非進口鮮花,穿租來的禮服,使用再生紙張……這些都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這是你給這個星球的結婚禮物。
什麽是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 What is 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ming)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係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着一定的溫度,産生了適於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係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過去1000年來全球氣溫變化示意圖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産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後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占全球總量的 13.6%。
全球升溫的後果 The consequences of global warming
  1. 氣候變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塗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海岸侵蝕全球變暖的可怕後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沿海土地????漬化等,從而造成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係統帶來災難。
  2.水域面積增大。水分蒸發也更多了,雨季延長,水災正變得越來越頻繁。遭受洪水泛濫的機會增大、遭受風暴影響的程度和嚴重性加大,水庫大壩壽命縮短。
  3.水溫升高可能會給南極半島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極熊和海象將滅絶。
  4.許多小島將無影無蹤;
  5.因為還有熱力慣性的作用,現有的溫室氣體還將繼續影響我們的生活。”
  6.溫度升高,會影響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
  7.原有生態係統的改變。
  8.對生産領域的,例如: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部門……
  9 將感染瘧疾等傳染病……氣候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厄爾尼諾現象,幹旱,洪澇,熱浪等……) ,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危害……
  對氣候的影響
  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産生的。2006年才能準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顯然,科學家和政治傢都不會等到進一步的結果出來纔采取防治措施,現在的觀察和研究成果應該都讓公衆瞭解,纔不至於使人們不得不在50年後自咽苦果。
  溫室效應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表面就會寒冷無比,溫度就會降到零下20℃,海洋就會結冰,生命就不會形成。因此,我們面臨的不是有沒有溫室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通過燃燒化石燃料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致使溫室效應與地球氣候發生急劇變化的問題。
  溫室效應會産生什麽樣的影響呢?由於礦物燃料的燃燒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由於二氧化碳等氣體的溫室效應,在過去100年裏,全球地面平均溫度大約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計將再升高1—3℃。
  當全世界的平均溫度升高1℃,巨大的變化就會産生:海平面會上升,山區冰川會後退,積雪區會縮小。由於全球氣溫升高,就會導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區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區降水減少。如西非的薩赫勒地區從1965年以後幹旱化嚴重;我國華北地區從1965 年起,降水連年減少,與50年代相比,現在華北地區的降水已減少了1/3,水資源減少了1/2;我國每年因幹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
  由於氣溫升高,在過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預計到2050年海平面將繼續上升30—50釐米,這將淹沒沿海大量低窪土地;此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旱澇、低溫等氣候災害加劇,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約數百億以上美元的經濟損失。
  冰川融化
  近年來,人們對從巴塔哥尼亞到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冰川因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普遍認為的南極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溫室效應而融化的情況進行了觀察。在南亞地區,問題並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雖然全球變暖的許多不良影響可能要到21世紀末纔會變得非常嚴重,但是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中國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會給人們造成麻煩。
  國際冰雪委員會(ICSI)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喜瑪拉雅地區冰川後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繼續下去,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國際冰雪委員會負責人塞義德·哈斯內恩說:“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時間裏幹涸,這一生態災難的影響範圍之廣也將是令人震驚的。”
  位於恆河流域的喜瑪拉雅山東部地區冰川融化的情況最為嚴重,那些分佈在“世界屋脊”上的從不丹到剋什米爾地區的冰川退縮的速度最快。以長達3英裏的巴爾納剋冰川為例,這座冰川是4000萬——5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發生碰撞而形成的許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來,它已經後退了半英裏。在經過了1997年嚴寒的亞北極區鼕季之後,科學家們曾經預計這條冰川會有所擴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進一步後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學新病和復發病研究所的保羅.受潑斯坦註意到,植物也隨雪綫而移動,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隨着山巒頂峰的變暖,海拔較高處的環境也越來越有利於蚊子和它們所攜帶的瘧原蟲子這樣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等熱帶傳染病自1987年以來在美國的佛羅裏達、密西西比、德剋薩斯、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和科羅拉多等地相繼爆發,一再證實了專傢們關於氣候變暖,一些熱帶疾病將嚮較冷的地區傳播的科學推斷。
  新冰河期
  關於全球變暖的另一項研究結果更令人吃驚,由北極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風的類型的不斷改變,大量淡水正匯入北西洋,從而對墨西哥灣暖流造成破壞。正是這些暖流把溫暖的表層水從加勒比海帶到歐州西北部,並使歐洲形成溫暖的氣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變暖被切斷後,歐洲西北部溫度可能會下降5-8℃之多,歐洲可能面臨一次新的冰河時代!
  這項研究是位於阿伯丁的蘇格蘭海洋實驗所分析了設在蘭群島海域到法羅群島海域之間自1893年以來的1.7萬多次海水????度測量結果得出的。在過去的每20年中,流嚮南部的深層海水????度變得越來越小,濃度越來越低,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從大西洋北部匯入了該地區。這些新數據第一次充分證明了德國科學家在大約3年前設計的計算機模型。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升高,而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之前達到100億。“我們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設施來代替現有免費自然資源的方向發展”,明尼蘇達大學的戴維·蒂爾曼說。但是,我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生態係統的有關知識。在2.4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絶中,96%的物種滅亡了。後來隨着許多新物種的出現,地球上終於恢復了豐富的種群,但是這個過程足足經歷了一億年。威爾遜說:“一些人認為,自然界會復興人類所毀滅的一切” 。諺語雲:“衹要有足夠的時間,萬物皆可應運而生。”或許自然界真的能夠恢復一切,但這個漫長的過程對於現代人類無論如何是沒有意義的。
  馬剋·吐溫曾經說過,天氣最動人的特質就在於它的變化多端。1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為準確預報天氣情況而努力,在控製氣候方面卻收效甚微;然而,對環境的破壞卻是史無前例的。
  1. 生態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佈,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和破壞了生物鏈、食物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我國東北過夏天,但由於全球氣候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暖,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後。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幹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於是限製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産生製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傢“減排”,還是在發達國傢“減排”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後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在發展中國傢。有關阻止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係”問題,從而使氣候問題成為一個國際性政治問題。
  3. 氣候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幹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4. 海洋
  隨着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製全球氣候變暖。另外,由於海洋嚮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遊生物群落。
  5. 農作物
  全球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産,且溫度過高也不利於種子生長。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幹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氣候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從而提高産量。
  6. 人體健康
  (1)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心髒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係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2)全球氣候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人的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氣候變暖還會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相關詞
環保保護地球氣溫變暖上海音樂音樂節Liveearth
包含詞
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