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又稱 赫色尓石窟 。在 新疆 拜城 剋孜尓鎮 東南七公裏處。鑿建於 木紮特河 河𠔌北岸的懸崖上,共二百三十六窟,時代為 三國 至 唐 。窟中塑像已大部被毀,衹有七十四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畫。題材豐富多彩,以本生故事為主。人物有立體感,形象逼真,生動感人。綫條剛勁有力,尤註重烘染,以凹凸畫法馳名中外。 剋孜尓千佛洞 藝術具有明顯的民族風格,並有不少 龜茲 文題記,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優秀藝術創作。 |
|
又稱“赫色爾石窟”。在新疆拜城縣剋孜爾鎮東南。開鑿於公元3世紀,至唐代吐蕃廢棄。共二百三十六窟,是天山南麓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窟中佛像大部分被毀,衹有七十四窟尚保存部分精美壁畫。畫面題材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剋孜爾千佛洞投訴電話阿剋蘇旅遊投訴電話:0997-2143133
新疆旅遊投訴電話:0991—883190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阿剋蘇拜城縣剋孜爾鄉境內,西距阿剋蘇拜城縣城60km,東南距阿剋蘇庫車縣城70km,距剋孜爾鄉東南7km處,交通便利。地理坐標:東經82°30′05″,北緯41°46′49″,海拔1200m.剋孜爾石窟在渭幹河北岸明屋塔格山南坡懸崖上。石窟開鑿於公元三世紀的東漢後期,並延續到公元九世紀的唐、宋時期。是中國開鑿年代最早的佛教石窟。石窟規模宏大,整個石窟群排列在東西長2km的明屋塔格山和蘇格特峽𠔌內的崖壁上。沿崖體走勢依次劃分為𠔌西區、𠔌內區、𠔌東區和後山區4個石窟區,現已正式編號的石窟236個。剋孜爾石窟現遺存約10000平方米的壁畫和部分彩繪塑像等珍貴文物,壁畫內容豐富多彩。這些精美的壁畫,西融了印度、鍵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及波斯藝術風格;嚮東啓迪着敦煌及中原漢地佛教藝術的發展,曾為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和佛教文化藝術的逐漸傳播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剋孜爾石窟堪稱東西方藝術合壁之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也設立了文物保護機構;198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又在這裏設立了龜茲石窟研究所,對石窟進行全面加固、維修、保護、資料整理、壁畫臨摹及學術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剋孜爾石窟的𠔌西區、𠔌東區維修後已正式嚮遊人開放,每年都有大批中外遊客前來觀光,年接待遊客2萬餘人。剋孜爾石窟保護區內,現存活有三株古桑樹,樹高約6m,直徑約1.2m,樹齡約1400年,目前桑樹枝繁葉茂。桑樹的存在代表着當時絲綢業的發展,對研究絲路文化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
|
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自治區拜城縣東南約60公裏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剋孜爾是維吾爾語的譯音,是“紅色”的意思。洞窟開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達格山的峭壁之間。現存洞窟有編號的有236窟,其中的洞窟形製較為完整、壁畫遺存較多的約占三分之一。根據洞窟的形製特點、壁畫的題材和藝術風格等方面的原因分析,並經放射性碳素斷定時代,石窟主要是四至八世紀的遺存,可大致分為早、中、晚三期,是龜茲石窟的典型代表。
