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兴隆,昌盛 Thriving, prosperous 兴隆,昌盛。《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赞》:“民誉不爽,家称克隆 。”《北史·周纪下论》:“呜呼!以 文皇 之经启鸿基, 武皇 之克隆 景业,未踰二纪,不祀忽诸。” 1、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2、比喻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一模一样)。[英clone] 克隆 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 ,“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
克隆 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 ,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 技术,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 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时至今日,“克隆 ”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同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同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 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克隆 羊多利也是克隆 的产物。关于克隆 的设想,中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当然是神话,但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就是孙悟空能迅速的克隆 自己。从理论上讲,猴子毛含全部脱氧核糖核酸序列,也就是可以克隆 ,但是事实上,我们的技术没有先进到这样的地步。
另外一种克隆 方法是提取两个或多个人的基因细胞进行组合形成胚胎,出生后的克隆 人将有提供基因的几个人的特征.
神奇的克隆 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克隆 技术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这种以单细胞培养出来的克隆 动物,具有与单细胞供体完全相同的特征,是单细胞供体的“复制品”。英国英格兰科学家和美国俄勒冈科学家先后培养出了“克隆 羊”和“克隆 猴”。克隆 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有人甚至认为,克隆 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克隆 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克隆 人”,可以用来“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 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 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 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把克隆 技术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将会使优良牲畜品种的培育与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若将克隆 技术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就极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顽疾。克隆 技术犹如原子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剑柄掌握在人类手中。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 人”的出现,使克隆 技术造福于人类社会。 同一克隆 的所有成员的遗传构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仅见于有突变发生时。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克隆 ,例如:同卵双胞胎实际上就是一种克隆 。然而,天然的哺乳动物克隆 的发生率极低,成员数目太少(一般为两个),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够被用来为人类造福,因此,人们开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来生产高等动物克隆 。这样,克隆 一词就开始被用作动词,指人工培育克隆 动物这一动作。
目前,生产哺乳动物克隆 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克隆 羊“多利”,以及其后各国科学家培育的各种克隆 动物,采用的都是细胞核移植技术。所谓细胞核移植,是指将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或成体动物的细胞核,经显微手术和细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重新组成胚胎并使之发育成熟的过程。与胚胎分割技术不同,细胞核移植技术,特别是细胞核连续移植技术可以产生无限个遗传相同的个体。由于细胞核移植是产生克隆 动物的有效方法,故人们往往把它称为动物克隆 技术。
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 动物的设想,最初由汉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称之为“奇异的实验”,即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细胞核,将其移植到一个卵子中。这一设想是现在克隆 动物的基本途径。
从1952年起,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青蛙开展细胞核移植克隆 实验,先后获得了蝌蚪和成体蛙。1963年,中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以金鱼等为材料,研究了鱼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成功。 1964年,英国科学家格登(J.Gurdon)将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线照射,破坏其细胞核,然后从蝌蚪的体细胞——个上皮细胞中吸取细胞核,并将该核注入核被破坏的卵中,结果发现有1.5%这种移核卵分化发育成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核具有全面性。
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尔·伊尔门泽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发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维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 出一只活产羊,其他人后来利用牛、猪、山羊、兔和猕猴等各种动物对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1989年,维拉德森获得连续移核二代的克隆 牛。1994年,尼尔·菲尔斯特用发育到至少有120个细胞的晚期胚胎克隆 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胚胎细胞核移植都获得成功,包括冷冻和体外生产的胚胎;对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的核移植实验,也都做了尝试。但到1995年为止,成体动物已分化细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克隆 羊“多利”的意义和引起的反响
