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稱“查謨和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人口598萬(1981)。77%居民信伊斯蘭教,20%信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剋教與佛教徒。全境多山,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北有喀喇昆侖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7500米以上的8座,中國和剋什米爾之間的喬戈裏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中部屬喜馬拉雅山脈西段,13個山峰超出6000米,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南為查謨丘陵,高度一般在1200米上下、印度河上遊及其支流傑盧姆河流貫境內。境內山高水深,現已有公路和鐵路與外界聯繫。南北氣候差異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嚮東北遞減:查謨達1150毫米,東北部最少僅50-80毫米;氣溫自南而北遞降,查謨1月平均為14℃,列城在0℃以下。礦藏有煤;多礦泉與溫泉。森林占總面積八分之一。剋什米爾河𠔌地與查謨地區是重要農業地區,産稻米、玉米、小麥和油菜籽、蘋果。畜牧業以養羊和牛為主,所産羊毛世界聞名,氂牛是山區重要交通工具。有毛織、絲織、地毯、坎肩和木雕等工業和手工業。還發展了旅遊業。1947年前為英屬印度的土邦。印巴分治以及分別獨立時,剋什米爾歸屬問題未獲解决。1947年10月,印、巴在剋什米爾發生武裝衝突。1949年劃定停火綫。巴基斯坦控製區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人口約四分之一,其餘為印度控製區。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的兩次印巴戰爭,停火綫以西的一些地方為印度占領。
剋什米爾問題即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剋什米爾𠔌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占領的剋什米爾。而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係列問題。剋什米爾爭端是英殖民主義在1947年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兩大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包括11個省,而在這些省中間,夾雜着大約550個的土邦。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佈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决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裏不起作用。而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决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决。
之後,印巴之間爆發了三次戰爭。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製了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製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剋什米爾控製的範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决議,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决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剋什米爾。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幹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係,通過和平手段解决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範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
1971-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决剋什米爾問題。 |
|
剋什米爾,又稱喀什米爾,是南亞次大陸西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亞北部的交界處)的一個地區,曾為英屬印度的一個邦。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
歷史上,“剋什米爾”這個詞原指喜馬拉雅山脈最西端的一處峽𠔌。而現在,“剋什米爾”以被用來泛指包括剋什米爾𠔌地、查謨、蓬奇、吉爾吉特、俾路支斯坦和拉達剋的廣大地區。其中最主要的剋什米爾𠔌地,海拔較低,土壤肥沃,群山環抱,河流縱橫,風景如畫,民風奇特,是該地區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大多數為穆斯林。而查謨的居民多為印度教徒,拉達剋的居民從文化習俗上來看則與西藏較為相近。
