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影視歌麯 > 兔兒爺
目錄
指月中的玉兔 That mid-rabbit
  指月中的玉兔。《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那對雞冠花兒,算是月亮裏的娑羅樹;那兩枝子白花藕,是兔兒爺的剔牙杖兒。”
中秋節應景的一種兔頭人身的小玩具 A Mid-Autumn Festival occasional small toys, personal Tutou
  中秋節應景的一種兔頭人身的小玩具。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兔兒爺攤子》:“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老捨 《四世同堂》十四:“在街上的‘香豔的’果攤中間,還有多少個兔兒爺攤子,一層層的擺起粉面彩身,身後插着旗傘的兔兒爺--有大有小,都一樣的漂亮工細。”
No. 3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兔兒爺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裏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舊時哄小孩也有個規範,即寓尊天敬神於娛樂之中。
  爺,是封建時代對高貴人的尊稱,進而引申到對神的尊稱。玉兔不是凡間的傢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裏的神兔,不能隨便捉來玩耍,要玩,衹有“請”一尊泥塑的稱為“爺”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正如清人方元鵾《都門雜詠》所寫:“兒女先時爭禮拜,擔邊買得兔兒爺。”
  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先把黏土和紙漿拌勻,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兩個半身的模子裏,等乾燥後倒出來,把前後兩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層膠水,再上色描金。
  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衹有三寸,均是粉白麵孔,頭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托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此外,還有呱嗒嘴的兔兒爺,其製空腔,活安上唇,中係以綫,扯之,則兔唇亂搗。總之,種類繁多,不一而足。舊京,有以此為業者,每進舊歷八月,便設攤於街頭,適成節日點景。
  清代詩人櫟翁《燕臺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傢傢,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麯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絶妙玩具。
  關於兔兒爺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裏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傢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裏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傢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麽也不要,衹是嚮別人藉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挂着鎧甲的,也有身着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傢傢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老捨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衹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綫,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緑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緑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其實兔兒爺還有一種解釋,就是古代的男妓,被女人包養的小白臉,或者是很像女人的男人。
  關於兔兒爺的歇後語:
  兔兒爺滿山跑——還是歸老窩
  兔兒爺洗澡——一攤泥
No. 4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兔兒爺是舊京中秋應節應令的兒童玩具。人們按照月宮裏有嫦娥玉兔的說法,把玉兔進一步藝術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後,用泥巴塑造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兔兒爺
  舊時哄小孩也有個規範,即寓尊天敬神於娛樂之中。
  爺,是封建時代對高貴人的尊稱,進而引申到對神的尊稱。玉兔不是凡間的傢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廣寒宮裏的神兔,不能隨便捉來玩耍,要玩,衹有“請”一尊泥塑的稱為“爺”的“兔兒”恭而敬之地“供”起來。正如清人方元鵾《都門雜詠》所寫:“兒女先時爭禮拜,擔邊買得兔兒爺。”
  兔兒爺是用模子翻塑出來的,先把黏土和紙漿拌勻,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兩個半身的模子裏,等乾燥後倒出來,把前後兩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層膠水,再上色描金。
  兔兒爺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衹有三寸,均是粉白麵孔,頭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傘蓋。它的坐騎有獅、虎、鹿、象不等。兔兒爺左手托臼,右手執杵,做搗藥狀。此外,還有呱嗒嘴的兔兒爺,其製空腔,活安上唇,中係以綫,扯之,則兔唇亂搗。總之,種類繁多,不一而足。舊京,有以此為業者,每進舊歷八月,便設攤於街頭,適成節日點景。
  清代詩人櫟翁《燕臺新詠》曾寫“兔兒節”一詩:“團圓佳節慶傢傢,笑語中庭薦果瓜。藥竊羿妻偏稱寡,金塗狡兔竟呼爺。秋風月窟營天上,涼夜蟾光映水涯。慣與兒童為戲具,印泥糊紙又搏沙。”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麯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絶妙玩具。
  關於兔兒爺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裏忽然起了瘟疫,幾乎每傢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裏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她挨傢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紛紛送東西給她;可玉兔什麽也不要,衹是嚮別人藉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挂着鎧甲的,也有身着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一天,傢傢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老捨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衹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綫,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緑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緑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關於兔兒爺的歇後語:
  兔兒爺拍心口——沒心沒肺
  兔兒爺折跟頭——窩了犄角
  兔兒爺掏耳朵——崴泥
  兔兒爺滿山跑——還是歸老窩
  兔兒爺洗澡——一攤泥
  兔兒爺打架——散攤子
  兔兒爺帶鬍子——假充老人兒
包含詞
玩兔兒爺兔兒爺1999兔兒爺1997京娃兒與兔兒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