以上事实说明,在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维尔穆特博士科研组公布体细胞克隆 羊“多利”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多利”的克隆 在核移植技术上沿袭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全部过程,但这并不能减低“多利”的重大意义,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 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 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 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 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多莉”的诞生在世界各国科学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发了一场由克隆 人所衍生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各国政府有关人士、民间纷纷作出反应:克隆 人类有悖于伦理道德。尽管如此,克隆 技术的巨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研究的步伐,从而使动物克隆 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高潮。 克隆 羊“多利”的诞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 研究热潮,随后,有关克隆 动物的报道接连不断。1997年3月,即“多利”诞生后近1个月的时间里,美国、中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科学家分别发表了他们成功克隆 猴子、猪和牛的消息。不过,他们都是采用胚胎细胞进行克隆 ,其意义不能与“多利”相比。同年7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过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克隆 出世界上第一头带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绵羊“波莉”(Polly)。这一成果显示了克隆 技术在培育转基因动物方面的巨大应用价值。
1998年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Wakayama等报道,由小鼠卵丘细胞克隆 了27只成活小鼠,其中7只是由克隆 小鼠再次克隆 的后代,这是继“多利”以后的第二批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代。此外,Wakayama等人采用了与“多利”不同的、新的、相对简单的且成功率较高的克隆 技术,这一技术以该大学所在地而命名为“檀香山技术”。
此后,美国、法国、荷兰和韩国等国科学家也相继报道了体细胞克隆 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学家的研究热情尤为惊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东京农业大学、近畿大学、家畜改良事业团、地方(石川县、大分县和鹿儿岛县等)家畜试验场以及民间企业(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业等)纷纷报道了,他们采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细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细胞克隆 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种类型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乳腺细胞、卵丘细胞、输卵管/子宫上皮细胞、肌肉细胞和耳部皮肤细胞的体细胞克隆 后代成功诞生。
2000年6月,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利用成年山羊体细胞克隆 出两只“克隆 羊”,但其中一只因呼吸系统发育不良而早夭。据介绍,所采用的克隆 技术为该研究组自己研究所得,与克隆 “多利”的技术完全不同,这表明中国科学家也掌握了体细胞克隆 的尖端技术。
在不同种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实验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国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的科学家们以牛的卵子为受体,成功克隆 出猪、牛、羊、鼠和猕猴五种哺乳动物的胚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某个物种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种动物的成熟细胞核相结合。虽然这些胚胎都流产了,但它对异种克隆 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尝试。1999年,美国科学家用牛卵子克隆 出珍稀动物盘羊的胚胎;中国科学家也用兔卵子克隆 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这些成果说明克隆 技术有可能成为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一条新途径。
奇妙的克隆 克隆 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
(2)生产转基因动物;
(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
(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以下就生产转基因动物和胚胎干细胞作简要说明。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动物生物工程领域中最诱人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题之一,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医用器官移植的供体、作为生物反应器,以及用于家畜遗传改良、创建疾病实验模型等。但目前转基因动物的实际应用并不多,除单一基因修饰的转基因小鼠医学模型较早得到应用外,转基因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物蛋白的研究时间较长,已进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仅有2例药品进入3期临床试验,5~6个药品进入2期临床试验;而其农艺性状发生改良、可资畜牧生产应用的转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没有诞生。转基因动物制作效率低、定点整合困难所导致的成本过高和调控失灵,以及转基因动物有 性繁殖后代遗传性状出现分离、难以保持始祖的优良胜状,是制约当今转基因动物实用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体细胞克隆 的成功为转基因动物生产掀起一场新的革命,动物体细胞克隆 技术为迅速放大转基因动物所产生的种质创新效果提供了技术可能。采用简便的体细胞转染技术实施目标基因的转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细胞来源困难和低效率。同时,采用转基因体细胞系,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转基因整合预检和性别预选。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标记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霉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导入培养的体细胞中,再通过标记基因的表现来筛选转基因阳性细胞及其克隆 ,然后把此阳性细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最后生产出的动物在理论上应是100%的阳性转基因动物。采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获得6只转基因绵羊,其中3只带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标记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3只带有标记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达50%。Cibelli(Science,1997)同样利用核移植法获得3头转基因牛,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当今动物克隆 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转基因克隆 动物的研究开发。