占有現在剋什米爾一半土地的拉達剋地區,文化主要受中國西藏影響,自十三世紀起,曾分別被穆斯林政權、西藏政權和印度控製,至今主權仍倍受爭議。現在拉達剋在剋什米爾衹占東邊一小部分,居民幾乎全為藏族。西方拍攝反映西藏的電影亦多到拉達剋取外景。
斯利那加是剋什米爾在英屬印度時期的土邦首府,海拔1600米,坐落於該地區最大的蕪拉湖畔,是著名的避暑勝地,也是現在印控剋什米爾地區首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從英國獨立,原英屬印度內部的剋什米爾土邦的當地王公已經决定加入印度,而當地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因此歸屬難定。印度和巴基斯坦為此爆發了幾次戰爭。現在大部領土由印度控製,少部分由巴基斯坦控製。印度控製區稱為查謨-剋什米爾(即查謨-剋什米爾邦)。巴基斯坦控製部分稱為“北部地區”,中巴之間的喀喇昆侖公路南北方向穿過,首府為“吉爾吉特”。
本來作為英國殖民擴張與侵略的受害者,中國一直試圖在剋什米爾爭端中保持中立和局外人的角色,極力希望通過和平談判,與印巴雙方確立剋什米爾部分與中國的邊界。印度依然采用前英國殖民主義立場,無理要求並派軍隊進占中國領土,毫不理會當時中國政府的談判呼籲,終於導致1962年邊界戰爭。而1963年中國與巴基斯坦談判確立了相關邊界臨時協議,雙方都在領土問題上作了讓步。這樣就出現了印度聲稱的所謂的“中控剋什米爾”。
剋什米爾地區由兩個國傢分治:巴基斯坦控製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剋什米爾和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製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剋什米爾邦)。印度方面則聲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製了部分東北部地區(阿剋賽欽和喀喇昆侖走廊)。錫亞琴冰川同時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製,印度控製了其中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製了其中較低的山峰。巴基斯坦聲稱對除中控剋什米爾以外的地區都是巴基斯坦領土,而印度一直沒有正式承認中國和巴基斯坦對該地區的控製權,聲稱包括中巴於1963年簽署的邊界所劃歸中國的喀喇昆侖走廊地區等都屬於印度領土。巴基斯坦將整個剋什米爾地區視為有爭議的領土,而印度則援引其憲法證明剋什米爾地區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剋什米爾地區也有一部分人傾嚮於獨立建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對。由於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剋什米爾嚮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領土爭端之一。印巴兩國為了爭奪剋什米爾地區曾經爆發了三場戰爭: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有最近一次1999年在印控剋什米爾的卡吉爾地區爆發的卡吉爾邊境衝突(某些人稱為第四次剋什米爾戰爭)。
下文中為避免歧義,將中國、巴基斯坦和印度所管理的剋什米爾地區分別稱為“中控剋什米爾”、“巴控剋什米爾”和“印控剋什米爾”。 |
|
在十九世紀初期,剋什米爾的控製從阿富汗的杜蘭尼帝國和穆斯林的莫臥兒帝國、波斯人和阿富汗人手中轉到錫剋王朝。及後錫剋王朝被英國打敗,大部份地區受英國控製。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剋什米爾為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成為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1947年10月印、巴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了印、巴問題委員會,並建議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同年7月,兩國代表在卡拉奇達成協議,確定了停火綫,由聯合國駐印、巴軍事觀察小組監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進行。根據停火綫,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餘部分。印度在其控製區內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製區內成立了自由剋什米爾政府。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印度占領了停火綫以西的一些地方。 |
|
印控剋什米爾
印度控製了大約 45.5%的地區(101387平方公裏),在控製地區成立了查謨-剋什米爾邦,該邦主要包括四部分:
剋什米爾𠔌地
查謨
拉達剋
錫亞琴冰川
巴控剋什米爾
巴基斯坦控製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區域: 一為自由剋什米爾(Azad Kashmir),大約13350平方公裏,二為剋什米爾北部地區,大約72496平方公裏,共約85846平方公裏,名義上是巴基斯坦的一個自治區,有自行選舉的總統、總理、立法及司法機關。
中國控製部分(印度聲稱)