剋孜爾石窟(或稱為剋孜爾千佛洞)位於與庫車毗鄰的拜城縣剋孜爾鄉的明屋塔格山,洞窟鑿於木紮特河𠔌北岸懸崖上。西距庫車73公裏,東距拜城67公裏。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始鑿於公元三世紀(東漢末年),五-七世紀為最盛期,至八世紀末逐漸停鑿,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絶無僅有的。
十九世紀初,清代學者徐鬆在他的《西域水道記》中曾對剋孜爾石窟做了一些記載。1903年,日本人渡邊哲信和崛賢雄,到剋孜爾石窟切割壁畫,盜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榮三郎、吉川小一郎對石窟進行調查。1906年和1913年,德國人格林韋德爾和勒科剋又進行了長時間的測繪、記錄、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塑像和龜茲文文書等珍貴的文物。此外,俄國人奧爾登堡、法國人伯希和、英國人斯坦因等都先後到過這裏。1928年,中國學者黃文弼對剋孜爾石窟的140個洞窟進行了編號,並測繪、清理了部分洞窟。1953年西北區文化局新疆文物調查組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勘察和測繪。1973年剋孜爾石窟文物保管所又發現了一座洞窟。
剋孜爾千佛洞的窟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供僧徒禮佛觀像和講經說法用的支提窟,一種是供僧侶居住和坐禪用的毗訶羅窟。支提窟中有的是大像窟,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雕塑立佛;有的是中心柱窟,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還有的是方形窟。毗訶羅窟又稱為“僧房”,多為居室加兩甬道式的結構,室內有竈炕等簡單的生活設施。這些不同類型和用途的窟,有規律地修建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個的小單元,從配列的情況來看,每個單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
剋孜爾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畫都繪在支提窟內,雖然塑像多已毀壞,但壁畫尚保存約有5000多平方米。壁畫的題材主要是佛傳、因緣和本生故事。佛傳故事有兩類:一類是描述佛的傳記,主要佈置在方形窟的四壁,以連續性的方格畫面,將佛的一生從頭到尾繪出,從而加以表現。另一類是說法圖,主要佈置在中心柱窟主室的兩側壁,雖多采用方格畫面的形式,但卻是單獨成幅,一幅有自己的一個主題,幅與幅之間沒有相互承接的關係。因緣故事主要表現了衆生對佛所作的種種供養和顯示了佛的神通廣大。本生故事則是表現佛前世行菩薩道時的種種難行和苦行。這些因緣和本生故事,除少數繪於方形窟的四壁,其它大都佈置在中心柱窟的主室和方形窟的券頂上,采取單幅構圖的形式,將券頂劃分成許多的菱格,每一菱格繪一則故事。由於菱格的空間較小,所以畫面采用少量的人物和襯景,並選取最能概括故事內容的典型情節來表現,從而顯得十分簡潔明快。僅第17號窟的窟頂就繪有38種本生故事畫。此外,壁畫中也有反映當時生産、生活和民間習俗的內容,如第38窟所繪的伎樂圖,圖中樂工或彈琵琶,或抱箜篌,或吹橫笛,千姿百態,妙趣橫生。第175窟中的耕地、製陶圖,則是展現出了當時生産勞動的場景,是研究新疆的歷史和文化藝術寶貴的實物資料。剋孜爾千佛洞在中國石窟藝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對研究龜茲社會的歷史、佛教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剋孜爾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四大石窟”之美譽。但是剋孜爾石窟是全國開鑿最早的石窟,始建於公元3世紀,比莫高窟還要早。現存已編號的洞窟236個,其中窟形完整的135個,尚有壁畫的80個,壁畫總面積1萬餘平方米。其風格獨特之窟形和壁畫,均可代表龜茲文化的水平,有很高的研究價值。1961年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剋孜爾千佛洞】Kezi'erQianfodong