胚胎干细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细胞类型潜力的全能干细胞。科学家们一直试图诱导各种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特定的组织类型,来替代那些受损的体内组织,比如把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植入糖尿病患者体内。科学家们已经能够使猪ES细胞转变为跳动的心肌细胞,使人ES细胞生成神经细胞和间充质细胞和使小鼠ES细胞分化为内胚层细胞。这些结果为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开辟了道路。目前,科学家已成功分离到人ES细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体细胞克隆 技术为生产患者自身的ES细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体细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中形成重组胚,把重组胚体外培养到囊胚,然后从囊胚内分离出ES细胞,获得的ES细胞使之定向分化为所需的特定细胞类型(如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血细胞),用于替代疗法。这种核移植法的最终目的是用于干细胞治疗,而非得到克隆 个体,科学家们称之为“治疗克隆 ”。
克隆 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也是很有意义的,它为研究配子和胚胎发生,细胞和组织分化,基因表达调控,核质互作等机理提供了工具。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队 在实践中,克隆 动物的成功率还很低,维尔穆特研究组在培育“多利“的实验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细胞,仅获得了“多利”这一只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时进行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和胚胎细胞的克隆 实验的成功率也分别只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术,以分化程度较低的卵丘细胞为核供体,其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几。
此外,生出的部分个体表现出生理或免疫缺限。以克隆 牛为例,日本、法国等国培育的许多克隆 牛在降生后两个月内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国已共有121头体细胞克隆 牛诞生,但存活的只有64头。观察结果表明,部分犊牛胎盘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长因子的浓度都低于正常水平;有些牛犊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发育;克隆 动物胎儿普遍存在比一般动物发育快的倾向,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发育的“多利”,也被发现有早衰迹象。染色体的末端被称为端粒,它决定着细胞能够分裂的次数:每一次分裂端粒都会缩短,而当端粒耗尽后细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学家发现“多利”的细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细胞处于更衰老的状态。当时认为,这可能是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克隆 “多利”造成的,使其细胞具有成年细胞的印记,但这一解释目前受到了挑战,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医生罗伯特·兰扎等用培养的衰老细胞克隆 牛,得到6头小牛,出生5~10个月后发现这些克隆 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龄小牛要长,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还长。现在还不清楚这一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为何与“多莉“的情况有巨大差别。但这一实验说明,在一些情况下克隆 过程能改变成熟细胞的分子钟,使其“恢复青春”,关于这种变化对克隆 动物寿命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除了以上的理论和技术障碍外,克隆 技术(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应用)对伦理道德的冲击和公众对此的强烈反应也限制了克隆 技术的应用。但几年来克隆 技术的发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国都不甘落后,谁也没有放弃克隆 技术研究。这一点上英国政府的态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对“多莉”研究小组投资后不到1个月,英国科技委员会就对克隆 技术发表专题报告,表明英国政府将重新考虑这一决定,认为盲目禁止这方面的研究并不是明智之举,关键在于建立一定的规范利用它为人类造福。
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译音为“克隆 ”。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 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作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 鱼。
在克隆 鲫鱼出现之前,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在1960年和1962年,先后用非洲一种有爪的蟾蜍(非洲爪蟾)进行过克隆 试验。试验方式是先用紫外线照射爪蟾卵细胞,破坏其中的核,然后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经过精心照料,这些换核卵中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蹦乱跳的爪蟾,这种爪蟾也不是经过精细胞和卵细胞州结合产生的,所以也是克隆 爪蟾。
中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在1978年成功地进行了黑斑蛙的克隆 试验,他将黑斑蛙的红细胞的核移人事先除去了核的黑斑蛙卵中,这种换核卵最后长成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的蝌蚪。