喀喇昆侖走廊部分,位於剋什米爾北部的小片地區。1963年,巴基斯坦與中國簽訂雙邊臨時協議確定該地區為中國領土。當然中國也放棄部分領土要求。如果該地區地位將來被重新談判,中國將保留對相關的已經出讓的領土的權利,這顯然又是印度不願意看到的。
阿剋賽欽:大約37555平方公裏。位於新疆與西藏間的原無人高原。按中國與剋什米爾已確定的邊界點喀拉昆侖山口和班公錯連綫,本來就在中國境內。而且新疆和田縣早就對其中的大部分地區進行着非正式管理。該地區以前從沒有正式劃界。前英印政府曾提出許多版本的邊界方案,但都沒有被清政府接受,更不談有任何協議了。印度靠前英印政府人員的提議和計劃來要求阿剋賽欽的主權,本身就是荒謬和無知的。 |
|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係時緊時緩,雙方在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衝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剋什米爾問題。
剋什米爾是“查謨和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裏。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嚮加入巴基斯坦; 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嚮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决。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綫。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製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
|
剋什米爾是一個多種宗教信仰聚集地,並擁有衆多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以及佛教教徒。其中數佛教在拉達剋地區最為盛行。
在巴基斯坦控製的喀什米爾包含北部地區和阿薩德剋什米爾99%的居民是穆斯林。巴基斯坦政府鼓勵人民移居包括在此境內的阿富汗人和旁遮普人聚落。
印度控製的查謨剋什米爾(包括查謨,剋什米爾山𠔌和拉達剋)占70%的是穆斯林(根據印度2001年的數據)。人口的其他部分是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其他宗教徒。拉達剋居民是 印藏種, 而查謨的南部卻居住了許多部落,這些部落的祖先可以追溯到鄰近的印度哈裏亞納邦、旁遮普邦、德裏市。
在1941年時,印度人占了總人口的15%。但在1990年,居住在剋什米爾山𠔌的印度居民被強製驅逐(根據某些調查亦可以認為是“自願離開”)。當年的十六萬人中,現今衹有一萬五千還居住於此地
主權宣稱 地區 人口 % 穆斯林 % 印度教 % 佛教 % 其他宗教
巴基斯坦 剋什米爾北部地區 ~3百萬人 99% – – –
Azad剋什米爾 99% – – –
印度 查謨 ~7百萬人 30% 66% – 4%
拉達剋 46% – 50% 3%
剋什米爾盆地 95% 4% – – |
|
剋什米爾人的生活型態是純樸的,對於宗教信仰的差異是寬容的,以及比之外界更為緩慢地進步的步調。居民大多喜好和平,多樣化的文化足夠反映宗教的多樣,當部落歡慶節日時纔可以使他們遠離平淡的生活。 剋什米爾人以喜好各種不同的音樂而聞名,男性和女性着裝顔色都非常鮮豔。剋什米爾華特爾地區的男性多能表演著名的當地舞蹈“獨哈”。當地女性則表演另一種民俗舞蹈“鹿弗”。剋什米爾早已因精湛的美術而聞名數世紀,這其中包括詩歌和手工藝品。
剋什米爾的伊斯蘭教義受到蘇菲派影響較深,這使得這裏的伊斯蘭教與其他南亞地區的正統遜尼和什葉派很不同。在歷史上,剋什米爾由於對文化的包容而聞名,這體現在“剋什米爾主義”中,1969年的北約核武器裁減和平條約正是這一主義的體現。 |
|
剋什米爾的經濟基本以農業為核心。在歷史上,剋什米爾曾以世界著名的開什米羊毛成為經濟帶動點而出口到世界各個國傢和地區。剋什米爾人都是編織和製造圍巾、絲地毯、墊子、kurta以及陶器的能手。剋什米爾是世界上最好的藏紅花——剋什米爾/印度藏紅花的産地。自然生長的水果和蔬菜作為有機食物主要被出口到中東。肥沃的剋什米爾𠔌地是印控剋什米爾經濟支柱。該地區以養蠶業及其他農産品如蘋果、梨及許多溫帶水果如堅果聞名。自20世紀初剋什米爾與朝聖一道成為受歡迎的旅遊地點,直到90年代關係越來越緊張為止。
旅遊業也是剋什米爾絶大部分地區人民的主要經濟資源和收入之一。然而,自從1989年剋什米爾暴動事件之後,剋什米爾的旅遊業遭受沉重的打擊。
2005年10月17日剋什米爾大地震後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導致巴控喀什米爾方至少七萬巴基斯坦人死亡以及印控剋什米爾大約一千五百人的死亡。 |
|
Keshimi’er
剋什米爾
Kashmir
全稱查謨和剋什米爾,是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部的一個地區。西北接阿富□,北部和東部與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接壤,南鄰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旁遮普邦,西為巴基斯坦的西北邊境省和旁遮普省。面積約19萬平方公裏,人口800多萬(1981)。77%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印度教,還有少數錫剋教徒和佛教徒。大多數人操剋什米爾語,屬印歐語係。