(參見:中國佛教美術) |
|
Kezi’er Qianfo Dong
剋孜爾千佛洞
Kizil Thousand-Buddha Caves
約4~8世紀佛教石窟寺。在中國新疆拜城縣東南約60公裏的剋孜爾鎮。剋孜爾為維吾爾語譯音,意為“紅色”。洞窟鑿於明屋達格山的峭壁間,共計236窟(見圖)。其中形製較完整、 壁畫遺存較多者約占三分之一。洞窟大都屬於石窟寺院,按宗教活動功能分為佛堂、講堂、說戒堂、僧房和其他生活用房。大寺院一般有20多個洞窟,小寺院衹有數個洞窟。最早的洞窟建於 3世紀末或 4世紀初,最晚的建於 7世紀末至 8世紀初,大致可分為早、中、晚3期。剋孜爾千佛洞古屬龜茲,處在絲綢之路的要道上,是亞歐大陸貿易商隊和文化交流的必經之地。隨使臣、商客而來的僧徒首先在這裏傳教,是中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石窟群。石窟保存着大量早期龜茲畫風的壁畫,是龜茲石窟藝術的代表,體現出以龜茲文化為主體的佛教藝術,對研究中國佛教文化史和東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現與調查 1816年清人徐鬆曾經到過剋孜爾石窟,並在《西域水道記》2中作了介紹。20世紀初,日、德、俄、英等國的探險傢曾對石窟進行了調查、測繪、記錄和攝影工作。1928年中國學者黃文弼作為中國和瑞典聯合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的成員,到剋孜爾進行考察,對140個洞窟進行編號,並測繪、清理了部分洞窟。1946~1947年,韓樂然與趙寶麟等對部分洞窟進行編號、記錄、攝影,並挖掘 1座洞窟。1953年西北區文化局新疆文物調查組進行了全面勘察。1979年起,北京大學考古係曾數次在此進行實習、考察,拜城縣剋孜爾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對石窟也作了測繪、記錄、編號、發掘等工作。
形製與題材 剋孜爾石窟依宗教活動功能,設有佛堂,是寺院中禮拜和供奉佛陀的主要場所,其形製與結構大致分為中心柱窟和像壇窟兩類。
中心柱窟分前室、主室和後室三進。前室均已塌毀,從殘跡看,平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數個佛堂共用一個前室的。前室保存壁畫很少,主要繪天王、天魔或僧衆、菩薩等。主室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縱券頂。主室正壁之後鑿有岩體方柱,左右為禮拜甬道。主室正壁原有泥塑佛像。主像有龕式,或結跏趺坐,或垂足倚坐,也有緊貼正壁立一大佛像,不設龕;另有在龕內立一身大佛像。以龕式佛堂為最多,是龜茲係統的主要佛堂形式。佛堂四壁和窟頂滿繪壁畫,大都是繪出或塑出菱形山巒,山巒間繪有菩薩和天人。主室左右側壁繪佛說法圖,頂部通常繪出日、月、風神、金翅鳥等。拱券左右兩側壁繪出數列以菱形格山巒為背景的本生故事或因緣故事畫。主室前壁上方圓拱壁內,一般繪彌勒菩薩說法圖,或菩薩、天王等。主室地面多為連花圖案。禮拜道大多繪涅□像或荼毗焚棺圖、供養人等。
8號窟壁畫
像壇窟平面呈方形,穹隆頂,後部中央設佛壇,壇上為泥塑坐佛像。壁畫題材有多幅連續佛傳、遊化說法和樂舞供養等。頂部分條繪有佛和菩薩立像,或繪散花、樂舞飛天。除佛堂外,講堂是供僧徒誦經、聽法、坐禪之所。講堂分前室和主室,四壁都有壁畫。主室平面為方形,窟頂有拱券、穹窿和覆鬥 3種形式。壁畫無一定格局,主要表現崇奉佛法或皈依佛教故事及高僧講經圖,或山中修習、坐禪和供養人列像等。僧房是剋孜爾特有的僧衆生活的地方,通常是兩進洞窟,分前室和居室。居室內有低矮石床和壁爐。室內四壁用白灰泥墻,無壁畫。還有供奉高僧骨灰的高僧影堂和雜用房等。
早期洞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為主,但中心柱窟無前後室。中期洞窟繼續沿用早期窟形,出現了較多的方形窟。洞窟或僧房數量減 |
|
剋孜爾千佛洞壁畫中的舞蹈形象 | 拜城剋孜爾千佛洞新1號窟壁畫 | 剋孜爾千佛洞壁畫中的舞蹈形 | 拜城剋孜爾千佛洞新號窟壁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