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既然鲫鱼的囊胚细胞核取代鲫鱼卵细胞核后能得到克隆 鱼,那么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中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培养克隆 鲫鱼成功的那个研究所,设法把鲤鱼胚胎细胞的核取代了鲫鱼卵细胞的核。鲤鱼细胞核和鲫鱼卵细胞质居然能相安无事,并开始了类似受精卵分裂发育的过程,最后长出有“胡须”的“鲤鲫鱼”,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这种人工克隆 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 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率先从灰色小鼠的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用这个核取代黑色小鼠受精卵细胞核。实际上,这个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在精细胞核刚进入卵细胞后,就把精细胞核连同卵细胞的核一起除去。灰鼠胚胎细胞的核移人黑色小鼠的去核受精卵后,在试管里人工培养了四天,然后再把它植人白色小鼠的子宫内、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1996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前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 雌性绵羊。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人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人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 羊”。
“克隆 羊”的诞生,在世界各国引起了震惊,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克隆 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千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 ”。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 ”,中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 ”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克隆 动物还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 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 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 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 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 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1.克隆 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 ”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中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克隆 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 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 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克隆 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 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问题是,利用“克隆 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
克隆 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 ”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扰素,等等。
4.生长周期短,遗传性状稳定
5 克隆 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
6克隆 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
7克隆 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 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 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
8 克隆 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
9 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 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1.生态层面,克隆 技术导致的基因复制,会威胁基因多样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将出现一个逆向的颠倒过程,即由复杂走向简单,这对生物的生存是极为不利的。
2.文化层面,克隆 人是对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进的自律性,带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质。与当今正在兴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基本文化趋向相悖。
3.哲学层面,通过克隆 技术实现人的自我复制和自我再现之后,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关系的紊乱。人的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个性规定因大量复制而丧失了唯一性,丧失了自我及其个性特征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学前提。
4.血缘生育构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为什么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几乎都反对克隆 人,原因就是这是另一种生育模式,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就是关注一个情感培育问题,人的成长是在两性繁殖、双亲抚育的状态下完成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克隆 人的出现,社会该如何应对,克隆 人与被克隆 人的关系到底该是什么呢?
5.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个儿子来分你的财产,他们的指纹、基因都一样,该咋办?是不是要像汽车挂牌照一样在他们额头上刻上克隆 人川A0001、克隆 人川A0002之类的标记才能识别。
6.可能支持克隆 人的人有一个观点:解决无法生育的问题。但一个没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 的下一代还会没有生育能力。你自认为优秀,可克隆 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纹、基因和你一样外,其性格、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证克隆 人会和你一样优秀而不误入歧途吗?在克隆 人研究中,如果出现异常,有缺陷的克隆 人不能像克隆 的动物随意处理掉,这也是一个麻烦。因此在目前的环境下,不仅是观念、制度,包括整个社会结构都不知道怎么来接纳克隆 人。
7.根据信息克隆 生物有早衰性,"多利"也是,因而已逝世.