境內多山地,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從西南到東北,地形可分為查謨平原、山麓丘陵、皮爾本賈爾嶺、剋什米爾𠔌地、喜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遊𠔌地和喀□昆侖山。狹窄的查謨平原平均海拔僅 300米左右。山麓丘陵600~2100米,其邊緣地帶由砂岩、粘土、粉沙和礫岩等組成,嶺𠔌相間排列。皮爾本賈爾嶺有一條平均海拔為3900米的山脊綫,形成剋什米爾𠔌地的南部邊界,個別山峰可達4500米。剋什米爾𠔌地,平均海拔為1500~1800米,𠔌地長155公裏、寬56公裏,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裏,有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河流過,是剋什米爾人口最多、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喜馬拉雅山西段斜貫於本區中部,高峻挺拔,有13座山峰超過6000米,南伽峰高達8126米,有現代冰川。印度河上遊𠔌地兩側分佈有礫石階地,由各支流造成的衝積扇外緣伸入主𠔌,列城即位於衝積扇上,海拔約3800米。東北邊境的喀□昆侖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有4座山峰超過8000米,其中位於中國和剋什米爾邊境的喬戈裏峰高達8611米,為世界第二高峰。
氣候南北差異很大,氣溫和降水隨各地高度不同而變化。降水自西南嚮東北遞減,氣溫自北而南增加。如西南部的查謨平原1月氣溫14℃,年降水量1150毫米。剋什米爾𠔌地區1月平均氣溫-11.7℃,7月達37.2℃,年降水量僅752毫米。鼕季由於西風帶來一定降水,積雪覆蓋了𠔌地及周圍丘陵,春季融化,為農業提供了水源。北部和東北部山區海拔高,日照強,寒風凜烈,氣溫極低,如列城年平均氣溫4.4℃左右,1月或2月平均氣溫-7.7℃,7月17.2℃,年降水量僅92.6毫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剋什米爾為英屬“印度帝國”的一個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時,其歸屬未明確規定,成為印、巴兩國長期的爭端。1947年10月印、巴雙方發生了大規模的武裝衝突。 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了印、巴問題委員會,建議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同年7月,兩國代表在卡拉奇達成協議,確定了停火綫,由聯合國駐印、巴軍事觀察小組監督停火,但公民投票未能進行。根據停火綫,印度占3/5土地和3/4人口,巴基斯坦占其餘部分。印度在其控製區內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製區內成立了自由剋什米爾政府。 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兩次發生敵對行動。印度占領了停火綫以西的一些地方。
經濟以農業為主。80%以上居民從事耕作業。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粟、油菜、豆類及棉花、煙草等,多為夏季作物。農事活動主要集中於平原或𠔌地地區,廣大山區多為森林和牧場。森林占總面積1/8左右。主要樹種有印度雪杉、蘭杉、冷杉、鬆、雲杉、核桃、榆木、白楊等。畜牧業以養羊、氂牛為主,所産羊毛細軟聞名世界,氂牛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礦物資源僅有些小煤田和鋁土礦儲藏,至今尚未很好開採,此外還有一些礦泉(包括硫磺泉)。水力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多。手工業以當地所産羊毛為原料織成地毯、坎肩、圍巾,還有木雕、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還發展了旅遊業。位於傑盧姆河肥沃𠔌地的斯利那加,是剋什米爾的最大城市,人口60.6萬(1981),有毛氈、絲織、造紙等工業,也是避暑遊覽勝地;1948年創建了斯利那加大學。西南部的查謨位於達維河畔,人口22.3萬(1981),商業較盛。列城為東部主要城鎮,有公路通斯利那加。由列城越喀□昆侖山可北入新疆的莎車、和田,經班公湖可東通西藏的日土。
剋什米爾自古為印度、中國、中亞和歐洲的交通紐帶。中國古代到印度的陸上交通,多由新疆繞帕米爾之西越興都庫什山脈南下,經剋什米爾抵達。法顯、玄奘都經此道(剋什米爾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迦濕彌羅國)。
(毛履軍)
|
|
- n.: Kashmir
|
|
中國 | 印度 | 地理 | 中國領土 | 歷史 | 山脈 | 地貌 | 山口 | 人物 | 城市 | 考古 | 寺廟 | 旅遊 | 新西蘭 | 行政區劃 | 地區 | 地震 | 藍寶石 | Sapphire | Kashmir | 喀什米爾 | 發電廠 | 更多結果... |
|
|
剋什米爾人 | 剋什米爾語 | 剋什米爾石 | 剋什米爾金 | 自由剋什米爾 | 剋什米爾羊茅 | 剋什米爾戰爭 | 剋什米爾𠔌地 | 剋什米爾流派 | 南亞剋什米爾 | 剋什米爾問題 | 剋什米爾葶藶 | 查謨-剋什米爾邦 | 剋什米爾管鼻蝠 | 剋什米爾羊毛料 | 剋什米爾山羊絨 | 查謨和剋什米爾 | 剋什米爾大地震 | 剋什米爾藍寶石 | 剋什米爾鬍盧巴 | 剋什米爾蠅子草 | 剋什米爾紋胸鮡 | 無冠剋什米爾紫堇 | 查謨和剋什米爾邦 | 北部地區(巴控剋什米爾) | 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 |
|