8.生命不再宝贵!!! 人体艺术克隆 与医学上的克隆 人完全不同,这里只是借用了克隆 一词的“复制”概念。这样做不只是让人听起来新颖易记,更重要的是只有“克隆 ”一词才能准确、真切地把该项技术的精细特征凸显出来。
人体艺术克隆 是将美容专用材料与进口天然植物纤维合成物做成的克隆 专用胶,在人体器官表面进行倒模工艺,十几分钟便可成型,然后将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注入基模,一个与原体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就出来了,接下来是着色,可处理成亮金、亮银、纯白、透明水晶,玛瑙、仿铜或柔软真人肌肤等效果。最后是装帧,或镶在镜框或按于基座。这样一幅新颖独特、妙趣横生的局部人体艺术克隆 品就做好了。再赋予它一定内涵,比如"牵手"、“心恋”,“成长足迹”,“海枯石烂”,“心心相印”、“永恒的爱”,"“吻你”等,它既可以装饰新居,美化生活,又有丰富内涵,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珍藏曾经最爱的见证。
人体艺术克隆 的制模过程同时也是一次美容过程,它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制作出头、脸、手、脚及半身塑像。复制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体艺术雕像,其纹路、线条、大小与真的一模一样。速度奇快,永不变形。可将复制器官点缀在镜框、花瓶、项链、钥匙链及其他物品上,或作为家庭装饰品、纪念品和礼品,独具时尚品味。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 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 秘密的出生,爆炸性的露面,平静的死亡。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创造者自己也不很明白。这只绵羊的一切,似乎都充满象征意味。有母无父,与性无关的出生方式,抛开科学与理性去看,有点神圣的纯洁色彩。然而事实上,多利一生所遭遇的非理性反应中,恐慌多于欢迎。纯洁的羔羊被视为瓶中放出的魔鬼,这种滑稽的反差显示了人类进步过程中始终伴随的某种自我畏惧与自我牵制。总有一些人担心人类知道得太多,尽管在另一些人看来,我们所知道的,与我们需要知道和渴望知道的相比,还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逆转生命时钟。
在多莉之前,几十年失败的试验曾使人们几乎绝望地认为,高级动物的体细胞克隆 或许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发育中的胚胎提取细胞,移植其细胞核,培育一个与该胚胎相同的个体,这种“克隆 ”相对来说并非难事。因为胚胎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潜力,能在发育过程中分化成皮肤、血液、肌肉、神经等功能和基因特征各不相同的细胞,其中生殖功能由性细胞——精子或卵子来专门承担。一个性细胞只携带一半的遗传信息,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才能发育成新生命。一个体细胞则拥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不需要性细胞的参与,但是,要让已经“定型”的体细胞重新开始胚胎式的发育过程,等于将细胞的生命时钟逆转到起点处,这样的体细胞克隆 对哺乳动物而言究竟是否可能?
多利是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医疗公司的共同作品。它的基因母亲是一种芬·多塞特品种的白绵羊,在多利出生之前3年就已死去。苏格兰的汉纳研究所在这头母羊怀孕时提取了它的一些乳腺细胞进行冷冻保存,后来又把这些细胞提供给PPL公司进行克隆 研究——这后来曾给多利身份的真实性带来一些麻烦。以伊恩·威尔穆特为首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养这些乳腺细胞,使它们在低营养状态下“挨饿”5天左右。然后提取其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苏格兰黑脸羊的卵子里。之所以使用苏格兰黑脸羊的卵子,是因为这种羊身体大部分是白的,脸却是全黑的,很容易与白绵羊区别开来。
在微电流刺激下,白绵羊的细胞核与黑脸羊的无核卵子融合到一起,开始分裂、发育,成为胚胎,植入母羊的子宫里继续发育。在277个小时成功与细胞核融合的卵子中,只有29个存活下来,被移植到13头母羊体内。移植手术后148天,1996年7月5日,一只羊羔诞生了——1/277的成功率,其他的都失败了。直到它去世的时候,克隆 技术这种低得惊人的成功率,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这也是科学界普遍不相信雷尔教派的克隆 女婴“夏娃”身份真实性的一个原因。
威尔穆特以他喜爱的美国乡村音乐女歌手多利·帕顿(Dolly Parton)的名字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命名。1997年2月23日这头羊的身份向全世界披露后,世上知道它的人恐怕比知道这位歌手的多得多。一头全白的小羊羔,依偎在生下它但与它毫无血缘关系的代育母亲——一头苏格兰黑脸羊旁边,这张著名的照片向世人显示,生物技术的新时代来临了。它是那头芬·多塞特白绵羊的翻版(准确地说,在细胞核遗传信息上是它的翻版。还有少量遗传信息存储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内,多利的线粒体特征与那头提供卵子的苏格兰黑脸羊相同)。一时间,公众欢呼、兴奋或恐惧、茫然,弗兰肯斯坦、潘多拉的盒子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成为流行语汇,有人展望克隆 优良家畜品种或大熊猫的美好前景,有人喊着克隆 人或不许克隆 人,有的科学家加紧克隆 其他动物,还有科学家把他们培育的胚胎细胞克隆 动物推出来分一点光芒,给局面平添了热闹与混乱。
1998年2月,曾有科学家对多利作为体细胞克隆 动物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在怀孕的动物体内,可能会有少量胚胎细胞沿血液循环系统到达乳腺部位,因此这些科学家提出,威尔穆特等人是否恰好碰到了一个这样的胚胎细胞、多利是否仍然是胚胎细胞克隆 的结果。汉纳研究所还保存着一些多利的基因母亲的乳腺细胞,DNA分析很快证明,多利的确是体细胞克隆 的产物,并不存在胚胎细胞混杂的可能性。
此后,克隆 鼠、克隆 牛等多种克隆 动物纷纷问世。第一个克隆 人在好几年的“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之后,也终于在2002年底“据说”诞生了,但没有证据,科学界未予承认。至今,科学家对克隆 过程仍有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味道。为什么体细胞核与卵子融合后能够发育?有人猜测,可能是低营养环境中的挨饿状态使体细胞休眠,大多数基因关闭,从而失去了体细胞的专门特征,变得与胚胎细胞相似。不过这仅仅是猜测,并未得到证明。
充满困扰的一生
克隆 过程的成功率一直非常低,流产、畸形等问题较多。这是由于克隆 本身的问题,还是仅仅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对DNA造成了伤害?人们对此还无法问答。作为第一头体细胞克隆 动物,多利的健康状况受到密切关注,因为它可能代表着其他克隆 动物的命运。多利一生的大部分时候过着优裕的明星生活,它善于应付公众场合,毫不怕人,在镜头前有着良好的风度。与公羊“戴维”交配后,多利于1998年4月生下第一个孩子邦尼,后来又生育了两胎,一共有6个孩子,其中一个夭折。从生育方面来看,它与普通母羊并没有不同。在2002年初被发现患有关节炎之前,多利几乎是完全健康而正常的,除了由于访客喂食太多而一度需要减肥。
1999年5月,罗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多利的染色体端粒比同年龄的绵羊要短,引起了人们对克隆 动物是否会早衰的担忧。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结构,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有点像鞋带两头起固定作用的塑料或金属扣。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变短一点,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不再分裂,而启动自杀程序。端粒以及修补它的端粒酶,是近年来衰老和癌症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许多科学家认为,端粒在动物的衰老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人担心,克隆 动物的端粒注定较短,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根本问题。另一些人认为,多利的端粒较短可能是克隆 过程的技术问题所致,这不一定是体细胞克隆 中的普遍现象,有望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消除。譬如美国科学家用克隆 鼠培育克隆 鼠,一共培育了6代(最后一代惟一的一只克隆 鼠被别的实验鼠吃掉,实验被迫中止),并没有发现端粒一代一代缩短的现象。由于克隆 动物数量不多,而且普遍比较年轻,因此还难以判断哪一种说法正确。端粒与衰老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端粒较短是否一定导致早衰,也是尚未确定的事情,这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克隆 技术可能带来健康问题,是多利的创造者们强烈反对克隆 人的直接理由: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克隆 人,对克隆 出来的人太不负责任了。
2002年1月,罗斯林研究所透露,多利被发现患有关节炎。这引起了有关克隆 动物健康问题的新一轮骚动。绵羊患关节炎是常见的事,但多利患病的部位是左后腿关节,并不多见。威尔穆特说,这可能意味着现行的克隆 技术效率低,但多利患病的原因究竟是克隆 过程造成的遗传缺陷,还是纯属偶然,可能永远也弄不清楚。与主张动物权利的人士的观点相反,他强调,对动物进行克隆 研究不应该因此停止。相反,要进一步研究,弄清楚其中的机制。此后,罗斯林研究所限制了外界与多利的接触。
2003年2月14日,研究所宣布,多利由于患进行性肺部感染(进行性疾病为症状不断恶化的疾病),被实施了安乐死。如同关节炎一样,肺部感染也是老年绵羊常见的疾病,像多利这样长期在室内生活的羊尤其如此。但绵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6岁半的多利可以说正当盛年,并不算老,它的肺病究竟与克隆 有没有关系,又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问题。目前研究人员正对多利的遗体进行详细检查,科学界对此十分关注,尽管检查结果未必能对上述问题得出确切答案。威尔穆特对媒体表示,多利之死使他“极度失望”。他提醒其他科学家要对克隆 动物的健康状态作持续观察。
在几年前,罗斯林研究所已经对多利的后事作好了安排。遗体检查完毕之后,它将被做成标本,在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理论上,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或科学博物馆更适合安置这只科学史上最尊贵、最著名的绵羊,但苏格兰科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理由:“因为她是一只苏格兰羊。”
编辑/宋超
(《环球》2003.3.16 作者:王艳红) 11月25日,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该公司首次用克隆 技术培育出人体胚胎细胞,在世界各地引起轩然大波,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虽然该公司称他们的目的不是克隆 人,而是利用克隆 技术治疗疾病,但还是遭到众多批评。美国总统布什表示,百分之百反对任何形式的人类克隆 。美国国会参议员则称,将会很快通过法案禁止所有克隆 研究。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和欧盟的发言人也均对此发表反对意见,认为科学研究不应超过伦理界限,有必要加强立法。
不过,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的态度比较中立,他建议国会应该把生殖性的克隆 实验和治疗性的克隆 区分开来。
世界上第一头克隆 羊“多利”的创造者之一维尔穆特赞同这一建议。维尔穆特一直反对克隆 人,他认为,先进技术细胞公司更可能是出于商业目的,而不是技术上的考虑,从科学成就上来说,他们取得的不过是个小突破。
在科学界内,不少生物学家对这一做法则嗤之以鼻,认为这一实验结果没有科学意义,而且是对生物伦理的严重挑衅。法国国家农艺学研究所动物克隆 专家让·保罗·勒纳尔表示, 先进细胞技术公司所使用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克隆 多利羊的方法,而且美国科学家仅获得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远不能满足需要。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伦理学家麦吉博士甚至怀疑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的真实性,因为实验的很多细节还没有公开。 1965年生物学家童第周对金鱼、鲫鱼进行细胞核移植。
1990年1.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 一只山羊。
1992年江苏农科院克隆 一只兔子。2.中科院克隆 了一只青蛙。(实验失败)
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携手合作,克隆 一只山羊。
1995年1.华南师范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作,克隆 一头奶牛和黄牛的杂种牛。2.西北农业大学畜牧所克隆 六头猪。
1996年1.湖南医科大学人类生殖工程研究所克隆 六只老鼠。2.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克隆 一头公牛。
(以上为胚胎细胞克隆 研究)
1999年1.中国科学家周琪在法国获得卵丘细胞克隆 小鼠,在国际上首次验证了小鼠成年体细胞克隆 工作的可重复性,于2000年5月用胚胎干细胞克隆 出小鼠“哈尔滨”,并于2000年10月获得第一只不采用“多莉羊”专利技术的克隆 牛。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大元领导的小组将大熊猫的体细胞植入去核后的兔卵细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猫的早期胚胎。
1999年和2000年扬州大学与中科院发育所合作,用携带外源基因的体细胞克隆 出转基因的山羊。
2000年中国生物胚胎专家张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接生了一只雌性体细胞克隆 山羊“阳阳”。“阳阳”经自然受孕产下一对混血儿女,“阳阳”的生产可以证明体细胞克隆 山羊和胚胎克隆 山羊具有与普通山羊一样的生育繁殖能力。2002年中国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 牛群体诞生。 本报记者曾伟报道:克隆 人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如何让克隆 技术不是给人们出难题,而是在人类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凌松教授。
李教授说:“目前公认的国际规范有三点,一是坚决反对克隆 人,二是不能将人的精原细胞与动物杂交,三是对用于实验的胚胎干细胞来源要进行限制并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国相关规定和法律没有出台之前,我们的研究将按照国际规范行事。”
“对于一些国际规范模糊不清的‘灰色区域’,不同国家做法也不一样,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规定,体外授精14天后的受精卵不得用于实验,而以色列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对于这些‘灰色区域’,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具体分析。”
据了解,目前,虽然国际上普遍对克隆 人即生殖性克隆 持反对态度,但对治疗性克隆 ,也就是利用克隆 技术获得人类干细胞以用于对病变组织和器官进行替代治疗,则基本认同。但专家认为,目前能用于临床的治疗性克隆 技术尚处于细胞替代性治疗阶段,真正克隆 出可用于移植的人类组织和器官,现在还为时尚早。
“干细胞和克隆 研究需要相当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道德基础,”李教授强调说,“涉及这个领域的研究机构必须具备相当的实力和资质,否则很容易造成失控。”
据悉,目前,一个由国家有关部门召集、有生物学家和伦理学家参与的专家小组正在对中国干细胞及克隆 技术研究现状进行评议,一个旨在规范中国干细胞和克隆 技术研究的“审查委员会”正在酝酿之中。
四、科技随笔:克隆 的理性发展方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吴伟农)每当出现重大克隆 进展时,各种警告和反对声便不绝于耳。最近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通过克隆 制造出了人类胚胎之后,批评言论又是不断。对于克隆 技术研究,人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以促进克隆 技术的安全使用和健康发展。
不妨先回顾一下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成果:这家公司研究人员将人类体细胞的遗传物质与去除了遗传物质的人卵细胞空壳融合,然后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发育:研究人员得到3个早期胚胎,其中两个发育到4细胞阶段,另一个至少发育到6细胞阶段。由于这证明人体单个细胞的遗传物质能被诱导发育成为幼胚胎,克隆 人在技术上离现实可谓一步之遥。
争论由此而生。批评者说,因为它用一个单亲制造了人类的开端,这一进展在伦理道德上是危险的。反对者说,即使不为克隆 人,为获取干细胞而破坏克隆 胚胎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但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称,他们的目标不是制造克隆 人,而是为了开发人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工作是“正义的”。 中文名: 克隆 第一季
英文名称: Clone Season 1
首播时间: 2008年11月
演员: Mark Gatiss ... Colonel Black (6 episodes, 2008)
Fiona Glascott ... Rose Bourne (6 episodes, 2008)
Oliver Maltman ... Ian (6 episodes, 2008)
Stuart McLoughlin ... Clone (6 episodes, 2008)
Jonathan Pryce ... Dr. Victor Blenkinsop (6 episodes, 2008)
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简介:
Victor Blenkinsop博士是政府的著名科学家,他克隆 了第一个人类,并旨在让其成为战场上的超级战士原型,但实验产生了可怕的错误……
Dr Victor Blenkinsop (Jonathan Pryce), a brilliant government scientist, unveils the first human clone. Intended to be a prototype super soldier for use in battle, the experiment goes horribly wrong. He realizes to his chagrin that his creation is more touchy-feely than terror-inducing. In an attempt to redeem himself the doctor escapes with his creation, vowing to fix him before the government finds them and kills them. 克隆
done
由英文clone一词音译而来,意为无性繁殖细胞系。①由一个祖细胞或细菌经无性繁殖形成的遗传上完全相同的一簇细胞或细菌群体。单一克隆 内所有成员的基因型都完全相同。②用重组DNA技术产生的核酸序列完全相同的一组核酸。 : clone n.: cloning v. cloner n. clone;
clonage 克隆化 生物 基因 钢之炼金术师 人造人 动物 科学 技术 宗教 克隆羊 医学 遗传 抗体 韩国 人物 生物学家 外国 濒临灭绝生物 羊 治疗 医疗 干细胞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